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9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对巨块型肝癌TACE治疗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经TACE治疗的巨块型肝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术前Child-Pugh分级,将患者分成Child-Pugh A组(68例)和B组(14例),术后随访。对2组行相关性生存分析。结果:Child-Pugh A组3、6、12、18、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8.5%、88.2%、69.1%、52.9%、45.6%和B组分别为85.7%、57.1%、35.7%、14.2%、7.1%。82例平均生存期为(16.51±0.82)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8.00±1.23)个月;Child-Pugh A组与B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17.74±0.85)个月和(10.57±1.78)个月,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9.00±3.06)个月和(8.00±3.74)个月(P=0.00)。结论:Child-Pugh A级较Child-Pugh B级巨块型肝癌患者更能从TACE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联合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经穿刺病理或影像学诊断的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先行1次TACE术,术后2周复查增强CT,对碘油沉积欠缺的区域在CT导向下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术后复查甲胎蛋白(AFP)、增强MRI或CT评价肿瘤体积缩小及坏死情况,随访时间为12个月。结果 52例 (56个病灶)手术均获得成功。TACE术前病灶最大径为(12.7±2.7)cm,射频术后1个月病灶最大径为(6.1±1.9)cm,肿瘤大小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缩小(t=14.416,P<0.05)。TACE术前AFP值为(4156±689)ng/ml,射频术后1个月为(256±178)ng/ml,AFP值明显下降(t=39.485,P<0.05)。其中完全消融(CR)26例,大部分消融(PR)21例,稳定(SD)4例,进展(PD)1例,总体有效率为90.4%,12个月生存率为92.3%。结论 TACE联合CT导向下射频消融治疗大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术前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癌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TACE治疗的386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X- tile软件计算NLR和PLR的最佳截断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生存期的影响因素。结果 386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0个月。随访期间死亡233例,中位生存期为21.6个月。NLR<2.4组患者生存期高于NLR≥2.4组患者,为29.1个月比15.0个月(P<0.01);PLR<14.4组患者生存期明显高于PLR≥14.4组患者,为27.8个月比16.0个月(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数目、AFP、PVTT、肝外转移、Child- Pugh分级、BCLC分期、AST、ALT、NLR、PLR、影像学应答是影响肝癌患者TACE术后生存期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数目、AFP、PVTT、肝外转移、Child-Pugh分级、影像学应答、NLR是影响肝癌患者TACE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术前外周血NLR是判断肝癌患者TACE治疗后生存期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病灶平均长径7.9 cm)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8月至2010年9月,对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治疗的30例原发性肝细胞大肝癌的患者的41个病灶,先行TACE治疗2~3次,2~4周后行RFA 1~3次。术后随访临床症状、B超造影或CT扫描的肿瘤大小、肝功能、AFP以及生存期。结果 30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较术前缓解。术后CT复查显示:18个(43.9%)肿瘤病灶完全坏死,内部及边缘无明显强化;23个(56.1%)肿瘤病灶部分坏死。AFP下降25例(83.3%)、不变2例(6.7%),升高3例(10.0%)。并发症中1例出现表皮灼伤,2例顽固性呃逆,3例肝内出血,1例肝脓肿,4例术后出现严重低蛋白血症。所有病例随访4.1~20.1个月,中位生存期为8.1个月,平均生存期11.1个月。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RFA是治疗不可切除的原发性大肝癌的有效方法,确切结论仍需要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索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在接受TACE的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接受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170 例纳入本研究,收集TACE术前及术后1个月血清标本。检测血清中PIVKA-Ⅱ和AFP的表达水平,按照实体肿瘤应答评估标准(RECIST)评估抗肿瘤治疗反应­­。根据血清AFP和PIVKA-Ⅱ水平在1个月时与术前基础值相比的变化情况,以介入术后1个月随访腹部增强MRI观察肿瘤大小为标准,分析其与肝癌介入术后治疗反应的关系。结果?患者AFP在介入治疗术前、术后的变化与治疗反应无明显相关性;介入术前、术后PIVKA-Ⅱ的下降情况与治疗反应正相关;PIVKA-Ⅱ和AFP联合观察,与肿瘤的介入治疗反应相关性更明显。