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评价十年来我科用Dick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18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手术减压 ,复位 ,Dick钉内固定辅以植骨。结果 :随访 6个月~ 5年 ,183例中理想复位者 153例 ,Dick钉退出 6例 ,断钉 7例 ,Dick钉打偏 10例 ,纵向撑开不足的 18例 ,无 1例感染。术后脊髓损伤的恢复程度平均恢复 3个等级。结论 :对于短节段的胸腰椎骨折 ,后路Dick钉内固定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胸腰椎骨折占脊柱骨折的50%以上,目前临床上普遍应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进行复位内固定.但部分患者术后出现椎体高度再丢失、后凸畸形、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情况.我院2006年5月-2009年2月采用椎弓根螺钉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1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获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采用ISOLA钉棒系统后路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治疗无神经功能障碍的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2例不稳定及畸形较重而无神经功能障碍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接受后路ISOLA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治疗,取髂骨行椎板及横空间植骨。通过影像学检查脊柱畸形角(Cobb's角)的纠正内固定的位置及骨愈合情况。结果 手术7天后均逐渐恢复穿衣、起卧床、步行、大小便及洗漱等生活自理能力,术后1个月逐渐恢复非弯腰的轻体力工作。所有病例骨折复位良好,后凸及侧凸畸形均获得满意的矫正、缩小的椎管管径完全得到恢复。随访11例,均无畸形矫正丢失和伤椎及椎间高度下降,且未出来钉棒松动及断裂。结论 ISOLA钉棒系统后路复位胸腰椎骨折的性能良好,并具有稳定固定强度,对无神经功能障碍的脊柱胸腰段骨折复位固定融合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Dick钉与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42例临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 ,治疗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方法较多 ,特别是后路内固定方法 ,由于其结构和作用机制不同 ,效果也不尽相同[1] 。笔者从临床的角度 ,对Dick钉系统与AF系统作对照比较研究 ,旨在了解两种不同后路内固定方法对胸腰椎骨折的复位、固定效果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一定的依据。临 床 资 料1.一般资料 :(1) 1990年 3月~ 1998年 1月采用Dick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 2 3例 (以下简称Dick组 ) ,其中男 17例 ,女 6例 ;年龄 2 1~ 5 6岁。屈曲压缩型骨折 10例 ,爆裂型 7例 ,骨折脱位 4例 ,Chance骨折 2例。…  相似文献   

5.
周跃 《中华创伤杂志》2007,23(9):653-653
由刘少喻等医师撰写的《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一文,在生物力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经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70例胸腰椎骨折,并对46例患者进行1年以上临床随访。结果表明无一例内固定物松动,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术后骨折椎椎体的压缩程度和后凸角度获得明显改善,术后1年随访时均无明显丢失。因此作者认为该固定技术具有优良的复位和固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分析经肌间隙入路复位内固定术与经后路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嵩县西关骨科医院收治的7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肌间隙组(38例)和后路组(38例),肌间隙组患者采用经肌间隙入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后路组患者采用经后路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体前缘高度比、后凸角角度、椎体功能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肌间隙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后路组(t=7.845,P<0.001),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后路组(t=6.061,P<0.001);术后3个月,肌间隙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比、后凸角角度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与后路组无明显差异(t=1.201、1.523、1.081,P=0.234、0.132、0.283);肌间隙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与后路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26%无明显差异(χ2=0.724,P=0.395)。结论 经肌间隙入路复位内固定术与经后路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TENOR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TENOR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 32例应用TENOR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和固定复位情况。 结果全部 32例获得随访 ,平均随访 13个月 (5~ 44个月 )。所有骨折均愈合 ,局部无疼痛 ,无内固定失效。椎体畸形从术前Cobb角平均 2 2 .5°恢复至 3°。按ASIA分级 ,神经功能 9例无变化 (其中A级3例 ,D级 1例 ,E级 5例 ) ,其余 2 4例均有 1~ 2级的提高。 结论 TENOR系统具有良好的复位和固定作用 ,术后维持复位效果好 ,是理想的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结合注射用硫酸钙人工骨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经验。方法2005年10月—2007年6月对1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后,在C形臂X线透视下用注射型硫酸钙人工骨(CSC)经伤椎椎弓根行椎体成形术。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行X线和CT检查,术后随访8~16个月,平均13个月。结果13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神经根损伤加重或出现新的神经压迫症状,术后12周左右人工骨基本吸收,无伤椎塌陷加重,无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注射用硫酸钙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安全性高,能减少内固定失败及椎体高度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严重胸腰椎骨折中应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加伤椎固定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了我院2003年5月-2008年1月,对严重胸腰椎骨折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加伤椎固定方法治疗41例。术前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平均丢失53%(37%-82%),Cobb角平均29.6°(17°-39°),均在伤后2周内手术。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9.7个月(6-29个月)。影像学资料显示伤椎前缘高度恢复至92%(87%-96%),术后Cobb角平均为5.6°(3°-10°),植骨均愈合、椎体脱位纠正,复位良好。结论对严重胸腰椎骨折应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以增强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有利于维持矫正效果、减少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0.
