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了解心理虐待与忽视经历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以探寻适宜的父母养育行为。方法采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调查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随机抽取的心理虐待与忽视阳性组132名与阴性组312名儿童进行对照研究。结果2组心理虐待与忽视和儿童自我意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0.413〈r〈-0.0099),且阴性组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的得分均高于阳性组(-6.294〈Z〈-2.166),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父母责骂、恐吓、干涉、情感忽视、教育忽视、躯体/监督忽视等行为进行积极干预,有利于提高儿童自我意识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在大学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初步编制的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在大学生中应用的信度和效度。方法 对457名大学生进行一般资料问卷、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儿童虐待史问卷(CECA.Q)、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调查,2周后对53名学生进行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的重测。结果 (1)总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58,重测相关为0.769。(2)心理虐待分量表和忽视分量表与总量表相关系数分别为0.793和0.855,分量表之间相关系数为0.439;验证性分析显示二因素二阶模式与理论构想吻合度较好。(3)总量表、心理虐待分量表和忽视分量表与CECA.Q精神虐待部分相关系数分别为0.489,0.359,0.483。(4)大学生童年期心理虐待组或忽视组在SCL-90各个因子上得分较高,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有较好的信效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初步编制的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在大学生中应用的信度和效度.方法 对457名大学生进行一般资料问卷、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儿童虐待史问卷(CECA.Q)、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调查,2周后对53名学生进行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的重测.结果 (1)总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58,重测相关为0.769.(2)心理虐待分量表和忽视分量表与总量表相关系数分别为0.793和0.855,分量表之间相关系数为0.439;验证性分析显示二因素二阶模式与理论构想吻合度较好.(3)总量表、心理虐待分量表和忽视分量表与CECA.Q精神虐待部分相关系数分别为0.489,0.359,0.483.(4)大学生童年期心理虐待组或忽视组在SCL-90各个因子上得分较高,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有较好的信效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心理虐待与忽视经历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以探寻适宜的父母养育行为.方法 采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调查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随机抽取的心理虐待与忽视阳性组132名与阴性组312名儿童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2组心理虐待与忽视和儿童自我意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0.413<r<-0.0099),且阴性组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的得分均高于阳性组(-6.294<Z<-2.166),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对父母责骂、恐吓、干涉、情感忽视、教育忽视、躯体/监督忽视等行为进行积极干预,有利于提高儿童自我意识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受虐待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 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试.结果 受虐待组小学生CBCL各因子分和总分高于无虐待:CBCL总分[男生(45.02±43.46)分vs(14.41±14.37)分,t=4.79,P<0.01;女生(37.16±28.34)分vs(17.73±14.58)分,t=4.39,P<0.01],女生中11~12岁年龄组的社交退缩因子分高于9~10岁组[(3.80±2.91)分vs(2.47±2.94)分,t=2.19,P<0.05].除性虐待外,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CBCL各因子分和总分呈正相关(r=0.213~0.513,P<0.05或P<0.01).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和忽视对男生行为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213~0.510,t=2.060~5.032,P<0.05或P<0.01);忽视和情感虐待对女生行为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99~0.332,t=2.012~3.441,P<0.05或P<0.01).结论 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可显著预测个体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患者的症状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认知团体行为治疗(group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GCBT)的作用机制和长期效果。方法 对50例SAD患者进行治疗前的心理问卷评估,包括社交焦虑量表(Liebowitz social anxiety scale,LSAS)、自动思维问卷(automatic thoughts questionnaire,ATQ)、惧怕否定量表(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FNE)、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三维人格问卷(tridimension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TPQ)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gna minnen barndoms uppfostran,EMBU), 评价患者的思维方式、人格特点及外界的心理社会支持等因素,并与50例健康对照对比;30例SAD患者进行GCBT治疗(采取以改善自我为主、合并部分认知行为治疗的团体心理治疗方案,每周1次,每次2 h,共8周),在治疗后1周内再次进行量表、问卷调查,评价症状改善和认知改变程度。并对40例SAD患者(其中22例进行了GCBT治疗,18例未治疗)进行为期1~5年的随访。结果 SAD患者在思维方式、人格特点、社会支持、父母教养方式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GCBT治疗后社交焦虑( t=4.06, P=0.000)、负性思维( t=4.58, P=0.000)和惧怕否定( t=3.85, P=0.000)较治疗前明显减轻。随访发现SAD患者社交焦虑症状的减轻程度与患者的主观支持呈正相关(r=0.361, P=0.022),与父亲拒绝与否认的教育方式呈负相关(r=-0.431, P=0.005),参加治疗和未参加治疗的社交焦虑症状好转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3)。