且PIVKA-Ⅱ和AFP两种肿瘤指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PIVKA-Ⅱ水平的降低是肝癌介入栓塞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的良好指标,且与AFP联合判断,效果更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比较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无水乙醇注射(PEI)与单纯TACE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6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成两组,32例给予TACE联合PEI治疗,32例给予单纯TACE治疗。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资料具可比性;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肿瘤大小及AFP变化;随防1、2、3年生存期及中位生存期。结果联合治疗组和TACE组肿瘤缩小总有效率分别为84.4%、62.7%,联合组和TACE组AFP转阴率分别为77.4%、50.0%;联合治疗组患者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6.9%、71.9%和37.5%,中位生存期34.5个月;TACE组患者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1.3%、31.3%和12.5%,中位生存期19.5个月。与联合治疗组相比TACE组肿瘤缩小总有效率,AFP转阴率,1、2、3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ACE联合PEI治疗原发性肝癌,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同轴微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微导管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术治疗原发性肝癌(HCC)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000例HCC的DSA表现与术前多层螺旋CT(MSCT)检查结果.其中179例病灶局限于1个肝段,采用微导管超选择插管栓寒.术后4周复查动态增强CT和(或)MR,对40例病灶碘油聚集不良者,进行RFA,术后1个月复查.结果 DSA发现直径3 cm以上肿块670例,3 cm以下病灶202例,子灶400例,动静脉瘘、动门脉瘘482例,异常血供430例,门脉癌栓362例.局限于1个肝段的病灶,微导管栓塞后4周,肿瘤局部控制率为77.6%;控制不良者行RFA后1个月,肿瘤局部控制率为97.5%.结论 DSA对于发现3 cm以下小病灶(含子灶)、肿瘤血供、动静脉瘘、动门脉瘘具有绝对的优势,对HCC的术前评价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作用.RFA是HCC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是TACE疗效不佳者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索(内皮抑素)联合肝动脉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4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常规TACE加重组人内皮抑素-碘化油乳剂栓塞;对照组单纯给予常规TACE.所有患者术后1年内不定期复查CT或MRI,以及DSA检查.观察肿瘤复发或转移情况以及有无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比较瘤体缩小情况,AFP变化,6个月、1年的生存率以及生活质量.同时比较两组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1年生存率、AFP下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75%(15/20)和60%(12/20);AFP下降值平均差为300μg/ml;肿瘤新生血管、转移抑制明显.结论 内皮抑索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1年生存率显著提高,AFP下降明显,肿瘤新生血管、转移抑制明显,且安全,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热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巨块型肝痛的疗效.方法 163例中晚期原发性巨块型肝癌患者,分成A、B 2组.A组123例,按化疗和碘油乳剂栓塞行经皮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TACE)治疗;B组40例,按最大剂量的碘油乙醇乳剂栓塞 热灌注化疗 栓塞和间接门静脉化疗法进行治疗,并进行治疗前后肿瘤大小及AFP变化的对比分析.结果 2组治疗前后肝内肿瘤大小变化及AFP变化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6~36 月随访,A组和B组6、12、24、36月生存率分别为82.9%、72.4%、33.3%、13.0%和97.5%、90.0%、70.0%、37.5%(P<0.05).结论 肝动脉热化疗栓塞组治疗中晚期原发性巨块型肝癌效果优于常规的TACE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 (TACE)结合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瘤内注射 30 %醋酸 (PAI)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2 3例中、晚期巨块型肝癌均先采用TACE ,术后 15~ 2 0d再在B超引导下PAI 2~ 3次。结果 治疗 2个周期后比较患者治疗前后AFP降低程度和肿块缩小情况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1、2年生存率分别为 91%和 82 %。结论 TACE结合B超下PAI治疗中、晚期巨块型肝癌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张宇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1,32(11):1313-1314
