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制备RGD修饰载紫杉醇脂质体并考察其体外抗脑胶质瘤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RGD修饰载紫杉醇脂质体(RGD—LP-PTX),考察其理化性质。用鼠源性脑胶质瘤c6细胞考察肿瘤细胞对脂质体的摄取效率。MTT实验考察脂质体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率。结果制备得到的RGD—LP粒径在120nm左右,PD,〈0.3。C6细胞对RGD.LP的摄取能力显著〉LP;RGD-LP-PTX对C6细胞的生长的抑制作用显著强于LP。结论经过RGD修饰后,脂质体具有良好的脑胶质瘤细胞靶向性,且能够显著增强栽药脂质体对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具有肿瘤多药耐药逆转活性的四氢异喹啉类化合物HZ08-重组高密度脂蛋白(reconstituted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rHDL)纳米粒的构建及性质,旨在研制HZ08的新型仿生纳米制剂。方法:通过胆酸钠法制备HZ08-rHDL纳米粒,考察该纳米粒的包封率、载药量、渗漏率、形态、粒径等理化性质,透析法研究制剂的体外释放特性,MTT法考察rHDL载体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人正常乳腺细胞(MCF-10A)的毒性,HPLC法、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显微术评价纳米粒的肿瘤细胞靶向性。结果:HZ08-rHDL纳米粒包封率(93.45±0.28)%,载药量(10.65±0.46)%,水分散液于4℃放置一个月渗漏率为(4.50±0.12)%,外观呈圆整球形,平均粒径为(105.53±2.50) nm;体外48 h 累积释放量仅为(12.13±1.08)%;rHDL 载体细胞毒性低,且MCF-7细胞对rHDL荷载药物的摄取能力显著强于MCF-10A细胞(P<0.0001),有较强的体外肿瘤靶向性。结论:HZ08-rHDL纳米粒的包封率高、性质稳定、粒径大小适宜、缓释效果明显、载体毒性低且有较好的肿瘤细胞靶向性,具有继续研究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凌柏 《中国药业》2014,(7):17-20
目的考察一种新型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聚乙二醇(PEG)/B谷甾醇双接枝壳聚糖(Psc)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粒的性能及组织分布,为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可行性进行理论探讨。方法采用芘荧光探针技术测定PSC的临界聚集浓度(CAC);用香豆素-6为模型药物,透析法考察胶柬的体外释放度行为;考察载香豆素-6的PSC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结果CAC为0.02g/L,载药量为3.3%,包封率为75%。较长链PEG的纳米粒比修饰短链PEG的纳米粒在脑部的分布有所增加;两种载药PSC纳米粒在肺部浓度较高;修饰PSC纳米粒在肾、心中分布均较少。结论PSC胶束可作为香豆素的载体,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基于马来酰亚胺与肠道黏蛋白共价结合的肠道黏附纳米粒对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构建新型纳米载体用于增强药物口服吸收。方法通过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包载荧光剂香豆素6的马来酰亚胺肠道黏附纳米粒,对制备的黏附纳米粒与非黏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的外观、粒径进行了表征,通过香豆素6考察了纳米粒的体外释放、肠灌流及体内药动学。结果制备的马来酰亚胺肠道黏附纳米粒呈类球形,粒径为(139.8±2.650)nm,PDI为(0.071±0.062),Zeta电位为(-5.793±0.737)mV。在4℃条件下放置30 d稳定性良好,体外释放实验表明马来酰亚胺纳米粒释放缓慢,没有突释效应。药动学实验表明香豆素6马来酰亚胺纳米粒的体内消除半衰期(t1/2)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是香豆素6非黏附对照纳米粒组的1.17倍和1.42倍,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是香豆素6溶液剂的1.76倍。结论基于马来酰亚胺与肠道黏蛋白共价结合的肠道黏附纳米粒能延长药物肠道滞留时间,增加口服吸收,提高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5.
