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对重症患者发生万古霉素相关急性肾损伤(vancomycin-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VI-AKI)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某院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接受万古霉素治疗的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将患者分为发生AKI组和非AKI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重症患者发生VI-AKI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94名重症患者,发生AKI者51例,发生率为17.3%。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2组间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是否联用袢利尿剂及是否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18.75 mg·L-1(OR=16.007,P<0.001)、联合使用袢利尿剂(OR=4.418,P=0.001)及联合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OR=2.243,P=0.044)是重症患者发生VI-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18.75 mg·L-1、联用袢利尿剂或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将增加重症患者发生VI-AKI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某医院手术切口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情况,为有效防治切口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某院收集的手术切口分泌物中检出并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的切口感染病例进行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分析。结果:5年期间手术切口感染分泌物中分离获得的铜绿假单胞菌株例数逐年增加;普外科感染发生率最高;菌株对多黏菌素B的敏感性最高,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其他药物均低。结论:手术切口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发生率和对常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应结合分布特点和药物敏感程度指导临床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和耐药率。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某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科通过信息系统陆续监测到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遂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发现骨科Ⅰ类切口SSI感染率较上年同期增高。感染控制专职人员立即进行调查干预,使骨科SSI得到控制,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5年5月—7月该院骨科中心在净化手术室开展Ⅰ类切口手术217例,有3个专业共发生Ⅰ类切口SSI 4例。1.2感染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国家卫生部发布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4种常见胃肠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在三亚市人民医院接受胃肠道手术治疗的124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结肠手术555例、胃手术364例、直肠手术179例、小肠手术150例.观察病人住院期间SSI的发生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SI发生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248例胃肠道手术病人中,切口浅部组织感染96例(7.7%),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和器官/腔隙感染71例(5.7%),总体SSI发生率167例(13.4%).其中胃手术病人SSI发生率最低(8.0%),直肠手术病人SSI发生率最高(17.9%).4种常见胃肠手术中SSI阳性病人手术时间及术中输血、降血糖药物、手术切口Ⅲ/Ⅳ类比例较SSI阴性病人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术中输血、手术时间长、手术切口Ⅲ/Ⅳ类是3种以上手术类型SSI发生的共同危险因素(P<0.05);使用降血糖药物是结肠手术(OR=1.25,P=0.026)、胃手术(OR=1.73,P=0.000)病人SSI的危险因素;使用类固醇类药物是结肠手术(OR=1.28,P=0.041)病人SSI的危险因素;使用腹腔镜手术是4种胃肠道手术病人SSI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术中输血、手术时间长、手术切口Ⅲ/Ⅳ类是3种以上胃肠道手术SSI发生的共同危险因素,腹腔镜手术是SSI发生的共同保护因素,使用降血糖、类固醇类药物等危险因素在不同类型的手术中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不同类别药物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的临床特征及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DILI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肝损伤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309例病例,其中肝损伤严重程度<3级的171例,≥3级(严重DILI)的138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药物类别和高脂血症是发生严重DILI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在不同药物类别中,与全身抗感染药组相比,中草药组和保健品组OR值均大于1,抗肿瘤或免疫机能调节药组OR值小于1(P<0.05)。结论: 药物类别和高脂血症是发生严重DILI的独立影响因素;中草药和保健品引起严重DILI的风险显著高于全身抗感染药,抗肿瘤或免疫机能调节药引起严重DILI的风险显著低于全身抗感染药。