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检查中枢性尿崩症患者的下丘脑-垂体区,评价磁共振成像在中枢性尿崩症病因诊断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对31例临床确诊为中枢性尿崩症患者及200例正常人行磁共振检查;磁共振设备为1.0T超导扫描机,作矢状、冠状及横断位T1加权像扫描。结果:病变组31例中26例可见下丘脑-垂体区肿物或结构变化,另外5例则显示该部位结构正常;29例垂体后叶正常高信号消失,2例垂体后叶高信号仍存在。正常对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磁共振成像(MRI)在腹部检查中的价值,采用口服Gd-DTPA溶液作为胃肠道磁共振造影剂。结果显示,日服0.09%GdDTPA溶液5ml/kg,进行T1加权成像,能起到良好的胃肠造影增强对比作用。以不同溶剂配制的Gd-DTPA造影剂,对上腹部磁共振检查,效果满意,组间无显著差异。从经济、实用角度考虑以冷开水为溶剂的Gd-DTPA溶液为宜。对提高上腹部磁共振成像质量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将接受治疗的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磁共振(MRI)组(40例)和弥散加权成像(DWI)组(40例).其中MRI组患者给予MRI检查,DWI组患者给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序列检出情况,急性脑梗死检出情况,绘制ROC曲线评估MRI、DWI对脑梗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护理干预应用于开塞露清洁肠道并磁共振直肠高分辨成像的临床效果。方法:搜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直肠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及应用开塞露清洁肠道后的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检查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按照常规磁共振检查流程进行,护理组在对照组常规基础上再加用护理干预措施,评价被检查者磁共振检查知识的知晓率、在检查过程中患者的满意度等。结果:护理组磁共振检查知识的完全和部分知晓为47例,占90.38%,对照组中为39例,占75%,护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护理组中被检查者满意率88.46%,而对照组中的满意率为73.07%,护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图像成像均清晰无差别。结论:对应用开塞露清洁肠道并直肠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检查的患者施加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对磁共振知识的知晓率,明显缓解患者的紧张、害怕等不良情绪,更好地配合检查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CT增强扫描是一项特殊的检查,因为检查前要注射造影剂,因此病人易产生焦虑、紧张、担忧、和抑郁等情绪。可引起心理和生理的应急反应,为此,我院对2000—2005年在我院行CT增强扫描病人80例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心理疏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秦觅  陆蓬  余成新  王虹敏   《放射学实践》2011,26(6):681-682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是在特殊环境下进行的一种无创性影像学检查,影像诊断价值高,检查人数逐年增多,特别是老年患者。由于老年人心理及生理的特殊性及MRI检查室空旷,扫描孔狭长,扫描时间长,扫描时射频明显的震动噪声,检查者身体置于磁体扫描孔内看不到孔外时,易引起老年人恐惧、焦虑、反抗等心理变化,导致不能配合检查或主动放弃检查,从而影响扫描质量和效果,严重者可加重病情并诱发其它疾病。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和核素骨扫描在脊柱骨转移瘤方面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各种恶性肿瘤导致的骨转移瘤的早期诊断中,磁共振成像(MRI)和核素骨扫描(ECT),是目前公认的较可靠的检查方法。一些作者已就这两种方法的临床应用分别进行过探讨。但对二种方法进一步系统地对照研究,目前国内尚属少见。本文意在利用二种影像相互印证和补充,探讨骨转移瘤在磁共振和核素骨扫描的早期诊断中,二者的相关性研究。1 材料和方法1.1 本文回顾性地搜集了骨转移瘤患者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21~79岁,平均53.3岁。共进行颈、胸、腰部位的35次磁共振检查及37次核素扫描检查。全部原发病灶…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孕妇的心理疏导以便顺利完成磁共振检查并取得满意的图像质量。方法:收集2003年6月~2011年5月间,1430例临床怀疑胎儿发育异常的孕妇行1.5T磁共振扫描,检查前/中予以相关的心理疏导,顺利完成扫描的相关资料。结果:1430例孕妇,其中双胞胎孕妇6例,晚期孕妇145例,幽闭恐怖综合症2例,均经加强心理疏导、合适的体位改变,取得了满意的图像。结论:孕妇磁共振扫描的心理疏导对于能否顺利配合完成检查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1 概述随着磁共振快速成像序列的应用,磁共振检查已成为心血管疾病领域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因其任意方向断层成像,可以准确测量心腔容积,心肌容积和局部收缩功能,应用流动敏感成像序列,可以测量血流量,对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作定量分析,应用超快速脉冲序列和造影剂,可以评价心肌灌注、显示冠状动脉主支病变和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旁路血管的通畅状况。2 心脏MR成像技术2.1 门控技术 因心脏在检查中不停地搏动和MR成像需要一定的时间,必须对心动周期实施门控才能取得清晰的图像,目前常用2种方法:①心电图触发成像,即心…  相似文献   