胸腰椎骨折临床常见,其治疗方法较多.采用后路短节段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是最常见的方法,其通过后路的撑开复位、三柱固定,可以恢复脊柱正常的生理曲度.常规的后正中入路,通常需广泛剥离椎旁肌或强力的牵拉椎旁肌,使其部分失神经和压迫缺血损伤,术后腰背疼痛,从而影响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治疗胸腰椎严重爆裂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后路固定、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及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后路固定、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的1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及神经损伤,并分析一期前后联合手术的优缺点、适应证及内固定方法。结果本组10例椎管均获得有效减压,平均随访14个月,植骨块融合良好,伤椎高度基本恢复,Cobb’s角由术前平均17°恢复到5°,Frankel分级恢复1级者4例,恢复2级者3例,无变化者3例。结论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后路固定、前路减压内固定术是集减压、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一次完成的有效方法,可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但由于手术创伤较大,出血较多,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2.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7年12月无神经损伤胸腰椎创伤性骨折患者15例,均于伤后10 d内手术,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31~65岁,平均45.6岁.骨折部位:T<,11>骨折1例,T<,12>骨折4例,L1骨折7例,L2骨折2例,L3骨折1例.术前进行脊柱正、侧位摄片、CT和MRI检查,评价椎体、椎管、椎间盘及韧带损伤情况.根据脊柱骨折Magerl分型:A3型骨折10例,A2型骨折3例,A1型骨折2例,进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随访观察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时间65~110 min,平均82 min.术中失血20~50 ml,平均35 ml.无转为开放手术患者,无神经损伤或其他并发症.随访3~11个月,平均7.6个月.Cobb角由术前(15.7±6.3).减少为术后(3.5±1.2)..CT检查显示与术前比较椎体后缘骨块复位良好.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是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与开放手术比较具有组织损伤轻、出血少和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治疗胸腰段陈旧骨折伴后凸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治疗胸腰段陈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3月~2013年6月,遂宁市中心医院共收治胸腰段陈旧骨折伴后凸畸形31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8例;年龄28~62岁,平均41.5岁。T_(11)4例,T_(12)9例,L_111例,L_27例。病程0.5~12年,平均6.5年。术前Cobb角为32.5°±7.5°,VAS评分为7.6±2.1,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为C级9例,D级18例,E级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截骨、经伤椎上下各两组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固定、后外侧植骨治疗。结果围手术期安全,未发生神经损伤及加重、脑脊液漏、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即刻Cobb角为7.4°±2.5°,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27例获得30~73个月随访,平均48.5个月,末次随访时Cobb角为8.2°±3.1°,较术后无明显丢失(P0.05),VAS评分为2.3±0.9,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ASIA神经功能分级全部为E级。结论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治疗胸腰段陈旧骨折伴后凸畸形,能够恢复脊柱生理曲度,缓解腰背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经前路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骨科收治58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均获得随访,无1例出现腰背痛、脊髓神经损伤及胸腰椎后凸畸形。结论无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经前路手术,减压彻底,融合快,固定坚强,且避免了后期发生后凸畸形引起脊髓神经再损伤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5.
