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分析体外循环(CPB)手术后合并急性肾损伤(AKI)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术期临床资料,探讨有无改善预后的可调节因素。方法针对小儿先心病CPB手术后48 h内发生AKI的11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8例中手术后48 h后死亡的18例。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术前的紫绀型心脏病所占比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风险评估共识评分均较高;术中CPB时间和升主动脉阻断时间、采用全晶体液进行心肌保护的比例、术中平均血糖均较高;术后48 h内正性肌力药物分值(IS)、术后肌酐值、3级AKI所占比例、采用肾脏替代疗法进行治疗的比例、红细胞或其它血制品输注数量均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死亡率随着术中平均血糖升高而增加,有线性关联(P0.05)。术中平均血糖8.3 mmol/L的患儿累积生存率和平均生存期均低于血糖≤8.3 mmol/L者(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CPB术后合并AKI患儿的术中血糖水平与预后相关,术中严格控制血糖上升对改善CPB术后AKI患儿的预后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先天性食管闭锁-气管食管瘘(esophageal atresia-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EA-TEF)新生儿围手术期肌松药的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2019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58例初治EA-TEF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后肌松药应用不同时间组(≤ 5 d组和 > 5 d组)吻合口漏发生率的差异,以及术后肌松药应用时间与机械通气时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58例EA-TEF患儿中,44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35例EA-TEF Ⅲ型患儿行胸腔镜手术。该35例患儿中,30例(86%)术后应用肌松药;肌松药应用中位时间为4.75 d;6例(18%)发生吻合口漏。肌松药应用≤ 5 d组与 > 5 d组之间吻合口漏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与肌松药应用时间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s=0.548,P < 0.05)。结论 EA-TEF新生儿术后长时间应用肌松药不能明显减少吻合口漏的发生,反而可延长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因此不建议术后长时间应用肌松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CHD)体外循环(CPB)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科住院的、年龄≤3岁的58例CHD患儿,患儿均行CPB手术。1.根据CPB时间分为3组:CPB<90 min 15例,90~149 min 25例,≥150 min 18例。2.根据CHD外科危险分层(RACHS-1)分为3组:2级26例,3级22例,4级10例。3.根据年龄分为2组:低龄组,年龄≤6个月27例;大龄组,年龄>6个月~3岁31例。AKI定义为术后48 h内血清Cr升高≥26.4μmol.L-1或较原水平增长≥50%和(或)尿量减少至<0.5 mL.kg-1.h-1达6 h(除外梗阻性肾病或脱水状态)。比较术后各组发生AKI的比例。结果 1.CPB 90~149 min组和≥150 min组术后发生AKI的比例显著高于CPB<90 min组(52.0%vs13.3%,P<0.05;77.8%vs 13.3%,P<0.001),CPB≥150 min组发生AKI的比例虽高于90~149 mi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发生AKI的比例,RACHS-1 4级组(90.0%)及3级组(59.1%)显著高于2级组(26.9%)(4级vs 2级,P<0.01;3级vs 2级,P<0.05);4级组虽高于3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低龄组AKI的比例高于大龄组(63.0%vs38.7%),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RACHS-1分级和CPB持续时间均与CHD患儿CPB术后AKI相关,CPB时间越长、RACHS-1分级越高、年龄越小,AKI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小儿体外循环(CPB)术后血皮质醇的变化规律,探讨可能导致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A1)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06年3~10月本院行心内直视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80例。记录术前及术中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围术期血浆皮质醇水平,化学发光法测定围术期血浆ACTH质量浓度。结果 术后即刻及术后6h血浆皮质醇浓度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24、48、72h血浆皮质醇水平明显回落,较术前略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本组Al发生率为41%。A1患儿年龄、经皮氧饱和度[Sp(O2)]、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与其他患儿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年龄、CPB时间为独立因素。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小儿CPB术后血浆皮质醇水平术后早期升高,术后24h即明显回落,部分患儿术后出现Al。