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目的 观察南京"5.7" 192Ir放射事故患者受照后不同采血时间对生物剂量估算的影响,探讨3种生物剂量估算指标在体内的自然衰减规律。方法 事故后5、40和280 d,采集患者的外周血,分别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双着丝粒+环"("dic+r")畸变分析、胞质分裂阻滞微核(CBMN)分析、核质桥+融合+马蹄形+环(NPB +FHC)分析。观察受照后不同时间染色体"dic+r"畸变、微核、NPB +FHC衰变情况及对生物剂量估算结果的影响。结果 与事故后5 d的估算剂量相比,在40和280 d,染色体"dic+r"畸变分析估算的剂量分别下降34%和49%, CBMN的估算结果分别下降48%和79%,NPB +FHC的估算结果分别下降48%和75%。结论 本例事故患者受照后3种生物剂量估算指标在体内呈进行性下降,染色体"dic+r"/细胞的半衰期为40 d,3个指标在40 d时剂量估算结果与5 d时比较,相对偏差 > 20%。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双着丝粒体(dicentrics,dic)半自动和人工分析估算剂量的比较,探讨dic半自动分析估算剂量的优势和应对大规模核与辐射事故临床分类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60Co γ射线离体照射两名健康男性的外周血样品,照射剂量为0、0.5、1、2、3、4、5和6 Gy,吸收剂量率为0.27 Gy/min,常规培养、制片;用高通量染色体自动扫描系统采集染色体中期高倍图像,用DCScore软件自动分析dic,用Ikaros软件人工计数dic+环(r),拟合基于每细胞dic或dic+r数的剂量-效应曲线,并用本实验室参加全国生物剂量估算比对的12份考核样品(0.7~4.5 Gy)估算剂量进行验证。结果 半自动和人工分析检测到的每细胞dic或dic+r数均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升高,显示量效关系有差异(r=0.984、0.972、0.972,P<0.01);基于每细胞dic或dic+r数拟合的3条剂量曲线均具有较为理想的拟合度(R2=0.998、0.999、0.999,P<0.01)。验证结果显示,在验证样品的照射剂量>2 Gy时,人工确认前基于自动分析dic估算的剂量与实际照射剂量的相对偏差均<21%,dic经人工确认后估算的剂量均接近于实际照射剂量(相对偏差≤±10%),而人工分析估算的剂量除0.7 Gy剂量点相对偏差为-25.71%,其他剂量点亦接近于实际照射剂量,但半自动分析可将剂量估算效率提高6倍。结论 dic半自动分析能明显提高生物剂量估算的水平和效率,可应对发生大规模核辐射事件医学应急响应临床分类诊断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大剂量γ射线离体照射后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量效关系,建立双+环(dic+r)大剂量-效应曲线。方法 外周静脉血样采自3名健康男性,经 60Co γ线(0~50 Gy,剂量率2.35Gy/min)照射。采用即刻加秋水仙素的微量全血法,分别培养52、72及96h。计数有丝分裂指数(MI)、双着丝粒体(dic)和环(r)畸变数,拟合dic+r剂量-效应曲线,对2例受大剂量照射的事故患者进行剂量估算。结果 MI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每细胞dic+r频率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增加直到23Gy(5Gy之后增加幅度较前变小),>23Gy后趋于饱和。对所获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拟合dic+r大剂量-效应曲线(5~23Gy):每细胞dic+r频率y=-1.608(±0.300)+0.830 (±0.051)D-0.013(±0.002) D2 (R2=0.998)。用拟合曲线对2例受照患者剂量的估算结果与用物理方法和电子自旋共振(ESR)法估算的剂量及临床表现基本一致。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dic+r大剂量-效应曲线, 可估计的上限剂量达23Gy,有可能提高常规染色体畸变分析用作生物剂量计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疑似因介入治疗致背部大面积皮肤损伤的患者进行生物剂量估算与重建。方法 术后约7个月(2020年7月22日),采集患者外周血进行染色体畸变分析并用不同方法构建的剂量曲线估算剂量,用剂量估算的修正系数、Dolphin''s模型和Qdr方法重建患者术后短期内的受照剂量。结果 基于dic半自动与dic+r人工分析及4条剂量曲线估算患者的全身平均吸收剂量为0.68~0.95 Gy,泊松分布检验结果显示u值均>1.96,患者受到局部不均匀照射,且半自动分析可明显提高剂量估算的效率。3种重建剂量方法修正后估算患者术后短期内的全身平均吸收剂量为1.80~2.86 Gy。估算的生物剂量与该患者存在放射损伤和临床诊断为局部放射性皮肤损伤Ⅳ度的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通过染色体畸变分析和生物剂量估算,确诊了1例因介入治疗致背部大面积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患者,非稳定性染色体畸变分析对局部不均匀照射受照者回顾性生物剂量的估算与重建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于不同结构类型双着丝粒体(dicentrics,dic)建立的剂量-效应曲线估算生物剂量的可行性。