胸腰椎外伤性脊髓空洞症的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回顾分析胸腰椎外伤性脊髓空洞症的症体、体征及影像学改变,分析其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本组14例,男13例,女1例;年龄28-56岁。脊柱骨折部位为T111例,T127例,L6例。11例为爆裂型暴折,3例为骨折脱位。其中5例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例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余8例对症处理,未行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14例于伤后6个月-4年行胸腰椎MRI检查时被确诊为脊髓空洞症,空洞开头呈洞形6例,椭圆形5例,不规则3例。患者常出现以下症状;疾痛(78.6%,11/14)、下肢肌力减退(64.3%,9/14)、下肢痉挛性增加(42.9%,6/14)、感觉丢失或减退(42.9%,11/14)、下肢运动协调能力降低(14.3%,2/14)、自主神经症状(7.1%,1/14)等。结论 脊髓损伤神经功能稳定后一段时间,出现下肢肌力减退等新的神经症状应高度怀疑脊髓空洞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6月~2014年6月,笔者运用胸腰椎损伤评分系统(TLICS评分)和脊柱载荷评分系统(LSC评分),对纳入的35例成人[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26~45岁,平均(37.4±6.3)岁]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一期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撑开复位,伤椎椎体次全切,椎管减压,钛网植骨融合手术。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学会分级(ASIA)进行神经功能评估,通过X线和CT评估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高度、椎管占位情况和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6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余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15.3±6.8)个月,除5例患者术前神经功能为A级外,余30例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影像学显示减压及复位效果满意,末次随访时植骨全部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结论经后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前中柱重建脊柱序列,固定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操作相对简便,减压彻底,并发症少,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及椎管容积,是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正中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伴神经功能损害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成效以及安全性,并为这类特殊群体的优质诊疗积累循证经验。方法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市厚街医院骨科与光明人民医院脊柱科2014年9月—2016年12月收治的76例伴神经功能损害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开放手术组(经后路减压)和微创手术组(后正中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每组各38例。记录两组患者肌肉剥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前2d引流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对两组患者进行至少6个月的随访,以评估其转归结局,包括骨性愈合、固定松动、固定断裂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微创手术组肌肉剥离长度短于开放手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开放手术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开放手术组,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比例低于开放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性愈合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手术组固定松动、固定断裂及神经功能恢复Ⅱ级的比例均优于开放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伴神经功能损害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开展后正中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方案,能提高手术疗效,且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保留椎体后壁的前路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5月-2010年5月,采用保留椎体后壁的前路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68例.测量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胸胺椎骨折节段的Cobb角、椎管狭窄率,采用Frankel分级法评价脊髓功能恢复状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瘫痪症状加重、脑脊液漏及切口感染,气胸3例经对症处理治愈.骨折椎体开槽后行螺钉撑开椎问高度及后凸畸形恢复68例;因骨块粉碎严重,骨碎块松脱行骨块取出致硬膜囊部分裸露19例.其中3例出现脑脊液漏用安可胶封堵;术中C形臂X线机透视怀疑骨折块复位不全采用腰椎管逆行造影8例,有3例因椎管造影仍有梗阻改为椎体后壁切除,其中骨折椎体撑开不足2例,后纵韧带后方骨块翻转取出1例.椎体后壁保留95%(65/68).52例患者获得3个月~4.5年(平均2.2年)随访,无腰背部后凸畸形,腰背部酸胀疼痛5例.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除5例A级无恢复外,均有1~3级的改善.术前68例胸腰椎Cobb 角平均18.2°,末次随访时52例Cobb角平均9.7°;术前椎管狭窄率平均42%,末次随访时CT扫描17例椎管狭窄率9%.未见钉板或钉棒系统断裂,钢板螺钉松动下沉4例.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前路技术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保留椎体后壁.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result and feasibility of anterior approach with posterior vertebral wall preserved in the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 with or without paraplegia. Methods From 2005 to 2010, 68 patients with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 were treated by corpectomy, strut graft and instrumentation with preserved posterior vertebral wall. There were 49 males and 19 females at average age of 39.8 years (16-62 years). Kyphotic Cobb' s angle and spinal stenotic rate was measured preoperatively and postoperatively. The neurological status was evaluated with Frankel impairment scale. 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successfully managed with this technique, with no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s,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 or incision infections except for the pneumothorax in three patients who were then cured through expectant treatment. Screw distraction was performed for restoration of the disc height and kyphosis in 68 patients. After the fractured fragment became loose and was removed, the dura matter was exposed in 19 patients including the e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 in three patients. Retrograde lumbar myelography was applied in eight patients, of whom there found the blocked spinal canal in three patients and excision of the posterior vertebral wall was performed. Lack of vertebral distraction was found in two patients and extraction of the reversed bone fracture behind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was performed in one. The preservation rate of the posterior vertebral wall was 95% (65/68). Fifty-two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mean 2.2 years (from 3 months to 4.5 years) ,which showed no lower back kyphosis. There showed 1-3 Frankel grades of improvement in spinal cord function except for five patients at Frankel grade A. The Cobb angle was average 18.2° in 68 patients preoperatively and was corrected to 9.7°in 52 patients at last follow-up. CT scan showed that the stenotic rate was 42% preoperatively and 9% at final follow up in 68 patients,with no breakage of the screw and plate. Conclus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anterior approach is helpful for preservation of the posterior vertebral wall.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的手术入路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995年1月-2009年1月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212例胸腰椎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脊柱结构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前路手术73例,后路手术139例,平均随访23.7个月(12~52个月),手术后的伤椎椎体高度、Cobb角及椎管容积明显改善(P<0.01),脊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