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伽玛刀分次治疗垂体大腺瘤的可行性.方法 我科室从2010~2012年应用MASEP-旋转式头部伽玛刀治疗垂体大腺瘤10例,肿瘤直径1.5~3.6 cm,其中女性4例,男性6例,年龄33~79岁,平均54.1岁;治疗前视力下降的5例(9眼),有乏力、畏寒表现的2例,闭经1例,性功能障碍1例(内分泌检查无泌乳素增高).给予伽玛刀分次治疗,首次治疗周边剂量16~22 Gy,等剂量曲线50%,视神经及视交叉≤8 Gy;第2次治疗距首次治疗间隔6~13个月,治疗周边剂量16~18 Gy.结果 随访12~39个月,肿瘤体积缩小8例(80%),肿瘤体积无增大2例(20%);视力改善8眼(88.9%),1眼视力下降(11.1%);新出现畏寒、乏力、多眠表现的2例(20%),原有畏寒、乏力症状加重者2例,闭经及性功能障碍者无改善.结论 对于因各种原因不能接受手术的垂体大腺瘤患者,在严格控制视神经、视交叉安全剂量的前提下,伽玛刀分次治疗疗效肯定,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2.
垂体大腺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回顾性分析垂体大腺瘤的MR表现,提高对垂体大腺瘤MR征象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垂体腺瘤的MR图像267例,分析不同病理类型垂体腺瘤的部位、形态、大小、信号特点及肿瘤与周围结构,包括视交叉、鞍底、海绵窦的关系,并进行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本组中发现垂体腺瘤易于向鞍上发展(90.3%).肿瘤向鞍下生长者占26.6%,向鞍旁生长者占39.9%.各组病理类型中,腺瘤向鞍上生长者以促性腺激素腺瘤最高(100%),向鞍旁生长者最多见为PRL腺瘤(55.7%),向鞍下生长最多见者为PRL腺瘤(40.3%),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术前正确评估肿瘤的MR征象,有助于了解肿瘤的生长特性,确定进一步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3.
伽玛刀放射外科手术(γ刀)可作为垂体微腺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对垂体大腺瘤术后残留或复发也是重要的补充治疗手段,能安全、有效地控制肿瘤生长和改善内分泌异常。海军总医院1997年12月~2001年11月共治疗垂体腺瘤317例,其中微腺瘤和小腺瘤129例,大腺瘤和巨大腺瘤76例(有13例资料不全未包括在分析中),术后残留或复发腺瘤99例。本文主要对微小腺瘤和大腺瘤治疗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分析玛西普旋转式伽玛刀治疗单纯泌乳素型垂体小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1~2011年11年共收治瘤体最大径≤20 mm单纯泌乳素型垂体瘤325例,其中微腺瘤197例,小腺瘤128例.采用50%等剂量曲线,治疗周边剂量20~24 Gy,中心剂量40~48 Gy,有68例经过两次治疗.随访13~56个月,平均32个月.结果 症状消失/改善291例(89.5%),激素水平恢复正常或下降265例(81.5%);MRI复查,全组病例瘤体消失.结论 伽玛刀对单纯泌乳素型垂体微腺瘤和瘤体≤20 mm的小腺瘤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伽玛刀治疗颅底脊索瘤的临床疗效及MRI的影像学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行伽玛刀治疗后随访6年以上的颅底脊索瘤系列MRI资料,重点对肿瘤大小、MR信号特征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进行总结分析.评价MRI在颅底脊索瘤伽玛刀治疗后影像学变化中的作用.结果 13例患者在治疗后1年内病灶逐渐缩小,其中2例在治疗后3个月左右病灶一过性增大;病灶信号逐渐变得均匀并失增强,T1WI病灶呈低信号,T2WI病灶呈明显高信号,其中4例与脑脊液信号相同.患者于治疗后1年内临床症状消失.结论 MRI可以准确地显示颅底脊索瘤伽玛刀治疗后的病理演变及转归.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伽玛刀治疗泌乳素瘤(PRL)的临床疗效及MRI的影像学变化。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PRL伽玛刀治疗后的MRI随访影像资料,平均随访期32.5个月(12~96个月),评价MRI在PRL伽玛刀治疗后影像学变化中的作用。结果 78例中肿瘤完全消失35例(占44.9%),肿瘤体积缩小37例(占47.4%),体积无变化6例(占7.7%),肿瘤总控制率100%。2例肿瘤伽玛刀治疗后3和9个月出现一过性坏死肿胀。临床症状总改善率为73例(93.6%),其中12个月以内改善率为62例(79.5%)。结论 伽玛刀治疗PRL能够很好地控制肿瘤生长和PRL过量分泌,这种作用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具有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伽玛刀低剂量体积分割治疗颅底大型脑膜瘤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方法:自1997~2009应用OUR-旋转式伽玛刀体积分割治疗颅底大型脑膜瘤共7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53~80岁。2例系术后复发,手术病检证实为脑膜瘤;5例为临床及影像诊断为脑膜瘤。肿瘤直径为42~60 mm,所有患者在伽玛刀第一次规划时设定体积分割范围及分割次数,射线单次照射病灶直径为25~30 mm,分割次数为2~3次。单次治疗周边剂量8~11 Gy,间隔时期3~9月。结果:在分割照射结束后开始随访,随访2~10年,随访7例。肿瘤生长控制率为85.6%(6/7),其中明显缩小1例,无变化5例。瘤体增大1例。临床症状改善为3例,症状无改变为3例,加重1例,症状加重系瘤体增大所致。