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疗效。方法采用RCT研究的方法,选择2008年1 ~12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NICU住院的呼吸衰竭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nIPPV组和nCPAP组,分别实施nIPPV 或nCPAP干预,观察患儿动脉血气分析、应用nIPPV和nCPAP时间、并发症和预后等指标,比较nIPPV组和nCPAP组治疗后需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比例及其预后结局。结果研究期间nIPPV组纳入48例,nCPAP组纳入53例。两组在性别构成比、胎龄、年龄、出生体重、出生后5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和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比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呼吸衰竭原发病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气分析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IPPV组治疗后1 h血气分析pH和PaO2显著高于nCPAP组(P<0.05)。nIPPV组治疗成功率为77.1%(37/48例),nCPAP组为62.3%(33/53例),nIPPV组显著高于nCPAP组(P<0.05)。nIPPV组和nCPAP组治疗成功的患儿平均应用nIPPV和nCPAP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IPPV组的预后结局中治愈和好转出院45/48例(93.8%), nCPAP组为46/53例(86.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nCPAP相比,nIPPV治疗可显著降低呼吸衰竭新生儿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比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咖啡因联合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eated humidified high-flow nasal cannula,HHHFNC)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在河北省儿童医院NICU住院,诊断为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极低出生体重儿80例,按照呼吸支持的模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HHHFNC组(39例)和nCPAP组(41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咖啡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频繁呼吸暂停的发生率、需要气管插管的比例、氧暴露时间、无创辅助通气时间、喂养情况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儿在性别比、胎龄、日龄、出生体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频繁呼吸暂停的发生率[15.4% (6/39) vs 12.2%(5/41)]、需要气管插管的比例[17.9% (7/39) vs 19.5%(8/41)]、氧暴露时间[(183.1 ±31.2)h vs (175.9 ±32.1)h]、无创辅助通气时间[(163.3 ±25.1)h vs(153.0±26.2)h]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HHFNC组患儿腹胀[7.7% (3/39) vs24.4%(10/41)]、鼻损伤[2.6%(1/39) vs 19.5% (8/41)]、头部塑形发生率[0.0% (0/39) vs 29.3%(12/41)]均低于nCPAP组(P<0.05),且HHHFNC组开奶日龄较nCPAP组提前[(67.5 ±19.1)h vs(96.3±18.7)h,P<0.05],达到足量经口喂养时间缩短[(346.8±28.6)h vs(371.0 ±29.4)h,P<0.05].结论 HHHFNC联合咖啡因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呼吸暂停和nCPAP组同样有效,且早产儿易耐受,不良反应少,是一种有效的无创呼吸支持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鼻同步间歇正压通气(NSIPPV)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疗效。方法:将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住院的80例呼吸暂停早产儿随机分为NSIPPV组与NCPAP组,每组40例,比较治疗前、治疗后2 h血气分析结果、上机时间、疗效和并发症。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气分析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h NSIPPV组的pH值、PaO2、PaCO2均明显优于NCPAP组(P<0.05);NSIPPV组上机时间(50±9 h)明显短于NCPAP组(91±11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5% vs 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NSIPPV组3 d 内撤机的比例(23/40)明显高于NCPAP组(14/40)(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比率(22% vs 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IPPV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比NCPAP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儿童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acute hypoxemic respiratory failure,AHRF)给予高频振荡机械通气(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治疗的意义.方法 回顾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收入我院PICU诊断为AHRF的病例,首先给予常规机械通气(CMV),当PIP> 30cmH2O(1 cmH2O =0.098 kPa)或PEEP> 10 cmH2O、FiO2100%时具有以下情况之一:(1)SpO2 <90%或PaO2 <60 mmHg(1 mmHg =0.133 kPa);(2)有严重呼吸性酸中毒(PaCO2> 80mmHg);(3)严重气漏(纵隔气肿或气胸),改为HFOV通气治疗.收集患儿性别、年龄、住PICU时间、CMV通气时间、HFOV通气时间等一般资料.分别于CMV通气末(H0)及HFOV后2 h(H2)、6 h(H6)、12 h(H12)、24 h(H24)、48 h(H48)记录并比较各时间点呼吸机参数(平均气道压、振幅、频率、FiO2)、氧合指数(PaO2/FiO2、OI)、动脉血气、心率、血压变化.分别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血液肿瘤组及非血液肿瘤组在H0、H2、H6、H12、H24、H48时间点的指标变化.结果 HFOV通气后,H2时间点PaO2较H0升高[76.9(61.9~128.0) mm-Hg vs 50.1 (49.5 ~ 68.0)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H2、H48时间点PaO2/FiO2分别较Ho、H24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9(66.8 ~ 138.9) mmHg vs 68.0(49.5 ~ 86.8)mmHg,P=0.039;135.0(77.6 ~240.0)mmHg vs 90.7(54.6 ~ 161.7) mmHg,P=0.023)].所有患儿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在各时间点没有明显变化(P>0.05).