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最佳的对比剂注射流率和扫描方式。方法:80例CT胸部增强扫描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组1、2、3、4注射流率分别为3.5ml/s、3.5ml/s、4.0ml/s、4.0ml/s;组1、3从肺尖向膈肌扫描;组2、4为膈肌向肺尖扫描。对比剂300mg I/ml,总量80ml。扫描延迟18s,平均扫描时间11.4s。扫描范围平均200mm。评价主动脉和肺动脉增强CT值、上腔静脉伪影和患不适感。结果:各组大血管强化CT值均数在250HU以上。3.5ml/s组和4ml/s,以及2种不同的扫描方向,其大血管总体增强程度均无显性差异(P>0.05)。上腔静脉伪影以从膈肌向肺尖扫描为少(P<0.05)。对比剂注射流率增加,伪影亦增加(P<0.05)。组1和组2,患均无不良反应;组3和组4,各有1例患诉注射局部不适感。结论:以3.5ml/s注射流率从膈肌向肺尖部扫描,是多排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较好的扫描方式。  相似文献   

2.
16层CT头颈动脉成像优化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头颈部血管成像的最优对比扫描方案及相关参数优选。方法收集80例临床怀疑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扫描方案组(A)和优化方案组(B),每组各40例,所有扫描数据均进行横断面、MPR、M IP、SSD重建,分析各组上腔静脉的强化程度、条状伪影、血流相关伪影和总体成像质量,选择最优的对比剂注射方案。结果 80例受检者均顺利完成CT增强扫描。B组方案的上腔静脉强化程度、条状伪影及总体图像质量均优于其他方案(P<0.05),获得了优质的横断面及三维重建图像,仅在血流相关伪影方面略次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有1例的主动脉强化较差达不到三维重建的要求。结论经肘前静脉以4 m l/s速度同时注射碘浓度为90 g/L对比剂,延迟25~28 s开始扫描是最理想的对比剂注射方案。  相似文献   

3.
刘一  晏子旭  吴晓峰  张兆琪   《放射学实践》2011,26(3):350-353
目的:探讨螺距的选择对320层CT螺旋扫描模式胸腹主动脉夹层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可疑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100例,分为两组,A组(50例)采用螺距为53、B组(50例)采用螺距为95进行胸腹主动脉CTA扫描。使用Toshiba Aquilion one 320 CT机,120 kV,450 mA,0.35 s/r。选用体部前置滤线器和后置过滤器,重建层厚0.5 mm。应用SPSS 11.5软件分别对A组和B组的CT有效辐射剂量、图像噪声均值进行非配对t检验。结果:A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18.19 mSv,B组为9.52 mSv,较A组有效辐射剂量平均减少50%。A组患者平均扫描时间为9.5 s,B组为4.53 s,较A组扫描时间平均减少5.07 s。A组患者的对比剂总量平均为83.6 ml,B组为71.8 ml,较A组对比剂总量平均减少12 ml。结论:在进行胸腹主动脉CTA检查中管电压和管电流恒定不变的情况下选择大螺距扫描,可以减少扫描时间、对比剂量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主动脉根部搏动伪影减小,可显示冠状动脉开口及近段,从而达到优化图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造影剂双期注射方法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联合下肢静脉造影(CTVPA)中的技术应用.方法 应用多层螺旋CT对30例疑似肺动脉栓塞的病人进行肺动脉造影(CTPA)联合下肢深静脉造影(CTV).A组(15例)采用120~150 mL对比剂,注射速率4 mL/s.B组(15例)采用120~150 mL对比剂,双期注射,第一期50 mL,注射速率4 mL/s,第二期注射70~110 mL对比剂,注射速率2 mL/s,为对照组(B组).对肺动脉各级血管CT均值和下肢静脉血管CT均值进行测量及上腔静脉伪影进行评价.结果 30例检查中肺动脉各级血管和下肢静脉均得到良好的强化,2组无显著性差异.上腔静脉伪影评价,B组上腔静脉伪影对右肺动脉及右上叶动脉的影响明显少于A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应用双期对比剂注射方法可以得到良好的肺动脉各级血管和下肢深静脉的强化,并可降低上腔静脉伪影的影响,可作为CTVPA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联合低剂量碘对比剂、低管电压和正弦波迭代重组(SAFIRE)技术用于肝脏增强CT扫描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6年6月1日-7月31日行双源CT肝脏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和静脉期)的病人200例,男118例,女82例,年龄21~82岁,平均(57.1±12.2)岁。病人随机分为2组:A组(100例)采用管电压100kV和SAFIRE重组,对比剂剂量400mg/kg;B组(100例)采用管电压120kV和滤过反投影法重组,对比剂剂量500mg/kg。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影像质量评分、噪声、对比噪声比(CNR)、对比剂剂量和辐射剂量。结果A、B组肝脏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影像质量评分,影像噪声,腹主动脉、门静脉和肝实质的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B组动脉期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3.21±0.63)?mSv和(4.08±1.16)?mSv(P<0.05),A组较B组低21.3%;静脉期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3.12±0.36)mSv和(3.88±1.11)?mSv(P<0.05),A组较B组低19.6%。