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枕大池发育异常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枕大池发育异常的影像学表现。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本组40例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19-62岁,平均41岁。40例均先做CT平扫,其中5例又行强化扫描。35例行脑池造影CT扫描;25例复查时又做MR检查。对CT、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病变形态、范围与影像学表现分为二型;(1)对称型;(2)非对称型。其表现各具特点。结论:根据发病部位与影像学表现诊断不难。但应与幕下某些低密度病变进行鉴别。脑池造影CT扫描有助确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影像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79例临床证实、CT资料齐全的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的CT特征,所有患儿均在初治疑诊后3~48h内经常规CT扫描。结果 CT扫描证实,79例中镰刀征15例(19.0%),三角征28例(35.4%),表现为侧裂池、前后纵裂池高密度影17例(21.5%),小脑幕增宽19例(24.1%)。结论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具有特征性,有助于判定病情严重程度,预测患儿预后,以及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婴儿外部性脑积水的CT诊断与临床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回顾资料完整且经CT及临床明确诊断的15例外部性脑积水,男11例,女4例,发病年龄2—6个月8例,8-10个月5例,10个月以上2例,全部经CT平扫检查。结果:婴儿外部性脑积水CT特征为:双侧额顶部蛛网膜下腔增宽(≥5mm).前部纵裂池增宽(≥6mm),大脑外侧裂池增宽(≥7mm),额顶部脑沟增宽增深。鞍上池扩大,双侧脑室轻度扩大或不大;临床有婴儿短期内头围异常增大、前囟膨隆、一过性惊厥、烦躁哭闹等症状。结论:外部性脑积水一般预后良好,多数无须临床特殊干预:部分继发性外部脑积水应给予积极对症治疗。CT对外部性脑积水的临床诊断、病程观察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淋巴管肌瘤病(LAM)和肝硬化相关乳糜腹淋巴循环异常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LAM相关乳糜腹和22例肝硬化相关乳糜腹的直接淋巴管造影(DLG)和CT淋巴管成像(CTL)资料,比较两组的淋巴循环异常影像特征.结果 与肝硬化相关乳糜腹相比,LAM相关乳糜腹更易出现造影对侧髂腰部的对比剂异常反流(68....  相似文献   

5.
良性对称性脂肪过多症头颈部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良性对称性脂肪过多症(BSL)CT表现,评价CT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临床证实的BSL患者的CT资料。15例行CT平扫,其中5例同时行CT增强扫描;1例直接行增强扫描。结果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颈部脂肪蓄积增厚,无包膜,边界不清,左右对称,蓄积脂肪内无钙化;病变主要分布于颈前舌骨下区(16例),颈前舌骨上区(14例),胸锁乳突肌深面(15例),颈后区皮下(15例),脊柱旁肌肉间隙(11例),上背部皮下(10例),下枕部皮下(9例),斜方肌深面(8例),双侧锁骨上窝(7例)及胸骨切迹(7例),也见于面颊部(4例)、气管前间隙(5例)、颈椎前间隙(3例)及喉旁间隙(1例)。结论 BSL具有特征性头颈部CT表现,CT能清楚显示病变累及范围,在术前定量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评价经腹股沟淋巴结穿刺淋巴管造影诊断和治疗乳糜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保守治疗失败的乳糜漏患者资料。