目的 探究肝癌患者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析2016年7月-2019年7月接受TACE联合RFA治疗的肝癌患者52例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治疗结果以及随访结果.结果 52例患者均接受TACE以及CT引导下的RFA治疗,治疗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8.64±5.2)个月,术后1年患者的AFP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患者的肿瘤体积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肿瘤完全坏死率达到(56/64).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85%(2/52).结论 TACE联合RFA治疗肝癌的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及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直径≥10 cm的巨块型肝癌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经我院临床或病理确诊的直径≥10 cm肝癌患者54例,分为对照组28例,行TACE+RFA治疗;联合组26例,行TACE+RFA+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有效率和临床控制率;所有患者随访1~37个月,采用Kaplan-Meier方法对两组的生存情况进行分析,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的差异。 结果:联合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61.5% vs. 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5,P=0.030)。联合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9个月,高于对照组的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联合组的中位生存时间11个月,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6个月,联合组较对照组有延长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9)。 结论:对于直径≥10 cm的巨块型肝癌,TACE、RFA和125I放射性粒子三者序贯治疗在肿瘤无进展生存期、肿瘤缓解率方面较对照组治疗具有优势,实现了化疗栓塞、消融与局部放疗协同作用,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肝癌患者在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 (TACE)后 ,利用CT和 /或MR强化扫描确认再次TACE治疗的时间。方法 :通过对肝癌患者行TACE后定期CT和 /或MR强化扫描复查 ,观察瘤灶内碘化油的沉积以及肿瘤组织的强化情况 ,根据这些情况判断该患者是否需要再次行TACE治疗 ,选择再次TACE治疗的最佳时间。结果 :10 6例肝癌患者行TACE后定期CT强化扫描复查 ,扫描示肿瘤内碘化油沉积密实 ,呈团块状 ,无缺损 ,瘤灶较前缩小 ,无新病灶供血者 36例 (占 34% ) ,近期不行TACE ,结合AFP检验适当延长再次TACE时间 ,间隔 1月左右复查CT和 /或MR检查 ,根据CT和 /或MR检查情况来判断是否需要再行TACE ;瘤灶内碘化油大部分密实或仅有少量斑点状、片状碘化油积聚者 70例 (占 6 6 % ) ,在CT和 /或MR扫描后及早再次行TACE治疗 ,并于 1个月左右复查CT和 /或MR。对于瘤灶体积稳定 ,无明显增大 ,结合AFP化验不升高甚至下降者可酌情延长CT和 /或MR复查时间 ,反之则需定期复查。结论 :根据CT和 /或MR扫描结果可指导选择再次TACE的时间 ,减少不必要的治疗次数 ,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减少治疗的并发症 ,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TACE后定期CT和 /或MR强化扫描对指导选择再次TACE治疗的时间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随访中定性和定量评价残留或复发肿瘤组织的能力。方法对16例行TACE术后肝癌患者分别进行DWI、上腹部增强CT和DSA造影检查。DWI检查取扩散敏感梯度因子(b值为0及500s/mm~2),利用固定参数组合的自旋回波-平面回波(SE-EPI)序列。与上腹部增强CT和DSA造影检查相对照,观察碘化油沉积灶、肿瘤坏死组织和肿瘤组织在DWI上的信号特征;分别测量TACE术后病灶的ADC值和对应的CF最大强化值,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DWI显示TACE术后病灶内部信号较复杂,2例(2/16)病灶碘油沉积完整,DSA检查无肿瘤染色,CT图像显示为完整的碘化油沉积灶,DWI为均匀低信号;2例(2/16)病灶为碘油沉积但出现局部缺损,DSA检查可见缺损区肿瘤染色,DWI图像上碘油沉积区表现为低信号,肿瘤染色区为高信号;12例(12/16)病灶DSA检查可见无或稍许碘油沉积,造影见大量肿瘤染色,其内可见无或轻微染色的缺血、坏死肿瘤组织,DWI图像上肿瘤染色区域表现为高信号,缺血坏死区为低或较低信号;对14例(14/ 16)病灶内肿瘤组织的ADC值与其最大CF强化值进行相关性分析,两者存在相关性(r=-0.76490,P<0.01)。结论DWI是一种灵敏的检测肝癌TACE术后肝内新发病灶的无创性成像方法,可监测TACE术后病灶残留或复发活组织和坏死情况,小b值(500s/mm~2)的ADC值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血供,可以用于肝癌TACE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3.0T MRI动态增强扫描监测肝细胞肝癌(HCC)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及射频消融(RFA)治疗后肿瘤残存或复发的价值。方法:选择40例经TACE或RFA治疗后的HCC患者,于TACE或RFA治疗后2~3个月内行MRI检查,MRI检查后2~4d内行DSA检查,观察MRI动态增强扫描各时相病灶的MRI征象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判断原发病灶有无肿瘤残存或复发以及有无新发病灶,并与DSA、临床资料对照。结果:40例HCC患者共发现88个病灶,MRI动态增强扫描显示48个坏死灶,40个病灶有肿瘤残存或复发;DSA结合临床检查显示47个病灶为肿瘤坏死,41个病灶有肿瘤残存或复发。与DSA结合临床检查相比,MRI动态增强扫描发现肿瘤残存或复发的一致性好(Kappa值=0.931,P<0.05),敏感性97.9%,特异性95.1%,阳性预测值95.8%,阴性预测值97.5%,诊断正确率96.6%。结论:3.0T MRI动态增强扫描能清楚显示HCC经TACE或RAF治疗后原发病灶残存或复发,是评价HCC介入治疗疗效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高强度聚焦超声与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治疗原发性肝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晚期肝癌和位于肝门区肝癌先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再行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 治疗的意义。