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5.12汶川地震德阳地区伤员救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分析我院震后10天内收治的1 466例伤员救治情况,反映出组织、指挥在大批量伤员的救治中的重要性,提出平时应急演练是灾难救援的基础,建立创伤救治体系足今后灾难医学救援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地处西南边陲,是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对越自卫还击战和“两山”作战期间,我院在战伤、创伤救治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其战、创伤救治能力得到军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参战官兵和老百姓的一致认可。怎样突出特色,锻炼一支“拉得出、展得开、救得下、治得好”的应急保障卫勤机动队伍,提高医院创伤急救快速反应能力是新时期和平年代面临的一项重大训练课题。经过不断探索,2005年10月我院与云南省交警总队高速公路管理支队共同创建了“高速公路创伤急救中心”,为军地车祸伤员建立了一条“高…  相似文献   

3.
军队医疗保健机构的职能不仅包括平时接诊及收治伤病员,更重要的是担负各种突发事件应急医学救援和战时机动卫勤保障支援任务[1]。但卫勤保障系统缺乏对突发自然灾害及意外事故中受伤人员救治的系统、规范、实用的培训。初级创伤救治(Prima-ry Trauma care,PTC)是国际初级创伤救治委员会于2004年开始在全球推行的项目,旨在规范在自然灾害及交通事故等危急情况下的医疗救治行为,减少伤残率和死亡率,属于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性的培训项目。因此,熟悉并掌握初级创伤救治技能对提高灾难救治中部队卫勤保障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面对突如其来的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 中国经历了长达3年的抗疫斗争, 在重大传染病救援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严重群体性创伤救治是国家的重大需求, 如何借鉴这次重大传染病救援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 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从创伤医学学科体系建设作为国家战略、中国特色创伤救治体系的内涵、创伤医学自身特征在创伤救治链条中的作用、创伤救治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方面获得新突破、创伤医学创新性人才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公共培训教育与加强创伤医学立法等6个方面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创伤医学学科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5.
基层医疗机构具有数量多、覆盖范围广、距人民群众近的特点。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创伤救治体系的现状,对比国内外基层医疗机构在创伤救治体系中的定位,得出基层医疗机构在创伤科普和预防、严重创伤院前急救与转运、轻度创伤的救治、创伤康复指导中的独特优势,并从健全制度规范、加强人才培养、加强信息化建设、优化院前救治流程提出对策措施,旨在优化我国创伤救治体系,提高我国创伤救治的能力,实现医疗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惠及更多创伤患者。  相似文献   

6.
战伤创伤救治新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战伤和创伤救治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其发展趋势,提出未来战创伤救治的研究方向、目标和重点.方法 采用情报调研方法,检索近5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战创伤方面的论著、文献综述、研究报告等.结果 欧美军事强国提出了"医疗与士兵"同在的理念,尤为重视战场前沿大批量伤员快速救治新技术与急救器材的研究,将医疗救援尽量前伸,加强建立无缝隙的医疗救援体系.重视严重战伤院内并发症发生机制与防治、高新武器致伤特点与机制、颅脑伤、损伤组织修复与再生等研究.我军分别在战创伤急救、损伤控制外科、休克复苏、并发症防治以及组织再生修复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为提升我军现代战争条件下卫勤保障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结论 我军未来在战创伤领域应以适应现代战争和执行多种非军事行动条件下卫勤保障需求为立足点,以显著降低战创伤死亡率和伤残率、全面提升军人健康为目标,大力加强战场前沿大批量伤员的快速救治能力,以及三军联合作战条件下战伤救治组织、救治技术和战创伤救治的转化医学研究,不断提升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和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卫勤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7.
院前创伤救治体系发展与"移动急诊科"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泽源  谢芬  许硕贵  郁毅刚 《创伤外科杂志》2021,23(4):318-320,封3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能创伤发病率呈日益增长的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大约有580万人死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创伤.创伤属于"时间敏感性"疾病,研究表明院前早期标准化救治可降低创伤相关病死率.本研究回顾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院前创伤救治体系,分别论述德国、美国及我国现行创伤救治优势和不足,结合美军战伤救治理念,笔者建议将创伤中心前置至事故现场构建院前移动创伤中心——"移动急诊科",形成我国标准化院前创伤救治体系,最大限度提高生命救护的成功率,促进我国院前创伤救治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8.
研究已经证实:快速康复外科(FTS)能显著改善外科病人的预后,缩短住院时间,加速术后康复进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但FTS目前主要还在择期胃肠手术中实施,在急诊创伤救治中的应用和研究近于空白。本文结合文献和作者研究,从应用机制、意义及方案等方面评述了FTS应用于创伤治疗的适用性、可行性、有效性和必要性,而这既是创伤救治的临床需求,也是FTS今后的研究方向,并有望由此拓展创伤的救治理论,树立创伤救治的新模式和新标准。  相似文献   

