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1 T MRI设备进行人脑激活的功能MRI的可行性以及通过与3 T MRI设备获得的结果进行对比来评估其可靠性,以扩大低场MRI设备的应用范围。8位受试者分别接受了1 T和3 T MRI设备检查,采用层厚3mm的各向同性空间分辨率的标准回波平面成像序列进行扫描。范式包括默念字、连续的拇指对指运动和自主的手指运动。  相似文献   

2.
原理和目的:比较在高场3T MR和1.5T MR条件下,标准剂量的MRI对比剂对脑肿瘤的转移瘤的诊断有效性,方法:分别在2种磁场下对16例脑肿瘤患者进行检查,对比前和对比后采用相同的轴位T1-SE序列,以及对比后磁化准备下的冠状位3D GRE序列(MP-RAGE),场强不同时分别进行相应调整。对所有图像进行定性分析,并对T1-SE图像加做视觉评价。结果:通过对MP-RAGE扫描图进行统计学评价发现,在注射钆剂后,3T场强时的肿瘤/脑对比度(97.5)明显高于1.5T场强(46.3),相同的结果也见于T1-SE序列(分别为93.0和72.1),T1-SE序列上病变的信号增强在2种场强无明显差异。结论:在3T磁场条件下,钆对比剂的注射可使肿瘤和正常脑组织间产生比在1.5T磁场条件下更强的对比。  相似文献   

3.
对60例骨挫伤行X线、cT常规检查后,均再行低场强关节核磁共振(MRI)检查,对比分析cT与MRI诊断骨关节挫伤的影像学结果,MRI检查下T1WI、T2WI、STIR3个不同序列下骨挫伤病灶显示,认为X线片、cT对骨挫伤的诊断价值有限,低场磁共振诊断的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低磁场MRI诊断脊髓内肿瘤的价值和误诊原因.材料和方法: 对34 例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髓内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室管膜瘤20例, 星形细胞瘤11例, 脂肪瘤2例,血管母细胞瘤1 例,32例肿瘤MRI表现为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2例脂肪瘤T1WI和T2WI均为脂肪信号.注射Gd-DTPA后室管膜瘤实性部分呈均匀明显增强 "腊肠样"(12例),星形细胞瘤散在斑片状增强(6例),误诊3例,包括2例多发性硬化、1例急性脊髓炎.结论: 低磁场MRI可为脊髓内肿瘤的早期诊断提供较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常胃的MRI表现与扫描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正常胃的MRI表现和扫描技术。方法:在胃不同充盈状态下,采用单次屏气快速扫描序列,共进行72人次MRI平扫和7次增强检查,分析正常胃的MRI表现和图像质量。结果:按充盈程度不同,胃壁形态可分为扩张不良,适度扩张、充分扩张3型表现。MRI能较好显示胃及其与邻近器官的关系。胃壁厚度平均值在适度扩张下为2.7mm,在充分扩张下为2.4.T2WI图像均无运动伪影,79%的T1WI图像在使用解痉剂后无运动伪影。结论:采用单次屏气快速扫描序列,MRI能获得满意的胃部图像,较好显示胃及其与邻近解剖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钙对1H-MRS胆碱峰测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来自两个尸体标本的大腿肌肉在注射碳酸钙(最大剂量0.432 2 g)前后,前瞻性利用3 T MRI进行评估。定量测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目的是比较FDGPET和1.5T或3T全身MRI(WB—MRI)对于诊断结直肠癌复发的准确性。回顾性分析24例结直肠癌可疑肿瘤复发病人,采用FDG PET/CT和并行采集的WB—MRI进行随访。行1.5Tm=14)或3T(n=10)WB—MRI检查,在4个身体平面(body levels)采用高分辨冠状T1W—TSE和STIR序列,肺部采用HASTE成像,肝脏、脑、腹部和盆部采用增强T1W-和T2W—TSE序列。作为参考标准.至少在5个月内应用影像学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MIU对脑脂肪栓塞的影像学诊断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5例经临床诊断为脂肪栓塞综合征(FES)的脑部MRI资料。MRI检查采用0.3T、0.5T低场强设备,行常规SE T1WI、FSE T2WI和FI FLAIR,16例病人在发病后1~3月内行MRI复查,CT检查22例。结果:脑脂肪栓塞(CFE)的MRI表现为散在多发、对称分布的点、片状等或长T1长T2信号灶,边缘多较模糊,主要位于基底节区、脑干深部、深部白质及分水岭区白质。MRI复查示随脑内病灶的吸收,病人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因此,MRI对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结论:MRI可为CFE的诊断提供直接的证据,应作为诊断CFE的常规手段。  相似文献   