存活组(n=9)与死亡组(n=14)相比,PaO2/FiO2、OI在H6、H12、H24、H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血液肿瘤组(n=10)与血液肿瘤组(n=13)相比,OI在H2、H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2(13.9~26.6) vs 33.8(19.7 ~48.3),P=0.049;16.0(8.4~27.1) vs28.9(20.9 ~38.9),P=0.027)],两组的平均气道压在H2、H6、H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0% vs 76.9%,P=0.086).结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改良INSURE[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PS)-拔管后鼻塞呼吸道正压通气]方法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INSURE方法治疗的51例RDS早产儿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23例(改良INSURE方法即拔管后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对照组28例(传统INSURE方法即拔管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h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氧分压/吸入氧体积分数[pa(O2)/FiO2]、无创通气和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第2剂PS、氨茶碱应用等情况.结果 治疗后24h,研究组pa(O2)、Pa(CO2)、PH、pa(O2)/FiO2均比对照组改善明显(t=2.196、2.702、4.255、3.706、0.000、0.000,P均<0.05).研究组无创通气、氧疗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t=2.638、2.254、2.620,P均<0.05).研究组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比例、需药物关闭的动脉导管开放、第2剂PS及氨茶碱应用均低于对照组(x2=5.123、4.366、5.123、4.791,P均<0.05).在气漏、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Ⅲ~Ⅳ级颅内出血等方面,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00、0.032、0.000、0.000,P均>0.05).结论 改良INSURE方法治疗RDS疗效优于传统INSURE方法,可减少RDS早产儿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第2剂PS及氨茶碱的需要,缩短无创通气、氧疗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气管插管同步间歇正压通气(SIPP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新生儿科住院诊断为RDS且需要呼吸支持的患儿,随机分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组[SIPPV+容量保证(VG)模式]和NIPPV组,两组患儿均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替代治疗。分别于呼吸支持0、12、24、72h记录吸入氧浓度(FiO2)、血氧饱和度(SaO2)、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平均气道压(MAP),计算P/F(PaO2/FiO2)、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PO2),并比较两组并发症及转归情况。结果 NIPPV组21例,SIPPV+VG组23例,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入院日龄、应用PS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12、24、72hPaO2、FiO2、SaO2、P/F、a/APO2、MAP均较0h显著改善(P<0.001),而两组之间各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和气漏的发生率均低于SIPPV+VG组(P<0.05),肺出血、颅内出血(Ⅱ~Ⅳ级)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住院费用、上机时间均低于SIPPV+VG组,且氧暴露时间明显缩短(P<0.05)。NIPPV组有2例(9.5%)患儿因病情进一步加重改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两组患儿住院天数、治愈率及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PPV作为治疗RDS的首选呼吸支持模式,可以迅速改善患儿的通气和氧合,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相比,可以降低VAP和气漏的发生率,降低患儿氧暴露时间,减少上机时间及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度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撤机后行经鼻同步间歇指令通气(nSIMV)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126例RDS早产儿的临床资料。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住院患儿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61例),而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住院患儿采用nSIMV(65例)。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撤机失败率与原因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通气治疗4h后,nSIMV组pH值、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aO_2)和氧合指数(OI)均高于nCPAP组(均P0.05);nSIMV组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低于nCPAP组(P0.05)。nSIMV组和nCPAP组撤机失败率分别是9%(6/65)和30%(18/61)(P0.05),其撤机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低氧血症(2%vs 5%,P0.05)、高碳酸血症(6%vs 11%,P0.05)和呼吸暂停(2%vs 13%,P0.05)。两组患儿在呼吸机支持时间、全肠道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总住院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SIMV组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nCPAP组(9%vs 30%,P0.05),但两组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室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RDS早产儿撤机后采用nSIMV不仅明显改善肺通气功能,降低撤机失败率,且治疗后胃肠道副反应小,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23例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治疗1~8 h后低氧血症、呼吸衰竭仍未改善的NRDS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比较由NCPAP改为NIPPV 1 h与8h后呼吸频率、心率、经皮氧饱和度(SpO2)、吸入氧浓度(FiO2)及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结果 通气模式改为NIPPV后1h,患儿的呼吸频率、心率、FiO2明显降低,SpO2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15、4.15、-5.31、5.73,P<0.01).