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我院中药制剂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和规律,为中药制剂上市后再评价及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2015年上报的108例中药制剂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品种19个,注射剂16个品种,引发药品不良反应105例,占97.22%。口服制剂3个品种,引发药品不良反应3例,占2.78%。居前二位的是热毒宁注射液、参麦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儿童和老人,主要累及器官是皮肤及其附件。结论提高中药制剂质量,辩证使用中药制剂,规范临床合理使用。慎用中药注射剂,加强中药注射剂用药监护,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常见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提高中药制剂的合理用药。方法搜集我院中医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服用中药制剂出现不良反应的3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引起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药物和反应类型,提高合理用药。结果 1不良反应的发生年龄段主要集中在70岁以上37.5%(12/32)、60~70岁28.1%(9/32)和50~60岁15.6%(5/32);2注射剂类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56.3%(18/32),其次为口服剂类型28.1%(9/32)和外用剂类型15.6%(5/32);3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类型主要为皮肤40.6%,其次为消化系统28.1%和神经系统18.8%。结论常见中药制剂的临床用药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给药途径,熟悉其适应证和禁忌证,从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特点与临床合理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使用中药注射剂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77例进行临床观察,观察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针对77例不良反应患者进行临床资料、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临床症状、不良反应的特点等信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针对性临床合理用药管理,观察合理药物控制后患者的不良反应缓解改善情况。结果:不同中药注射剂之间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存在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实施合理用药观察后患者不良反应均有所缓解及改善。结论:在运用中药注射剂治疗的过程中应加大监测、控制及管理力度,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减少中药注射剂导致的不良反应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方法本次医学观察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中药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116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对患者中药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其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导致患者中药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包括:中药炮制不当、中西药联用不当、用法和用量错误、未实施辨证论治和其他等。结论由本次临床研究结果可知,在中医药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强化中药对症、配伍、煎煮、炮制和辨证等环节的管理力度,降低不合理用药和不良反应现象的发生率,保证中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药乌头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婧文 《中国药业》2011,20(22):89-90
目的 分析中药乌头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和特点,促进临床安全用药.方法 对医院临床所用毒性中药及鸟头类中药中毒事件相关报道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超剂量使用、配伍或制剂不当、炮制煎煮不当、适应证以及患者个体差异有关.结论 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各种因素相关,应加强合理使用毒性中药的意识,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陈关键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6):133-133
目的:分析本院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特点,提高中药制剂的使用安全性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本院2006~2009年中药不良反应报告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其年度变化趋势,分析不同制剂类型发生不良反应的差别及不良反应累及的主要系统。结果:2006~2009年度,本院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生例数由2006年58例逐年增加至2009年的96例,其中注射用针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口服剂及外用药物。结论: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仍然较常见,在临床用药中要注意观察及监测,提高中药制剂的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并研究分析患者在中药制剂使用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中药制剂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样本研究资料,共有120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中药制剂药物使用的回顾性分析,对中药制剂使用后出现不良反应展开临床分析及报道。结果:此次样本分析中,120例患者中药制剂使用后的不良症状出现,年龄分布情况为18岁及以下的未成年患者构成比为21.67%,共计26例;19岁至60岁的患者构成比为54.17%,共计65例;60岁以上的患者构成比为24.17%,共计29例。73.33%患者由于静脉注射制剂的使用引起不良反应;18.33%患者由于口服制剂的使用引起不良反应;8.33%患者由于外用制剂的使用引起不良反应。66例患者出现皮肤组织的不良反应;53例患者出现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40例患者出现循环系统的不良反应;48例患者出现呼吸系统的不良反应;23例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17例患者出现泌尿系统的不良反应。结论:中药制剂的临床使用,需要严格按照中医辩证理论进行,在充分了解中药成分的基础上合理用药,明确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根本上降低患者中药制剂使用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此提升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张静 《黑龙江医药》2009,22(2):197-198
目的:通过对我院2006年3月——2008年10月收集的42例中药制剂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信息汇总,分析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ADR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总结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42例ADR报告中几乎涉及人体各个系统,发生率最高的是过敏反应;中药注射剂是引起ADR的主要剂型(66.67%):用药当天发生ADR的比率最大(61.91%)。结论:及时报告中药制剂ADR,加强其不良反应的监测与研究,有助于减少和避免中药制剂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73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73例中药制剂治疗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不良反应报告,统计分析不良反应发生事件。结果经过分析后得知,73例不良反应患者中,累及人体的各个系统,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不良反应主要剂型为中药注射剂,约占71.2%。给药当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约占72.6%。结论针对中药制剂临床应用,强化研究、监测,有利于降低、防止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确保患者安全、正确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者中药制剂的应用及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7年12月-2008年12月我院使用中药制剂住院患者的科室、病种、用药种类及引发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65535例次患者使用中药制剂,涉及35个科室、1400种疾病、267种中药制剂、20种剂型,其中抗肿瘤、益气扶正、清热宣肺类中药制剂为主要使用品种。此期间我院共收集中药不良反应92例,涉及29种中药制剂,以七叶皂苷钠注射液发生率最高为29例,占31.52%;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结论:我院住院患者中药制剂的使用较为合理,但应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科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为儿科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4年8月儿科135例应用中药注射剂出现不良反应的患儿进行研究,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结果:儿科中药注射中发生的不良反应频率高,尤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类型最为常见,与儿童独特的生理特点、药物制备工艺、滴注速度过快、用药不当、临床研究时缺少研究对象、不完善的监管制度等相关。结论:儿科中药注射中不良反应发生频率较高,应规范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提高药物质量,加强临床合理用药,促进临床合理管理和规范,降低儿科治疗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舒军  文书奎  周国民 《中国药业》2012,21(13):64-66
