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皮冠脉内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使用西洛他唑对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外周血血小板聚集率、PGE2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64例确诊冠心病并行PCI术后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出现阿司匹林相关上消化道出血,其中32例患者改用西洛他唑加氯吡格雷,而另外32例患者出血治疗后继续原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PGE2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平均随访(0.9±0.1)年,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西洛他唑组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外周血PGE2的浓度高于阿司匹林组(P<0.05),但两组患者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对PCI术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西洛他唑替代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经过短期的临床观察,其血小板聚集率优于阿司匹林,升高外周血PGE2的浓度,且安全性与阿司匹林相当,可用于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复发。  相似文献   

2.
陈俊  章萍  王岳松  李娟  李春坚 《安徽医药》2016,20(6):1034-1039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经成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术后常规的抗血小板治疗尤为重要,阿司匹林联合腺苷二磷酸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已被广泛应用于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手术的患者中。但即使接受标准的抗血小板治疗,仍有1%~4%患者发生支架内血栓事件,其死亡率高达40%以上。而西洛他唑是新型的活性多样的抗血小板药物,可针对术后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对PCI的患者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支架内再狭窄(restenosis,RS)的发生。以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三联抗血小板治疗(triple antiplatelet therapy,TAPT)已被日、韩及我国的很多心脏中心应用于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为帮助医生在临床应用中更合理的使用西洛他唑,笔者综述TAPT在PCI术后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PCI术后双联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42例冠心病患者分组为双联组72例和阿司匹林组70例,阿司匹林组口服阿司匹林片75mg/d,双联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50mg/d,随访记录两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凝血三项等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较服药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联组血小板聚集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两组患者凝血三项的检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联组MACE发生率为4.17%(3/72),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22.9%(1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氯吡格雷50mg/d和阿司匹林75mg/d是6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用药的安全剂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已经成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术后常规的抗血小板治疗犹为重要,阿司匹林联合腺苷二磷酸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DAPT)已被全球心内科医生广泛应用于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手术的患者中。但即使接受标准的抗血小板治疗,仍有1%-4%患者发生支架内血栓事件,其死亡率高达40%以上。而西洛他唑是新型的活性多样的抗血小板药物,可针对术后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对PCI的患者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支架内再狭窄(Restenosis, RS)的发生。以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三联抗血小板治疗(Triple Antiplatelet Therapy, TAPT)已被日、韩及我国的很多心脏中心应用于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为帮助医生在临床应用中更合理的使用西洛他唑,本文拟综述TAPT在PCI术后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观察国产氯吡格雷(泰嘉)和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 25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国产氯吡格雷组563例,进口氯吡格雷组695例。两组患者术前1 d分别服用泰嘉或波立维300 mg,阿司匹林300 mg作为负荷量,以后泰嘉或波立维75 mg.d-1及阿司匹林100 mg.d-1两联抗血小板治疗,比较泰嘉和波立维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9个月的MACE事件、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以及两药在PCI术后抗血小板作用的安全性。结果: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及冠心病患者PCI术后MACE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均有良好的抗血小板作用,临床疗效相似,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方法对92例实施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进行分析,其经血栓弹力图检查确诊为氯吡格雷抵抗;随机抛掷硬币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6)与观察组(n=46);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替格瑞洛+阿司匹林治疗,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1、3、6、8个月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均在下降且观察组术后各阶段的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3%,对照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1.7%(P <0.05)。结论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治疗中采用替格瑞洛来替代氯吡格雷,具有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与将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植入术后,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用于预防心血管事件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324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西洛他唑联用氯吡格雷组( A组)和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组( B组),各162例。两组均在冠脉支架术后长期应用阿司匹林或西洛他唑联用氯吡格雷,并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心肌缺血需靶病变再通治疗等),同时观察两组之间全因死亡、再狭窄率、抗血小板不良反应(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的发生率。结果12个月随访, A组与B组相比,冠脉造影发现支架内再狭窄(9.76%比12.00%,P=0.47),靶病变需血运重建(6.92%比8.92%,P=0.42)。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组间无统计学差异(11.95%比15.92%,P=0.21),A组消化道出血事件及其他不良药品反应发生率更低(12.96%比33.33%,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植入术后,西洛他唑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对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类似作用,但前者出血事件及药品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8.