方法:对近年符合条件的30例肝癌患者先行TACE,而后进行HIFU治疗。另30例肝癌患者直接 给予TACE治疗。治疗后定期复查甲胎蛋白(AFP),一个月后复查超声或CT、MRI确定肿瘤是否完全坏死,以后 每3个月复查。结果:TACE加HIFU组肿瘤完全坏死率86.6%(26/30),单纯TACE组23.3%(7/30),差异有显 著意义。前组AFP转阴率73.9%(17/23),后组18.6%(5/27);前组6个月无瘤生存率100%(30/30),后组 76.6%(23/30);前组1年生存率为100%,后组1年生存率为73.3%,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对中晚期肝癌、位于 肝门区肝癌、边界不清的或多个病灶的肝癌先行TACE,再适时给予HIFU,可以扩大肿瘤坏死范围,增加肿瘤完全 坏死率,减少复发,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 B超引导下经皮微波凝固治疗>5 cm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68例肝肿瘤>5 cm的患者进行TACE PMCT治疗.随访CT、B超及肿瘤相关化验检查.结果 68例中肿瘤达到完全消融3例(4.4%),肿瘤消融范围>50%或瘤灶缩小30%以上59例(86.8%),消融范围<50%,肿瘤缩小不足30%6例(8.8%).AFP增高45例,术后下降>50%者42例(93.3%),CEA增高37例,下降>50%者28例(75.7%),CA19-9增高29例,下降>50%者23例,(93.1%).生存期4~6个月3例,>6个月31例,>12个月34例,其中2例已终止治疗24个月,随访至今无复发.无相关性死亡发生.结论 TACE PMCT治疗肝肿瘤>5 cm的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CE)后行螺旋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的意义和必要性。方法6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前和术后4周行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和(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重点观察瘤体大小、坏死或复发、碘油沉积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与临床生存期密切相关的因素。比较术前、术后影像指标,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并评价影像学检查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结果两组68例肝癌病例共发现139个瘤体,术后瘤体有不同程度缩小、坏死,8个肝内转移灶,27个瘤灶碘油完全沉积,有14个瘤灶几乎无碘油充填。在判断肿瘤内碘油沉积类型上,两组检查方法有统计学差异,CT优于超声学检查。CT检查通过三期动态增强扫描间接了解TACE术后肿瘤血供,而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直接观测肝脏、肿瘤内部和周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论TACE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方法。TACE术前、术后有必要进行螺旋CT和(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影像学变化,为下一步制订最佳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CT引导下肝癌电化学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电化学疗法(ECT)治疗肝癌的价值。方法:229例肝癌,163例经穿刺活检证实,66例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CT和/或MRI表现,实验室有关检测结果等作出诊断。临床Ⅱ期64例、Ⅲ期96例,Ⅳ期69例。全部病例行CT引导下ECT治疗,其中58例行2次治疗,8例行3次治疗,结果:近期疗效;治疗后1年随访,完全缓解(CR)47例(20.5%),部分缓解(PR)72例(31.4%),稳定(NC)40例(17.5%),进展(PD)19例(8.2%)。远期疗效;治疗后1年、2年、3年、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7.7%,41.5%,29.3%,9.6%。治疗后即时CT扫描示肿瘤内均有低密度坏死灶及气体影,1个月后CT或MRI复查,肿瘤有不同程度坏死和缩小,1年后CT或MRI随访,47例肿瘤灶消失。112例肿瘤有广泛的坏死和缩小,19例肿瘤增大,治疗后86例AFP转阴,78例AFP值明显下降,治疗后2周-2个月,对132例原有肝功能异常,18例有腹水患者进行随访,未发现肝功能恶化及腹水加重情况,结论:ECT对肝癌具有确切疗效。且安全,并发症少,与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经皮酒精消融(PEI)和射频治疗(RFT)方法联合应用,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仑伐替尼及PD-1抑制剂(TA-LEN-IC)与TACE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的疗效及对肿瘤转移和供血动脉直径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行TA-LEN-IC或TACE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癌患者资料,比较两组患者肿瘤治疗反应,评估疾病进展时间(TTP)、新发转移或转移灶进展时间(TTM)、生存时间(OS)以及转移后生存时间(OSM),并测量肿瘤供血动脉直径。结果 TA-LEN-IC组的疾病控制率显著高于TACE组(P=0.008),TA-LEN-IC组新发转移或转移灶进展患者显著低于TACE组(P<0.001)。TA-LEN-IC组的中位TTP(11.0个月)和OS(21.0个月)较TACE组(4.0个月和11.0个月)均显著延长(P=0.016和0.018)。TA-LEN-IC组的中位转移时间(30.0个月)显著长于TACE组(4.0个月)(P<0.001)。TA-LEN-IC组的中位OSM(12.0个月)较TACE组(6.0个月)显著延长(P<0.001)。TA-LEN-IC组术后4周的肿瘤供血动脉直径由术前的(4.0±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