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破伤风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会婷 《安徽医药》2009,13(4):420-421
破伤风是一种易被忽视的致死性疾病,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自从破伤风类毒素开始用于免疫,取得了较好的免疫效果。以前一直沿用的疫苗都是甲醛处理毒素,需要经过多次免疫注射,存在接种次数多,过敏反应发生率高的缺点,不能有效防治破伤风疾病的发生。现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较少量的破伤风疫苗接种,获得较高效的免疫应答方面,以此更好地预防破伤风。本文对国内外破伤风类毒素疫苗主要研究进展和方向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2.
白喉、百日咳是由白喉杆菌、百日咳杆菌引起的小儿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遍布世界各地,发展中国家尤盛。破伤风是创伤后被破伤风芽孢杆菌污染引起的人体严重疾病。开展计划免疫是消除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的根本措施。为了解我区正常人群白喉、百日咳、破伤风抗体水平,评价百日咳的免疫效果和计划免疫工作报告,2001年我站采集正常人血清130份进行抗体监测,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用两种不同方法制备的破伤风类毒素菌苗分别给以前从未免疫过破伤风菌苗的孕妇进行接种。一种是纯化的破伤风毒素经福尔马林脱毒后再吸附于磷酸钙溶液中,即菌苗A,其免疫单位为69国际免疫单位(IIU)/0.5ml;另一种是粗制破伤风毒素先用福尔马林脱毒,然后提纯,再吸附到磷酸铝溶液中,免疫单位为212IIU/0.5ml,即菌苗B。比较了AB两种菌苗在接种第1针  相似文献   

4.
在加拿大和美国的免疫程序中,推荐成人每10年接种一次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因为白喉和破伤风的免疫水平随时间而下降.血清学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种情况.因为加拿大免疫计划是从20年代中期开始的,有一部分成人,仅在儿童时期接受过免疫,没有进行白喉加强免疫,只接受几次破伤风加强免疫.从加拿大的白喉和破伤风病例数来看,  相似文献   

5.
<正>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AT)是用破伤风类毒素免疫马血浆经物理,化学方法精制而成的,是一种特异抗体。能中和患者体液中的马破伤风病毒素。并用于预防和治疗破伤风被动免疫注射。我院注射室平均每天要接受二十几例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肌内注射的患者。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AT),对人体具有抗原性,注射后容易引起过  相似文献   

6.
白喉、破伤风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 ,是 WHO扩大免疫规划 (EPI)针对疾病。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深入开展 ,自 1986年全面启动包括百白破 (DPT)在内的计划免疫冷链运转以来 ,吕梁地区白喉、破伤风已得到有效控制 ,近 2 0 a未发生病例 ,为了解我区健康人群白喉、破伤风的抗体水平 ,以便掌握人群免疫状况 ,评价 DPT的免疫效果 ,更好地搞好计划免疫工作。 2 0 0 2年在我区 4个县 (市 )随机抽取健康人群中的 4 5 6名 ,对白喉、破伤风抗体水平进行了监测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选择 4个县 (市 )为监测点 ,在监测点内随机…  相似文献   

7.
作者用氯化铬被动血凝微量法检测健康人和破伤风患者经破伤风类毒素免疫后的抗体水平。研究对象为19名健康人(8人年龄在30岁以下,11人年龄在70岁以上)和21例未用抗毒素治疗的破伤风患者(平均年龄64岁)。初次免疫后30天、第2次免疫后15天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计划免疫中破伤风类毒素免疫效果,1994年从全区各办事处、镇、乡抽取520名儿童,检验破伤风凝集抗体水平。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Bittner J et al:Arch Roum Path ExpMicrobiol 39(1):21,1980(英文)]破伤风类毒素是最有效的生物制品之一,其免疫效果早已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中进行自动免疫而加以肯定。若用铝吸附制剂,则其免疫效果更为显著。近20年来,由于不少国家推行破类免疫,而使破伤风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两种实验方法的相关性,评估酶联免疫法的可信度、准确性。方法本文通过对比酶联免疫法与小鼠血清中和实验法所测定的破伤风抗体效价,对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酶联免疫法与中和实验法所测得的破伤风抗体效价结果相关性非常高,且酶联免疫法测得的所有实验数据RSD<10%。结论酶联免疫法测得的实验数据真实可靠,可以用于破伤风抗体效价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正>破伤风抗毒素(tetanus antitoxin,TAT)是用破伤风类毒素免疫马,将获得的血浆,经胃酶消化后,用硫酸铵盐析法纯化制成的液体或冻干抗毒素球蛋白,具有中和破伤风毒素的功效,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破伤风杆菌及其毒素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黏膜,故破伤风都发生在伤后。一切开放性损伤  相似文献   