9.
创伤培训的目的在于向急诊和创伤医师传播规范化的创伤救治流程和创伤救治理念,提高创伤救治效果。ATLS、PTC、CTCT等培训项目使我国的创伤救治能力获得了巨大进步。CTCT-b项目是对CTCT项目的创新,是针对我国基层医院对创伤培训需求设置,在培训方式、内容设计、课时安排方面也根据基层需求进行优化,强化与创伤密切相关的技能操作,对培训效果进行调查分析,持续改进。本文就CTCT-b项目课程特点及在笔者医院进行的实际操作情况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胸部创伤救治进展   总被引:72,自引:7,他引:65  
随着交通事故和高处坠落等高能损伤日益增多,现代创伤以严重多发伤的高发生率为其特点。其中胸部创伤在多发伤中所占比例通常为50%以上,是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笔者重点从临床救治出发,对近年胸部创伤诊治进展中引起关注的问题作一综述。一、胸部创伤的诊断诊断分类:国外较少使用闭合性、开放性的提法,而称钝性、穿透性(包括贯通性)胸伤。因后一分类祛较符合两者在致伤机制、病理改变、处理原则和预后上的根本区别。诊断方祛:除X线透视、X线片、造影(吞钡、支气管或心血管造影等)以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肌酶谱和放射性核素…  相似文献   

11.
对严重伤病员高效、及时的转运,是创伤专业化救治的基本要求,也是降低严重创伤死亡率和伤残率的重要措施之一。如何对批量伤员进行及时、高效转运,及早为伤病员提供更专业化的救治,是现代创伤救治及灾难应急救援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就批量伤员转运前的伤情评估、转运方法等进行探讨,为今后批量伤员转运实施提供科学、规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地震伤员转运救援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汶川地震伤员转运医疗救援中的影响因素. 方法 借助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院前急救预案配置协调指挥人员、受过心理专业培训的急救专科医护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进行转运伤员以及途中早期施行全程心理疏导. 结果 汶川地震伤员转运救援中,我院救援队员借助院前急救预案、专用器材库支持、整体救援模式和对伤员施行心理疏导,成功转运162例伤员. 结论 本次转运救援模式运行与途中心理救援实践提示,后方医院应建立应对特大灾害伤员心理应激的救援体制,建立健全应对特大灾害远程前接转运救援预案,完善与稳定应对特人灾害批苗伤员远程救援的专业医疗队伍以及建立和完善远程转运的专用医疗物资器材库.  相似文献   

13.
在急救中心开展多发伤一体化救治分析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目的 探讨提高多发伤救治成功率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2年6月~2003年6月间中山市急救中心开展多发伤救治的效果,分析多发伤一体化救治的模式和关键点。结果 共收治135例,抢救成功107例,成功率79.3%;死亡28例,死亡率20.7%。结论 (1)住急救中心实施多发伤一体化救治是提高其成功率的有效途径,也是多发伤救治的发展趋势,(2)在急救中心实施多发伤一体化救治的模式:急救中心设立创伤中心、建立成套的创伤急救体系,培养高素质专业人员.多发伤的诊治由急救中心医师实施或组织实施。(3)严重多发伤救治的关键点:抓好院前、院内急救——抢救生命;开展急诊手术——尽早修复损伤器官,消除致死致残因素;重视重症监护及治疗——进一步治疗原发损伤,保护各脏器功能,促进机体恢复,防止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多发伤是一种"时间依赖性疾病",急救时存在"时间窗",一旦时间延误或超过救治的"时间窗",患者可能会失去最佳的救治机会,伤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将会增加。多发伤急救的时效性,体现在救治的"时间窗"内,通过采取正确、有效的救治措施,达到最佳救治效果;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伤情评估、快速急救、术前准备等。多发伤急救的时间理念,已由越快越好的定性过程发展到精确的定量过程;分清个体伤员救治的时效性及批量伤员救治的群体时效性,对决定多发伤急救的优先顺序意义重大;要保证多发伤急救的时效性,必须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流程,在救治各个环节上遵循损害控制外科策略。  相似文献   

