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7 毫秒
1.
涤纶补片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常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防治颅外颈动脉硬化生度狭窄致缺血性脑中风的标准方法,如何预防术后颈动态再狭窄的发生是该手术的关键。本拟对术中常规应用Hema Carotid涤纶补片对内膜剥脱后颈动脉行成形关闭作一些探讨。方法:将58例德国患行标准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术中及术后近期并发症作一总结。结果:围手术期患死亡率及中风率是0%,术后发生一过性脑缺血的患人数是2例(3.45%),但未发现急性颈动脉闭塞,与手术操作有关的并发症是2例(3.45%)。结论:术中常规应用涤纶补片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成功防止术后颈动脉再狭窄的关键步骤,对于国内开展该手术有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翻转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颈动脉内膜剥脱+人工血管补片成形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资料,分为翻转式颈动脉剥脱组(eCEA)和颈动脉剥脱+补片成形组(pCEA).结果 共248例患者完成随访,共行274例次手术,其中eCEA组101例次,pCEA组173例次.所有手术操作顺利.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危险因素、病变狭窄程度及双侧病变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EA组在转流管使用率(15.8%)、抗生素使用率(26.7%)、手术时间(88±20) min、术中出血量(45±16) ml及住院天数(16±4)d上均低于pC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手术相关死亡、术后再狭窄及术后同侧脑卒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均安全有效,eCEA术式具有潜在优势,但具体术式选择需根据患者颈动脉病变情况、术者经验等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脉内膜剥脱和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 3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35例行颈动脉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结果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手术成功率93.3%,术后3年再狭窄率14.3%;支架植入术的手术成功率100%,术后3年再狭窄率18.7%,术后再狭窄率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214,P〉0.05)。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支架植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但支架植入术创伤小、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翻转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eCEA)及颈动脉内膜剥脱+人工血管补片成形术(pCEA)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治疗成本。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eCEA组和pCEA组。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危险因素、病变狭窄程度及双侧病变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CEA组在使用转流管、抗生素例数、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上均低于pCE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效果、并发症、手术相关死亡、术后再狭窄及术后同侧脑卒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均安全、有效,eCEA术式在治疗成本上优于pCEA术式,可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两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CEA )式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74例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结合补片成形术(PCEA)以及翻转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ECEA)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行PCEA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ECEA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根据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44.35±16.57)mL、手术时间(87.99±19.65)min、住院时间(15.87±4.59)d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61.59±30.54)mL、手术时间(118.45±24.56)min、住院时间(16.86±5.49)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并发症以及术后再狭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EA和PCEA 两种术式均能够起到较好的疗效,两者相比ECEA 具有更多的优势,但是在实际临床治疗中,必须结合患者的颈动脉情况以及执刀医师的技术水平择优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11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护理:以健康教育为指导,依据颈动脉内膜狭窄疾病及其剥脱术的特点,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健康宣教、术后实施针对性护理。结果:11例病例均痊愈出院,随访6—12月,均恢复正常工作生活,复查颈动脉彩超血流通畅,无再狭窄。结论:以健康教育为指导,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护理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3):53-5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应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治疗效果及对患者TESS评分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9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治疗,研究组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CEA)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手术、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围术期及随访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但研究组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经随访,两组TE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具有相似治疗效果,在安全性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减少住院费用,降低术后再狭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应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超声多参数评分量表对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不良转归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以进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将术后1年发生再狭窄、脑卒中或者死亡等不良转归事件的患者纳入转归不良组(35例),将转归良好的患者纳入转归良好组(115例).比较两组患...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980年代在我国刚刚起步.近十年来,应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缺血性脑中风已取得良好效果.我院近期为两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实施手术,现将麻醉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的价格上调对中国医保基金总支出的预算影响。方法 以2021年为基线年,研究年限为2022—2026年,建立预算影响分析模型,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价格上调30%后的医保基金支出变动进行预算影响分析。收集全国和4个样本省市的医保患者人数、治疗成本、市场份额变动等数据,数据收集时间为2022年5—7月。