方法 采集两名健康人外周血样品,用0、0.5、1、2、3、4、5和6 Gy 60Co γ射线(剂量率为0.27 Gy/min)离体照射人外周血,常规培养、收获和制备染色体标本,镜下分析并记录不同结构类型dic;应用CABAS软件建立dic剂量-效应曲线;并对两验证样本进行剂量估算。结果 不同结构类型dic率均随受照剂量的增加而升高(R2=0.886~0.943,P<0.01),各剂量点经典型和单端型dic构成比之和约占所有类型dic的92%以上,而近距型dic和双端型dic分别在各照射剂量点的构成比均<4%。不同结构类型dic剂量-效应曲线的R2值均达到0.998;应用4条曲线估算的受照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典型dic剂量-效应曲线估算较高剂量时(3.9 Gy),相对偏差均≤13.08%。结论 基于不同结构类型dic建立的剂量-效应曲线具有估算生物剂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离体和活体两方面探索不纯泊松分布法估算6MV X射线局部受照射剂量和受照射份额的适用性。方法2、4Gy6MV X射线离体照射健康人外周血,受照射份额为20%、50%和80%模拟局部照射;选择2、3Gy6MV X射线局部放射治疗的肿瘤病人,观察首次放射治疗前、后24h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采用不纯泊松分布法,估算受照射剂量和份额。结果2Gv离体照射50%、80%份额和4Gy照射20%、50%、80%份额的淋巴细胞双着丝粒 环(dic r)畸变呈过分散分布,受照射剂量和份额估算值与实际值基本吻合。单次2Gy盆腔照射、受照射局部红骨髓比例大于20%或3Gy全颅照射放射治疗病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dic r畸变呈过分散分布,估算的受照射份额与受照射局部红骨髓比例相接近,较大剂量3Gy放疗时估算的受照射剂量较为准确。患者局部放射治疗后与放射治疗前离体模拟的实验结果都显示较好的一致性。结论采用不纯泊松分布法可以比较准确的估算离体和活体局部受照射剂量和份额,适用于照射剂量较高和照射份额不是太小的低LET射线,受照射局部红骨髓占全身的比例可大致反映局部照射的份额。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一起192Ir源辐射事故中一例过量照射合并右手指Ⅲ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的剂量估算、临床观察和医学处理的总结,探讨同类放射损伤的救治技术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方法 2016年11月15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一名放射损伤患者,入院后详细询问受照者"任"的受照经过,并系统地观察其临床表现;通过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估算全身生物剂量;通过蒙特卡罗计算估算物理剂量;进行系统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评估病情;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结果 "任"在受照后3 d感右手食指皮肤发红,轻度疼痛不适。受照后21 d右手食指远端指节及第2指节掌面、桡侧面及背面均被水疱覆盖。生物剂量估算结果为0.43 Gy (95%CI:0.31~0.58 Gy);物理剂量估算右手手指各部位剂量36~164 Gy。造血系统、免疫系统及内分泌生殖系统均正常;肝功能指标值一过性升高,结合患者既往病史及入院检查结果,考虑为使用抗生素引起的一过性药物性肝损伤,予停用相关抗生素及保肝治疗后好转。于受照射后22 d行右手指切开减压术,并取其大腹部脂肪,提取干细胞植入其右手食指损伤处。经过59 d住院治疗,"任"全身无明显不适,右手食指恢复状况良好,疼痛较前明显减轻,指关节活动基本正常。结论 成功地处置了一名192Ir过量外照射合并Ⅲ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局部应用自体脂肪干细胞移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确定核质桥判定标准,建立 60Co γ 射线诱导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核质桥(NPB)的剂量-效应曲线。 方法 60Co γ 射线照射3名健康男性离体外周血,照射剂量分别为0、1、2、3、4、5和6 Gy,剂量率为1 Gy/min,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CBMN)法进行细胞培养、收获、制片、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分析双核细胞中NPB及微核(MN)。 结果 在0~6 Gy 60Co γ 射线照射后,人外周血双核淋巴细胞中的NPB符合泊松分布,且NPB频率随吸收剂量增加而增加(H=19.51,P<0.01),拟合回归方程为线性平方模式y=(1.39×10-3x2 + (4.94×10-3xR2=0.981,P < 0.01)。 结论 成功建立 0~6 Gy 60Co γ 射线诱导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NPB的剂量-效应曲线。  相似文献   

9.