15.
创伤引起的多发伤致残率和致死率高,救治难度大但目前创伤救治的医疗模式仍然存在不足,创伤患者的救治面临巨大挑战。人工智能(AI)是基于机器学习、强化学习和深度学习等基础算法的智能技术,现已应用于创伤患者的救治工作中,其高效精准的计算机视觉、规划决策以及大数据统计分析等技术方向既提高了创伤患者救治的安全性和效率,同时也降低了临床医师的工作负荷,弥补了传统创伤救治模式的不足。笔者对AI在创伤急诊分诊、诊断、治疗及战创伤预防等方面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AI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脊柱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急诊预见性护理的效果, 探讨脊柱损伤合并多发伤合理急诊护理的措施。方法 本院急诊科接诊的86例脊柱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 按掷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44)和对照组(n=42), 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记录救护车到达时间(发病至救护车到达时间)、有效抢救时间(从救护车到达至患者入院治疗的时间)、急救成功率(判断标准为经抢救后, 患者生命体征缓解, 转入住院或手术等治疗)及患者负面情绪发生率(恐惧、焦虑、烦躁为主),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救护车到达时间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有效抢救时间(27.7±4.4) min, 急救成功率95.5%, 负面情绪发生率13.6%;对照组有效抢救时间(34.6±4.1)min, 急救成功率80.9%, 负面情绪发生率28.6%;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发伤中脊柱脊髓损伤基本处理原则是抢救患者生命, 因多发伤患者中脊柱脊髓损伤早期诊断困难、易漏诊, 治疗上应严格限制颈部活动及防止脊髓进一步损伤, 更是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急诊外科专业包含了创伤及外科危重病的范畴,实际工作中有着不同的运作模式,以普外科模式最为常见。急诊外科的有效运作需要具备经过专业培训的团队和管理制度的保障。经过2年半的临床实践观察,与传统模式比较,急诊外科一体化运作模式对于创伤患者在提高收治效率减少急诊滞留、缩短住院时间、改善预后、降低纠纷隐患等方面可能有一定帮助。但专业的发展还需要应对好学科群发展、人才培养、软硬件建设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5.12”汶川大地震救治早期我院超声急诊筛查伤员腹部损伤情况,探讨创伤重点超声评估法(FAST)在地震救治早期的运用价值。方法震后初期(72小时内)共有587人接受了腹部超声检查,均采用创伤重点超声评估法。结果有16例伤员超声提示创伤性腹腔积液,后均经急诊手术证实;其中6例伤员超声提示了内脏损伤部位,4例超声定位正确,2例与术中探查损伤部位不符。FAST检查经证实的假阴性5例,术前及治疗中均无大量腹腔积液。结论运用便携式超声FAST具有便捷性、无环境限制、不需移动伤员、可与急救或专科检查同步进行等优点,且对于需紧急手术的腹部闭合损伤患者敏感性为100%,是震后早期最为重要的腹部闭合性损伤的筛查方法;但其不能作为腹部损伤的最终检查。  相似文献   

19.
建设创伤与急诊外科已经成为当前众多医院创新发展的选择之一。创伤与急诊外科的建设是基于患者救治的需要,应能提供满足患者紧急救治需要的最优医疗机制,能在黄金时间内实施创伤确定性处理和多发伤的跨学科整体救治。我国创伤与急诊外科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学术平台已经具备,不是各级医院的法定必建学科及没有所属独有专业是影响其建设的最主要因素。三甲医院中21.03%已经设置创伤与急诊外科或类似学科,但运行模式仍待规范,"创伤外科+创伤ICU+急腹症外科"模式最具潜力。  相似文献   

20.
院前急救是严重创伤救治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创伤救治体系"三环理论"中的一个基本环节,是我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根本保证。目前国内院前急救的模式还不统一,存在较多争议,但创伤院前急救的"快、准、稳"是院前急救工作者永远追求的目标。通过回顾文献、结合临床工作经历,就创伤院前急救中涉及的几个问题做一初步探讨,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