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解质对“全合一”中脂肪乳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解质对“全合一”中脂肪乳稳定性的影响。方法:用400倍显微镜观察脂肪乳微粒的大小,肉眼观察混合液的油、水分层情况。结果:电解质浓度越大,对脂肪乳微粒的聚集影响越大,也越容易造成油、水分层现象;2价阳离子较1价阳离子影响大,而且存放时间越长,影响越大。结论:为保持“全合一”的稳定性,加入的电解质不宜过大,“全合一”应于24h内用完。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查电解质和pH值对全肠道外营养液(TPN)稳定性的影响。方法:自行设计4组不同电解质浓度的TPN液标准处方,配制后放置于室温中,并于0、4、8、12、16、20和24h时分别取样,测定溶液pH值,用电光显微镜测定溶液脂肪乳微粒大小并肉眼观察其外观变化。结果:在0~24h,4组TPN液的pH值均保持在5.80~6.00,组一与组二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组一与组三和组四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脂肪乳微粒粒径有变大的趋势且随电解质的加入而明显,二价电解质对溶液pH的影响明显高于一价电解质;经过24h的放置,TPN液在外观上无明显变化。结论:一价电解质的常用量对TPN液中脂肪乳微粒影响较二价电解质小;但粒径的改变均在正常范围,因此室温下放置24h,TPN稳定。  相似文献   

3.
高声传  李杨 《中国药房》2016,(8):1055-1057
目的:考察临床常用全肠外营养液(TPN)中的不溶性微粒数及其配伍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临床常用的6种TPN处方,按无菌操作规程配制后,在室温(25℃)下,分别考察其在0、1、4、8、24 h各时间点的外观、pH值、渗透压和不溶性微粒数。结果:配制后24 h内,各TPN的外观及pH值未见明显变化,渗透压均<900 m Osm/L。对其不溶性微粒数的考察结果显示,加入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后,TPN中的不溶性微粒数急剧增加,≥10μm和≥25μm的微粒数均超出药典规定范围;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水溶性维生素、混合糖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的加入,也使其不溶性微粒数增加。结论: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脂溶性/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C、混合糖电解质和微量元素对TPN的不溶性微粒数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两种脂肪乳注射液在新生儿肠外营养液中的稳定性对比影响.方法:按照相同的配制方法,将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C6~24)(力能)和脂肪乳注射液(C14~24)(英脱利匹特)分别配制成新生儿肠外营养液,4 ℃下存放,在25 ℃下分别于第1,2,4,8 d观察其外观变化、测定pH和不溶性微粒数,用激光纳米粒度仪检测乳粒粒径大小及粒度分布.结果:两种脂肪乳在营养液中比较,两者的外观和pH均无明显差别,加入英脱利匹特的营养液的不溶性微粒数较多,乳粒粒径较大和粒度分布较差,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力能和英脱利匹特在新生儿肠外营养液中的稳定性差别不大,加入力能的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脂肪乳注射液是浓缩的高能量的肠外营养液,在临床上可以代替部分热量供给,降低葡萄糖的副作用,营养支持的最终目的是减少与感染有关的并发症,降低住院费用,降低死亡率。脂肪乳注射液以微粒形式进入体内后其分布、吸收、代谢和排泄与一般溶液型注射液相比,影响因素较多,医护人员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现了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变态反应、急性肾衰竭、肝功能损害、脂肪超载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低血糖等其他罕见不良反应病例,并针对这些不良反应提出临床使用建议。  相似文献   

6.
脂肪乳的不良反应与使用注意事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殷秀琴  曾艳  陈爱荣 《医药导报》2008,27(1):107-108
脂肪乳注射液是浓缩的高能量肠外营养液, 营养支持的最终目的是减少与感染有关的并发症, 降低住院费用,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少病死率等. 脂肪乳注射液以微粒形式进入体内后其分布、吸收、代谢和排泄与一般溶液型注射液相比, 影响因素较多, 医护人员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现了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变态反应、急性肾衰竭、肝功能损害、脂肪超载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低血糖等其他罕见不良反应病例, 并针对这些不良反应提出临床使用建议.  相似文献   