结论与常规120kV肝脏增强CT扫描相比,低剂量碘对比剂、100kV低管电压和SAFIRE重组技术可以在保持肝脏影像质量不降低的基础上,降低有效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扫描条件对CT肺动脉成像(CTPA)图像质量的影响,从而探讨肺栓塞误诊的多种原因。资料与方法46名志愿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选用1.25mm×16i探测器,层厚1.25mm,间隔1.25mm。B组选用0.625mm×64i探测器,层厚1mm,间隔0.7mm。增强扫描A组选用300mgI/100ml对比剂50ml,注射流率4ml/s;B组选用相同对比剂20ml,注射流率5ml/s。延时时间均根据预试验结果确定。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采用盲法在同一工作站上阅读两组CTPA横断面图像。计数所能显示的肺动脉血管数目、测量左右心室最大层面和双肺下叶后基底段肺动静脉断面的CT值并计算其差值、观察图像产生的各种伪影(呼吸运动伪影;流动相关伪影;硬束假影、部分容积伪影等)。结果A组显示肺段动脉共425支,B组可计数432支。A组肺动脉主干与左房CT差值为(153.4±82)HU;B组为(165.6±64)HU,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双肺下叶后基底段肺动静脉CT差值为(64.1±31.2)HU;B组(118.7±42)HU,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及B组呼吸运动相关伪影均为0例。流动相关伪影A组2例(8.7%);B组7例(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硬束假影A组21例(91.3%),B组4例(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部分容积伪影A组13例(56.5%),B组6例(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减小探测器厚度及扫描层厚,加快对比剂注射流率,降低注射量,可以提高CTPA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CT冠状动脉造影(CTCA)扫描方案的改良以控制对比剂剂量,评价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明确该改良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手动触发扫描,CTCA扫描注射10~12 s对比剂药量,B组采用循环时间测试扫描,循环时间测试对比剂剂量20 mL ,CTCA扫描注射14 s对比剂药量。比较2组图像质量、对比剂剂量与辐射剂量。统计学方法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 A、B 2组主观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客观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对比剂剂量少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8.14 mL ±3.85 mL vs 86.60 mL ±6.21 mL , t=-31.142,P=0.000)。A、B 2组辐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4 mSv vs 5.66 mSv ,t=-1.475,P=0.145)。结论手动触发扫描可以在大幅度减低对比剂剂量的前提下获得可评估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颈部血管CTA检查时,在保证图像质量满足诊断需求前提下的最佳对比剂注射方案。方法:选取我院行颈部血管CTA检查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A、B、C 3组各32例。A组注射对比剂40 mL,生理盐水20 mL;B组注射对比剂50 mL,生理盐水20 mL;C组注射对比剂60 mL,生理盐水20 mL。每组先行平扫,注射对比剂后再扫描一次,将2次所得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由2名具有2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影像科诊断医师对图像进行主观评价,评价内容包括颈动脉成像质量、有无上腔静脉伪影干扰及有无颈静脉成像。对主动脉弓处CT值进行客观评价,将主客观评价数据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经Kappa检验,2名医师的评价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0.75)。3组图像质量评分、对比剂静脉伪影情况评价及造影后图像主动脉弓处CT值两两比较,A组与B组、A组与C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8层螺旋CT颈部血管CTA检查时,注射对比剂50 mL,生理盐水20 mL为最佳对比剂注射方案。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究第三代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CT冠状动脉成像(CTCA)扫描模式下,应用70kv低管电压联合20mL低对比剂用量和3.0mL/s低注射流率的三低方案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第三代双源CT对100例体质量指数(BMI)≤30kg/m2、 心率(HR)≤75次/分的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CTCA检查。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2种扫描方案:A组48例,管电压80kVp,对比剂总量及流率分别为40mL和4.0mL/s;B组52例,管电压70kVp,对比剂总量及流率分别为20mL和3.0mL/s。