结论 GCBT治疗可通过改善SAD患者的负面认知缓解其症状,主观社会支持和父亲拒绝否定的教育方式会影响SAD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儿童攻击性行为与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环境、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行为量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家庭环境量表、Pier-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181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其中男生79名、女生102名)进行测评。结果儿童行为量表中男生的攻击性因子与家庭环境量表的道德宗教观因子、自我意识量表的幸福与满足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222,r=-0.224,P〈0.05),与父母养育方式量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M1)、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F5)呈显著正相关(r=0.228,r=0.219,P〈0.05);女生的攻击性因子与家庭环境量表的亲密度因子、父母养育方式量表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286,r=-0.212,r=-0.216,P〈0.01或P〈0.05),与父亲的惩罚严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223,P〈0.05);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父母养育方式量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自我意识量表的幸福与满足因子对男生的攻击性具有预测作用,家庭环境量表的亲密度因子、父母养育方式量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对女生的攻击性具有预测作用。结论良好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及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有助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梅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家庭教养行为的关系。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利用《幼儿心理卫生问题筛查问卷》《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和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梅州市10所幼儿园的924例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学龄前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5.9%。独生子女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无心理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家庭教养行为总得分高于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在不同的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理、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环境气氛5个家庭教养行为因子上存在差异(P0.001)。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在家庭教养行为因素中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教养行为中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是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儿童行为问题较为突出;儿童家庭教养行为与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家庭教养行为中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是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儿童期虐待对新兵自杀意念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法,对南京军区某部505名入伍新兵进行儿童受虐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自杀意念量表和贝克绝望量表评定.结果 ①儿童期经历虐待的新兵自杀意念和绝望程度得分[(5.56±4.58)分、(5.93±3.01)分]明显高于无虐待的新兵[(2.11±2.79)分、(3.10±2.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儿童期经历虐待的新兵积极应对得分[(18.98±6.16)分]明显低于无虐待的新兵[(23.27±7.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期经历虐待的新兵消极应对得分[(9.27±5.04)分]明显高于无虐待的新兵[(6.93±4.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儿童期经历虐待的新兵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依次(69.38±10.43)分、(20.16±3.97)分、(25.73±3.68)分、(22.82±5.52)分]均明显低于无虐待组的新兵[依次(75.55±9.67)分、(23.25±2.50)分、(27.56±3.51)分、(24.67±5.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儿童期虐待与自杀意念、绝望程度、消极应对正相关(r=0.379,0.402,0.228),相关均达到显著性(P<0.01);儿童期虐待与积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负相关(r=-0.285,-0.302),相关均达到显著性(P<0.01).结论 儿童期遭受虐待的新兵有更明显的自杀意念;儿童期虐待导致不良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缺乏可能是产生自杀意念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受艾滋病影响儿童领悟社会支持、自尊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建立良好的亲社会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河南省受艾滋病影响严重的地区抽取受艾滋病影响儿童300名,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自尊量表、亲社会行为量表进行测评,对数据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cbootstrap检验等统计学处理.结果 (1)受艾滋病影响儿童领悟社会支持与自尊显著正相关(r=0.436,P<0.01),领悟社会支持与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r=0.457,P<0.01),自尊与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r=0.477,P<0.01).(2)回归分析发现,领悟社会支持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变异的解释率为20.8% (F=67.944,P<0.01).自尊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变异的解释率为22.8%(F=76.146,P<0.01).(3)自尊作为中介变量,领悟社会支持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著,领悟社会支持对亲社会行为的直接效应估计值为0.272 (P=0.02),自尊在领悟社会支持与亲社会行为间的中介效应估计值为0.208(P<0.01).结论 领悟社会支持、自尊是影响受艾滋病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自尊在领悟社会支持影响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