结论:颅底大型脑膜瘤首选手术治疗,但对身体状态难以耐受手术或拒绝手术的老年患者,伽玛刀低剂量体积分割治疗是可供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垂体大腺瘤MRI表现、内分泌功能与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Ki67及Ⅷ因子的表达的分析,找出与肿瘤侵袭性生长相关的因素.方法:42例病理证实的垂体大腺瘤按免疫组化功能分类分为混合型腺瘤组(n=20)和单功能腺瘤组(n=22),按照影像表现结合手术分为侵袭性腺瘤(n=22)和非侵袭性腺瘤(n=20),将肿瘤大小、强化程度、坏死囊变及侵袭性作为MRI评价肿瘤生长的指标,将瘤细胞增殖活性(PCNA、Ki67)及Ⅷ因子检测作为病理指标.结果:侵袭性大腺瘤的肿瘤长径与和非侵袭性大腺瘤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长径≥3 cm的巨腺瘤组与长径<3 cm的大腺瘤组在侵袭性生长上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大腺瘤的Ki67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有坏死囊变的大腺瘤长径大于无坏死囊变的大腺瘤(P<0.05).用标记指数≥3%对Ki67进行诊断性试验特异度为100%,敏感度为44.4%.侵袭性与非侵袭性腺瘤在肿瘤的功能类型、强化程度、PCNA及Ⅷ因子的表达程度上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Ki67在评价垂体大腺瘤的侵袭性上优于PCNA及Ⅷ因子,有极高的特异性,但敏感性差.肿瘤长径≥3 cm时侵袭性明显增加.垂体瘤增大时肿瘤侵袭性生长及坏死囊变的可能性增加.垂体大腺瘤的生长特点与肿瘤的功能类型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瘤所致中枢性甲亢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992~2006年在解放军总医院确诊和治疗的5例垂体TSH分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总结.5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39.8(26~51)岁,平均病程为5.84(0.6~16)年.结果 5例垂体TSH分泌瘤占解放军总医院同期诊断的垂体腺瘤的0.33%(5/1 500).所有患者均伴有甲状腺毒症,其中4例为首发症状,例为视物模糊,所有患者均没有视野缺损.确诊之前误诊为原发性甲亢接受抗甲状腺药物治疗者3例,治疗6~16年,其中1例曾2次行甲状腺手术治疗.5例患者均有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同时不伴TSH抑制(3.94~54.7mU/L);3例患者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兴奋TSH试验,例无反应、1例呈过强反应.鞍区MRI检查4例为大腺瘤(直径1.5~3.6cm),例为微腺瘤.4例大腺瘤患者均行经口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术后病理均证实为垂体腺瘤,例术后联合垂体放射治疗.术后1~2周复查血清甲状腺激素和TSH水平正常,随访3~32个月甲状腺功能仍正常.结论 甲状腺毒症患者血清TSH水平不被抑制时应警惕垂体TSH分泌瘤的存在,鞍区影像学检查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垂体TSH分泌瘤经口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联合垂体放射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经单侧鼻腔经蝶显微手术切除脑垂体腺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分析经单侧鼻腔、经蝶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操作及术后处理,方法:对45例不同大小垂体腺瘤采用经鼻蝶手术,均行CT扫描及内分泌检查,其中肿瘤高径1.0-3.5cm者39例,视力视野障碍者34例,发生瘤卒中2例。结果:行肿瘤全切35例,大部分切除8例,部分切除2例,无死亡,经3个月-4.5年(平均2.1年)随访,无肿瘤复发,大部或部分切除者保持稳定。结论:经单侧鼻腔、经蝶显微手术切除3.5cm以内的垂体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One of the factors of the successful military career guidance Cadet schools students is preserving and promoting their health. Medical suppor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ged 10-17 years should include the full range of medical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defined for this group. The state of providing outpatient care for pupils at the Cadet School in St. Petersburg was studied.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full medical c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andards can be based only on children's health clinics. It is important that the organization of medical support pupils cadet schools should be cooperate with civilian health care.  相似文献   

12.
