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PIK3CD基因突变所致激活PI3K-δ综合征(APDS)合并关节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例确诊APDS合并关节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4岁10个月,因肝、脾、淋巴结肿大,咳嗽伴发热就诊。既往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IgG0.07 g/L,IgA0.26 g/L,IgM 1.78 g/L。CD19~+B细胞和CD 4~+T细胞数量减少及CD4~+/CD 8~+比例倒置,考虑为原发免疫缺陷病。基因检测示PIK3CD基因c.G3061:p.E1021K点突变,为杂合突变,确诊APDS。住院期间患儿出现双膝关节肿胀,左侧明显,不能行走。给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及口服萘普生后关节肿痛明显缓解,能独立行走。结论APDS患儿可能会出现关节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我国首例白介素7受体α(IL-7Rα)基因缺陷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类型.方法 患儿为男性,5月龄,生后15 d开始反复出现发热、咳嗽、腹泻,伴卡介苗接种处破溃、流脓和左腋下包块.采用PCR方法扩增患儿及父母IL-7Rα基因组DNA.采用RT-PCR扩增患儿及父母IL-7Rα mRNA.PCR产物直接进行双向序列测定.结果 患儿的免疫球蛋白IgG 6867 mg/L,IgA249 mg/L,IgM 206 mg/L,IgE 2.3 U/ml.淋巴细胞分类T淋巴细胞(CD3~+)0,B淋巴细胞(CD19~+)58%,NK细胞(CD16~+CD56~+)42%.基因分析患儿为IL-7Rα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在第4内含子剪接位点+1位发生突变[intron4(+1)GA],患儿父亲为此突变基因的携带者;第5外显子638位核苷酸发生无义突变(638 CT,R206X),患儿母亲为此突变基因的携带者.第4内含子剪接位点突变[intron4(+1)GA]为首次报道的突变类型.RT-PCR检测发现患儿IL-7Rα mRNA表达明显降低.患儿IL-7Rα cDNA经巢式PCR扩增并T-A克隆,测序发现外显子4出现64个核苷酸缺失(496-559del,K158fs160X).结论 通过临床筛查和基因分析,鉴定出我国首例IL-7Rα基因复合杂合突变[intron4(+1)GA和638 CT]患儿.  相似文献   

3.
探讨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临床特点及其致病基因突变特点。7例患儿均为男性,年龄5个月至4岁6个月,均有反复呼吸道感染、肺炎病史,免疫球蛋白IgG及IgM水平低下,淋巴细胞亚群的绝对值或比例异常。高通量测序发现病例1的BTK基因存在c.1684C > T突变,病例2的BTK基因存在IVS8+2T > C剪接位点突变,两个突变均遗传自患儿母亲。病例3~5存在IL2RG基因突变,分别为c.298C > T、IVS3-2A > G以及c.164T > A突变,其中c.164T > A突变未见报道。病例6的RAG2基因存在c.204C > G突变,病例7的RAG2基因存在c.913C > T以及c.824G > A复杂杂合突变,分别遗传自父母。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者存在免疫学指标异常,高通量测序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μ重链基因突变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例μ重链(μHC)基因缺陷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类型.方法 患儿为男性,1岁10个月,临床诊断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BTK基因分析未见突变.采用PCR方法 扩增患儿及父母μHC基因组DNA.采用RT-PCR扩增患儿μHC mRNA.PCR产物直接进行双向序列测定.结果患儿生后8个月开始反复出现发热、咳嗽.11个月出现右侧偏瘫,1岁零8个月出现左髋关节和右膝关节疼痛肿胀.脑脊液常规检查示细胞总数18×10~6/L[参考值(0~15)×106/L],白细胞7×10~6/L[参考值(0~15)×10~6/L],生化示蛋白0.14 g/L(参考值0.15~0.45 g/L),糖4.68mmol/L(参考值2.44~4.44 mmol/L),氯化物116.3 mmol/L(参考值120~132 mmol/L).头颅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免疫球蛋白IgG 181 mg/L,IgA 22 mg/L,IgM 28.8 mg/L,IgE 4.6 U/ml.淋巴细胞分类示T淋巴细胞(CD3~+)67%,B淋巴细胞(CDl9~+)为0,NK细胞(CD16~+ CD56~+)32%.基因分析患儿为μHC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一条等位基因在第4外显子剪接位点发生突变(1956 G>A),患儿父亲为此突变基因的携带者;一条等位基因在第1外显子核苷酸插入导致移码突变(170-175insert C,L11fs60X),患儿母亲为此突变基因的携带者.第1外显子插入突变为首次报道的突变类型.患儿μHC cDNA经半巢式PCR扩增并测序,发现第4外显子潜在剪接位点活化导致转录产物插入第4内含子136个核苷酸,导致仅合成分泌型μHC蛋白.