结果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价格提升后,5年内将令全国范围内的医保基金总支出减少14 317.62万元;样本省市的医保基金总支出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术式价格提升幅度越高,医保基金总支出的下降幅度越大。术式市场份额对医保基金总支出的影响最大。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价格提升可能导致其市场份额上升,并降低5年内医保基金支出。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硬化性狭窄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 17例颈动脉狭窄病人采用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对比手术结果 ,提出主要外科技术和手术指征。 结果 :手术后病人恢复良好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经半年以上时间随访 ,病人情况均良好。 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颈动脉硬化性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颈内动脉假性闭塞(atheromatous pseudo-occlusion, APO)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1年12月至2016年6月间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研究组为APO患者32例,对照组为重度狭窄(70%~99%)患者124例。对两组围手术期各主要及次要并发症、随访中的同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再狭窄率及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 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APO组发生心梗1例(3.1%),无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及死亡病例;对照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例(1.4%),心肌梗死6例(4.2%),死亡1例(0.7%)。次要并发症:APO组发生切口渗血1例(3.1%),肺部感染2例(6.3%),高灌注综合征2例(6.3%);对照组发生切口渗血3例(2.1%),切口感染2例(1.4%),肺部感染4例(2.8%),颅神经损伤2例(1.4%),高灌注综合征2例(1.4%)。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随访(35.3±17.5)个月。APO组1例(3.1%)同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4例(12.5%)发生再狭窄,死亡3例(9.4%),死因均非神经系统疾病。对照组同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8例(5.6%),再狭窄9例(6.3%),死亡8例(5.6%)。两组间围手术期各主要及次要并发症,随访中的同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再狭窄率、死亡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APO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安全有效,围手术期及随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至2010年8月12例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资料。结果术后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颈动脉通畅。所有患者脑缺血症状较术前均有改善。12例中1例出现术后切口血肿导致呼吸困难,其余未见手术并发症。随访6个月到45个月,随访期内无一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能安全有效地治疗脑缺血的发生和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新西兰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动物模型上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应用标准线缝合和胶粘合的方法进行血管重建,观察比较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早期再狭窄过程。方法采用血管内膜气体损伤结合高脂饲料喂养的方法建立新西兰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动物模型,在此动物模型上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应用标准线缝合和胶粘合的方法分别进行血管重建,观察比较不同重建方式术后动脉早期再狭窄过程。结果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早期再狭窄过程可分为数个阶段,而不同的重建方式在每个阶段表现并不相同。在血栓形成阶段,胶粘合组的血栓面积较缝合组明显减小;在炎症反应阶段,胶粘合组动脉外膜的炎症反应较重;在内皮修复阶段,缝合组和胶粘合组内皮膜修复的过程相似;在血管平滑肌增殖阶段,缝合组的平滑肌细胞增殖程度较胶粘合组加重;基质形成、堆积阶段,胶粘合组基质产生较缝合组减少。胶粘合组颈动脉阻断时间较标准缝合组明显缩短。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早期再狭窄可能是局部血管内膜损伤后的一种修复反应,采用新型粘合血管重建的方法比标准线缝合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急诊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方法治疗颈内动脉血栓形成闭塞性脑卒中的可行性方法。方法对2例急性颈内动脉血栓形成闭塞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全身麻醉下急性颈内动脉切开、血栓取出、颈动脉内膜切除及血管成形术。结果2例患者脑缺血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1例完全康复,1例生活自理。随访1—9个月未见血栓形成及血管再狭窄。结论急诊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内动脉血栓形成闭塞性脑卒中的方法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用手术的方法改善脑供血 ,治疗脑梗塞后遗症和预防脑梗塞的发生。方法 :1 998年 7月~ 1 999年 1 0月间对颈内动脉狭窄 >70 %的 6例患者施行了内膜切除术 ,对其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以及术后处理进行分析。结果 :6例患者术中颈动脉阻断时间为 2 6min~ 56min ,术后脑缺血症状和梗塞后遗症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简单易行 ,手术危险性小 ,是预防脑梗塞及治疗其后遗症 ,改善脑供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EA )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 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 CEA。手术全部采用全麻 ,术中放置动脉临时分流管。结果 :全组病例术后恢复顺利 ,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CEA是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Gu YQ  Guo LR  Qi LX  Hua Y  Li XF  Guo JM  Yu HX  Cui SJ  Wu YF  Tong Z  Wu X  Zhang J  Wang ZH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5):3197-3200
目的 探讨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寅武医院血管外科白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针对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施行的126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其中男92例,女34例,平均年龄65.5岁(48~75岁);脑梗死后遗症25例,有脑缺血症状69例,无症状32例;术中62例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颈动脉阻断后脑血流速度下降>50%的5例患者采用了动脉转流管;64例患者未行术中TCD监测,均采用了动脉转流管;术中22例分别采用了自体或人工血管补片成形,2例同时行颈-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术中术后采用控制血压、颈动脉压迫等方法防止颅内过度灌注.结果 所有手术均获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全部有症状患者及部分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伸舌偏斜10例,2周内恢复8例.随访118例,平均随访时间46.5个月(6~96个月),2例舌偏有改善;2例颈动脉重度狭窄,行支架成形术;4例颈动脉中度狭窄,继续随访;死亡7例,包括2例脑梗死.结论 CEA治疗颈动脉狭窄成功率高,疗效可靠.术中TCD监测利于防止脑缺血及颅内过度灌注;术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动脉转流管和动脉补片成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