10.
心脏大血管疾病磁共振诊断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脏大血管疾病磁共振诊断与评价胡连源,胡为民磁共振设备、计算机软件技术和扫描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磁共振在心脏大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日趋成熟,目前已成为心脏大血管疾病综合诊断中不可缺少或优先使用的检查方法。1.扫描技术的发展:磁共振成像(MRI)有较高的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分析磁共振成像与发射计算体层摄影诊断脊椎转移瘤。材料与方法:15例脊椎转移瘤原发灶经病理证实。所选病例均MR检查在先。所用仪器为GE公司1.5TSigna成像仪及GE公司发射计算体层摄影仪。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计数资料折χ^2检验。结果:磁共振成像比发射计算体层摄影敏感(P〈0.005)。后者价廉,有效,以且次观察全身骨骼系统,仍是骨转移首选检查方法,磁共振成像虽然敏感性高,但检查费用昂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用磁共振质子波谱(^1H-MRS)方法观察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脑代谢异常。方法 应用场强为2.0T的磁共振成像系统分别对25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CCHD)患儿及对照组儿童的脑组织进行MRI检查及^1H-MRS采集,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例组儿童与对照组儿童相比,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与总肌酸(Cr)的比值明显降低(P〈0.001),谷氨酸-谷氨酰胺复合物「GLX-α、GLX  相似文献   

13.
烟雾病的磁共振成像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分析8例烟雾病的磁共振成像表现,探讨磁共振成像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8例烟雾病中男女各4例。年龄4~49岁,平均20.4岁。磁共振成像应用Siemens1.0TMR系统和头表面线圈。均有SE序列T1WI和T2WI,7例有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3D-TOFMRA),1例有DSA。结果:SE序列MRI均见丘脑-基底节区(单侧2例,双侧6例)有扩张的烟雾血管,其中以T1WI显示更为清楚直观。7例3D-TOFMRA和1例DSA均见ICA上端、MCA和ACA近端闭塞以及丘脑-基底节区的烟雾血管。这些病理血管分布侧别与SE序列磁共振成像所见一致。结论:SE序列磁共振成像和3D-TOFMRA是诊断烟雾病的有效方法。T1WI显示丘脑-基底节区烟雾血管优于T2WI。3D-TOFMRA尚适用于烟雾病血管旁路术后随诊及其高危人群普查。  相似文献   

14.
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中老年人因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会出现异常心理反应,表现为呼吸运动伪影,心率、律的变异等,直接影响图像质量。2012-05~2013-01我们对200例年龄>60岁患者中的100例在检查前、中、后分别进行心理干预,有效调整其心理状态,提高了冠脉图像质量,顺利完成了检查,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例临床可疑或确诊冠心病经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与磁共振动态增强及磁共振弥散加强成像对肝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肝占位性病变患者60例,分成各为20例的三组进行检查,分别行CT动态增强、磁共振动态增强、磁共振弥散加权扫描。分析三组扫描结果。结果 CT动态增强组占位类型检出率为95%与病理检查结果无差异(P0.05),磁共振动态增强组85%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弥散加权组的70%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三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通过测量病灶ADC值鉴别肝占位的良恶性。结论 CT动态增强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肝占位病变的类型检出率价值较高,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利用ADC值鉴别占位良恶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诊断踝部软组织运动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踝部软组织运动伤24例磁共振成像资料,对其磁共振成像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4例中,磁共振成像诊断跟腱断裂7例,单纯踝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11例,其中踝关节腔内有少量积液4例;单纯小腿肌肉等软组织出血、水肿6例。跟腱断裂病例均在手术后得到证实;其余病例均采用非手术治疗后痊愈,经随访预后良好。结论:磁共振成像能够直接显示踝关节、跟腱及其周围软组织的解剖形态和病理改变,可作为踝部软组织运动损伤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磁共振检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磁共振对手术后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和检查技术。资料与方法 75例手术后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作了磁共振检查,扫描序列为自旋回波T1WI序列,梯度回波电影序列和造影增强的磁共振血管成像序列。结果 75例中,法洛四联症等病变作右室流出道补片25例,其中7例补片远端吻合口狭窄,23例为Fontan或Glenn一类手术后,5例吻合口有梗阻。12例为主动脉弓病变术后,3例有残余梗阻,75例磁共振均清晰显示术后改变。结论 磁共振对手术后复杂先心病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其中造影增强的磁共振血管成像序列必不可少。放射科医生熟悉手术方法对检查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低场磁共振在医学领域的普及应用,低场磁共振成像技术也有着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像速度慢,检查时间长已成为低场磁共振最主要的缺点。近年开发兴起的梯度回波(gradient echo,GRE)脉冲序列即保持了图像较高的信噪比,又显著缩短了病人的检查时间,引起了人们极大关  相似文献   

19.
肾移植术后并发症主要有急性排斥反应、急性肾小管坏死、慢性排斥反应等,其病理改变可引起移植肾血流灌注的变化.此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影像学检查在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监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主要以超声作为移植肾的基本检测手段,磁共振成像作为进一步的补充检查。三维超声容积自动测量技术和超声成像是目前发展较快的超声新技术,磁共振灌注成像用于检测移植肾早期病变作为研究热点,三者在评价移植肾血流灌注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望使移植肾术后并发症的检测从定性、半定量水平发展到定量水平,提高影像学检查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临床提供更进一步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肾移植血流灌注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移植术后并发症主要有急性排斥反应、急性肾小管坏死、慢性排斥反应等,其病理改变可引起移植肾血流灌注的变化,此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影像学检查在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监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主要以超声作为移植肾的基本检测手段,磁共振成像作为进一步的补充检查.三维超声容积自动测量技术和超声成像是目前发展较快的超声新技术,磁共振灌注成像用于检测移植肾早期病变作为研究热点,三者在评价移植肾血流灌注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望使移植肾术后并发症的检测从定性、半定量水平发展到定量水平,提高影像学检查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临床提供更进一步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