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采用生姜细胞外囊泡样纳米粒(EVNs)来源脂质制备载吴茱萸碱(EVO)的脂质体, 以改善其成药性。  方法  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生姜EVNs, 筛选EVNs脂质的提取溶剂。薄膜分散法制备载EVO脂质体(EVO@Lipo), 以包封率为指标, 正交试验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采用粒度电位分析、差示量热扫描(DS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EVO@Lipo进行表征, 并考察EVO@Lipo的体外释药行为。  结果  筛选出三氯甲烷、甲醇-三氯甲烷、乙醇-二氯甲烷作为脂质的提取溶剂, 正交试验优化确定载药脂质体的最优制备条件为采用甲醇-三氯甲烷(2∶1)提取脂质, 药脂比为1∶50, 超声条件60 W、15 min。制得的EVO@Lipo包封率为88.21%, 平均粒径194.9 nm, PDI为0.22, Zeta电位为-35.3 mV, 并证明EVO@Lipo并非药物和脂质的物理混合物。体外释放实验显示, EVO@Lipo能延缓药物的释放。  结论  EVNs来源脂质可装载疏水性药物EVO, 提高其溶解性, 并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制备载有幽门螺杆菌重组蛋白(BIB蛋白)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 PLGA)微球和PLGA-壳聚糖复合微球,优化微球制备参数,并分析两种微球在体外胃、肠液中的释放性能。  方法  采用双乳化-溶剂挥发法(W1/O/W2)制备BIB-PLGA微球和BIB-PLGA-壳聚糖复合微球;通过单因素分析方法,研究水相/油相(W1/O)比例、PLGA质量分数、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 PVA)浓度等对微球外观、粒径、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 PDI)、包封率和载药率的影响,确定最优参数,采用BCA法测定蛋白浓度,计算微球累计释放率。  结果  本研究的最佳参数条件为:W1/O为1∶2,PLGA质量分数5%,PVA质量分数0.2%。BIB-PLGA微球包封率(78.20±1.73)%,载药率(10.58±0.23)%,粒径(2.11±0.08) μm,PDI(0.35±0.18);BIB-PLGA-壳聚糖复合微球包封率(78.87±1.30)%,载药率(15.50±0.25)%,粒径(2.28±0.52) μm,PDI(0.39±0.54)。BIB-PLGA微球和BIB-PLGA-壳聚糖复合微球在体外胃、肠液中均能缓慢释放,BIB-PLGA-壳聚糖复合微球的缓释效果更明显。  结论  采用双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的BIB-PLGA微球和BIB-PLGA-壳聚糖复合微球载药率和包封率都较高,粒径可控,外观分散,对胃肠液有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制备并表征维生素E琥珀酸聚乙二醇酯(D-alpha-Tocopheryl polyethylene glycol 1000 succinate, TPGS)修饰载精氨酸脱亚胺酶(arginine deiminase, ADI)磺丁基-β-环糊精脂质体纳米粒(TPSG modified ADI sulfobutyl-β-cyclodextrinol liposome nanoparticles, ATCL),并考察ATCL在动物体内的药动学特征。  方法  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ATCL,测定ATCL的粒径和Zeta电位。通过氨基硫脲-二乙酰一肟比色法测定ADI活性,静脉给药后于设定时间点取血并测定血浆中酶活性,绘制酶活性-时间曲线,DAS 2.1.1软件分析药动学特征。  结果  制备的ATCL粒径和电位分别为(216.1±13.6) nm和(?19.4±2.1) mV。ADI和ATCL的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相同,均为37 ℃,pH6.5。分析得ATCL的AUC(0~168 h)、MRT(0~168 h)、Cmax、Tmax、t1/2分别是游离ADI的3.99、2.56、1.58、3.2、9.88倍。ATCL相对ADI生物利用度提高了298.54%。  结论  本研究中制备的ATCL能够提高ADI酶活性以及在SD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使用硫酸软骨素-胆固醇聚合物(CS-Chol)和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DSPE-mPEG2000)构建一种共载吡柔比星(pirarubicin, THP)和长春瑞宾(vinorelbine, VRL)的混合胶束(T+V-CS胶束),并对其治疗乳腺癌的效果进行评价。  方法  用超声-透析法制备T+V-CS胶束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用MTT实验和细胞周期实验评价T+V-CS胶束的体外抗肿瘤效果,同时在4T1乳腺癌小鼠模型上研究T+V-CS胶束的体内抗肿瘤效果。  结果  T+V-CS胶束在透射电镜下呈近球形;马尔文粒径为(155.5±4.5) nm,多分散系数(PDI)为0.170±0.003,Zeta电位为(?23.0±0.9) mV;在T+V-CS胶束中,THP的包封率为(81.87±2.56)%,VRL的包封率为(87.54±2.82)%,总载药量为(10.20±1.20)%。体内外药效实验结果表明,与单载药胶束和游离药物溶液相比,T+V-CS胶束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能诱导G2/M期的细胞数明显增加,能明显抑制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并延长小鼠生存期。  