乳化蒸发法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姜晖  王柏 《药学进展》2008,32(3):127-131
目的:采用乳化蒸发法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并考察其载药性能。方法:对影响固体脂质纳米粒质量的工艺因素和处方因素进行考察和优化设计,得到最优处方。选用模型药物酮洛芬制备载药固体脂质纳米粒,考察其包封率和体外释放行为。结果:所得固体脂质纳米粒平均粒径为(228.2±18.1)nm,多分散系数为(0.217±0.022),ξ电位为-(21.4±0.6)mV。载药固体脂质纳米粒最佳包封率为(64.1±3.3)%,体外释放行为符合Weibull模型。结论:采用乳化蒸发法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问题,本实验期望通过制备PEG-胆固醇双重修饰PBCA纳米粒,提高难透过BBB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及早期诊断药物的治疗作用,并对其经过BBB进入脑组织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双重修饰PBCA纳米粒并对其理化特性进行评价。(1)双重修饰PBCA纳米粒体内药动学及脑组织分布研究:实验前12小时大鼠进行颈静脉插管手术。实验时于插管处给予原药溶液,胆固醇单修饰及PEG-胆固醇双重修饰PBCA纳米粒。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取血200μL,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血液中香豆素-6的含量。大鼠尾静脉分别给予原药溶液、胆固醇单修饰及PEG-胆固醇双重修饰PBCA纳米粒。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处死大鼠,取脑组织测定香豆素-6的含量。(2)双重修饰PBCA纳米粒体外细胞摄取及转运机制研究:采用b End.3细胞模型(永生化小鼠脑内皮细胞株)评价了载体及纳米粒的体外细胞毒性,同时选用了巨胞饮介导的内吞作用(细胞松弛素D),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氯丙嗪),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染料木素),胆固醇耗竭(MβCD和制霉菌素),高尔基体抑制剂(布雷菲德菌素A)和耗能(叠氮钠)等七种细胞摄取抑制剂来研究载药纳米粒的细胞摄取及转运机制。结果 (1)制备的纳米粒粒径为(191.1±1.22)nm、载药量约为1.97%,包封率大于98%。同时双重修饰PBCA纳米粒在体外具有更明显的缓释效果。(2)双重修饰PBCA纳米粒在体内具有更高的血药浓度及缓释效果,能持续释放12 h,而胆固醇单修饰纳米粒仅释放8 h,原药溶液仅4 h内能检测到药物。脑组织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双重修饰PBCA纳米粒静脉给药后脑组织中药物含量显著增高且成缓慢释放的过程,说明具有成为脑靶向制剂的研究潜力。(3)载体及载药纳米粒细胞安全性良好,纳米粒在实验范围内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具有较好的安全性。选择不同类型的摄取和转运抑制剂研究了载药纳米粒的细胞摄取及转运机制。结果表明,参与细胞转运和摄取的机制可以是不同的,而胆固醇-PEG双修饰PBCA纳米粒在b End.3细胞中的转运机制,是一个包括巨胞饮介导、耗能、同时需要胆固醇参与等多种机制介导的复杂过程。结论本实验制备的PEG20000-胆固醇双重修饰PBCA纳米粒,可解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及诊断药物体内BBB通透率低、安全性差、缓释性差等瓶颈问题,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汪瑜  陈钦俊  孙涛  蒋晨 《药学学报》2022,(1):188-199+278
化疗药物的非特异性蓄积和释放是影响其治疗效果以及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现阶段,将药物纳米制剂化并且进行响应性释药设计是提高药物肿瘤特异性蓄积量和降低其不良反应的重要策略。本研究首先合成了一种α-烯醇化酶靶向肽修饰的共价荷载奥沙利铂前药的聚乙二醇聚赖氨酸嵌段共聚物,通过相转透析法制备了载药聚合物包覆的四氧化三铁纳米粒,以提高奥沙利铂的循环稳定性及肿瘤靶向性。在体外和活体水平对靶向修饰的载药四氧化三铁纳米粒的物理化学性质、还原响应药物释放、细胞摄取和肿瘤靶向等生物学功能进行了相关研究。体外的还原响应释药、肿瘤靶向摄取及摄取抑制考察结果显示,在模拟肿瘤细胞浆微环境的还原条件中,载药纳米粒可实现3 h内超80%的奥沙利铂原型药物的快速释放;流式细胞术的结果显示,靶向多肽的修饰能够增加肿瘤细胞对载药纳米粒的摄取量,并且靶向载药纳米粒主要是通过受体蛋白和小窝蛋白介导的能量依赖的内吞途径被肿瘤细胞所摄取的。所有动物实验操作均通过复旦大学药学院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并遵循相关管理规定。药物动力学实验结果显示,纳米制剂化能显著增加奥沙利铂的平均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约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人肝癌细胞株HepG2对同时包载齐墩果酸(OA)和香豆素6的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OCPN)和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水溶性维生素E纳米粒(OCPTN)的体外摄取情况。方法:以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OCPTN和OCPN,其中香豆素6为荧光标记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两种纳米粒中香豆素6的载药量,体外测定HepG2细胞对分别含100、200、400μg/ml(低、中、高质量浓度)香豆素6的OCPTN、OCPN混悬液的摄取率,显微镜观察HepG2细胞对OCPTN的摄取情况。结果:OCPTN和OPTN中香豆素6的载药量分别为7.6%、6.3%;低、中、高质量浓度OCPTN的细胞摄取率为(62.1±1.2)%、(53.6±1.3)%、(40.9±1.5)%,分别是相同质量浓度OCPN的细胞摄取率[(36.8±1.5)%、(31.2±1.9)%、(22.4±1.3)%]的1.69、1.72、1.83倍;镜下观察OCPTN被HepG2细胞摄取,处于细胞核周围。