年龄、CPB时间是导致Al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脏停搏(cardiac arrest,CA)患儿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相关因素及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2021年6月湖南省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发生CA患儿的病历资料。按CA恢复自发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48 h内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n=50)和非AKI组(n=113),AKI组按ROSC 7 d时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n=21)和死亡组(n=29)。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患儿早期发生AKI的相关因素及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 CA后AKI发生率为30.7%(50/163)。AKI组7 d及28 d病死率分别为58.0%(29/50)、78.0%(39/50),非AKI组为31.9%(36/113)、58.4%(66/1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肺复苏时间长(OR=1.164,95%CI:1.088~1.246,P<0.001)、基线血清白蛋白低(OR=0.879,95%CI:0.806~0.958,P=0.003)、CA前应用肾上腺素(OR=2.791,95%CI:1.119~6.961,P=0.028)与CA后AKI发生密切相关;基线小儿危重病例评分低(OR=0.761,95%CI:0.612~0.945,P=0.014)、CA前应用肾上腺素(OR=7.018,95%CI:1.196~41.188,P=0.031)、CA前机械通气(OR=7.875,95%CI:1.358~45.672,P=0.021)与CA后AKI患儿死亡密切相关。 结论 CA后ROSC患儿应密切监测血清白蛋白,尤其是心肺复苏时间长、基线小儿危重病例评分低、CA前应用肾上腺素、CA前机械通气者应及早识别和干预,以降低AKI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肠套叠患儿术后血浆白蛋白浓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32例轻症、21例重症急性肠套叠患儿术后第1天和治疗干预后术后第5天血浆白蛋白浓度及30例正常对照儿童血浆白蛋白浓度,并将轻重肠套叠两组患儿术后第1天的血浆白蛋白浓度与小儿危重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轻症组与重症组血浆白蛋白浓度均下降,轻症组:(34.2±6.5)g/L vs (37.1±4.1)g/L,差异有显著性(P<0.05);重症组:(25.8±7.5)g/L vs (37.1±4.1)g/L, P<0.01;重症组血浆白蛋白浓度明显低于轻症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第5天,轻症组白蛋白浓度为(37.1±11.4)g/L高于术后第1天,差异有显著性(P<0.05);重症组血浆白蛋白浓度术后第5天与术后第1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675,P>0.05)。术后第1天血浆白蛋白浓度与小儿危重评分之间成正相关(r=0.879, P<0.01)。结论:急性肠套叠患儿术后第1天血浆白蛋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并与急性肠套叠患儿术后严重程度相关;重症病例低白蛋白血症持续时间长,并与治疗干预无关。血浆白蛋白浓度测定可作为急性肠套叠患儿术后严重程度的预警指标。[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4):277-279]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及不良预后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2012年8月至2019年8月NICU诊治的236例VAP患儿的临床资料。 根据预后情况将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特征及病原学情况,分析不良预后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 (1)236例VAP患儿预后良好组182例,预后不良组54例;两组气道分泌物共培养出病原菌258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240 株(93.02%);两组病原菌均以肺炎克雷伯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其中肺炎克雷伯杆菌为预后良好组检出最多的病原菌,鲍曼不动杆菌为预后不良组检出最多的病原菌。(2)两组临床资料对比显示预后不良组患儿上机时长>5 d、上机或撤机后再恶化、发热、低钾血症、低钠血症、低氯血症、肺不张、肺出血及机械通气时最低血清白蛋白≤30 g/L发生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3)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上机或撤机后再次恶化、低钠血症、低氯血症及机械通气时最低血清白蛋白≤30 g/L为预后不良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 NICU中预后不良的VAP 患儿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要致病菌;减少上机或撤机后再次恶化次数、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及增加营养储备可改善VAP患儿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111例行HSCT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AKI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不同级别AKI患儿生存预后差异。 结果 111例HSCT患儿中,AKI发生率为52.3%(58/111)。移植物抗宿主病(Ⅱ~Ⅳ度)(OR=4.406,95%CI:1.501~12.933,P=0.007)、肝小静脉闭塞综合征(OR=4.190,95%CI:1.191~14.740,P=0.026)、血栓性微血管病(OR=10.441,95%CI:1.148~94.995,P=0.037)与HSCT患儿移植后AKI发生密切相关。