临床工作者应对存在严重DILI风险的患者开展重点监护,实现早发现、早停药、早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外来植入物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制订有效的预防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518例行骨科植入物手术患者的基本情况、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患者营养状况、原有基础疾病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19例患者发生外来植入物术后感染,感染率3.67%;不同部位手术的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四肢手术6.07%(13/214)、腰椎手术2.63%(1/38)、关节置换术2.29%(3/131)、胸椎1.69%(1/59)和颈椎1.32%(1/76);≥41岁患者的感染率为4.69%(13/277),高于<40岁患者的2.49%(χ2=5.21,P<0.05);Ⅲ类切口感染率为8.33%(7/84),高于Ⅰ类和Ⅱ类切口(χ2=6.84,P<0.05);急诊手术患者感染率为10.39%(8/77),高于择期手术患者(χ2=11.56,P<0.05);手术时间≥2 h感染率为4.78%(14/293),高于手术时间<2 h患者(χ2=8.32,P<0.05)。结论骨科手术外来植入物感染与年龄、切口类型、手术性质和手术时间等因素有关,严格骨科手术外来植入物管理,确保植入物灭菌质量,选择高净化级别的手术间实施手术,手术人员应了解植入物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提高手术技能,是减少外来植入物术后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高龄骨折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尤其是药物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骨折手术的75岁以上的患者资料,包括基线特征、长期用药情况及术后谵妄等,按照是否发生术后谵妄分为2组(谵妄组和无谵妄组),分析2组各指标差异,并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得出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结果:共入组465例患者,谵妄组34人,无谵妄组431人。用回归模型分析谵妄的高危因素,得到2种预测模型,模型Ⅰ:DIM数量(P=0.001,95% CI:1.392~3.583)和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CrCl)<60 mL·mL-1P=0.032,95% CI:1.084~5.887)有显著性差异,髋部骨折有边缘意义;模型Ⅱ:使用DIM(P<0.001,95% CI:2.315~9.949)和CrCl<60 mL·mL-1P=0.032,95% CI:1.094~5.871)有显著性差异,男性有边缘意义。结论:长期服用DIM和肾功能异常能是高龄骨折患者发生术后谵妄的独立风险因素,药师可加强对术前用药的全面审查,辅助医生预判患者术后谵妄的临床结局,并可做好急救准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用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患者的安全性,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治疗提供建议。方法:对40例新型冠状病毒病确诊患者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后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性质、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例患者中29例(72.5%)发生与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相关不良反应,出现2种及2种以上不良反应13例(32.5%),严重不良反应4例(10%)。不良反应类型主要有甘油三酯升高20例(50%)、恶心7例(17.5%)、腹泻7例(17.5%)等。男女组和不同年龄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在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和检验指标的前提下,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  相似文献   

9.
肖锡波  应莺 《中国基层医药》2014,(23):3618-3619
目的:探讨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基于手术室的相关因素,为提高切口感染的防治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97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切口是否发生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98例)和未感染组(1876例)。对比两组手术室相关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为4.96%。急诊手术、非层流手术室、有参观人员、接台手术和手术时间长(超过3 h)是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χ^2=8.422、46.198、24.155、20.208、23.439,均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诊手术、非层流手术室、有参观人员、手术时间长(超过3 h)、接台手术均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急诊手术、非层流手术室、有参观人员、手术时间长(超过3 h)、接台手术均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针对性采取防治措施,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室(ICU)中导致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危险因素,为减少耐药菌的产生提供依据,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收集某院2017-2018年ICU内经细菌培养鉴定为肺炎克雷伯菌的菌株,按药敏试验结果分为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组(CRKP组,43例)和非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组(KP组,109例)。统计每例患者基本情况、感染部位、住院时间、手术、首次检出阳性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分析其与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产生的相关性。结果:2组中均是痰标本中分离的占首位,其次是血液、尿液以及创面分泌物等。CRKP感染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可见,患者高龄(P=0.032),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P=0.019)、恶性肿瘤(P=0.024),患者机械通气时间、ApacheⅡ评分、感染部位个数是感染CRKP的危险因素(P<0.05)。首次检出CRKP/KP前,患者接受碳青霉烯类或者喹诺酮类药物治疗(P<0.001)是CRKP感染的危险因素。非线性Log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住院时间、合并恶性肿瘤、感染部位个数、机械通气时间、ApacheⅡ评分,接受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治疗为CRK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应进一步规范碳青霉烯类及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同时针对危险因素高的患者做好有效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以减少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的发生,延缓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20年3月神经内科收治的静脉溶栓患者共12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年龄分为4组(<60岁,60~69岁,70~79岁,≥ 80岁),患者发病时间均小于4.5 h,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并通过χ2检验比较患者溶栓前的一般资料,根据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善情况进行有效性分析,患者出血情况及其他不良反应进行安全性分析。