12.
脉冲式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动物免疫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何应  陈志华  魏树礼 《药学学报》2001,36(9):695-698
目的 研究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在动物体内的免疫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观察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免疫动物后1年中,动物血清抗体反应及免疫记忆反应的规律。结果 微球中抗原释放为脉冲式,释放时间与聚乳酸分子量、微球载药量及粒径有关,微球引起的抗体反应显著高于破伤风类毒素溶液一次免疫,与溶液3次免疫效果相似。结论 创制了一种新型脉冲式释药系统,一次注射完成全程免疫,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遂宁市健康人群乙肝、麻疹、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免疫水平,为评价免疫效果,及时制定疫苗针对传染病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8年随机抽取1个县,再随机抽取7个乡镇健康人群进行了乙肝、麻疹、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免疫水平监测.结果:乙肝抗-HBs阳性率为76.01%;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为94.93%;百日咳抗体阳性率为96.62%,保护率为56.76%;白喉抗体阳性率为97.64%.破伤风抗体阳性率为75.34%.结论:我市乙肝疫苗、破伤风类毒素、百日咳疫苗免疫成功率较低,麻疹疫苗、白喉类毒素免疫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尽管破伤风已不再是一种多发病,但因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且引起其感染的外伤性因素依然很多、病死率又高,故破伤风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破伤风的诊断主要依赖外伤史和临床表现,早期识别并给予科学的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而关键的治疗措施包括对伤口的彻底处理以及控制肌肉痉挛和肺部感染等。破伤风抗毒素是防治破伤风的重要药物,但其明显的不良反应限制了临床应用。新型抗毒素免疫制剂如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和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将在今后破伤风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预防接种是预防破伤风的主要措施。推广新法接生、外伤后正确处理伤口等也有助于预防破伤风。外伤后应首先清洁伤口,而后根据伤口情况及患者受伤前的免疫接种史来决定如何进行抗毒素预防接种。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美国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1977年公布的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免疫方案的修订本。免疫制品按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规定制造的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制品(以下简称白类和破类),其Lf含量各不相同,但未必说明其效力大小。白类的不良反应与剂量和年龄有关,故成人剂量应比儿童小。  相似文献   

16.
作者观察了已经DT和DTP基础免疫的幼儿对加强免疫的反应性及免疫应答。选23名经DT免疫的儿童和38名经DTP免疫的儿童进行对比观察。经DT和DTP基础免疫后12个月,90%以上幼儿的白喉和破伤风抗毒素仍维持在保护水平。幼儿于18月龄时接受加强免疫,加强免疫后1~2个月,100%儿童的白喉和破伤风抗毒素达到了保护水平。用DT和DTP作基础免疫后12个月,破伤风抗毒素水平没有明显差异,而用DTP作基础免  相似文献   

17.
关于简化破伤风类毒素免疫程序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做了不少的工作,我们在1975年和1976年曾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初步证明破伤风类毒素两针全程免疫和三针全程免疫,不论从抗体滴度的几何均值,或是抗体滴度达到保护水平(≥0.01单位/ml)人数的百分率来看,两种免疫方法近期的免疫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别。  相似文献   

18.
已知破伤风杆菌产生的内毒素是最强烈的神经毒素之一,合成的破伤风毒素T细胞表位一般具有免疫原性,用作B细胞表位的疫苗载体时能增强免疫应答。曾将疟原虫的B细胞表位偶联于破伤风毒素(TT)的P2、P30、P2P30 T细胞表位制成多抗原肽(MAP)疫苗,并观察到最近接种过破伤风类毒素的人群对MAP疫苗的应答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9.
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深入开展,百白破混合制剂的广泛使用,佳木斯市人群破伤风发病率不断下降。为掌握当地人群破伤风免疫水平,评价计划免疫的预防接种质量,制定控制措施,我们对佳木斯市人群破伤风抗毒素水平进行了调查。1对象与方法调查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对佳木斯市人群按年龄分为3~23月、2~4岁、6-8岁、13~15岁、25~39岁5个层次,共209人,其中男105人,女104人。每层随机抽取适龄正常人作为调查对象,每人以微量法取0.2ml血分离血清,20℃待检。按全国计划免疫监测标准化会议制定的细则检测破伤风抗毒素。采用间接血…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我区健康人群破伤风免疫水平,评价计划免疫工作质量,为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依据,我们于1993~1996年按卫生部《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要求,采用间接血凝法对健康人群进行了破伤风抗毒素测定。以抗毒素≥0.01Iu/ml为阳性。1调查对象随机抽取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