AKI Ⅲ期患儿的1年生存率(28.6%±12.1%)低于NAKI(82.8%±5.2%)、AKI Ⅰ期(81.7%±7.4%)、AKI Ⅱ期(68.8%±11.6%)患儿(P<0.05)。 结论 患儿HSCT后发生Ⅲ期AKI具有较高的病死率;移植物抗宿主病、肝小静脉闭塞综合征、血栓性微血管病与HSCT后AKI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2~7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PICU住院诊断为脓毒症的连续病例的病史资料,提取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等资料。依据入住PICU 24 h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分为重度低白蛋白血症组(≤25 g·L-1),中度低白蛋白血症组(~30 g·L-1),轻度低白蛋白血症组(~35 g·L-1)和正常白蛋白组(>35 g·L-1)。分析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脓毒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白蛋白水平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的212例患儿进入分析,其中重度低白蛋白血症组24例,中度低白蛋白血症组50例,轻度低白蛋白血症组61例,正常白蛋白组77例。①重度低白蛋白血症组腹泻、腹胀、肠鸣音减弱、应激性溃疡、水肿和脏器功能衰竭数量>3个的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②随着血清白蛋白水平的降低, WBC计数、CRP≥8 mg·L-1和PCT>2 mg·L-1的发生率呈升高趋势(P<0.05);血糖≥6.7 mmol·L-1的发生率和乳酸水平呈升高趋势(P<0.05)。③随着血清白蛋白水平的降低,PRISM Ⅲ评分、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发生率呈升高趋势(P<0.05),PICS评分呈下降趋势(P<0.05)。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重度低白蛋白血症、PRISMⅢ评分≥8分是脓毒症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8.20(1.33~18.96)、2.85(1.34~10.73)和1.22(1.02~15.78)。⑤存活患儿第1、3和7天血清白蛋白水平呈升高趋势,且显著高于死亡患儿。结论 血清白蛋白水平与炎症感染指标的相关性较好,血清白蛋白水平≤25 g·L-1可作为脓毒症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极低/超低出生体重(VLBW/ELBW)患儿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情况。方法 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诊断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的VLBW/ELBW患儿为病例组(n=29),按照1:3比例匹配甲状腺功能正常的VLBW/ELBW患儿作为对照组(n=87),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分析甲状腺功能与出生胎龄、出生体重的相关性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VLBW/ELBW患儿共162例,其中病例组29例,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为17.9%。出生体重越低,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越高(P < 0.05);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与出生胎龄呈正相关(P < 0.05),T3、游离甲状腺素(FT4)与出生体重呈正相关(P < 0.05)。小于胎龄儿、多胎、孕母≥35岁、使用多巴胺是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病例组中16例患儿给予左旋甲状腺素(每日5~10 μg/kg)治疗,甲状腺功能在治疗2周后恢复正常。结论 VLBW/ELBW患儿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较高,小于胎龄儿、多胎、孕母高龄、应用多巴胺是其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应用左旋甲状腺素治疗的患儿需定期随访,以保证用药剂量适宜。  相似文献   

11.
317 例儿童化脓性脑膜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化脓性脑膜炎(PM)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 对317 例年龄在1 个月至15 岁的PM 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PM 发病以婴儿(198 例,62.6%)居多,多有呼吸道前驱感染(171 例,53.9%)。临床以发热、惊厥、颅内高压为主要表现,惊厥在婴儿中发生率较高(152 例,93.6%)。主要并发症为硬膜下积液(95 例,29.9%),其中22 例头颅影像学未提示而直接通过硬膜下穿刺诊断;68 例行硬膜下穿刺,其中62 例于穿刺后3~5 d 内体温恢复正常。多因素logis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CSF蛋白≥ 1 g/L 是影响PM 患儿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的主要因素(分别OR=0.518、1.524,均P<0.05)。治疗上初诊时以第三代头孢为首选用药,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可作为替代。在对部分患儿出院后1~3 个月的随访发现,14.4%(13/90)发生延迟血管炎反应。结论 PM 多发于婴儿,惊厥在婴儿中易发生。小婴儿、CSF 蛋白≥ 1 g/L 时会增加PM 患儿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风险。硬膜下穿刺对硬膜下积液的诊断及治疗均有价值。