结果: (1)年龄≥ 80岁组患者房颤比例较高,Toast分型中(cardio embolism,CE)型比例较高,与其他组有显著差异。其余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2)4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无显著差异,24 h恢复良好率、NIHSS评分改善情况无显著差异;(3)4组患者出血发生率、非直接不良反应发生率、出院死亡率无显著差异;年龄≥ 80岁组患者颅内出血风险显著增加。结论: 对于发病4.5 h的高龄(≥ 80岁)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获益与<80岁患者相同,出血风险也并未增加,但是对于年龄超过80岁且伴有房颤患者,NIHSS评分较高时,选择是否溶栓要慎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短期应用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DMARD)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致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及其特点。方法: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初诊首次应用DMARD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72例,观察患者2周后肝功能异常的发生情况以及临床特点。结果:472例患者完成2周治疗后发生肝功能异常54例(11.44%);应用DMARD单药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12.06%(34/282),其中氨甲蝶呤发生率最高,为22.73%(10/44);DMARD联合用药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10.53%(20/190),氨甲蝶呤联用柳氮磺吡啶发生率最高,为22.22%(2/9);发生肝功能异常者的血沉高于无肝功能异常者(P=0.016);应用氨甲蝶呤发生肝功能异常的风险最大(OR=1.902),羟氯喹可减少肝功能异常的发生(OR=0.325)。结论:应用DMARD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短期内即可导致肝功能异常,可能与个体敏感性及药物选择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上呼吸道感染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氯氮平(clozapine,CLZ)血药浓度、不良反应三者的相关性。方法:纳入35例CLZ稳定治疗的精神分裂症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住院患者,分别采集感染前后清晨服药前的空腹血,采用HPLC-MS测定CLZ稳态谷浓度。结果:35例患者在感染后CLZ血药浓度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基线期平均血药浓度为(481.6±258.0)μg·L-1,感染期平均血药浓度为(853.8±452.4)μg·L-1。17例患者发生了CLZ血药浓度升高后的不良反应,其中最多的是精神性不良反应。结论:上呼吸道感染对CLZ血药浓度的升高有一定影响,并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所以住院感染期间CLZ血药浓度的监测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应注意剂量的调整,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在缺血性脑卒中(IS)合并小腿肌间静脉血栓(CMVT)患者中疗效与安全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将134例IS合并CMVT患者根据利伐沙班剂量分为低剂量(10 mg·d-1和15 mg·d-1)组(n=80)和标准剂量(20 mg·d-1)组(n=54),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随访记录治疗后的无效事件和出血事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结果:低剂量组患者肌酐清除率(CrCl)<50 mL·min-1、合用阿司匹林比例显著高于标准剂量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 mmol·L-1比例显著低于标准剂量组(P<0.05)。低剂量组患者治疗无效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标准剂量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标准剂量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标准剂量(20 mg·d-1)是影响无效事件和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合并冠心病是影响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出血事件联合预测因子Z=-3.642+1.341X剂量+0.153XNIHSS+1.334X合并冠心病,ROC曲线的AUC值为0.833,表明有良好的预测性能。结论:低剂量利伐沙班(10 mg·d-1和15 mg·d-1)可能更适合IS合并CMVT患者,临床应结合剂量、NIHSS评分、合并冠心病3种危险因素综合评估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偏差现状并分析可能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提取山东、天津两地四家医院2017年1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病历,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用药偏差发生的基本情况,并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用药偏差影响因素。结果:研究最终纳入400例患者,用药偏差发生率为59.0%;发生用药偏差的类型主要为治疗不充分(36.0%)和用法用量不适宜(30.2%);二级医院就诊的患者用药偏差发生率高于三级医院就诊的患者(74.0%vs 44.0%);糖尿病(61.0%)、冠状动脉疾病(59.5%)、高血压(58.7%)患者用药偏差发生率较高;消化道和代谢方面药物(36.8%)和心血管系统药物(32.5%)用药偏差发生率较高;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患多种慢病、出院带药品种多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发生用药偏差的风险更大。