患者在超声和DSA导引下,接受经双侧腹股沟淋巴结穿刺、碘化油行淋巴管造影术。观察手术技术成功率、检测淋巴管漏点的能效、术后淋巴液引流量变化、碘化油封堵作用对乳糜漏治愈时间、手术并发症。 结果 6例患者均完成经腹股沟淋巴结穿刺淋巴管造影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手术时间为(2.7±0.5) h。5例患者发现淋巴管漏点,有效率为5/6。术后24 h 淋巴液引流量由术前(810.0±708.4) mL减少至(355.0±388.3) mL,(12.4±7.5 ) d后乳糜漏消失。1例患者出现碘化油肺栓塞,经对症处理后相关症状消失。 结论 经腹股沟淋巴结穿刺淋巴管造影诊断乳糜漏具有微创、相对安全、较为有效的特点,同时兼具治疗乳糜漏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 94例急性重度脑外伤CT表现有环池改变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 ,认为脑外伤后CT环池改变及动态观察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33例外伤性听小骨异常的CT表现以探讨CT在外伤后听小骨异常诊断中的重要意义,资料与方法:对33例耳外伤听小骨异常均行横,冠状面高分辨率CT扫描并分析其CT表现,结果:听骨链完全断裂10例(30.3%),锤砧关节脱位或伴有锤,砧骨移位16例(48.5%),锤钻骨移位4例(12.1%),砧镫关节脱位2例(6.1%),镫骨脚骨折1例(3.0%),结论:高分辨率CT对诊断外伤性听骨链异常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MR脑池造影术在诊断脑脊液鼻漏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MR脑池造影术(MRC)显示脑脊液鼻漏的能力,并比较分析高分辨率CT(HRCT)、CT脑池造影术(CTC)和MRC显示脑脊液鼻漏的优缺点。方法18例怀疑脑脊液鼻漏的患者分别行HRCT和MRC,同时10例成功进行CTC,对照手术结果比较分析3种方法显示脑脊液鼻漏的准确性。结果18例患者手术共发现29个瘘口;18例患者术前HRCT显示25个瘘口,与手术相符的瘘口数为18个(18/29);18例患者术前MRC显示24个瘘口,与手术相符的瘘口数为21个(21/29)。10例患者术前CTC显示12个瘘口,手术共发现18个瘘口,与手术相符的瘘口数为11个(11/18),手术发现而CTC未显示的瘘口数为7个。经统计学分析,三种方法显示脑脊液瘘口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RCT和MRC都是无损伤性的、简单易行的检查方法,二者结合起来可较准确地显示脑脊液鼻漏及其瘘口,可取代有损伤性的、费时的CTC。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3.0T MR重T2加权技术对乳糜池进行成像,并探讨病变对其形态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对142例患者进行胸腹部三维MR胰胆管成像(MR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选取达到测量要求的113例。观察乳糜池的形态、位置以及汇入的淋巴干和小淋巴管等情况,并对其上下径、左右径和前后径等进行测量。探讨以上测量数据在正常对照组、门静脉高压组、胆管扩张组和恶性肿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乳糜池的形态变异较大,61.95%(70/113)为管状和梭形,54.87%(62/113)位于第1腰椎水平,74.34%(84/113)位于椎体中央的前方。所有乳糜池平均的上下径、左右径和前后径分别为(26.34±10.40)mm、(5.20±2.18)mm和(5.25±2.16)mm。在正常对照组和各病变组内,构成乳糜池的所有淋巴管的数目存在统计学差异(F=3.272,P=0.024),其他数值在4组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用重T2加权MR技术可以对乳糜池进行有效地显示和测量,各种病变影响汇入乳糜池的淋巴管的显示。  相似文献   

11.
