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陆伟 《海峡药学》2016,(2):259-260
目的:探讨老年人用药不良反应以及安全用药。方法我院自2011年6月~2013年3月收治的1143例老年病人作为分析对象。分析其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及临床用药情况。结果出现103起老年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1%。其中女57例(55.34%),男46例(44.66%),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不良反应有77例,较50~60岁年龄段发生率高(P<0.05),女性发生率比男性高(P <0.05)。结论根据老年人自身的生理特点正确合理使用药物,减少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减少不良反应带给老年患者的伤害,提高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不合理用药的相关性,总结经验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例患者中3例患者在停止用药及更换药物后,不良反应的症状得到了改善。2例出现较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经及时的抢救,患者生命得以挽回。1例老年患者,因症状较重并伴发急性心力衰竭,经抢救无效而死亡。结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多与临床不合理用药相关,所以加强药品使用管理,提高医院对临床上使用药物时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认识,可为合理用药做到保证。临床上如果医师可以做到用药安全、有效、适当、经济,可明显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也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3.
抗生素致严重不良反应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抗生素致严重药物不良反应(ADR)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该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60例抗生素致ADR的临床报告进行分析。结果 60例ADR中,中青年患者多于儿童和老年人,儿童多于老年人;大部分发生时间在30min以内。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结论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朱榕 《中国药业》2011,20(22):61-61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人用药安全的因素及防范措施,促进老年患者安全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10月的医院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由于老年人在生理病理方面的改变,致使药物相互作用和药品不良反应增多。结论老年患者用药安全有待改善,医师药师应多给予指导,以保证用药安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我院老年患者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进行调查分析,探讨我院老年患者药物临床应用的药物相关问题(drug-relatedproblems,DRPs),为我院老年患者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以我院2014年1月~2020年12月上报的151例老年患者药物相关ADR/ADE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发生特点,同时采用Granada-Ⅱ分类法对老年患者药物使用的必要性、有效性、安全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 涉及DRPs具体问题分类有DRPs2、DRPs3、DRPs4、DRPs5、DRPs6分别为18例、2例、1例、121例和9例.结论 应重视老年患者药物临床应用的DRPs,避免老年人发生ADR/ADE,促进老年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老年住院患者的用药情况,分析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和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60例老年住院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结果 60例老年住院患者中,抗菌药物、中成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比例较大,以皮肤黏膜症状多见,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比例较大。结论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应加强临床用药的监测,尽量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老年人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7.
田春秀 《中国医药科学》2014,(17):76-77,138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临床常见问题,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出现的29例阿托伐他汀不良反应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阿托伐他汀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并提出合理用药措施。结果 60岁以上老年患者出现阿托伐他汀不良反应者较高,所占比例为69.0%;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均为药物服用后30min~3个月之内。联合用药患者中服用2~4种药物的患者有21例,所占比例为72.4%。临床不良反应以骨骼、肌肉损害最为常见,所占比例为48.3%。结论阿托伐他汀临床实际用药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血液、皮肤、肝、胆等方面的观察与监测,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医院药品使用中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及产生的原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某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集的287例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易发生于女性患者,特别是儿童及老年患者,抗感染药物诱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居中首位。结论医院应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及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院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及中药的合理使用情况。方法选择肥乡县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间收治的因不当使用药品所致的不良反应的200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生程度分级及转归、给药途径及主要诱发药物、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及系统分类情况、不良反应的发生因素。结果不良反应涉及的药物剂型主要为注射剂;主要诱发药物有刺五加、鱼腥草、人参、丹参、银杏,共诱发105例,占52.5%;不良反应对人体的损害涉及全身各器官及系统,累及最多的是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结论中药制剂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及时认真做好其预防和监测工作,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1%.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增加,伴随基础疾病和合并用药的增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ADR)增多.故老年病人的合理用药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现从药物动力学、药效学、心血管药物相互作用及老年人易发生的不良反应,分析老年人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Substance use & misuse》2013,48(9-10):1031-1050
Drug involvement is such an intensely social behavior that it lends itself to the notion of a subcultural existence. The social aspects of drug involvement generate a value system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dominant order. Using a longitudinal sample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wo distinctively different types of drug use, marijuana-only versus illicit drug involvement, that correspond to a subcultural or contracul-tural phenomenon. The elements of a subculture or contraculture are amenable to empirical measurement and can be differentiated from the dominant value system. Marijuana use reflects a type of subculture activity that maintains ties to the conventional order. Illicit drug use, on the other hand, is a contracultural activity, representing a pronounced break with the dominant culture.  相似文献   