结论:样本医院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偏差发生率较高,不同级别医院、不同慢病患者与使用药物发生用药偏差存在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司莫司汀用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103例燕达陆道培医院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移植后8周内的临床资料,包括使用司莫司汀预处理方案(司莫司汀组)的患者54例,非司莫司汀预处理方案(非司莫司汀组)的患者49例,比较2组患者的造血重建时间、各系造血细胞植入、骨髓抑制、肝肾毒性以及其他移植预处理相关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造血重建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司莫司汀组达到完全供者细胞嵌合的中位时间相对延长(P=0.02),司莫司汀组Ⅰ+Ⅱ级骨髓抑制发生率较低(P<0.05)。司莫司汀组在移植后2周内肝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非司莫司汀组,而在移植后5周后肝损伤发生率又明显高于非司莫司汀组;2组肾损伤发生率在移植后4周内无显著差异,司莫司汀组从移植后6周起肾损伤发生显著较低(P<0.05)。司莫司汀组易发生Ⅰ度和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GVHD),但不易发生Ⅲ度aGVHD;司莫司汀组较易发生感染性发热和口腔溃疡;其他移植预处理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中使用司莫司汀组的患者骨髓抑制和重度aGVHD发生率较低,肝肾损害及其他移植预处理相关不良反应无显著增加,对造血重建时间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致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SJ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关于头孢菌素类药物致SJS/TEN的文献报道并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25篇,26例不良反应,其中,男性15例(57.69%),女性11例(42.31%);年龄最小5岁,最大85岁,中位年龄61.5岁;SJS 9例(34.62%),TEN 17例(65.38%);发生时间集中在用药后3 d内的13例(50.01%);临床表现以皮肤伴有或不伴渗出多型红斑、斑丘疹为主的皮疹伴发热、口腔、生殖器和或眼黏膜破溃,随着病程进展进而出现皮肤水疱破裂及脱落,常伴有继发性感染及多脏器损害,以肝肾损害较常见。结论: 临床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存在SJS/TEN的风险,医务人员应了解其发病特点及早期鉴别SJS/TEN症状,一旦发生应根据患者严重程度尽早给予对症治疗,降低SJS/TEN的病死率,加强后期随访及患者用药教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计算机辅助主动监测方法,分析评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患者中利奈唑胺注射液致血小板减少的真实世界数据。方法:依托医疗机构药品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DE-ASAS),回顾性调取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该院使用利奈唑胺注射液患者信息。对系统报警的疑似病例展开双人盲评、逐一甄别,确认利奈唑胺注射液致血小板减少阳性病例。结果:ADE-ASAS提取获得利奈唑胺注射液用药患者9 338例,通过对患者诊疗信息开展主动监测,判别得到阳性病例810例(8.67%),其中ADR组(血小板计数<100×109/L)465例(4.97%),趋势组(血小板降幅>基线值×25%)754例(8.07%)。高龄和入住ICU患者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高,高龄、入住ICU、血小板基线值较高、用药时间短、合并抗感染药物品种数少的患者血小板日均降速较大。进一步单因素分析提示,高龄(RR=3.33/3.54,P<0.05)、入住ICU(RR=1.73/1.90,P<0.05)、血小板计数值低/降幅大(RR=2.04/3.33,P<0.05)为ADR组和趋势组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应用ADE-ASAS可以高效、准确地获取利奈唑胺注射液真实世界用药数据,发掘血小板减少发生趋势、规律和院内死亡危险因素,进而早期识别、有效规避高危患者不良反应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肝腹水患者联合使用呋塞米与甘露醇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风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联合使用呋塞米和甘露醇的115例肝腹水住院患者资料,对可能发生AKI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s回归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发生AKI的风险预测模型。结果:发生AKI的患者34例(29.57%),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胆汁酸2个影响因素对发生AKI有显著性影响(P<0.05)。进一步得到发生AKI的联合预测因子Y,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09,表明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结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胆汁酸是肝腹水患者联合使用呋塞米与甘露醇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将上述因素代入联合预测因子的计算公式,应注重AKI风险的评估,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豫南地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氯氮平高血药浓度的风险因素,建立氯氮平高血药浓度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纳入接受氯氮平治疗的631名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氯氮平血药浓度监测值分为超标组(≥ 600 ng·mL-1)140例和对照组(<600 ng·mL-1)491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氯氮平高血药浓度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氯氮平高血药浓度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性别(OR=4.127,P<0.001)、BMI (OR=1.074,P=0.01)、日剂量(OR=1.013,P<0.001)、发热(OR=19.266,P<0.001)、氯氮平服药史(OR=2.505,P<0.001)、联用美托洛尔(OR=2.446,P=0.007)、联用普萘洛尔(OR=2.493,P=0.003)是发生氯氮平高血药浓度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AUC达到0.870,校准曲线显示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之间具有最佳一致性。结论:性别、BMI、剂量、发热、服药史、联用美托洛尔、联用普萘洛尔是豫南地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氯氮平高血药浓度的独立危险因素,该研究构建的列线图具有最佳辨别力和出色的校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