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及股骨粗隆下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的处理原则.方法35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及股骨粗隆下骨折行切开手术复位,采用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3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7-1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4-26周。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感染发生,1例出现轻度髋内翻。按Sander评分标准:优33例,良1例,差1例,优良率:97.1%。结论该方法固定可靠,便于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及股骨粗隆下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粉碎骨折的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动力髁螺钉(DCS)对23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粉碎骨折的治疗. 结果 23例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无断钉断板或螺纹钉切出股骨头等并发症发生;有1例因骨质疏松并发髋内翻.根据Harris疗效评分标准判别,优15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5.6%. 结论 DCS对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粉碎骨折的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曾华  张凯诚  刘苑崇 《吉林医学》2009,30(6):506-507
目的:探讨动力髋内固定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动力髋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36例,稳定型8例,不稳定型28例。结果:术后优良33例,差3例。结论:应用动力髋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固定牢固、复位效果好、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临床上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锁定接骨板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选择46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观察组,采用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选择23例采用动力髋螺钉(DHS)固定法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对照组,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对比。结果术后随访4~16个月,平均10个月。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最短,术后的并发症也最少,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可靠,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是治疗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①目的分析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用解剖型钢板和DHS及PFN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②方法回顾手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172例,应用解剖钢板治疗30例,DHS治疗66例,PFN治疗76例。平均随访时间13.6个月。③结果 PFN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最短,术中失血最少。不稳定骨折术后并发症解剖型钢板组以髋内翻、内固定失效多见,DHS以股骨颈变短、加压钉切出股骨头为主。PFN临床疗效满意并发症少。④结论 PFN治疗老年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优于解剖型钢板和DHS。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半髋成形手术治疗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2004年3月-2010年6月我们采用骨水泥型双极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并大小粗隆重建(半髋成形)治疗2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平均年龄85岁(80-91岁).随访平均(0.5-1年).结果 20例患者无一例死于手术后并发症.术后一周扶助行器下地行走.术后无关节脱位,松动及假体下沉现象出现.结论 对于年龄80岁以上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采用双极加长柄股骨头置换并大小粗隆重建(半髋成形)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王国锋 《当代医学》2016,(20):28-29
目的:根据分组评价结果情况,对动力髋螺钉系统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临床疗效情况进行探讨。方法选取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6例,采取电脑随机分组方法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使用动力髋螺钉系统方法治疗,观察组使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方法治疗,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进行比较性观察。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方法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术后康复水平,对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资料,将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动力髋螺钉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髋关节Harris 评分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析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在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髋关节 Harris 评分优良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并可早期下地行走,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平均手术年龄为86.5岁的16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采用手术置换双极人工股骨头,并且重塑股骨矩,股骨矩破坏缺损处灵活运用骨水泥弥补。结果16例患者有12例完全或接近恢复到术前行走水平,随访中没有发现感染及机械性松动,没有术后脱位发生,髋关节屈曲80°-110°。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作为内固定治疗的补充,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可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蔡维山  徐中和 《广东医学》1995,16(4):219-221
本组应用加压滑动鹅头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25例,其中稳定型骨折11例,不稳定型骨折14例。25例均随访半年以上,稳定型骨折患者于术后1周扶拐负重锻炼;不稳定型骨折患者平均离床时间6周。骨折平均愈合时间80天,临床观察表明,加压滑动鹅头钉设计合理,性能坚固,能使患者早期离床,减少卧床并发症,促进骨折愈合,保持正常颈干角,不出现髋内翻畸形,是治疗粗隆间骨折理想的内固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动力髋螺钉系统(DHS)内固定术;观察组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并发症少,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快,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评价。方法:对我院1997年4月至2000年12月用动力髋螺钉治疗8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分类、手术方法、手术后处理及并发症进行评价,并与其他方法比较。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完全随访,骨折愈合,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6%,疗效肯定。结论:动力髋螺钉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适用于各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的康复护理。方法:对36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锁定异型接骨板治疗病例,术后早期进行康复指导及锻炼。结果:术后无下肢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护理效果良好。结论: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行近端锁定异型接骨板治疗,术后进行正确的康复锻炼,避免许多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77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32),对照组采用DHS治疗,观察组采用PFNA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随访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89%(4/45),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优良率为88.89%(40/4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DHS相比,PFNA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及疗效肯定等优点,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亚洲型髋关节髓内钉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并总结相关经验。方法2010年6月~201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复兴医院采用亚洲型髋关节髓内钉治疗65岁以上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患者45例,观察所有患者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随访6~18个月,平均12.6个月。术前准备时间1~7d,平均3.6d。手术时间为45~90min,平均67.1min。术中失血量为t00~250mL,平均151.7mL。骨折愈合时间为9~15周,平均11.8周。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为92.7%。并发症方面,本组患者无髋内翻、股骨头切出、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亚洲型髋关节髓内钉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手段,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固定牢靠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闭合复位微创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7年9月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1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试验组采用闭合复位微创PFNA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髋关节功能、并发症,评价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92.73% 比72.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绪论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微创PFNA治疗,效果优于DH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适应证、注意事项及处理方法。方法:2003年11月至2011年5月,采用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37例,同期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41例。对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病人卧床时间、并发症的发生及术后FRS评分和Harris评分进行分析。结果:假体置换组较内固定组在病人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FRS评分及髋关节Harris髋评分等方面有优势且差异显著。股骨头骨密度值、股骨Q值均与术后FRS评分及Harris髋评分呈正相关关系。结论:人工假体置换术可作为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比较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 LCP)和动力髋螺钉( DhS)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探讨2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对121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EvansⅠ3、Ⅰ4 andⅡ),分别采用LCP和DhS进行治疗,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髋关节功能( harris 评分)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LCP组与DhS 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固定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方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P较DhS在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并发症的原因,提出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9月-2005年12月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复位并DHS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资料。结果应用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87例,发生并发症者共15例,其中加压钉穿出股骨头者2例,加压钉切割股骨颈者3例,髋内翻者4例,加压钉位置不良者4例,螺钉松动退出者2例。结论运用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及可靠、稳定的原則,充分准备和高超的手术操作水平是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关节置换术结合营养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探讨。方法随着社会老龄化骨质疏松状况严重,骨折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多为粉碎性属于不稳定性骨折,内固定后发生固定不牢卧床时间长,负重后易骨质破坏容易发生髋内翻,肺部感染、下肢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因此,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9年8月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术结合临床营养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38例取得良好疗效,结果应用人工假体置换术注重营养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取得满意效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需继续观查随访术后远期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