测量动脉腔内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等客观指标以及Likert 4级主观评分法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记录并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结果:B组的图像噪声显著高于A组,但动脉(主动脉、左冠脉主干和前降支、右冠状动脉)腔内CT值均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间SNR和CN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图像质量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减少了40%。结论:使用第三代DSCT结合三低扫描方案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冠状动脉成像,可获得较为满意的图像质量,且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和流率均较常规扫描方案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CT增强扫描个性化碘对比剂注射方案匹配不同管电压对图像质量、对比剂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将行腹部CT增强检查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50例):对照组(120kV,低浓度对比剂)、低浓度组(100kV,低浓度对比剂)和高浓度组(100kV,高浓度对比剂)。测量并比较三组患者动脉期及门脉期图像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噪声(SD),同时,记录并分析三组患者扫描的容积 CT 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结果:分析三组患者图像质量评价的客观指标发现,高浓度组腹主动脉 SNR(T=2.83,P<0.01)、CNR(Mann-Whitney U=16.43,P<0.001)显著高于低浓度组;发现高浓度组的碘总量最低(3.44±0.47g),腹主动脉CT值最高(348.75±61.19HU)。比较三组患者门脉期的辐射剂量发现,高浓度组的CTDIvol(T=3.31,P=0.001)、DLP(Mann-Whitney U=755.50,P=0.001)和ED(Mann-Whitney U=755.50,P=0.001)值均显著低于低浓度组。结论:降低管电压并降低碘总量不影响图像质量,高浓度对比剂联合低管电压可以获得较好的增强图像质量,并显著降低对比剂用量和辐射剂量,提高患者耐受性和降低对比剂急性肾损伤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新双源CT Flash扫描模式下,对比剂优化注射方法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T成像中的初步应用价值.方法 43例(分为A、B两组)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均接受新双源Flash CT(西门子炫速双源CT,德国)血管增强扫描.A组(18例)为Flash CT常规注药方式及扫描组,对比剂的用量及注射方式均采用常规用量及用法;B组(25例)为优化扫描组,对比剂的用量及注射方式均采用优化方案.对A、B两组间的图像质量、对比剂用量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间图像质量的评价参数一致,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左心房、左心室、升主动脉及降主动脉的增强CT值A组高于B组(P>0.05),心腔及大血管不同部位CT差值,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0),其中B组上腔静脉、右心房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A组(P<0.05),而A组肺动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B组(P<0.05).A组的对比剂用量明显多于B组(t=2.78,P=0.038).结论 对比剂优化注射方法采用较少的对比剂剂量,可消除上腔静脉伪影提高图像质量,适用于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CT增强扫描,有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碘对比剂小剂量测试团注与增强剂量团注时,腹主动脉强化峰值到达时间的差异。方法60例心功能正常患者随机分成A、B、C组,每组20例,注射流率分别为4.5 ml/s、3.5 ml/s、4.5 ml/s,每组小剂量团注测试与增强剂量注射流率相同,A组与B组加20 ml生理盐水冲管,C组注射完对比剂后不用生理盐水冲管。另一组20例不同程度心功能不全患者作为D组,扫描方法及参数同A组。碘对比剂浓度为370 mgI/ml及采用电影模式增强扫描。测量每组小剂量团注测试及增强剂量团注扫描时肝门水平腹主动脉时间-密度曲线,比较两者到达最大强化峰值时间的差异。结果小剂量团注测试峰值到达时间变化范围,A、B、C组为19~24 s,平均分别为(20±2)s、(19±3)s、(22±3)s;D组为24~42 s,平均(28±14)s。增强剂量峰值到达时间A、B、C组变化范围为20~26 s,分别平均为(22±3)s、(21±2)s、(24±2)s;D组峰值到达时间变化范围为26~44 s,平均(32±14)s。A、B、C组小剂量测试团注与增强剂量团注时,对比剂到达肝门水平腹主动脉强化峰值时间相差约2~7 s,D组3~12 s。结论64排螺旋CT进行碘对比剂测试小剂量团注与增强剂量团注到达肝门水平腹主动脉峰值时间,不同剂量和不同注射流率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的问世,使病人肝脏三相扫描(即肝动脉强化期,门静脉强化期和延迟期)能够实现,本文阐述了肝肿瘤(富血供肿瘤和乏血供肿瘤)螺旋CT三期相检测的理想根据,讨论了对比剂类型,注射量与注射率,从静脉注射对比剂开始到CT扫描开始之间的延迟时期等因素,以及层厚(准直器宽),螺距等技术条件的选择,分析了三期相螺旋CT各期相对肝脏小结节性病灶检出率及定性诊断的价值,以及肝螺旋CT扫描的伪影和潜在的误区。  相似文献   

14.