柯光敏  何军  陈亦农  孔卫国 《安徽医药》2017,21(8):1419-1422
目的 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指导下的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病人疗效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非心源性急性脑梗死的病人100例,根据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为常规治疗组、慢代谢个体化治疗组和慢代谢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和慢代谢常规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慢代谢个体化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治疗.三组病人疗程均为15 d,比较各组病人疗效、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各组病人性别、年龄、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与慢代谢个体化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4.00%和7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出血事件及其他不良反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代谢常规治疗组对血小板的抑制率低于慢代谢个体化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使用西洛他唑可以克服氯吡格雷抵抗,根据基因指导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氯吡格雷单用及联用阿司匹林对血小板活血的影响。方法双抗组30例PCI术后患者,予氯吡格雷和拜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单抗组20例PCI术后患者,予单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术前30min,术后2h、24h、48h、72h、1周、2周分别进行血小板活化指标水平(CD14+CD42a+)的检测。结果两组PCI术后的的血小板活化指标均明显高于术前,说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激活血小板的作用;且两组术后各阶段血液测试,发现血小板活化指标呈抛物线形态,即于72h以前呈上升趋势,于72h以后逐渐趋于稳定,72h达到峰值,术后1周时双抗组测量指标已经基本恢复术前状态,而单抗组2周测量指标仍未恢复术前状态。术前、术后2h、24h,两组活化血小板水平变化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8h、72h、1周、2周,两组活化血小板水平指标变化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冠心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血小板活化指标变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能够明显激活血小板活性因子,易造成血栓形成与血管的再堵塞,本研究表明PCI术后,氯吡格雷联用拜阿司匹林是控制血小板活性的有效方法,且较单用氯吡格雷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PCI术后患者185例,随机分为奥美拉唑组65例,泮托拉唑组63例,对照组57例。术后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75 mg/d,阿司匹林100 mg/d,奥美拉唑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奥美拉唑20 mg/d,泮托拉唑组加用泮托拉唑40 mg/d,连用1周。一周静脉采血,用全血电阻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比较三组的血小板阻抗变化。结果奥美拉唑组血小板阻抗变化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泮托拉唑组与对照组血小板阻抗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奥美拉唑可能会降低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泮托拉唑短期应用不会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抗血小板的疗效与预后相关性。方法入选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某院心血管内科CAD住院患者408例,行PCI术后予以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即规律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氯吡格雷75 mg/d。用药前及用药后均采用光学比浊法(LTA)测定血小板聚集率(PA),包括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反应性(LTA_(AA))及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LTA_(ADP))。并根据PA结果进行分组,将LTA_(AA)≥20%定义为阿司匹林抵抗(AR),LTA_(ADP)值≥70%定义为氯吡格雷抵抗(CR)。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根据LTA法测定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CR组和非氯吡格雷抵抗(NCR)组,入选患者中无AR。其中CR组为101例,NCR组307例,CR发生率为24.8%。所有入院患者中共有46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其中CR组患者中心血管事件发生17例(16.8%),NCR组患者中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9例(9.4%),CR组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显著高于NCR组(OR=1.940,95%CI:1.016~3.703,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吸烟因素、Grace评分及CR为CAD患者PCI术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因素。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用于CAD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安全有效;CR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对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血小板高反应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120例为观察对象,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西洛他唑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指标。于术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有无临床并发症症状。结果术后第3天,观察组患者MPAR值为(45.32±13.41),对照组患者MPAR值为(51.68±11.62);观察组CD62P值为(10.09±12.32),对照组CD62P值为(13.28±9.37);观察组患者PAC-1值为(57.56±20.23),对照组患者PAC-1值为(63.17±18.60);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内发现不良心脑血管事件7例,总体发生率为11.6%,对照组患者术后1年发现不良心脑血管事件19例,总体发生率为31.7%,以上各组数据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内,临床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西洛他唑论治疗与传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相比抑制冠脉支架术后血小板活化和聚集效果更为显著,能够明显降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而临床并发症发生率并未增加。  相似文献   

13.