血气分析pH值、PaO2、PaCO2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酸值改善不明显,模式改变前后检测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8h乳酸值明显好转,与改用NIPPV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NRDS治疗中,NIPPV疗效优于NCPAP,并能避免或减少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无创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oninvasive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辅助治疗Ⅲ度喉梗阻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2例急性感染性喉炎合并Ⅲ度喉梗阻患儿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儿给予nCPAP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口鼻罩氧疗.两组均应用小剂量甲泼尼龙静脉注射联合氧气驱动雾化吸人肾上腺素等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儿入院治疗后1h内有效率100% (32/32),平均起效时间(43.65±10.34)min;对照组患儿1h内起效13例,有效率仅为43.3% (13/30);2h内起效22例,有效率73.3%(22/30);平均起效时间为(73.70±15.86)rn in.两组起效时间及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治疗2h后,观察组所有患儿缺氧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监测心率[(146.39±10.61)次/min]、血氧饱和度(98.53%±0.42%)、动脉血氧分压[(93.64 ±5.68) mm Hg]及二氧化碳分压[(44.25±5.76) mm Hg]均较入院时[(172.24±7.80)次/min、90.16%±2.58%、(65.33±6.27) mm Hg、(48.60±4.39) mmHg]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CPAP辅助治疗小儿Ⅲ度喉梗阻疗效满意,优于常规氧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气泡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BNCPAP)与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呼吸支持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使用过BNCPAP(69例)或nCPAP(61例)呼吸支持的130例早产NRDS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死亡率、呼吸支持时间、是否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以及治疗失败、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发生情况,和上机后血气分析的pH、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情况,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 BNCPAP、nCPAP两组患儿在性别分布、出生胎龄及体重、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及出生方式、NRDS严重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NCPAP组无患儿死亡,nCPAP组有1例死亡,但两组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NCPAP组及nCPAP组无创辅助通气的时长、治疗失败率、BPD和ROP的发生率以及需要使用或需要重复使用PS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儿上机后8~12 h的pH值变化及氧合指数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BNCPAP组患儿的二氧化碳分压下降较nCPAP组患儿多(P < 0.05)。两组患儿气胸及鼻中隔、鼻黏膜损伤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BNCPAP和nCPAP在早产儿NRDS呼吸支持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相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撤机后使用双水平正压通气(DuoPAP)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模式相比,是否可以降低撤机失败率。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入住本院早产儿重症监护病房、胎龄29—34周、需要有创呼吸、并且在生后4周内撤机的重度RDS早产儿,撤机后随机分为DuoPAP组和NCPAP组,若应用这两种方式不能维持则再次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主要观察指标为撤机失败率、失败原因以及使用无创呼吸支持后1、12、24、48、72h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和氧合指数(OI)。结果共入选69例RDS早产儿,DuoPAP组35例,NCPAP组34例。DuoPAP组与NCPA组比较,撤机失败率降低(11.4%比35.3%);12、24hOI升高[12h:(228.1±44.4)比(204.2±44.6),24h:(254.6±39.5)比(230.4±44.4)],PaCO2(mmHg)降低[12h:(35.1±8.3)比(40.5士8.9),24h:(36.8±8.4)比(42.1±8.8)];12hPaO2(mmHg)升高[(89.0±12.5)比(74.5±13.8)],P均〈0.05。两组总用氧时间、有创呼吸支持时间、气胸、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重度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使用NCPAP相比,撤机后使用DuoPAP可明显降低重度RDS患儿撤机失败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本研究旨在调查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延迟关胸(delayed sternal closure,DSC)患儿胸骨缝合术前后呼吸功能的变化,探讨术后胸部物理治疗的意义,以改善和提高患儿手术后肺部通气效果.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选择25例先心病手术后DSC患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肺内源性与肺外源性新生儿急性肺损伤(ALI)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9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ALI患儿,按病因分为肺源性组与肺外源性组,均予以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机械通气以及PS气管插管内注入,在PS治疗前后监测肺顺应性以及氧合指数(OI),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及预后.结果 使用PS前,肺源性组(21例)肺顺应性低于肺外源性组(31例)[(0.23&#177;0.09)比(0.34&#177;0.12),P<0.05];使用PS后,两组肺顺应性改善明显,均先增高,后逐步回落;使用PS后2、24、48 h肺外源性组肺顺应性均高于肺源性组[2 h:(0.60&#177;0.21)比(0.35&#177;0.16),24 h:(0.54 &#177;0.18)比(0.28 &#177;0.13),48 h:(0.55&#177;0.12)比(0.29&#177;0.17),P<0.05];两组患儿OI在使用PS后均明显改善,使用后2、24、48 h肺外源性组明显低于肺源性组[2 h:(15.1&#177;2.8)比(20.3&#177;3.9),24 h:(18.4&#177;4.2)比(25.2&#177;5.3),48 h:(10.4&#177;5.6)比(16.4&#177;4.4),P<0.05].