目的了解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5年至2010年87例中药制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7例药品不良反应涉及18种中药制剂,其中13种中药注射剂;有67例(77.01%)发生在用药后30 min内;由静脉滴注给药75例,占86.21%;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48.28%。全身性损害及循环系统损害较严重的有呼吸困难、气紧、胸闷、白细胞减少等。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合理使用中药制剂,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及中药的合理使用情况。方法选择肥乡县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间收治的因不当使用药品所致的不良反应的200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生程度分级及转归、给药途径及主要诱发药物、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及系统分类情况、不良反应的发生因素。结果不良反应涉及的药物剂型主要为注射剂;主要诱发药物有刺五加、鱼腥草、人参、丹参、银杏,共诱发105例,占52.5%;不良反应对人体的损害涉及全身各器官及系统,累及最多的是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结论中药制剂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及时认真做好其预防和监测工作,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医院药物不良反应中有关中药制剂的具体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中药制剂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些参考。方法对医院上报的2010年81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监测报表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1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中共涉及中药制剂23种,以静脉给药方式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达85.9%。药物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或器官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等。结论重视中药制剂风险管理,提倡中药口服途径给药,加强对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相关研究,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杨菊 《北方药学》2020,(3):179-181
目的:分析我院近5年87例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特征、高危因素及用药规律,探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办法,提出应对措施,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我院2014—2018年上报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平台的87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及分析,对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评价及总结。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品种数占医院使用的中药注射剂的比例为52.70%。在87例不良反应中,痰热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17例,19.54%),其次为血塞通、丹参川芎嗪。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多分布在用药开始的10~30 min,占49.43%。70岁以上老人是不良反应的高发人群,发生率为29.89%。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占45.98%。结论:中药注射剂易发生ADR;其发生与年龄、性别、用药时间、药物种类、用药合理性等多种因素有关;不良反应累及多个器官,临床症状及表现多样化。应遵循中成药合理应用指导原则,严格中医辨证施治,实施用药全过程管理,强化药学监护及用药宣教。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百乐眠胶囊致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根据入院用药史问诊,分析百乐眠胶囊中的首乌藤成分和肝损伤的相关性,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护和用药教育,提供患者和医生常见致肝损害中药药品信息,并对致肝损害中药的管理级别和说明书不良反应的修改建议。结果:患者停用百乐眠胶囊并使用保肝、降酶和退黄药物治疗后肝功能明显好转,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并对致肝损害中药品种有所了解。结论:临床药师可通过用药史的问诊、参与治疗方案的制订和提供的药品信息,协助了医生诊断、帮助患者正确使用药物,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合理用药方案,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200例服用药品出现相关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入组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用药的种类和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200例中有182例口服给药导致不良反应,占比91.00%;18例为注射剂导致,占比9.00%。引发不良反应的药品中有114例抗感染药品(57.00%),有41例中药制剂(20.50%),有19例神经系统药品(9.50%),有7例镇痛药(3.50%),有14例心血管系统药品(7.00%),其他药品5例(2.50%)。有皮肤及其附件不良反应67例(33.50%),全身性损害不良反应52例(26.00%),消化系统不良反应24例(12.00%),其他系统不良反应57例(28.50%)。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中未合并用药126例(63.00%),合并使用药品有74例(37.00%),其中,合并使用2种、3种、3种以上药品分别有60例(30.00%)、6例(3.00%)、8例(4.00%)。不良反应转归方面,痊愈病例为86例(43.00%);好转105例(52.50%);后遗症有9例(4.50%)。结论:药品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抗感染药品、中药制剂,其中,不良反应主要为皮肤、消化系统和全身损害,通过积极治疗和处理,不良反应均痊愈或者好转。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上报的225例ADR报告,从患者的性别、年龄、引发ADR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严重程度及转归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女性ADR发生率高于男性,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ADR发生率较其他年龄段高;静脉给药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ADR涉及的药品种类以抗菌药物、中药制剂较多;ADR临床表现主要是消化系统损害,其次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大部分ADR患者经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均痊愈或好转。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力度,加强对特殊人群、静脉给药方式、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等重点药物的ADR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王晨静  李萍  曲海军  朱莉  王志 《齐鲁药事》2014,(11):669-671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减少中药不良反应中的作用。方法比较2013年我院临床药师干预后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2012年以前无临床药师干预时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剂型、不良反应的表现以及不同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临床药师干预前,我院发生中药不良反应例数为127例,涉及3种剂型,其中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占70.08%,比例最高。静脉滴注是最易引起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临床药师采用干预措施后,我院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之前明显降低,占62.11%,说明临床药师的干预措施有效。结论临床药师的积极干预在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保证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发生中药不良反应患者一般资料、药品名称、用法用量、给药途径、主要临床表现、转归等,尤其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2004年1月~2012年6月东营地区(东营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提供数据)中药及其制剂引致的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中药及其制剂引致的药品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共3446例,其中新的1511例,严重的366例.涉及603种中药,包括中药制剂599种,中草药4种.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结论 急需建立中药制剂致药源性疾病的防御体系,对中药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系统资料的收集、监测和分析,并通过有效途径及管理措施为临床医生提供合理用药信息及咨询服务,为药品管理行政部门提供修改说明书的依据,最大限度地降低药源性疾病发生,维护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