刘淼  管文娟  李琚平 《安徽医药》2019,40(6):670-672
目的 探究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耐受阿司匹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安全性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4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行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阿司匹林耐受情况分为观察组(阿司匹林不耐受)88例和对照组(阿司匹林耐受)32例。观察组患者PCI术后予以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患者PCI术后予以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磷酸二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和胶原(COL)三种诱导剂作用下血小板聚集程度;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死亡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在ADP诱导剂诱导下的血小板聚集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AA和COL诱导剂诱导下的血小板聚集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5%,低于对照组的2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心率失常的发生率为1.14%,低于对照组的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出血率为2.27%,低于对照组的2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耐受阿司匹林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安全性好,且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西洛他唑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方法 检索SCI,PubMed,CNKI数据库,阅读相关文献,评价西洛他唑用于预防支架内血栓及再狭窄、三联治疗及特殊患者治疗的疗效.结果与结论 RCTs及Meta分析显示,西洛他唑用于PCI术后治疗有效;三联治疗支架内血栓及再狭窄发生率更低,可减少氯吡格雷抵抗,且不会增加出血等不良反应;对于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患者,西洛他唑治疗可能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的药物基因多态性特点及其在脑梗死患者个体化给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6月就诊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神经内科的13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1次/d,用药后均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的药物基因检测,结合患者的一般信息对3种药物基因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依据基因检测结果和循证医学证据选择个体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方案,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90d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和临床疗效。结果在139例患者中,氯吡格雷中代谢、慢代谢的患者有83例,阿司匹林高抵抗的患者有52例,西洛他唑弱代谢型的患者有9例,其中对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比例最高,达59.71%。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中,糖尿病为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阿司匹林、西洛他唑则无统计学差异。对于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均按基因检测的结果调整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方案,所有患者随访90d均未出现新发的脑血管事件。结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基因多态性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合并上消化道出血(UGH)高危因素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应用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血小板活化的抑制效果、安全的影响。方法125例冠心病合并UGH高危因素PCI术后的患者分为:A组(n=62):口服西洛他唑100mgBid+氯吡格雷75mgQd;B组(n=63):口服阿司匹林100mgQd+氯吡格雷75mgQd。利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和比较2组治疗第7、14天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和P选择素(CD62P)抑制率,记录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出血、消化道事件。结果2组在同时间点对PAC-1、CD62P抑制率、MACE无统计学差异;A组的出血并发症、消化道事件显著少于B组(P〈0.05)。结论合并UGH高危因素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应用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血小板活化抑制效果好,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许丽霞 《海峡药学》2013,25(5):141-142
目的 PCI术后服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的患者在社区随访时辅以丹红注射液改善冠心病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安全性和疗效观察。方法 30例PCI术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在我社区随访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15)及治疗组(n=15)。对照组常规给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调脂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红(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支10mL)30mL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时间控制在4~6h,1日1次,连续应用1周。结果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水平、凝血酶凝固时间(TT)水平、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后服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的患者在社区随访时予以1周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其凝血功能变化不明显,无明显不良反应,然连续静滴1周的抗血小板改善冠心病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作用有待于更多的临床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对比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12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3例,氯吡格雷组给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两组完成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胃出血率。结果治疗28 d后,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A)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PAG)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并且氯吡格雷组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两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延长(P<0.05),且氯吡格雷组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氯吡格雷组的胃黏膜出血发生率为4.8%,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的17.5%(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均可用于老年冠心病的治疗,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优于阿司匹林,且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替格瑞洛在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抗血小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接受急诊PCI的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替格瑞洛组给予替格瑞洛180 mg负荷剂量口服,后90 mg每日2次维持;氯吡格雷组给予氯吡格雷300 mg口服,后75 mg每日1次。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治疗前及PCI术后24 h和72 h血常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30 d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PCI术后24 h和72 h CKMB和c Tn I水平均下降(P<0.05),替格瑞洛组PCI术后72 h c Tn I水平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替格瑞洛组慢血流及无复流发生率(7%)和30 d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3%)低于氯吡格雷组(17%,13%),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发生,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替格瑞洛用于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术的抗血小板治疗有效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反应性与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的关系。方法 收集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14例,用药后测定血小板功能。根据抗血小板抵抗将其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氯吡格雷抵抗组,阿司匹林敏感组与氯吡格雷敏感组。比较各组血小板参数与凝血指标并分析抗血小板抵抗与血小板参数[血小板数量(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 D-二聚体(D-D)、凝血酶凝结时间(TT)]的相关性。结果 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后患者组的PT、APTT、TT均较治疗前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D-D、PDW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敏感组与抵抗组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敏感组和抵抗组在TT和PDW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差异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