部分照射离体血对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60Coγ射线部分照射离体血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形成的影响。方法 用2Gy60Coγ射线37℃照射人外周血后以不同比例混合后进行培养、制片和分析染色体畸变。结果 染色体畸变随照射血比例的增加而增加,与单纯照射组相比,混合照射血的染色体畸变率高。1:1比例混合估算出的剂量为1.27Gy,大于1Gy;0.5:1比例混合估算出的剂量为0.93Gy,大于0.5Gy;而在1:0组,照射剂量与估算剂量基本一致。结论 染色体畸变可以作为估算非均匀照射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以核质桥(NPB)为主要指标,探索低剂量60Co γ射线是否能诱导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适应性反应及诱导剂量范围。方法60Co γ射线照射健康成年男子离体外周血,照射剂量分别为0、20、50、75、100、150和200 mGy(吸收剂量率为25 mGy/min),照射后间隔6 h后再给予2 Gy照射(吸收剂量率为1 Gy/min)。采用胞质分裂阻滞法(CBMN)进行细胞培养,观察NPB及微核(MN)的发生情况。结果 0~200 mGy剂量范围内,NPB和MN数目随吸收剂量的增加而增多,并拟合出NPB的线性平方模型y=(1.5×10-4)x2-(5.67×10-3)x+0.598 (R2=0.893 8)。提前给予75~100 mGy照射比直接受到2 Gy照射产生的NPB及MN数目均有所减少(U=2.66、2.97、3.96、5.89,P<0.05),在100 mGy照射后NPB减少最多(43.2%)。结论 低剂量60Co γ射线可以诱导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适应性反应,诱导剂量范围为75~100 mGy。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56Fe17+12C6+重离子束与60Co γ射线对人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周期、凋亡的影响。方法 56Fe17+12C6+重离子束和60Co γ射线分别照射人淋巴细胞系Peng-EBV,吸收剂量均为0、0.5和2.0 Gy,56Fe17+重离子束剂量率为0.26~0.55 Gy/min,12C6+重离子束剂量率为0.30~0.50 Gy/min,γ射线照射剂量率为0.75 Gy/min。研究不同射线对染色体细胞畸变率、“双+环”畸变率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结果 12C6+56Fe17+重离子与60Co γ射线照射后细胞畸变率与0 Gy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8~322.97,P<0.05)。“双+环”畸变率与0 Gy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205.37,P<0.05)。其中,12C6+重离子束诱导的细胞畸变率和“双+环”畸变率最高,其次是56Fe17+重离子束,而且二者均高于60Co γ射线。56Fe17+12C6+离子束与60Co γ射线均能诱导人淋巴细胞发生明显的G2期阻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9~0.17,P<0.05),12C6+重离子、γ射线及56Fe17+重离子诱导的G2期阻滞程度依次降低。56Fe17+12C6+离子束与60Co γ射线均能促进细胞凋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5~0.87,P<0.05),12C6+重离子、γ射线及56Fe17+重离子诱导的早期凋亡率依次降低。结论 56Fe17+12C6+离子束与60Co γ射线均能诱导人淋巴细胞发生明显的染色体畸变、G2期阻滞及细胞凋亡。12C6+离子束诱导的染色体畸变、周期阻滞和凋亡程度最高。56Fe17+12C6+离子束与γ射线的生物学效应与LET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南京"5.7"192Ir源放射事故中,1例局部受大剂量外照射的患者的受照剂量进行快速估算。方法 在获知放射源参数、照射方式和照射时间的基础上,基于东亚人体素体模和受照者主要生理特征,利用蒙特卡罗模拟软件包MCNP建立模型并估算。结果 估算了受照患者16个器官的吸收剂量,数值范围为0.03~9.16 Gy。腿部皮肤的等剂量曲线清晰显示了左、右腿部皮肤的剂量差异。受照者睾丸、前列腺受照剂量较大,吸收剂量数值约9.16 Gy。大腿皮肤受到局部大剂量照射,双腿皮肤剂量估算结果与红外热成像仪探测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结合恰当受照模型的蒙特卡罗技术和模拟软件包可有效用于放射事故患者的早期物理剂量估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0~1Gy范围内60Coγ射线、 252Cf 中子、单能中子及 12C 重离子诱发染色体畸变剂量-效应曲线,用于评价职业受照或低剂量辐射损伤。方法 采用不同照射装置1Gy以内照射离体人外周血,于培养开始加秋水仙素,培养48h收获,制备染色体标本,Metafer中期细胞自动寻找系统,人机交互计数染色体畸变,最优拟合数据得到相应模型。结果 在低剂量范围内,以双着丝粒体+环(dic+r)为终点,60Coγ射线为线性模型, 252Cf 中子、单能中子及 12C 重离子为线性平方模型;以无着丝粒断片(ace)为终点,60Coγ射线和 12C 重离子为线性平方模型, 252Cf 中子和单能中子为线性模型;以总畸变为终点,4种射线均为线性平方模型。结论 高传能线密度(LET)射线损伤效应高于低LET射线,4种射线损伤效应依次为 252Cf 混合中子 >单能中子> 12C 重离子> 60Co γ射线。在低剂量范围内dic+r指标适用于高LET照射的剂量估算。  相似文献   

