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右江医学》2020,(2):91-95
目的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前S1 dsDNA同聚嘌呤区设计反基因寡核苷酸药物-锁核酸(locked nucleic acid,LNA),并在体外观察抑制HBV复制的效果。方法针对HBV前S1 dsDNA的3023~3037 nt、3094~3109 nt两个同聚嘌呤区,利用RNA structure软件分别设计并合成LNA,以阳离子脂质体为载体,将药物转染入HepG2.2.15细胞内,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别检测3 d、6 d和9 d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V DNA和HBsAg的含量;CCK8法检测锁核酸对HepG2.2.15细胞代谢的影响。结果 LNA对HepG2.2.15细胞的HBV DNA转录和HBsAg表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抑制效果随着时间进一步加强,在第9天的抑制率分别为45.37%和52.09%。两个同聚嘌呤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封闭3023~3037nt同聚嘌呤区的LNA抑制作用较强,且最适序列长度为15~25 bp。CCK8实验显示LNA对HepG2.2.15细胞无任何明显的代谢影响。结论针对前S1 dsDNA同聚嘌呤区的反基因锁核酸分子在体外能够有效地抑制HBV的复制,以封闭3023~3037 nt靶位效果较强,且合适序列长度为15~25 bp。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核素唧99mTc标记的乳糖化多聚赖氨酸拉米呋啶(简称Lac-PLL-LA)的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方法 分别通过体外和体内水平观察Lac-PLL-LA的抗乙肝病毒作用.①体外水平:比较观察Lac-PLL-LA和LA对2.2.15细胞分泌的HBsAg、HBeAg及HBV DNA的抑制率.②体内水平:将成功建立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模型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生理盐水对照组、LA阳性对照组、Lac-PLL-LA 50 mg/kg和100 mg/kg,各组均连续给药10 d,每日2次,于给药前和给药后第5、10天以及停药后第3天采血,分离血清,采用斑点杂交方法及放射自显影方法,观察小鼠血清乙肝病毒DNA(HBV-DNA)的动态变化.结果 体外水平:作用5 d时,Lac-PLL-IA血清组抗HBV作用优于LA组(HBsAg:53.09±1.09和40.02±0.79,P<0.05;HBeAg:54.65±2.14和35.13±0.94,P<0.01);药物作用10 d时,含Lac-PLL-LA血清组抗HBV作用均优于LA组(HBsAg:54.97±2.01和58.17±1.28,P<0.05;HBeAg:55.09±1.32和35.78±0.99,P<0.05).体内水平上Lac-PLL-LA的抗乙肝病毒作用:Lac-PLL-LA 50 mg/kg、100 mg/kg在给药后不同时间小鼠血清HBV DNA的OD值均低于模型对照组和LA组,且在停药后未见明显反跳现象.结论 Lac-PLL-LA在体内、外均有良好的抑制HBV感染作用,且停药后不易出现反跳现象,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抗-HBV作用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右江医学》2020,(1):12-16
目的针对HBV C编码链设计合成反基因锁核酸(locked nucleic acid,LNA)片段,以HepG2.2.15细胞为研究对象,筛选并鉴定出能特异性阻断HBV复制和表达的有效治疗靶点药物。方法利用RNAstructure 5.0软件针对HBV C区编码链1914~1928 nt、1969~1983 nt、2002~2016 nt、2053~2067 nt、2069~2073 nt、2162~2176 nt和2404~2418 nt位点设计合成7条反基因LNA片段(分别以SQ1~SQ7表示),以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 3000(lipo3000)介导转染HepG2.2.15细胞,隔3天对应给药,连续给药3次,分别于给药后第3、6、9天收集培养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eAg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FQ-PCR)测定HBV-DNA浓度。结果针对HBV C区编码链2162~2176 nt(SQ6)和2404~2418 nt(SQ7)位点的反基因LNA片段对HBV-DNA复制和HBeAg表达的抑制效果最明显,用药后第3、6、9天,SQ6对HBeAg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43.91%、59.95%和59.07%,HBV-DNA则分别为42.91%、50.09%和51.14%;SQ7对HBeAg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44.18%、60.81%和60.02%,HBV-DNA则分别为47.28%、54.16%和52.22%。结论针对HBV C区编码链2162~2176 nt和2404~2418 nt位点的反基因LNA片段体外能有效抑制HBV的复制和表达,为抗HBV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乙肝疫苗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轻、中、重度患者78例,HBsAg、HBeAg、抗-HBc阳性、HBV DNA≥5 log10copies/mL,乙肝病毒YMDD变异检测阴性。治疗组40例采用拉米夫定(100 mg,1次/d,口服)加乙肝疫苗(30μg,每半月1次,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对照组38例,单用拉米夫定治疗,疗程均为1年。观察两组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HBV 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血清学转换率及乙肝病毒YMDD变异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72.5%、63.2%;HBeAg阴转率为47.5%、21.1%;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12.5%、2.6%;YMDD变异率为2.5%、21.1%;结果显示两组血清ALT、HBV DNA、HBeAg阴转率、乙肝病毒YMDD变异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P<0.05和P<0.05。结论乙肝疫苗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较单用拉米夫定疗效提高,耐药率降低。  相似文献   