肺源性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长于肺外源性组,病死率高于肺外源性组(P<0.05).结论 新生儿肺源性与肺外源性ALI存在肺顺应性的差异;肺外源性ALI对PS治疗的反应优于肺源性ALI.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流量鼻导管湿化氧疗(HHFNC)在新生儿肺炎并呼吸衰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未达到机械通气指征的新生儿肺炎并呼吸衰竭患儿。根据治疗方法分为HHFNC组、普通吸氧组(对照组)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组。比较各组治疗效果,治疗前、治疗后12 h、24 h PaO2、PaO2/FiO2、呼吸频率等指标,以及患儿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 HHFNC组(32例)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5例)(87.5%比56.0%,P〈0.05),与CPAP组(36例)相近(81.5%比91.1%,P〉0.05);HHFNC组和CPAP组治疗后气促、三凹征、肺部啰音消失的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HHFNC组和CPA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HFNC组治疗12 h、24 h后PaO2、PaO2/FiO2升高,呼吸频率减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PA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HFNC治疗新生儿肺炎并呼吸衰竭有显著疗效,损伤小,是一种适宜的新生儿无创呼吸支持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支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我院NICU从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155例机械通气治疗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前5年只用有创通气,后5年采用无创通气、有创通气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比较应用nCPAP前后5年通气策略改变后的治疗情况,包括平均通气时间、治愈率及并发症.结果 前5年机械通气53例,均为有创通气,平均通气时间(6.16±4.84)d.后5年机械通气102例:单纯ncPAP通气60例;有创通气结合nCPAP通气20例(10例在nCPAP治疗过程中病情有加重趋势,及时转为气管插管有创通气,10例在有创通气后改为nCPAP);单纯有创通气22例.平均有创通气时间(3.93±2.48)d,与前5年比较有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t=1.37,P>0.05).前5年治愈率为27/53(50.9%),放弃治疗20例(37.7%),死亡6例(11.3%).后5年治愈率为85/102(83.3%),与前5年比较有明显上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18.25,P<0.01);放弃治疗13例(12.8%),死亡4例(3.9%).应用nCPAP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有显著下降(x~2=6.08,P<0.01),肺气漏、颅内出血及慢性肺部疾病的发生率无明显变化.结论 nCPAP是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减少有创通气的应用,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BiPAP) 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NCPAP) 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 PS) 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RDS) 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科 2009年2月至 2012年2月收治的 80 例 RDS 早产儿,常规使用 PS 进行替代治疗后,随机分入 BiPAP 通气模式组( BiPAP 组) 和 NCPAP 通气模式组( NCPAP 组) ,每组各 40 例。观察两组工作参数、氧动力学指标、正压通气时间、氧疗时间、治疗成功率及气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 1) 两组通气模式工作参数: 吸入氧浓度( FiO2) 、呼气末正压/呼气相正压( PEEP/EPAP) 均随通气时间延长逐渐降低,0 h( 上机时)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上机后6 h、12 h、24 h、48 h BiPAP 组 FiO2、PEEP/EPAP 均低于 NCPAP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或0. 01) 。( 2) 两组均能保持较好的氧分压( PaO2) 、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比值( P/F) 、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 PaO2/ PAO2) ,且均有上升趋势,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呈降低趋势,两组在0 h 时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BiPAP 组上机后 6 h、12 h、24 h、48 h PaO2、P/F、PaO2/ PAO2均明显高于 NCPAP 组( P <0. 05 或 0. 01) ,PaCO2低于 NCPAP 组( P <0. 05) 。( 3) BiPAP 组通气时间、氧疗时间明显短于 NCPAP 组,治疗成功率高于 NCPAP 组( P <0. 05) 。( 4) 两组气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结论 BiPAP 联合 PS 治疗 RDS早产儿的疗效优于 NCPAP,其具有高效、安全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封闭式吸痰能否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和住院费用。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入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需要机械通气的RDS患儿,采用配对队列研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封闭式吸痰管,对照组使用开放式吸痰管,由护士对两组患儿进行吸痰操作,比较两组平均每次吸痰操作时间、VAP发生率,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吸痰管费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病死率。结果两组患儿各103例,基础疾病一致,观察组平均每次吸痰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164.2±7.0)s比(227.2±8.4)s],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7%比16.5%),平均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112.1±40.7)h比(148.1±46.3)h],经人工气道吸痰费用高于对照组[(464.1±28.1)元比(118.0±16.0)元],最终平均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32 102.1±2595.0)元比(35 174.0±3853.1)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比7.8%,P〉0.05)。结论封闭式吸痰较开放式吸痰可有效降低RDS患儿VAP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从而降低总的住院医疗费用,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