头颈部CTA两种扫描方式及其辐射剂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化头颈部CT增强扫描血管成像的扫描方式,减少其辐射危害。方法:回顾性地分析86例头颈部CT增强扫描血管成像的病例资料,其中行减影成像法及常规扫描成像法各43例,观察其成像质量,比较其单次扫描的CT剂量加权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在扫描范围、扫描参数(kV、mAs、p、thin等)、对比剂注射流率和注射部位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常规扫描成像与减影成像法的图像质量相同,单次扫描CTDIvol相同,但DLP降低约48.26%左右。结论:常规扫描法能有效降低总曝光量和累计剂量长度乘积,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减少其辐射危害。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胰腺检查:不同注射条件下时间窗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胰腺三期增强扫描,不同注射条件下时间窗的选择。资料与方法40例无胰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20例,A组注射条件为:对比剂总量为120ml,注射流率为5ml/s;B组注射条件为:对比剂总量为90ml,注射流率为3ml/s。行胰腺同层动态增强扫描,于不同时间点,分别测定胰腺、肝脏实质及胰周主动脉、门静脉的CT值,最后分别绘制时间密度曲线。结果两组胰周主动脉强化到达峰值的平均时间分别为(33.2±3.8)s(A组)及(40.1±3.8)s(B组),而20s(A组)及25s(B组)时胰周动脉CT值多可达200HU;胰腺实质强化到达峰值的平均时间分别为(42.7±3.3)s(A组)及(46.8±4.5)s(B组);胰周门静脉强化到达峰值的平均时间分别为(47.5±4.8)s(A组)及(53.3±4.8)s(B组);肝脏实质强化到达峰值的平均时间分别为(59.2±4.7)s(A组)及(64.2±4.5)s(B组)。结论在不同的注射条件下,多层螺旋CT胰腺检查三期增强扫描的时间窗的设定并不相同。笔者推荐,对比剂总量为120ml,注射流率为5ml/s时,动脉期延迟时间为20s,胰腺期延迟时间为45s,肝脏期延迟时间为65s;对比剂总量为90ml,注射流率为3ml/s时,动脉期延迟时间为25s,胰腺期延迟时间为50s,肝脏期延迟时间为65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下肢动脉CT成像中2种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对对比剂剂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临床上怀疑下肢动脉疾病行CTA检查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A、B组,对比剂碘普罗胺(350 mg I/mL).A组注射流率4mL/s,对比剂用量1.2 mL/kg.B组第1期5 mL/s注射20 mL,第2期3mL/s注射剩余量;B组对比剂总量=1.2 mL/kg×体质量-4 mL/s×(B方案对比剂注射时间-A方案对比剂注射时间).对2组腹主动脉-髂动脉段、股动脉-腘动脉段、小腿动脉段、足背或足底动脉段4个动脉段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测量4个动脉段CT值,记录2组对比剂剂量.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B组4个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平均CT值均低于A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对比剂剂量为(89.08士11.45)mL和(72.61士10.3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比剂流率5 mL/s+3 mL/s分期注射可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下肢动脉CTA的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时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的特点。方法:冠状动脉CT成像患者297例,随机分为3组。A组,双时相组,97例,第1时相注射对比剂60~70ml;第2时相注射生理盐水20ml。B组,3时相组,又分B1组及B2组。B1组101例,第1时相注射对比剂40~50ml;第2时相对比剂与生理盐水按6∶4比例混合注射20~30ml;第3时相注射生理盐水20ml。B2组99例,第1时相及第3时相注射方案同B1组,第2时相对比剂与生理盐水混合比例为7∶3,注射20~30ml。注射速率4.5~5.0ml/s。评价内容包括冠状动脉成像质量、上腔静脉及右心室伪影、右心室壁及肺动脉显示情况,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组间,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腔静脉及右心室伪影A组与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伪影较明显。