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医学高等数学是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医学高等数学的教学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本文通过对创新人才的认识,针对医学高等数学理论性强、应用广泛、内容抽象、难以理解等特点,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如何借助教学平台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已成为时代需要,创新人才成为了时代宝贵的财富.医学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作为医学教育的最高层次,不应满足于完成本方向的研究,应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首要内容.如何培养出创新型的医学人才,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严峻课题.从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个要素出发,对各个因素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各个因素的共同作用来提高医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高等医学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医学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医学教育的历史使命。因此,必须对传统医学教育中不适应时代特征和要求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教师素质、教育评价等加以创新,正确认识阻滞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各种因素,把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并确定实施策略,保证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和表面化。  相似文献   

4.
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医学人才的关键,培养医学创新人才关键是建立一个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医学教育模式。通过调整课程体系、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加强课外科研活动,将有利于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与科研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西北医学教育》2016,(6):827-829
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在其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养成。医学院校采取的各种措施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集中体现在第一、二、三课堂的多种活动中,但在师资、评价和环境制约方面对创新培养存在束缚,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创新教育与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从21世纪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到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基础医学教育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尝试了面向创新教育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医学机能实验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素质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标志,又是人才的核心特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学校是开展创新教育的主战场,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本就如何在医学机能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培养医学创新人才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然而,我国医学人才培养大多仍沿用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存在明显不足。因此,应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加强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学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9.
当前培养拔尖的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医学院校作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阵地,应顺应社会和时代对人才的要求,重视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艺术教育在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应探寻一条适于医学生培养的特色艺术教育之路,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高等医学教育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其责任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用型医学人才。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改变,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造就医学实用人才已成为社会现代医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根据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总体目标,建立了麻醉学实用与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以下是我们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临床八年制和五年制学生创新能力相同与不同之处,分析其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方法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2004级、2005级临床八年制及五年制的学生展开创新能力、对创新能力的认识、创新能力的实践等相关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八年制及五年制学生普遍意识到创新是医学生必不可少的素质,但五年制学生对创新能力的有意识培养表现得明显不足,八年制学生有更好的创新氛围。结论八年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高于五年制学生,且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明显的优势。教育模式改革对八年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培养的探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新时期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越须打好临床基础知识,改革课程教学方式,重视教学实践环节,强化创新素质教育。建立科学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营造浓厚的学生科技学术氛围,倡导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素质的教学氛围,形成创新型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培养现代医学高级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3.
论临床医师运用循证医学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临床医师知识创新能力面临的问题,分析了循证医学与医学知识创新的关系,提出了临床医师要扩大知识范围,注重学识积累,培养好奇心和想象力,树立创新意识,注重临床实践,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运用循证医学知识提高知识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创新能力是生物医药产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文章探讨了阻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在研究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基础上,考虑将开放式创新纳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的可能,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我国生物医药企业持续提升创新能力的创新路径:制定开放式创新战略,参与全球技术创新联盟,强化多层次的创新主体和构筑产业开放式创新的多向支撑。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广州中医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建设自主创新基础上的评价指标体系。方法:滚雪球调查,问卷调查,结果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录入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提出中医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公式。结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前提是引进人才,最关键因素是企业配置自主创新资源的能力,政府的政策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重庆医科大学重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加强基础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近年来,借助“大创项目”“大创平台”及卓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科研项目深化培养了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医学生在科研论文发表、各类科学竞赛及专利申请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在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中也发现存在低年级学生医学背景知识薄弱、导师专业单一、平台仪器设备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改革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基于此,课题组在广泛调查研究后从学生、导师和管理机制3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对策,以期为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深化改革提供新线索。  相似文献   

17.
王建亭 《中国病案》2012,13(5):56-57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阶段。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如何保证和提高医学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的医学研究生,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主要课题。根据医学研究生的特点,对目前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课程教育、考核机制、导师职责、学术交流和科研平台建设等层面进行论证,提出培养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相关对策,探讨培养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逐步完善与医学创新教育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法开设选修课程《医学思维与创新》,对同一批学生在本课程实施前后进行效果评价;采用回顾性方法调查不同医院学生对临床医学教育实施现状的评价。结果医学生实践能力得分在课程后明显高于课程前(P<0.01),创新意识水平得分在课程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水平具有高度相关性(P<0.01)。结论《医学思维与创新》课程的开设对于医学生尽快熟悉和掌握医学思维方法,培养其实践能力,发展其潜在的创新意识和激发其创造潜能,是具有一定效果的。  相似文献   

19.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今乃至今后我国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仪器分析》教学中,理论教学上,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实践教学上,通过对验证性实验创新设计、增设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实行实验室开放政策等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培养创新的能力。通过这些改革,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20.
陈文婷 《医学教育》2013,(5):669-671
为满足国家创新战略需求,适应全球医学教育模式改革潮流,迫切需要培养医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医学生协同创新能力除了要求基础知识扎实、临床实践能力强外,还包括“领导能力、国际视野、人文情怀、科研素养”4种素质,培养医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路径包括改善交流技能,推动国际交流,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引入新型课程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