5.
补肾健脾方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的血清药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探讨补肾健脾方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方法】补肾健脾方低、中、高剂量(分别为30.2、60.4、120.8 g.kg-1)灌胃正常大鼠制备血清,将含药血清直接添加于体外培养的2.2.15细胞中,培养10 d,观察含药血清对2.2.15细胞HBV表面抗原(HBsAg)、HBV e抗原(HBeAg)分泌的影响。【结果】补肾健脾方经体内代谢后能抑制2.2.15细胞HBsAg、HBeAg的分泌,并呈一定的量效与时效关系。低剂量组服药后3 h 1:4稀释度含药血清的HBeAg抑制率最高,为97.91%;而中剂量组服药后3 h 1:2稀释度的含药血清则达到抑制HBsAg的饱和量,其抑制率为86.84%。【结论】补肾健脾方具有一定的体外抗HBV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恩洁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1):3628-3630
目的比较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在孕晚期乙肝病毒(HBV)复制水平较高的孕妇中对阻断HBV围生期传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孕妇资料,分为拉米夫定组、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孕妇从第28孕周起口服拉米夫定100 mg/d或替比夫定600 mg/d至产后4周。主要观察指标为新生儿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结果共收集孕妇资料87例,拉米夫定组32例,替比夫定组28例,对照组27例。共分娩新生儿87例,拉米夫定组32例,替比夫定组28例,对照组27例。治疗至临产时,血清log10HBV DNA水平拉米夫定组〔(3.92±1.21)copies/ml〕和替比夫定组〔(3.18±1.43)copies/ml〕低于对照组〔(8.53±1.74)copies/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生后1年,拉米夫定组(3.1%,1/32)和替比夫定组(无感染患儿)孕妇所生产的新生儿HBsAg阳性率低于对照组(18.5%,5/27)。治疗及随访过程中没有发现孕妇及新生儿存在明显的副作用。结论在孕晚期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孕妇中,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均能够降低HBV垂直传播的风险,两者的效果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治疗乙肝病毒(HBV)所致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sub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SCLF)的疗效.方法 93例HBV所致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恩替卡韦组(46例)和拉米夫定组(47例)两组.两组患者均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疗程48周.观察用药后两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HBV DNA转阴率、存活率及病毒反跳情况.结果 治疗4周和12周时恩替卡韦组的ALT值分别为(49.9±31.4)U/L和(33.2+20.5)U/L,明显低于拉米夫定组的(88.6±58.2)U/L和(55.4±31.7)U/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生化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恩替卡韦治疗后4周及48周时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71.7%及97.8%,显著高于拉米夫定组的51.1%和7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内恩替卡韦组的存活率为80.4%,高于拉米夫定组的61.7%.恩替卡韦组46例患者无1例发生病毒反跳,而拉米夫定组47例患者中有5例发生病毒反跳.结论 恩替卡韦治疗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抗病毒效果及患者存活率均高于拉米夫定,且不容易发生病毒反跳,因此适合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长期治疗.  相似文献   

8.
阿德福韦酯优化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优化阿德福韦酯抗乙肝病毒治疗策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将42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依照HBV DNA载量分为2组,高病毒载量组22例,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低病毒载量组20例,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定期检测HBV DNA、肝功能和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结果 联合治疗组HBV DNA下降速度快,12周有效抑制率为72.7%,显著高于单药治疗组(χ2=23.49,P<0.001);治疗48周后两组患者均获得较高的病毒学应答,HBV DNA有效抑制率(95.45% vs 95%)和测不到率(77.27% vs 80.90%)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周及48周两组ALT复常率无差异(P>0.05),分别为40%、36.36%,90%、86.36%;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对于HBV DNA载量较低的初治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而HBV DNA≥6 log拷贝/mL的高病毒载量患者则需要联合拉米夫定才能获得较高的病毒及生化学应答率。  相似文献   

9.
郭晖  陈压西  黄爱龙 《重庆医学》2004,33(11):1690-1691
目的在体外细胞培养研究中,观察Adefovir抗HBV的作用.方法以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转染的细胞株2.2.15细胞为靶细胞,给药后通过检测细胞培养液中HBsAg、HBeAg和HBV DNA,对Adefovir抗HBV效果进行评价.在2.2.15细胞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药物,培养数天后检测上清液中HBsAg和HBeAg滴度,细胞DNA抽提液检测HBV DNA;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分析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毒性.结果 Adefovir加入细胞培养12d,最大无毒浓度为20μg/ml,对HBsAg抑制率为52.44%,对HBeAg抑制率为54.87%,对HBV DNA抑制率为45.68%,并有剂量依赖效应.结论 Adefovir在体外细胞培养的实验中有抗HBV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枝莲清肝胶囊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活性。方法以HepG2.117细胞为模型,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枝莲清肝组(1000μg/ml)、拉米夫定组(5μg/ml),用酶联免疫试验法(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sAg、HBeAg的变化,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V DNA的变化,以MTT比色法观察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细胞毒性实验显示,2个药物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2种药物对HepG2.117细胞的生长无毒性作用。枝莲清肝组24h和72 h对HBsAg的抑制率分别达30.1%和36.3%,对HBeAg的抑制率分别达6.4%和26.7%;PCR检测显示枝莲清肝胶囊能降低HBV DNA水平。除72 h时对HBsAg的抑制率低于拉米夫定组外(P〈0.05),2组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枝莲清肝胶囊在1mg/ml浓度下有抑制HBV DNA和HBsAg、HBeAg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