12.
药品安全与风险管理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龚时薇  张亮  黄杰敏  詹学锋  姜卫  王成江 《中国药房》2007,18(22):1687-1690
目的:保障用药安全,降低用药风险。方法:根据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借鉴欧美实践,对药品风险管理的内容、药品安全与药品风险的关系和药品风险因素的类型等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结果与结论:引入风险管理可促进我国药品全过程安全管理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最大化药品的收益,最小化药品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大多数抗肿瘤药具有治疗指数低、毒性大、药动学参数个体差异大的特性 ,临床需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以达到个体化给药。但治疗药物监测最基本的条件———量效关系 ,对大多数肿瘤药而言只是量毒关系 ,基于提高临床疗效的治疗药物监测除少数药物外目前尚不可行  相似文献   

14.
大多数抗肿瘤药具有治疗指数低、毒性大、药动学参数个体差异大的特性,临床需进行治疗药物监测,以达到个体化给药。但治疗药物监测最基本的条件——量效关系,对大多数肿瘤药而言只是量毒关系,基于提高临床疗效的治疗药物监测除少数药物外目前尚不可行。  相似文献   

15.
医院用药与新药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药品消费大国,药品消耗的主要途径是医院,新药的研究开发与医院用药规律密切相关,医院用药应改变"洋、新、贵"的倾向,采取引进与创新的方针,提高国产药品竞争力是开发新药的主要方向。生物技术产品的开发,受发明专利的影响较小,有利于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开发前景良好;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脑功能改善药物的研制亦具有广阔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6.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structure-based drug design by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drug discovery such as identifying new hits, enhancing molecule binding affinity in hit-to-lead, and reducing toxicities in lead optimization. Drug metabolism is a major consideration for modifying drug clearance and also a primary source for drug metabolite-induced toxicity. With major cytochrome P450 structures identified and characterized recently, structure-based drug metabolism prediction becomes increasingly attractive. In silico methods based on molecular and quantum mechanics such as docking, molecular dynamics and ab initio chemical reactivity calculations bring us closer to understand drug metabolism and predict drug–drug interactions. In this study, we review important progress in drug metabolism and common in silico techniques adopted to predict drug regioselectivity, stereoselectivity, reactive metabolites, induction, inhibition and mechanism-based inactivation, as well as their implementation in hit-to-lead drug discovery.  相似文献   

17.
The abundance of research on drug use has yielded an expanded and sophisticated data base, a multiplicity of predictors and a proliferation of theories. It is evident that simple models cannot adequatley incorporate the range of influences, and that we must develop multivariate frameworks which include relatively stab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son and of the environment. Sixteen such projects are reviewed most of which incorporate longitudinal designs over various period in the life span. Interaction of person and environment can mean a linear addiction (multiple regression) structural modeling, alternate configurations such as person-environment "fit" and mediating influences, and composites of risk factors. Issues involving the direction of causal inference, the role of psychopharmacology and the criteria variable are reviewed. Psychosocial interactionism has not yet become formal, testable theory, and that is good.  相似文献   

18.
儿科临床研究与儿童用药安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分析我国儿童用药现状,介绍国外儿科药品研究进展,指出我国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尽早制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儿童药品研究政策,进而指导儿科医师合理、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9.
郭瑞臣  王本杰 《中国药事》1996,10(3):202-204
药物羟化代谢表型测定与药物血液浓度常规测定结合,可使经羟化作用代谢而浓度-效应曲线陡峭,对仅根据临床表现难以确定治疗效应和毒性效应以及毒性大、疗效确实的药物的合理安全很有用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具体分析了目前在药品监督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进一步加强药品监督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