7.
摘 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肠外营养支持迅速发展,用于肠外营养的各种脂肪乳剂相继应用于临床。新型复合型(SMOF)脂肪乳而作为最新一代脂肪乳,集合了前代脂肪乳诸多优点,并优化了脂肪乳中脂肪酸的比例,为各种需要肠外营养的患者群体提供更为有效的营养支持。现有的研究证据表明,SMOF脂肪乳安全性及有效性优于被广泛使用的豆油脂肪乳,在婴幼儿及长期肠外营养的患者中具有更好的肝脏耐受性,在抗炎及抗氧化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SMOF脂肪乳在肠外营养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高血脂患者乳糜血或重症患者静脉滴注脂肪乳造成的乳糜血在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时结果偏高.我们认为,血液中存在大量乳糜微粒是造成结果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我们以正常人高脂肪饮食造成的乳糜血来模拟高血脂患者乳糜血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了如下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不同生产厂家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在全肠外营养液(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NA)中的稳定性和相容性,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相同的调配方法,分别将3种不同生产厂家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C8~24)加在相同配方TNA中,在室温(25℃)下,分别考察0,1,2,4,12,24,48,72 h各时间点溶液外观、pH值、渗透压、乳粒粒径大小、不溶性微粒、Zeta电位及无菌等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溶液外观均无油滴析出、聚集、分层等破乳现象;渗透压、乳粒粒径大小、无菌结果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pH值在放置0~24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72 h有显著性差异(P<0.05);Zeta电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TNA配制后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微粒直径≥ 10 μm和≥ 25 μm的微粒数都有所增加,放置0~48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制后无菌考察均合格。结论: 3所不同生产厂家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在TNA中稳定性、相容性无较大差异,24 h内均符合《中国药典》对静脉用乳状液型注射液标准要求,故建议24 h内完成输液。  相似文献   

10.
混合糖电解质对全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静  孙艳  郑越  张爽 《中国药师》2011,14(1):73-76
目的:考察混合糖电解质注射液对全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10%葡萄糖注射液和混合糖电解质注射液分别加入到配方相同的全肠外营养液中构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在不同时间取样观察两组注射液的外观变化,pH、不溶性微粒、渗透压、脂肪乳颗粒变化和电解质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48 h内的外观、pH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渗透压大约增高100 mOsmoL-1。不溶性微粒数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脂肪颗粒经时变化较大。结论:混合糖电解质注射液对肠外营养液的稳定性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临床使用时应严格控制其含量,且配制后尽快输注。  相似文献   

11.
郑越 《中国药业》2011,20(24):58-61
目的考察临床上使用混合糖电解质或葡萄糖等配制全肠外营养液的配方稳定性。方法将10%葡萄糖注射液和混合糖电解质注射液分别加入到配方相同的全肠外营养液中,作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在不同时间取样观察两组注射液的外观变化、pH、不溶性微粒、渗透压、脂肪乳颗粒变化和电解质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48 h内的外观、pH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渗透压大约高100 mOsm/L,不溶性微粒数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脂肪颗粒经时变化较大。结论混合糖电解质注射液对肠外营养液的稳定性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临床使用时应严格控制其含量,且配制后尽快输注。  相似文献   

12.
穆殿平 《药品评价》2010,(12):I0006-I0006
目的:考察电解质和pn值对全肠外营养液(TPN)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自行设计4组不同电解质浓度的TPN液标准处方,配制后放置于室温中,并于0、4、8、12、16、20、24h时分别取样,测定溶液pH值、用电光显微镜测定溶液脂肪乳微粒大小并肉眼观察其外观变化。  相似文献   