14.
双着丝粒染色体自动分析生物剂量估算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基于遗传工作站,探讨建立双着丝粒染色体自动分析剂量-效应曲线,实现高通量自动化生物剂量估算。方法 使用60Co放射源对3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进行离体照射,常规培养、制片。使用遗传工作站进行染色体中期分裂相采集及双着丝粒自动分析,并人工确认,拟合双着丝粒染色体自动分析剂量-效应曲线。使用另一组不同剂量照射的离体外周血样本对拟合的双着丝粒染色体自动分析剂量-效应曲线进行准确性验证。结果 拟合的双着丝粒染色体自动分析剂量-效应曲线为Y=0.018 06D2+0.012 79D+0.000 489 1(R2=0.961),该剂量-效应曲线可以准确地进行生物剂量估算,并且每例人工分析时间仅需数分钟。结论 成功地建立了新的双着丝粒染色体自动分析生物剂量估算方法,可以大量节省人工分析时间,对大规模核事故应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剂量60Co γ射线照射后小鼠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率的变化,为使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成为探索快速高通量的生物剂量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60Co γ射线照射ICR小鼠,按不同照射剂量分为0、0.5、1、2、4和8 Gy组,眼球取血,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和显微镜观察小鼠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率的变化。结果 流式细胞术检测网织红细胞微核率随剂量增加逐渐增加,2 Gy达峰值,之后随剂量的增加而减少;显微镜观察的网织红细胞微核率变化趋势与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照射剂量在0~2 Gy剂量范围内,小鼠的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率的剂量-效应关系满足直线模型(R2=0.9063),并且2 Gy照射组与0 Gy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6,P<0.05)。结论 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率,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可成为早期快速、高通量的辐射损伤生物剂量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重离子束照射对人淋巴细胞基因转录谱的改变。方法 人淋巴细胞Peng-EBV分别经0.1、0.5和2 Gy 56Fe17+12C6+重离子束照射后,提取各实验组细胞总RNA,利用Agilent人表达谱基因芯片进行基因转录谱的检测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分析;利用KEGG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通路分析。结果 Peng-EBV细胞系经56Fe17+12C6+重离子束照射后,0.1、0.5和2.0 Gy剂量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101、199和229个。3个剂量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14个,其中,GPSM1、TSPYL5、WFDC2、LAD1等基因在两种离子束各剂量组呈现特征性差异表达。0.1和0.5 Gy剂量组涉及主要基因功能包括细胞粘连、胞外基质构建等,参与的显著性Pathway通路分别为3和6条,主要为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等。2 Gy剂量组主要基因功能包括细胞黏连、Rho蛋白信号转导调节等,参与的显著性Pathway通路3条,主要为p53信号通路等。结论 56Fe17+12C6+重离子束可诱导人淋巴细胞基因转录谱的改变,且不同剂量重离子可诱发不同的差异表达基因及通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不同剂量60Co γ射线照射后不同时间永生化淋巴细胞系AHH-1中S100A4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探讨其基因表达变化的剂量和时间效应关系.