闭合性腹部外伤性胰腺断裂的CT表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腹部闭合性外伤所致胰腺断裂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证实的闭合性腹部外伤性胰腺断裂患者的临床与CT检查资料。常规腹部CT平扫后,再行胰腺动脉期、胰腺期与延迟期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运用多平面重组(MPR)与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方法,强调薄层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结果胰颈断裂2例,胰尾断裂2例,胰头、体断裂各1例。主要CT表现:(1)胰腺血肿6例,血肿位于胰内或胰内外,平扫为高密度或稍高密度,三期动态增强均无强化。(2)胰腺裂口6例,裂口呈裂隙状、楔形或完全离断分离。动态增强后尤其在胰腺实质期,胰腺显著强化而裂口内血肿不强化,呈相对低密度,清晰地勾画出胰腺裂口。(3)对比剂外溢2例,增强动脉期在胰腺断裂处的血肿内开始出现点状、结节状很高密度的对比剂影;胰腺期范围扩大,呈池状,其密度与同层的腹主动脉的密度相似;延迟期其范围进一步扩大,但此时腹主动脉密度已显著下降,而血肿内溢出的对比剂仍呈高密度。(4)断裂远端主胰管扩张1例,呈扭曲扩张的低密度管状。(5)合并肝、脾、肾等多脏器挫裂伤4例。结论 胰腺断裂伤具有特征性CT表现;采用合理的扫描技术,并正确认识胰腺断裂的CT征象,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四肢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螺旋CT三维影像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影像(SSD和MPR)在四肢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技术要点,资料与方法:研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肢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45例患者的螺旋CT横轴位及三维影像,其扫描参数为:层厚2-5mm,螺距1.5,重建间距1-2mm,作SSD时阈值之低值范围为120-180,观察SSD和MPR 宽和窗位分别为3000-3200,1000-1200和1500,400,结果:螺旋CT横轴位结合SSD和MPR检出病灶47个,诊断与病理符合率不82.2%,SSD图像质量优秀34例(75.6%),良好7例(15.6%),较差4例(8.9%),CT横轴位结合三维影像立体地显示了病灶的骨质破坏形式,形态,累及范围及周围软组织改变,MPR图像质量优秀35例(77.8%),良好6例(13.3%),较差4例(8.9%),结论:螺旋CT横轴位结合SSD和MPR图像能提高肢体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非常有价值空间结构信息,其表现接近病理解剖,临床应用价值大,利于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案和制定手术计划。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诊断(附200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及CT表现,方法:选择经腰穿或CT复查证实为SAH的病例200例,结合部位及其它检查分析其病因及CT表现,结果:外伤性98例,其中单纯性20例,合并其他颅内损伤78例,自发性80例,血管畸形所致20例,由动脉瘤所致15例,其它45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22例,CT表现为纵裂池出血80例(表现为纵裂高密度影增宽75例,纵裂高密度影延长32例,侧脑室体部上10mm层面内出现条状高密度影15例,天幕切迹变厚,天幕区密度增高30例);其它脑池偏密征102例,脑沟密度增高85例,结论:脑池肮脏了沟密度增高为SAH的CT表现,CT检查为SAH的诊断快捷,准确,且无痛苦,无危险。  相似文献   

1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分级与分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Herniation,LDH)是一种常见病,但现有的术前诊断方法缺乏以组织密度分型和实用性强的定量分级诊断。本文428例术前CT诊断分析,总结出CT的分型、分级方法并与70例手术所见对比。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本文选择4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CT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外科手术治疗的70例患者行术前CT诊断与术后诊断的对比。同时对其中358例采用保守治疗3个月或半年的病人进行随访,对疗效进行分析。428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17岁,平均年龄41.5岁。男性274例,女性154例。对一个病例中有多个间盘突出…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CT诊断及预后,探讨临床分度、窒息程度与CT分度的关系,以及CT分度与预后的关系,提高对该病的CT影像学认识。方法对83例有明确窒息史.且临床确诊为HIE的患儿进行临床资料和CT资料的整理分析。结果79例HIE患儿CT显示不同程度异常,主要表现为脑水肿、脑梗死。同时有合并颅内出血(42例),其中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为多见(28/42),混合出血次之(14/421。HIE临床分度与CT分度基本一致(r=0.7989,tr=11.95,P〈0.01);窒息程度与CT分度呈正相关(r=0.692,tr=8.63,P〈0.011,程度越深,CT分度越重,脑损害也越严重;复诊CT资料显示CT轻、中度异常病例脑实质低密度范匍逐渐缩小或消失.SAH完全吸收。重度混合型颅内出血及脑梗死演变成局部软化灶、脑萎缩、脑积水、脑组织钙化、脑穿通畸形,随访死亡3例。HIE的预后与CT分度有密切关系(χ^2=30.95,P〈0.01),分度越重预后越差。结论HIE的CT表现主要为脑水肿、脑梗死和并发颅内出血,是CT诊断HIE的主要影像学依据。SAH是HIE的最常见并发症,CT检查能为临床HIE的诊断、治疗和评价预后提供客观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CT检查,其中35例CT复查,3例临床诊断证实的弥漫性服肿胀的CT征象和临床资料。结果:38例中,外侧裂消失38例,四叠体池消失6例,鞍上池消失20例,环池消失4例,第三脑室消失23例,两侧侧脑室或伴有第四服室消失或大部分闭塞9例,脑实质密度增高10例,减低4例,合并颅内小血肿8例,其中,硬膜下血肿3例,脑内血肿5例,颅骨骨折6例,头皮血肿19例,迟发性脑内血肿3例,伴胸腹部创伤7例。结论:两侧外侧裂和第三脑室消失是诊断弥漫性服肿胀的可靠征象。脑沟、脑裂及脑室 均消失是病情严重的征象。  相似文献   

17.