结论通过临床筛查和基因分析,在我国首次报道μHC基因复合杂合突变(1956 G>A和170-175insert C)患儿,并且发现1个第1外显子的新的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CL11B基因突变致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患儿的临床、免疫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1例BCL11B基因突变致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患儿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精细免疫分型、淋巴细胞功能检测及基因突变特点,并以"BCL11B突变""免疫缺陷49型""BCL11B mutation""immunodeficiency 49"为检索词,检索建库至2019年1月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男,3岁11月龄,因发现发育迟缓2年余入院。体格检查发现有特殊面容(眉毛稀疏且细、小下颌、眼距增宽、双眼球习惯性内聚),语言及运动发育落后,余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免疫球蛋白检测基本正常(IgG 12.90 g/L,IgA 1.02 g/L,IgM 1.15 g/L,IgE 532000 U/L),精细免疫分型:T细胞所占比例(0.828)及绝对数(4.415×10-3/L)升高,B细胞所占比例(0.108)相对降低,但其绝对数(0.574×10-3/L)正常。T细胞受体剪切环含量(228)及T、B细胞的增殖功能均正常。基因检测示BCL11B基因杂合突变,第4外显子c.1887_c.1893delCGGCGGG(p.Gly629Glyfs*92)杂合移码突变。检索符合条件的中文文献0篇。英文文献2篇,共有14例因BCL11B基因突变致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患儿(信息完整的13例),共发现13个突变位点,包括7个移码突变、2个无义突变、2个错义突变及2个染色体重排,均为杂合突变。所有患儿均语言及运动发育落后,特殊面容,以眼距增宽、眉毛稀疏和小下颌多见,部分患儿有牙釉质缺损、屈光不正及过敏相关疾病,少数患儿合并免疫系统受损,仅1例患儿有多系统受损及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结论BCL11B基因突变会导致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发育异常,其免疫功能受损程度轻重不一。本例患儿BCL11B基因突变为未报道的新突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分析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对1例生后2个月内起病,严重感染,使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生后5个月病死,常规实验室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减少,WBC总数2.8×109?L-1,L 1.9×109?L-1的患儿,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儿及其双亲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并抽提出DNA,对IL-2受体γ链(IL2RG)进行基因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检测患儿舅舅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回顾分析患儿家族史,通过问诊进行初步家系调查。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患儿外周血CD3+T细胞为0;NK细胞(CD16+CD56+)为4%。患儿X染色体q13.1的IL2RG基因的第6个外显子存在突变,突变位为849位碱基G缺失导致阅读框架移位,氨基酸序列位于278半胱氨酸处,并在293位产生“TGA”的终止密码子。患儿母亲被证实为携带者,但不是单纯的杂合子,可能存在嵌合突变。患儿被诊断为X-连锁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X-SCID)。患儿的舅舅生后因严重感染治疗无效而病死,其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植物血凝素(PHA)刺激72 h,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无增殖反应(CPM值为0)。病程中使用未经特殊处理的血制品后出现高热、皮疹和肝、脾肿大后病死。回顾分析家族史,患儿母系中近3代出生男性4例均因严重感染而在婴幼儿期夭折,考虑可能也是X-SCID,女性均健康。患儿妹妹经基因分析证实亦为携带者,为IL2RG基因的第6个外显子849位碱基嵌合型。患儿的舅舅使用未经特殊处理的血制品出现的临床表现为移植物抗宿主病可能。结论 经基因分析确诊了1例X-SCID,通过初步家系调查,基因分析证实患儿母亲及妹妹均为嵌合型携带者。临床上对出生后6个月内严重感染,治疗效果不佳者应警惕SCID的可能,并应进行免疫功能评价。如果疑为SCID患儿则不能接种活疫苗和使用未经特殊处理的血制品。早期的骨髓或干细胞移植可以重建患儿的免疫系统,提高长期生存率。应提高儿科医务人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WT1突变致慢性肾功能衰竭产前基因诊断的方法。方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于2007年12月对1例先证者家系进行详细的遗传咨询和基因突变分析,提取患儿母亲第2胎孕20周羊水细胞基因组DNA,根据先证者基因突变分析,PCR扩增相应基因相应外显子检测胎儿突变情况,PCR扩增SRY联合核型分析检测胎儿性别,通过3个X染色体微卫星标记(AR、DXS6797和DXS6807)连锁分析除外羊水中母体细胞污染的可能。