部分治愈患儿存在延迟血管炎反应,应在出院后1~3 个月内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胆道闭锁(BA)患儿术后并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s)的临床特点及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49例BA术后合并IPFIs患儿的临床、肺部影像学及病原学特点。并进行BA术后合并IPFIs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BA患者术后合并IPFIs感染的病原菌依次为白色念珠菌17株(45%)、热带念珠菌7株(18%)、曲霉菌6株(16%)、克柔念珠菌3株(8%)、光滑念珠菌3株(8%)、近平滑念珠菌2株(5%)。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及气促,严重者呼吸困难,其中气促的发生率达78%,35%的患儿无明显啰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年龄、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广谱抗生素累积使用时间、胆管炎反复发作是BA术后IPFIs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BA患者术后合并的IPFIs前三位病原菌为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曲霉菌。尽早手术、避免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缩短抗菌药及糖皮质激素的疗程可以减少发生IPFIs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对过敏性紫癜(HSP)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153 例HSP 患儿分为Hp 感染治疗组(22 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1 周“三联”根除Hp 方案治疗;Hp 感染对照组(21例)及Hp 感染阴性组(110 例),均给予常规治疗。随访3 组患儿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6%(19/22),对照组有效率为90%(19/21),阴性组有效率为85%(94/110),3 组患儿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SP 复发率为14%(3/22),对照组复发率为24%(5/21),阴性组复发率为31%(34/110),3 组患儿复发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组(36%,40/110)和对照组患儿(33%,7/21)紫癜性肾炎(HSPN)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治疗组(5%,1/22)(均P<0.05),而对照组与阴性组间HSPN 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Hp 感染的HSP 患儿予1 周“三联”根除Hp 方案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HSPN 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5岁以上年长儿川崎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5岁以上儿童川崎病(KD)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 将确诊为KD或不完全KD的250例年长儿分为 > 5~9岁(191例)及 > 9岁亚组(59例),与266例1~5岁KD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比较3组间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结果 3组间手足肿胀、指端或肛周脱屑的发生率均以 > 9岁组最低,而颈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以 > 5~9岁组最高,总热程以 > 9岁组最长(P < 0.05)。3组间皮疹、球结膜充血、口唇改变的发生率及不完全KD所占比例、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LT、白蛋白水平以 > 9岁组最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以 > 5~9岁组最高(P < 0.05)。3组间WBC总数及CRP、ESR、AL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轻度冠脉扩张以1~5岁组最多,中型冠状动脉瘤的发生以 > 9岁组最多(P < 0.05);3组间巨大冠脉瘤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5岁以上年长儿KD临床表现不典型,但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生率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相对较高,PLT及白蛋白水平偏低。年龄越大发生中型冠状动脉瘤的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行机械通气的重症肺炎患儿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发生情况,探讨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的营养支持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PICU住院治疗且需机械通气的重症肺炎患儿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法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通过鼻饲管分别给予试验组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对照组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评估两组患儿的年龄别体重Z值、STRONGkids营养风险评分和小儿危重病评分。检测两组患儿入院时、出院前的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水平,观察两组患儿的胃肠耐受性和临床治疗效果指标。结果 68例机械通气患儿中有26例(38%)存在营养不良,包括中度营养不良10例(15%),重度营养不良16例(24%);出院时有10例(15%)存在营养不良。