基底池改变在重型颅脑损伤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型颅脑损伤(SHI)的预后较差,判断预后的指标有多种。笔者通过对42例SHI患者基底池(BC)改变与预后的关系分析,探讨BC改变在SHI预后判断中的价值。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42例GCS≤8分的SHI患者,男32例,女10例;年龄2~79岁,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肺淋巴管肌瘤病(PLAM)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探讨HR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PLAM患者的胸片、胸部常规CT和HRCT表现,所有影像均有2位以上放射科医生共同分析,意见一致。结果胸片诊断PLAM的价值有限,PLAM的CT特征表现为两肺弥漫均匀分布的直径2~10mm含气小囊,HRCT对显示气囊优于常规CT,是诊断本病的必要手段。1例伴有自发性气胸,2例伴乳糜胸,l例合并肺大疱形成。结论PLAM具有特征性的HRCT表现,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根据典型HRCT表现可诊断此病,但确诊需病理活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螺旋CT检查肺癌早期胸膜转移与其手术病理分级、解剖分布部位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43例经手术病理确诊原发肺癌胸膜转移的CT表现,并将其与手术病理表现作对照研究。结果 43例中合并胸腔积液8例,手术病理分为Ⅰ级25例、Ⅱ级13例、Ⅲ级5例。术前CT仅诊断5例Ⅲ级,3例Ⅱ级。而CT实际显示胸膜转移结节28例,检出率为65.1%(28/43),其Ⅰ、Ⅱ、Ⅲ级CT检出率分别为40%(10/25)、100%(13/13)、100%(5/5),叶间胸膜、膈胸膜、肋胸膜、纵隔胸膜转移CT检出率分别为100%(12/12)、45.5%(10/22)、56.5%(13/23)、70%(14/20)。结论 CT能准确诊断中晚期胸膜转移,CT检出早期胸膜转移与其分级及分布的胸膜解剖部位密切相关,对Ⅰ级转移有明显局限性,显示叶间胸膜病灶最敏感,对膈胸膜、肋胸膜敏感性较差。  相似文献   

20.
胃癌侵犯胃裸区的CT 表现及其解剖病理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胃癌侵犯胃裸区(GBA)的CT表现和解剖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近侧胃癌(PGC)连续性病例的CT资料,其中外科手术和病理证实GBA受到肿瘤侵犯46例。观察胃癌侵犯GBA的CT表现特征,分析CT征象的解剖病理基础。结果46例中有38例表现为GBA内软组织肿块,8例表现为结节状淋巴结。胃癌侵犯GBA病例的CT征象有:(1)GBA增宽,胃壁与膈肌之司的薄层脂肪司隙中断或消失(36例)。(2)GBA内可见不均匀强化的软组织密度肿块(38例)或类圆形淋巴结(8例)。(3)左膈脚及胃膈韧带不规则增厚并与肿瘤分界不清(25例)。(4)膈下腹膜后司隙其他转移性淋巴结肿大(3例)。结论 胃癌侵犯GBA有定的CT表现特征。解剖位置和淋巴引流是PGC侵犯GBA的重要原因,并且可能与PGC的预后较差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