9.
颅内黑色素瘤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黑色素瘤的CT和MRI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我院手术病理证实5例颅内黑色素瘤(原发性4例,转移性1例)的3例CT和4例MRI表现。结果:CT平扫表现为类圆形高密度影2例和低密度影1例,均明显增强。MRI平扫呈短T1短T2信号3例和长短T1短T2信号1例。结论:颅内黑色素瘤CT无特征性;MRI有一定特征,MRI是诊断黑色素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正摘要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MRI绘制人类脊髓功能连接图。材料与方法在志愿者知情同意和伦理委员会批准的基础上,对9例自称健康的志愿者进行研究。在3.0 T临床MR设备上应用静息态功能MRI以1 mm×1 mm×3 mm分辨率绘制C1到C4脊髓的功能连接图。通过独立成分分析获得静息态功能MRI的二维和三维影像。对与Pearson相关独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颞叶癫痫致痫灶3 T和7 T MR成像差异,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以确定7 T MRI在呈现、检测病变以及精确定位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共纳入2014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确诊的34例颞叶癫痫病人[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龄(27±8)岁]及5名正常对照(男3名,女2名;平均年龄27岁),均行术前3 T和7 T MR扫描,全部病人均获术后病理结果。由2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对术前影像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并对病理为海马硬化(HS)者的海马内部结构进行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对3 T和7 T MRI上双侧海马内部结构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病理诊断为HS者24例,其中20例在3 T及7 T MRI上诊断明确,4例MRI术前诊断欠明确。3 T 和7 T MRI上,患侧海马内部结构评分均低于正常侧(P<0.001)。7 T MRI上海马内部结构评分均高于3 T MRI(P<0.05)。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6例(FCD Ia 2例、FCDIIIa 3例、FCDIIId 1例)。颞叶FCD Ia在3 T 及7 T MRI上均未发现,FCDIIIa及FCDIIId海马区病灶在3 T MRI及7 T MRI上均清楚显示。海马、颞叶占位4例(节细胞胶质瘤2例,脑膜瘤1例,左侧杏仁体部分区域胶质细胞增生1例)在3 T和7 T MRI均清楚显示。对5例正常对照脑部结构的显示,7 T MRI优于3 T MRI。结论 典型病灶在3 T及7 T MRI均可发现,7 T MRI对海马内部精细结构的显示优于3T MRI;不典型病灶7 T MRI能够更好地显示解剖精细结构,但有些病灶如FCD Ia提高场强后仍无法分辨。  相似文献   

12.
鞍区Rathke囊肿的MRI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总结垂体Rathke囊肿的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Rathke囊肿的MRI表现。结果 17例Rathke囊肿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10例位于鞍内,7例位于鞍内和鞍上。MR信号在T1WI和T2WI上表现为:7例长T1、长T2,6例短T1、长T2,2例等T1、等T2,1例等T1、长T2,1例短T1、短T2。6例行增强扫描,3例无增强,3例囊肿边缘增强。结论 垂体Rathke囊肿表现为鞍内或鞍内和鞍上的囊性占位,MRI信号多样,但结合MRI形态、临床表现和其他影像学表现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正摘要目的线粒体病病人常表现为慢性进展性眼外肌麻痹(CPEO),对患有该病的病人行常规MRI检查及MRI定量检测,分析眼外肌病变特征性影像表现并探究MRI定量评价CPEO的可行性。方法将因线粒体DNA缺失引发CPEO的患病组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测量两组研究对象的眼球运动幅度(ROEM),并运用3.0 T MR设备行眼眶扫描获取T1、短时反转恢复(STIR)序列及T2影像;运用双盲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1.5T和3.0T颞下颌关节MRI影像质量等级的差异。24例可疑关节盘前移位的病人随机进行了1.5T和3.0T MRI检查。使用表面线圈进行旁矢状位(闭口和张口位)和旁冠状位成像。2位有经验的观察者在不知病情和MR设备类型的情况下采用双盲法分析影像,包括髁突位置、信号改变及关节盘形态。此外,还对关节盘形态和位置进行可辨性评估。结果显示,在关节盘形态(P〈0.001)和位置(P〈0.001)的可辨性上3.0T与1.5T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粟粒型脑结核瘤MRI表现,总结粟粒型脑结核瘤的MRI影像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4倒经手术病理、临床治疗证实的粟粒型脑结核瘤患者的MRI表现,全部病例均行自旋回波T1WI,快速自旋回波T2WI及Gd—DTPA增强T1WI。结果:全部病例颅内病灶无法计数,病灶广泛、弥漫分布双侧大脑半球皮层及皮层下区、基底节区、脑干及小脑半球。病变呈两种形态分布:2/3病变呈环状表现,1/3病变呈结节样表现。直径〈3mm者,病变呈结节样表现,MRI信号特点为等T1,长T2信号,病灶周边无水肿或水肿轻,增强后呈显著结节状强化;直径≥3mm者;病变主环状表现,MRI信号特点为中央呈长T1、短T2信号,环呈等T1、长T2信号,病变周边水肿明显.增强后呈显著环状强化,中央区域无强化。结论:粟粒型脑结核瘤病变以环状病灶为主,其中央短T2信号是诊断结核瘤的特征性MRI表现.恰当的窗技术有利于结核瘤特征的显示。  相似文献   