13.
脂肪乳注射液中甲氧基苯胺值检测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国家药典委员会公布的甲氧基苯胺值检测方法,测定4种空白或载药脂肪乳注射液的甲氧基苯胺值,并分析该方法的影响因素及适用性.结果表明,脂肪乳注射液、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和丙泊酚注射液测得的甲氧基苯胺值均小于2.2,符合标准限度,且实测值的重复性良好.而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测得的甲氧基苯胺值异常偏大,可能是其中的多种维生素对检测方法有干扰.本研究还表明,脂肪乳注射液中甲氧基苯胺值检测方法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供试品取样量、供试品水分残留量和乳剂的载药情况等.本法并非适用于所有脂肪乳注射液,载药脂肪乳注射液在检测前应评估其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全静脉营养液的质量监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全静脉营养液(TPN)进行质量监控。方法:考察不同处方TPN稳定性:测定脂肪乳粒最大直径、不溶性微粒、pH变化;卫生质量监测: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和无菌试验。结果:对TPN脂肪乳粒稳定性影响最大的是电解质,应控制电解质类注射液加入量,尤其是2价阳离子;常规做微生物培养和细菌内毒素检查,有效地控制了配制过程中细菌和细菌内毒素污染,避免临床热原反应。结论:TPN营养成分复杂、处方常有变化,必须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保证配制成品稳定和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5.
挥发性麻醉药在脂肪乳及其组分中的分配系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测定挥发性麻醉药在脂肪乳及其组分中的分配系数,验证容积比分配系数的概念,为挥发性麻醉药乳剂的载体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一次平衡、空白对照的方法测定挥发性麻醉药在卵磷脂中的分配系数;采用注射器-锥形瓶二次顶空平衡法测定挥发性麻醉药在脂肪乳、蒸馏水、甘油和大豆油中的分配系数。结果在脂肪乳及各组分中,挥发性麻醉药分配系数的次序为:氟烷>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地氟醚。挥发性麻醉药在脂肪乳中分配系数的推算值与测定值之间相关系数为0.98,推算值与测定值之比接近1。在脂肪乳中,各组分溶解的挥发性麻醉药分量的次序为:大豆油>蒸馏水>卵磷脂>甘油,大豆油溶解的挥发性麻醉药分量占脂肪乳溶解总量的91%以上。结论挥发性麻醉药在脂肪乳中的分配系数符合容积比分配系数的概念。大豆油是影响挥发性麻醉药在脂肪乳中溶解度的主要组分。  相似文献   

16.
羟基喜树碱脂肪乳与市售注射液在家兔肝脏中分布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艳  孔妍  李洪宇  江荣高 《中南药学》2008,6(2):165-168
目的考察羟基喜树碱(HCPT)自制脂肪乳和市售注射液静脉推注给药后,药物在家兔肝脏的分布。方法采用2步乳化法制备HCPT脂肪乳,静脉推注自制脂肪乳和市售注射液,采用HPLC法测定家兔肝脏药物含量。结果与市售注射液相比,给药0.5、1、3、4h后自制脂肪乳在肝脏中药物的浓度分别提高了3.0、3.4、7.1、8.4倍。结论以脂肪乳作为药物载体大幅度提高了羟基喜树碱在肝脏中的分布。  相似文献   

17.
脂肪乳在儿科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乳作为肠外营养(PN)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应用中比较成熟,脂肪乳与一般溶液型注射液比较,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较多。本文围绕儿科临床应用脂肪乳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提示脂肪乳致过敏反应以首用速发型为主;但过敏性休克多发生在2h左右,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包括脂肪酸化学构成、剂量、药物浓度、输注速度、乳粒大小分布、甲氧基苯胺值和溶血磷脂,以期为儿科安全使用脂肪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多西他赛注射液分别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及长链脂肪乳注射液配伍后的稳定性。方法:考察室温下0,1,2,4,6,8,10,12,16,20,24 h时配伍液的外观、不溶微粒分布及粒径大小、pH值,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多西他赛的含量。结果:24 h内,药物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的配伍液外观与pH值均无明显改变,但多西他赛的含量在配置后8 h均有明显下降(RSD>2%);24 h内,药物与长链脂肪乳注射液的配伍液外观与pH值均无明显改变,但多西他赛的含量在配置后20 h有明显下降(RSD>2%)。结论:室温条件下,多西他赛注射液与长链脂肪乳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明显优于0.9%氯化钠注射液及5%葡萄糖注射液。  相似文献   

19.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近几年静脉注射脂肪乳制剂学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综合,为静脉注射脂肪乳的工艺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静脉注射脂肪乳是一些水溶性差的药物的良好载体,用不同处方和方法制备而成的乳剂在制剂质量上有较大差别.影响其制剂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处方组成和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考察水飞蓟宾脂肪乳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并进行肝靶向性评价.方法 采用高压匀质技术制备水飞蓟宾脂肪乳,于小鼠尾静脉给药,RP-HPLC法测定各器官中不同时间的药物含量.结果 与注射剂相比,水飞蓟宾脂肪乳在小鼠肝脏中的药物分布明显提高,肝的靶向指数为注射剂的21.54倍,相对总靶向效率为242.70.结论 脂肪乳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