结论:OCPN和OCPTN均能被HepG2细胞摄取,且OCPTN的被摄取性更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方法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丹参酮ⅡA多级纳米粒;测定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的粒径分布及纳米微粒表面结构;并检测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的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药物释放规律。结果课题组制备的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大小均匀,载药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190nm,Zeta电位为4.3mV,包封率(94.12±5.20)%,载药量(2.05±0.12)%。与游离的丹参酮ⅡA单体相比,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释放速度明显减慢,在120h累积释放量为72.59%。结论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成功制备了含RGD修饰的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与丹参酮ⅡA单体相比,制备成纳米制剂后,多级靶向载药纳米粒能随着时间的延长将药物逐步释放出来,具有良好的缓释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双修饰壳聚糖载丝裂霉素C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2组大鼠分别静脉注射4mg·kg^-1丝裂霉素C纳米粒和丝裂霉素C注射剂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中丝裂霉素C的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丝裂霉素C的线性范围20-1000μg·L^-1,最低定量限为20μg·L^-1,提取回收率均〉95%,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15%。双修饰壳聚糖载丝裂霉素C纳米粒和丝裂霉素C注射剂t1/2分别为(2.64±0.11)h、(0.49±0.049)h;AUC0-∞分别为(2.01±0.11)mg·h·L-1、(0.93±0.075)mg·h^-1·L^-1;Vz分别为(1.52±0.18)L、(0.63±0.065)L;CL分别为(6.95±0.70)mL·min^-1、(15.47±1.89)mL·min^-1,2者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该方法灵敏、准确、专一,适用于丝裂霉素C的药动学研究。与丝裂霉素C注射剂相比,双修饰壳聚糖栽丝裂霉素C纳米粒具有缓释和长循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载氟尿嘧啶的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外释放性能和胃癌细胞株对其的摄取能力。方法:以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乙醇酸-聚赖氨酸-(缬氨酸-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环肽(PEAL-cRGD)为载体,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氟尿嘧啶纳米粒,以粒径和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筛选最优制备工艺,并测定SGC-7901胃癌细胞株对该纳米粒的摄取能力。结果:以最优工艺制备的纳米粒为大小均匀的球形,粒径(172.9±2.3)nm,包封率(75.31±1.91)%,在pH7.4磷酸盐缓冲液中192h累积释放率为(58.63±2.47)%。SGC-7901胃癌细胞株能有效摄取该纳米粒。结论:本研究制备的氟尿嘧啶纳米粒包封率较高,粒径较小,能促进胃癌细胞对氟尿嘧啶的摄取。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川芎嗪壳聚糖纳米粒,考察纳米粒在人癌细胞的靶向分布。方法:以壳聚糖为载体,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川芎嗪纳米粒。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检测粒径,用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用HPLC法测定纳米粒的包封率、载药量和体外释放度。以川芎嗪溶液为对照,测定纳米粒在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人肺腺癌A549细胞株和人白血病K562细胞株中的浓度,评价其靶向性。结果:制备的川芎嗪壳聚糖纳米粒为圆球形,平均粒径为(118.6±2.2) nm,分散系数(0.117±0.016)(n=3),包封率(79.7±0.4)%,载药量(24.3±0.2)%,缓慢释药96 h累积释药率达75%。纳米粒在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人肺腺癌A549细胞株和人白血病K562细胞株中的浓度显著高于川芎嗪溶液(P<0.05)。结论:制备的川芎嗪壳聚糖纳米粒对人癌细胞有靶向浓集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靶向叶酸受体的多西他赛(DTX)纳米粒的制备方法。方法:利用叶酸活性酯与壳聚糖分子上的氨基反应,制得叶酸偶联壳聚糖(FA-CTS);再通过离子交联法,将DTX作为模型药物,制备叶酸偶联壳聚糖载DTX(FA-CTS/DTX)纳米粒。以载药量、包封率、粒径和跨距为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搅拌速率、DTX加入量、壳聚糖-三聚磷酸钠(CTS-STPP)的质量比,并进行验证。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粒粒径大小及分布,在磷酸盐缓冲液中对载药纳米粒进行体外释药试验。结果:最优处方(处方量为2.5 mg)为搅拌速率为1 300 r/min、DTX加入量为0.58μg,CTS-STPP的质量比为5.55。所制备的FA-CTS/DTX纳米粒平均粒径为(232.8±0.43)nm、包封率为(86.74±0.60)%、载药量为(25.29±3.21)%、跨距为0.039±1.02;30 min内累积释药40.22%,随后缓慢释放,24 h内累积释药80.25%。结论:成功制备具有缓释作用的FA-CTS/DTX纳米粒。  相似文献   

14.