63例(93%)患儿存在中、高营养风险,包括中度营养风险21例,高度营养风险42例,极危重组和危重组中的中、高营养风险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危重组(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缩短,血清PA水平和体重增长率增加,在胃肠道耐受性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情况及疾病转归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行机械通气肺炎患儿的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检出率较高。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有助于改善行机械通气肺炎患儿的治疗效果,更适用于需机械通气危重患儿的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百日咳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253例百日咳住院患儿(百日咳组)与同期314例咳嗽住院患儿(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及免疫功能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百日咳鲍特菌DNA检测采用实时荧光PCR法。收集两组患儿疫苗免疫、可疑患者接触史及住址分布的信息行百日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对两组患儿进行23项典型临床指标比较,结果百日咳组患儿仅10项典型临床指标不同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儿并发症中,仅百日咳组心肌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百日咳组患儿血清球蛋白、IgM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百日咳组患儿百白破联合疫苗未免疫、未及时免疫及可疑患者接触史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疫苗未免疫、未及时免疫、可疑患者接触史是百日咳感染的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百日咳患儿常不具备典型的临床特征,实时荧光PCR法检测百日咳鲍特菌DNA有助于不典型百日咳患儿的早期诊断。婴幼儿应及时进行百日咳疫苗免疫接种,并与可疑患者做好隔离防护,降低百日咳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肠内营养粉剂AA-PKU2对1~8岁苯丙酮尿症(PKU)患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7月至2011年5月采用前瞻、开放、自身前后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共入组1岁至7岁4个月PKU患儿121例,评估肠内营养粉剂AA-PKU2治疗前、治疗8周及32周后患儿血苯丙氨酸(PHE)浓度、智能发育(1~4岁Gesell法,>4岁WPPSI或WISR-R法)、身高、体重、头围、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和蛋白水平等血清营养学指标的变化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AA-PKU2治疗8周和32周后患儿血PHE浓度平均水平分别为353±253、361±280 μmol/L,与治疗前 (487±327 μmol/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8周和32周后血PHE浓度≤360 μmol/L的控制率分别为65.5%、66.7%。在Gesell法评估的患儿中,AA-PKU2治疗8周和32周后总发育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显示了智能改善的趋势;在WPPSI或WISR-R法评估的患儿中,AA-PKU2治疗8周和32周后总智商比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AA-PKU2治疗8周和32周后患儿的身高、体重、头围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增加(P<0.01),与同年龄段正常儿童的指标相当。治疗8周和32周后患儿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平均水平与治疗前的平均水平基本相当,均在正常范围内。与AA-PKU2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3例),均为轻度腹泻,未特殊处理而好转。结论 肠内营养粉剂AA-PKU2能有效控制1~8岁患儿的血PHE浓度在360 μmol/L以内;通过有效控制患儿血PHE浓度,可改善患儿的智力发育,满足患儿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且临床应用安全、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诱导缓解化疗期间感染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法将91 例ALL 患儿分为治疗组(47 例)和对照组(44 例),治疗组在诱导缓解化疗的同时给予加用黄芪注射液0.5 mL /kg·d,共35 d,治疗组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代替,两组其他支持治疗相同,比较两组诱导缓解化疗结束后患儿感染的发生率、感染持续时间、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水平、感染部位及分泌物病原菌培养阳性率等。结果 治疗组47 例患儿中有4 例出现过敏反应后退出实验,研究显示诱导缓解化疗后治疗组患儿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感染部位的感染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化疗后中性粒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感染患儿中治疗组分泌物培养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黄芪注射液可能在诱导缓解化疗期间减轻了化疗药物对骨髓的抑制,也可能通过提高中性粒细胞水平,从而使ALL 患儿在诱导缓解化疗期间感染发生率降低,感染发生时持续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