16.
脑静脉畸形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脑静脉畸形的MRI表现,评价各成像序列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临床手术证实的脑静脉畸形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常规MRI平扫及3D-MOTSA MRA检查。6例行Gd-DTPA增强T1WI,其中3例行3D-MOTSA增强MRA检查。结果 小脑4例,额叶、顶叶、枕叶共4例。5例MRI平扫引流静脉为长T1短T2流空信号,3例呈长T1低信号、长T2高信号。扩张的髓静脉为网状及条状长T1低信号、长T2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海蛇头”样改变,即多条髓静脉呈辐射状汇入粗大的引流静脉。3D-MOTSA MRA检查显示部分引流静脉,髓静脉显示较少。3D-MOTSA增强MRA检查引流静脉全程显示,髓静脉显示数目多。结论 MRI能明确诊断脑静脉畸形的合并症,弥补脑血管造影的不足,3D-MOTSA增强MRA检查可取代脑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颞叶癫致灶3 T和7 T MR成像差异,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以确定7 T MRI在呈现、检测病变中的意义。方法共纳入2014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确诊的34例颞叶癫病人[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龄(27±8)岁]及5名正常对照(男3名,女2名;平均年龄27岁),均行术前3 T和7 T MR扫描,全部病人均获术后病理结果。由2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对术前影像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并对病理为海马硬化(HS)者的海马内部结构进行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对3 T和7 T MRI上双侧海马内部结构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34例病人中,病理诊断为HS者24例,其中20例在3 T及7 T MRI上诊断明确,4例MRI术前诊断欠明确。3 T和7 T MRI上,患侧海马内部结构评分均低于正常侧(P0.001)。7 T MRI上海马内部结构评分均高于3 T MRI(P0.05)。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6例(FCDⅠ_a2例、FCDⅢ_a3例、FCDⅢ_d1例)。颞叶FCDⅠa在3 T及7 T MRI上均未发现,FCDⅢa及FCDⅢd海马区病灶在3 T MRI及7 T MRI上均清楚显示。海马占位4例(节细胞胶质瘤2例,脑膜瘤1例,左侧杏仁体部分区域胶质细胞增生1例)在3 T和7 T MRI均清楚显示。对5例正常对照脑部结构的显示,7 T MRI优于3T MRI。结论典型病灶在3 T及7 T MRI均可发现,7 T MRI对海马内部精细结构的显示优于3 T MRI;不典型病灶7 T MRI能够更好地显示解剖精细结构,但有些病灶如FCDⅠ_a仍无法分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3.0T的薄层轴向双反转恢复(DIR)MRI能否根据“三层结构”的显示与否区分初级运动皮质(PMC或Brodmann 4区)与其他所选皮质区域包括初级感觉皮质(PSC或Brodmann 1-3区)。方法 该前瞻性研究获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和病人知情同意。研究包括3.0T MRI表现正常的191例病人(女94例,年龄5~80岁;男97例,年龄5~76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增强减影MRI在椎体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44个椎体转移瘤进行常规MR序列扫描,同时使用对比增强剂钆喷替酸葡甲胺进行增强显影,并对增强前后的T1WI进行减影处理。通过对椎体肿瘤影像的清晰度、信号强度比(SIR)和噪声比(NR)的比较,评价增强减影MRI在椎体转移瘤上的诊断价值。结果增强减影MRI及增强T1、SE T1、T2、反转恢复序列(STIR)图像的SIR值分别为2.93、1.15、1.16、1.26、1.69。增强减影MRI及增强T1、SE T1、SE T2、STIR图像的NR值分别为0.98、5.25、3.44、4.56、23.32。增强减影MR图像的SIR和NR较常规MRI图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信号对比度及图像质量均较好。结论与常规MR序列图像相比,增强减影MRI对椎体转移瘤病灶的细节显示得更清楚,病灶与背景的对比度更明显,图像质量更清晰,在椎体转移瘤的临床诊断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在增强显影后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3.0T MRI与MR静脉成像(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DSA确诊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10例患者在常规MRI检查上均有不同脑区的皮质、皮质下脑组织静脉性脑梗死的MRI表现,8例伴明显脑肿胀;7例患者的静脉窦内有异常信号,其中6例MRI表现为静脉窦内T1WI、T2WI高信号,1例T1WI高及稍高信号、T2WI低信号。9例MRV检查均发现静脉窦充盈缺损或中断。结论3.0T MRI结合MRV是诊断和随访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可替代创伤性的DSA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