结果先证者基因突变分析结果为WT1基因IVS9+5G>A杂合突变,同时合并NPHS2第7外显子g.860A>G杂合突变。核型分析显示,患儿核型为46XY。家系突变分析显示,患儿母亲携带NPHS2第7外显子g.860A>G杂合突变,无WT1基因IVS9+5G>A杂合突变,父亲未发现异常。患儿母亲第2胎产前羊水细胞基因组DNA检测显示,胎儿无WT1和NPHS2相应位点突变。PCR扩增SRY基因和核型分析均显示胎儿为女性,连锁分析显示羊水细胞中无母体细胞污染。结论本研究建立了WT1突变所致慢性肾衰竭产前基因诊断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典型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9月-2017年6月证实为IL2RG、JAK3和RAG1突变的7例不典型SCI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患儿中,婴儿5例,幼儿及学龄期儿童各1例;6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例2、4、6为经典SCID临床表型,例1、3、5、7为不典型SCID临床表型,例6临床诊断Omenn综合征。例2、5为经典SCID免疫表型,例1、3、4、6、7为不典型SCID免疫表型,例1有母体嵌合。二代测序提示,例1为复合杂合JAK3突变c.3097-1GA/c.946-950GCGGAACins GGT;例2、3、4为IL2RG突变,分别为c.865CT/p.R289X、c.664 CT/R 222 C、52 del G;例5为杂合JAK 3突变c.2150 AG/p.E 717 G、c.1915-2 AG。Sanger测序提示,例6为复合杂合的RAG1突变c.994CT/p.R332X、c.1439GA/p.S480N;例7为纯合的RAG1突变c.2095CT/p.R699W。结论 SCID基因突变在一定情况下可导致不典型的临床和/或免疫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散发性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RNS)儿童足细胞基因突变及其特点。方法研究对象为30例散发性SRNS患儿和50例尿检正常的健康志愿者。采用PCR扩增NPHS1、NPHS2和CD2AP基因全部外显子及其周围的部分内含子,WT1基因外显子8和9及其周围的部分内含子;应用DNA序列直接测定法对其PCR产物进行测序。结果在10例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肾病无缓解的SRNS患儿中,发现1例携带WT1基因杂合突变——1180C>T(R394W),1例携带NPHS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2677A>G(T893A)和*142T>C,1例携带CD2AP基因杂合突变IVS13-137G>A。在20例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肾病缓解的SRNS患儿中,发现4例患儿携带NPHS1基因单杂合突变——928G>A、IVS8+30C>T、IVS21+14G>A和IVS25-23C>T,1例患儿携带CD2AP基因单杂合突变(IVS7-135G>A)。结论对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均耐药的SRNS患儿需进行足细胞基因突变分析。  相似文献   

10.
探讨WT1突变致慢性肾功能衰竭产前基因诊断的方法。方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于2007年12月对1例先证者家系进行详细的遗传咨询和基因突变分析,提取患儿母亲第2胎孕20周羊水细胞基因组DNA,根据先证者基因突变分析,PCR扩增相应基因相应外显子检测胎儿突变情况, PCR扩增SRY联合核型分析检测胎儿性别,通过3个X染色体微卫星标记(AR、DXS6797和DXS6807)连锁分析除外羊水中母体细胞污染的可能。结果 先证者基因突变分析结果为WT1基因IVS9+5G >A杂合突变,同时合并NPHS2第7外显子g. 860A > G杂合突变。核型分析显示,患儿核型为46 XY。家系突变分析显示,患儿母亲携带NPHS2第7外显子g. 860A > G杂合突变,无WT1基因IVS9+5G > A杂合突变,父亲未发现异常。患儿母亲第2胎产前羊水细胞基因组DNA检测显示,胎儿无WT1和NPHS2相应位点突变。PCR扩增SRY基因和核型分析均显示胎儿为女性,连锁分析显示羊水细胞中无母体细胞污染。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WT1突变所致慢性肾衰竭产前基因诊断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血友病A是凝血因子VIII(FVIII)基因缺陷所致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目前FVIII基因的结构已基本明确,已确认的基因突变种类繁多。基因治疗就是利用病毒载体,将正常的FVIII基因导入患者体内,并表达治疗水平的FVIII,从而实现彻底治愈血友病A。选择适合血友病A基因治疗的病毒载体,将关系到基因治疗的成功与否。该文对血友病A基因治疗中常用的病毒载体和靶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13.
14.
尾型同源盒基因(CDX)家族成员CDX2基因是促进胚胎发育和参与造血调控的主控基因.新近研究发现,CDX2在各型白血病中异常表达,是与白血病发生、发展和颅后相关的新的致白血病基因,可望成为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的泛基因标志.CDX2通过调节HOX基因参与白血病转化,进一步探讨CDX2的致白血病机制及其与白血病的关系,对预...  相似文献   

15.