改良自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甲基莲心碱纳米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制备甲基莲心碱纳米粒(NEF-NP),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甲基莲心碱纳米粒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方法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采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丙酮-无水乙醇为有机溶剂,通过正交设计优化改良自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载NEF的PLGA载药纳米粒的处方工艺。结果优化的最佳处方工艺为:PLGA的浓度为20 mg.mL-1,NEF的投药量为3.3 mg,PVA浓度为1.0%,水相与有机相的体积比为8∶1。最佳条件下制得的纳米粒平均包封率达(70.35±1.16)%,载药量(2.33±1.08)%,平均粒径为(213.5±2.7)nm。结论最佳处方工艺制备的NEF-PLGA纳米粒具有较高的包封率、载药量和较小的粒径。  相似文献   

15.
丁艳  武夏明  黄桂华 《中国药师》2012,15(8):1124-1128
目的:制备伊曲康唑固体脂质纳米粒,并考察其理化性质.方法:采用乳化-低温固化法制备伊曲康唑固体脂质纳米粒(ITZ-SLN);在脂质、表面活性剂等辅料和主药用量的单因素考察基础上,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处方组成和制备工艺;用低温超速离心法测定包封率,透射电镜观察形态,激光粒径分析仪测定粒径和ξ电位.结果:脂质、表面活性剂和主药的用量对ITZ-SLN包封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优化处方制备的伊曲康唑固体脂质纳米粒为类球形实体,粒径分布比较均匀,平均粒径为dav=(118.2±15.00)nm,ξ电位(-37.06±0.53)mV,包封率(92.11±1.60)%.结论:乳化-低温固化法制备伊曲康唑固体脂质纳米粒工艺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热疗用阿霉素温敏纳米粒,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方法:合成两亲性温敏嵌段共聚物P(NI-PAM-co-DMAAM)-b-PCL,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温敏纳米粒。用滴注法制备载药温敏纳米粒,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设计对温敏纳米粒制备工艺中温敏嵌段共聚物的浓度(A)、水相中阿霉素的浓度(B)、搅拌时间(C)等因素进行优化,对优化后工艺进行验证并在4℃下贮存90d考察其稳定性。结果:合成了两亲性温敏嵌段共聚物,其最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为40.3℃;最佳工艺为A0.15mg.mL-1、B0.045mg.mL-1、C1h,3批制剂的平均包封率为41.9,平均粒径(155±2.7)nm;90d内制剂外观、粒径和包封率无明显变化。结论:成功制备了阿霉素温敏纳米粒,且其制备工艺可行,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17.
江中洪  曾抗  李国锋  谷东风  任非  史毓杰 《中国药房》2008,19(16):1247-1249
目的:制备鬼臼毒素(PPT)-固体脂质纳米粒(SLN)凝胶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硬脂酸、十八烷酰胺、卵磷脂为助乳化剂,PPT为主药,采用低温固化-乳化蒸发法制备成混悬液,再以卡波姆为基质制备凝胶。考察纳米粒的理化性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分析并计算包封率。结果:所制制剂为乳白色透明状半固体,性状、检查符合2005年版《中国药典》的相关规定;纳米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分布均匀,粒径为(105·3±34·7)nm,包封率为72·5%,pH为7·2±0·3。结论:该制剂制备工艺可行、质量可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