B1组与B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心室壁评价A组最佳,与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2组优于B1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动脉显示A组最佳,与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中,B2组肺动脉显示率约63.64%,高于B1组。结论:3种注射方案均可提供良好的冠状动脉图像。双时相注射可较好显示右心室壁及肺动脉,但上腔静脉及右心室伪影较明显。6∶4比例的3时相注射上腔静脉及右心室伪影最小,但右心室壁显示较差,基本不能观察肺动脉。7∶3比例的3时相注射方案上腔静脉及右心室伪影小,可进行右心室评价,但肺动脉显影不可靠。可根据临床需求选择不同的注射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双源CT低剂量低流率对比剂注射方案结合低电压扫描技术在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方法:收集60例行双源CT下肢动脉成像的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各20例。3组采用不同流率的对比剂注射方案:A组3.5 mL/s,B组4.5 mL/s,C组前1/2对比剂采用5.0 mL/s的流率,后1/2对比剂采用3.0 mL/s的流率;3组对比剂用量均为1.0 mL/kg体质量;均采用80 kV的低电压扫描技术,比较3组的基本资料及图像质量。结果: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扫描范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膝以上动脉,3组图像质量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22,P=0.802);对于膝以下动脉,3组图像质量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52,P=0.002)。在膝以下动脉显示率方面,A、C组相近,分别为84.00%(168/200)及88.00%(176/200),B组较低,为73.50%(147/200)。结论:采用3.5 mL/s低流率低剂量对比剂注射方案结合80 kV低电压技术,可获得较为满意的双源CT下肢动脉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评估二代双源CT大螺距扫描方式在低剂量和低对比剂个体化肺动脉成像中的可行性。方法:按扫描方式和对比剂剂量不同将90例患者分成 A、B、C三组。A组30例,采用传统肺动脉成像检查方案,对比剂用量70mL,管电压100kV,螺距1.2;B组和C组采用低对比剂剂量30mL,大螺距2.1,根据预检测层面左心室衰减噪声值≥15HU和<15HU分为B组和C组,管电压分别为100kV、80kV。分析比较三组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三组患者年龄、性别均无明显差异;C组体重低于A、B两组(P<0.01)。三组扫描时间、扫描长度、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剂量(E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图像治疗均满足诊断要求。A组双侧肺动脉强化CT值最高,B组最低。A组上腔静脉内对比剂线束硬化伪影比例高于B组和C组(P<0.05)。两位医师对所有病例图像的评分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719,U=8.02,P>0.05)。结论:采用二代双源CT大螺距肺动脉扫描并根据左心室平扫衰减噪声值来调整管电压的个体化肺动脉成像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以及对比剂用量,可以作为临床肺动脉栓塞患者的首选筛查和随访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能谱CT降低对比剂用量在腹部增强扫描中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50例行腹部增强扫描的患者,排除肝癌、肝硬化等,随机分为2组。A组(25例):行CT能谱增强扫描(个性化选择能谱扫描协议),对比剂用量350 mgI/kg体质量,重建60 keV 40%(ASIR)图像。B组(25例):传统120 kV扫描协议(根据NI 10~5 mm自动选择),对比剂用量500 mgI/kg体质量。2组注射流率依据对比剂总量和总注射时间25 s而定。分别记录2组CT剂量容积指数(CTDIvol)。在120 kV和60 keV图像上分别测量动脉期腹主动脉、门静脉期门脉主干、正常肝实质、竖脊肌的CT值及SD值,并计算相应的对比噪声比(CNR)。测量结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2组体质量指数无明显差异(P 0.05)。A组腹主动脉CT值及CNR值和门静脉主干CT值及CNR值均高于B组(均P0.05)。2组肝实质CT值及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2组竖脊肌S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CTDIvo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对比剂碘摄入量较B组约减少22%(P0.05)。结论:能谱CT在不增加辐射剂量和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同时可显著减少对比剂碘摄入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