SHANK3蛋白是神经突触的主要支架蛋白,分布在几乎所有的兴奋性突触的突触后致密区(PSD),参与神经转移受体和细胞骨架蛋白的相互作用,形成细胞骨架相关的信号复合物,并参与树突棘的形成和成熟。近年来,SHANK3基因的相关研究进展非常迅速。研究发现,SHANK3基因序列改变和表达调控改变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有关。其中,SHANK3基因的缺失、扩增、突变均可引起SHANK3蛋白的功能障碍,从而导致ASD的各种临床症状。另外,SHANK3基因的甲基化参与其蛋白的表达调控, 其CpG岛高甲基化可导致脑中SHANK3的低表达。本文重点综述SHANK3基因近期的研究成果,并着重介绍SHANK3基因在ASD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Alport综合征(AS)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尿和进行性肾功能减退,伴随感音神经性耳聋和眼部异常等。目前已证实AS存在三种遗传方式:X连锁显性遗传(XLAS)、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AS)及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AS)。其中,XLAS最常见,约占80%~85%,因COL4A5基因突变或COL4A5和COL4A6两个基因突变所致。ARAS约占AS的15%,因COL4A3或COL4A4基因突变所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Human gene therapy is two things. It is the concept that human disease might be treated at the level of underlying genetic targets rather than at the level of aberrant metabolism, and it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at concept toward a clinical reality. The conceptual aspect is established gene therapy has become an accepted central driving force in medicine. The second aspect—that of converting the concepts into practical tools for human gene therapy—is maturing rapidly. Over the past several years, the level of expectation had risen to unrealistic proportions and recent initial clinical trials produced disappointment. These early clinical results should, however, be viewed not as failures, but rather as deliberate progress along the learning curve in this new and difficult field of biomedical science.  相似文献   

18.
基因芯片也称为基因微阵列,能快速、准确、高通量进行基因检测.近年来,基因芯片技术已被用于与白血病相关的诊断和分子分型、发病机制、耐药复发、新的药物作用靶点、预测疗效等相关基因研究,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海南地区Dravet综合征患儿的遗传特征。方法收集2015—2017年期间海南省18例Dravet综合征患儿及家系成员的外周血,采用PCR扩增及Sanger测序法进行SCN1A基因检测,运用连锁分析应用软件GenomeStudio进行致病基因定位分型与连锁分析;对Sanger测序法未发现SCN1A基因突变的患儿,采用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方法分析SCN1A基因片段缺失或重复,并筛查父母SCN1A基因,分析其突变来源。结果 18例Dravet综合征患儿及父母基因定位扫描结果完全符合亲子间的孟德尔遗传关系。SCN1A基因突变患儿可定位到5号、9号、22号染色体3个候选突变区域。其中5号染色体区域位于SNPRs 4957954至Rs 728937,在Rs 1459085处可获取到最大LOD值2. 13;9号染色体区域位于SNPRs 720974至Rs 1220087,在Rs 71332677处可获取到最大LOD值1. 92;22号染色体区域位于SNPRs 756658至Rs 713751,在Rs 374225处可获取到最大LOD值1. 91。18例患儿中,12例SCN1A基因突变,其中6例CDS区域的第5383位碱基呈现杂合变异(G→A),4例13号外显子和CDS区域的第2292位碱基纯合变异(T→C),2例SCN1A基因非编码区域碱基纯合变异(A→T)。结论海南Dravet综合征患儿的基因定位完全符合孟德尔遗传关系,推测Rs4957954至Rs728937、Rs720974至Rs1220087、及Rs756658至Rs713751区域是Dravet综合征的可能致病性区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中BLK基因2个SNP位点rs2736340和rs2618476的多态性与川崎病(KD)以及动脉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别选取179例KD患儿和同期182例体检正常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利用PCRRFLP的方法测定BLK基因两个SNP位点多态性分布,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NP位点(rs2736340)3种基因型(TT、CT和CC)在KD组与对照组之间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但KD患儿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21)。SNP位点(rs2618476)3种基因型(CC、CT、TT)分布,在KD患儿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KD组患儿CC基因型比例较高;且KD患儿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06)。KD患儿中2个SNP位点多态性均与皮疹、手足水肿以及动脉损伤无相关性,SNP(rs2618476)的多态性和口腔黏膜病变相关(P=0.018)。结论 BLK基因SNP位点(rs2736340)的T等位基因与KD相关。另一SNP位点(rs2618476)多态性与KD易感性相关;且KD患儿中该位点的多态性与口腔黏膜病变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