13.
ESR-spectrometry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radiation-induced paramagnetic centers in enamel of mammals: carnivores (polar bear and fox), ungulates (reindeer, European bison, moose), and man. Values at half the microwave power saturation of the radiation signal, P1/2, evaluated at room temperature, was found to range from 16 to 26 mW for animals and man. A new approach to discrimination of the radiation induced signal from the total ESR spectrum of reindeer enamel is proposed. ‘Dose-response’ dependencies of enamel of different species mammals were measured within the dose range from 0.48 up to 10.08 Gy. Estimations of ‘radiosensitivity’ enamel of carnivores and ungulates showed good agreement with radiosensitivity enamel of man by ESR method.  相似文献   

14.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疾病毒引起的皮肤科常见疾病。其主要的病理损害,一是受累神经的严重炎症性浸润,继而导致受侵犯神经节内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二是皮肤的水泡。迅速抑制神经节和相应的感觉神经纤维的充血、水肿和坏死,防止粘连形成,达到迅速镇痛、改善皮损,缩短病程及防止后遗症的发生是治疗的关键。因而,尽早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16.
17.
海马头部浅沟消失对海马硬化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海马头部浅沟消失对海马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8例经组织学检查证实的海马硬化患者的MRI检查资料和 18例年龄相匹配的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 ,观察海马头部浅沟的显示情况、海马头部大小和信号改变。结果  18例海马硬化患者中 ,16例硬化侧海马头部浅沟消失 ,1例硬化侧海马头部浅沟明显变浅 ,几乎消失 ,1例硬化侧海马头部浅沟存在。硬化侧海马头部均有萎缩 ,并在T2 WI和液体衰减恢复 (FLAIR)成像呈高信号。海马头部浅沟消失对海马硬化诊断的敏感性为 88.9% ,特异性为 10 0 %。结论 海马头部浅沟消失是诊断海马硬化的一个可靠征象 ,结合患侧海马有萎缩性改变和T2 加权成像信号增高 ,可肯定诊断海马硬化。  相似文献   

18.
19.
肝癌转移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是肝癌治疗失败和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了解肝癌侵袭转移的相关机制十分重要。肿瘤转移是一个多步骤的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多个因素参与了肿瘤转移的调控,癌基因的表达上调、抑癌基因的失活、免疫基因的失调、肿瘤细胞间粘附作用的丧失、新生血管的形成、蛋白水解酶的合成、细胞的迁移能力增强、肿瘤细胞和基底膜的粘附等等,都是促进肿瘤转移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跟骨骨折临床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的分型与临床治疗措施的选择。方法:自2002年1月-2008年1月,选择我科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中的100例,分为手术组与非手术组,其中非手术组50例,手术组50例;男85例,女15例。结果:手术治疗组患者术后跟部疼痛不适、行走受限较非手术组明显轻。结论:手术治疗能大限度恢复跟骨的解剖结构,减少跟骨骨折所致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