方法 永生化淋巴细胞系AHH-1接受0、1、3、5、8、10、15、18 Gy 60Co γ射线照射后4、8、12、24、48和72 h,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以及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细胞S100A4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各时间点其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与不同照射剂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照射后各时间点,一定剂量范围内,AHH-1中S100A4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调,与照射剂量存在着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R2=0.79~0.93,P<0.05);在一定时间范围内,AHH-1中S100A4基因表达水平的上调受照射后时间的影响(F=8.91,P<0.01).结论 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辐射诱导的S100A4基因表达在转录水平的变化检测便捷,具有较好的剂量-效应关系,初步具备作为生物剂量计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分析大剂量照射后Calyculin A(CA)诱导的早熟凝集染色体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X射线照射离体外周血,吸收剂量为0、1、5、10、15和20 Gy.RPMI 1640培养基培养,CA诱导染色体早熟凝集,1、4号全染色体探针荧光原位杂交,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计数畸变阳性细胞数及两条染色体断片数,拟合剂量效应曲线.结果 以阳性细胞作为观察对象,剂量范围在0~15 Gy时,阳性细胞数和照射剂量呈现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Y=0.008+0.065D+1.858×10-5D2(R2=0.994).以断片数作为观察对象,剂量范围在0~20 Gy 时,同样呈现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Y=-0.032+0.216D-0.01D2(R2=1.0).结论 用FISH分析CA诱导的早熟凝集染色体,可用于估算大剂量照射后的生物剂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12C重离子束对人淋巴细胞增殖以及周期、凋亡的影响.方法 12C重离子束照射人淋巴细胞Peng-EBV,吸收剂量分别为0(对照组)、0.5、2.0 Gy.照射后用MTS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0.5 Gy照射可以增加细胞增殖活力(t=2.66~14.45, P<0.05),而2.0 Gy照射降低了细胞活力(t=7.65~64.45, P<0.05).受照射细胞的活力存在一个恢复和下降过程,受照后48 h内,细胞数量呈增加趋势,但72 h时细胞数量下降.照射后48 h,两组细胞G2/M期呈明显上升趋势,高于对照组(t=2.01~99.80,P<0.05),且2.0 Gy组的周期阻滞较0.5 Gy组严重;照射后30 d,细胞周期阻滞恢复到正常水平.照射后12、24、48 h,两照射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1.05,P<0.05),在照后24 h最高,48 h明显下降,30 d恢复到对照水平.结论 12C离子束辐射影响人淋巴细胞增殖,诱导人淋巴细胞发生明显的G2/M期阻滞,并且明显地促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根据扫描显微镜搭配玻片扫描软件(Metafer 4),在松弛素B(CB)阻断微核法试验中识别和鉴定微核,建立60Co γ射线照射剂量与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剂量-效应曲线。方法 采集4名健康人(2男2女)肘静脉血样品,用0、0.25、0.5、1、2、3、4和5 Gy 60Co γ射线(剂量率0.74 Gy/min)离体照射,胞质分裂阻断微核法培养、收获和制备标本玻片,人工智能彩色识别分析系统分析并记录双核细胞和微核数。应用CABAS 软件拟合基于微核率的剂量-效应曲线。2份照射后的盲样进行生物剂量估算验证。结果 在0~5 Gy 剂量范围内,拟合的微核剂量-效应曲线符合二次多项式模型,回归方程为y=0.0321D2+0.0237D+0.0127(R2=0.998,D为剂量)。用拟合曲线对验证样本的剂量估算结果与实际照射剂量基本接近。结论 成功建立基于人工智能识别微核的剂量-效应曲线,为估算辐射生物剂量提供了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