结论  T+V-CS胶束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效果,对乳腺癌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提高盐酸青藤碱(sinomenine hydrochloride,SIN-HCl)脂质体的药物包封率,并阐明处方药量与脂质体粒径等因素对包封率的影响规律。方法 以离心沉淀-离心超滤法测定SIN-HCl脂质体的包封率;以包封率与成型性为主要指标筛选薄膜分散法(TFH)、逆相蒸发法(REV)与乙醚注入法(EI)3种制备方法;考察水化液的种类、pH值、离子浓度以及pH梯度载药、磷脂-胆固醇比例、药脂比对包封率的影响;以全面设计试验考察处方药量与粒径两因素对包封率的影响规律;考察代表性脂质体样品在4 ℃下的稳定性。结果 最适的制备工艺为薄膜分散法;最佳水化液为柠檬酸缓冲液(CBS);随着水化液pH值的升高,包封率增加;当水化液的pH值相同时,脂质体包封率随着水化液离子浓度的降低而增加;pH梯度载药可提高脂质体的包封率,pH梯度载药脂质体的最适水化液为pH值2.5的CBS,最适大豆磷脂-胆固醇比例为6∶1,SIN-HCl与大豆磷脂的比例由1∶6增至6∶6,未经探针式超声处理的脂质体包封率略有下降;建立了药物包封率与处方药量和粒径之间的定量关系,一定粒径与处方药量的脂质体包封率大于80%;成品脂质体的稳定性良好。结论 pH梯度主动载药技术可以制备高包封率的SIN-HCl脂质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真实世界中国家带量集采与原研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支架植入术后抗血小板效果。  方法  基于真实世界建立ACS患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数据库。在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将患者分为带量集采组和原研对照组,构建基线变量和结局变量,通过倾向性评分按 1∶1 匹配入组,比较2组研究对象口服等强化双倍剂量的氯吡格雷(75 mg,BID),1个月后调整为一般维持剂量(75 mg,QD)的抗血小板效果以及连续服用1 a后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1) 2组在口服强化剂量第5天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抑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1个月后改为维持剂量第5天ADP抑制率均较前升高,组内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5);维持剂量第5天与强化剂量第5天的ADP抑制率升高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2组在口服强化剂量第5天MA-AD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1个月后改为维持剂量第5天2组MA-ADP同样无统计学差异(P > 0.05),组内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5);2组MA-ADP在2次不同时间点是否落在正常治疗窗内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3)集采氯吡格雷(C/E = 0.840)与原研氯吡格雷(C/E = 2.124)进行比较具有更佳的平均成本-效果药物经济学效应。  结论  集采与原研氯吡格雷在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的强化剂量期或是维持剂量期表现的抗血小板疗效、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工艺,制备黄芩素-聚乙二醇12羟基硬脂酸酯-磷脂纳米胶束,以改善其溶解性。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黄芩素-solutol HS15-磷脂复合纳米胶束(BA-Sol-Pls),分别以乙醇用量(X1)、solutol质量浓度(X2)、磷脂质量(X3)浓度为考察因素,采用B-B试验进行设计,粒度测定仪考察纳米胶束粒径和Zeta电位,超速离心法考察胶束的包封率及载药量;效应面法筛选载药纳米胶束的最佳处方。结果?优化处方制备的载药纳米胶束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410±5.98)nm,Zeta电位为-(21±0.92) mV,包封率为90.38%,载药量为5.35%。结论?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黄芩素纳米胶束制备工艺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有关物质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ULTR ON ES-OVM(4.6 mm×150.0 mm,5μm),流动相为0.01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乙腈(75∶25),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为220 nm,柱温为25℃,进样量为20μL。结果在该色谱条件下,硫酸氢氯吡格雷与各中间体、杂质分离良好,辅料对有关物质检测无干扰。结论本方法用于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有关物质检测专属灵敏,方法可靠。  相似文献   

9.
盐酸万古霉素阳离子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万古霉素阳离子脂质体(cationic liposomal vancomycin,CLVs),确定其最佳处方制备工艺,并研究其性质。方法采用正交法确定逆相蒸发法制备CLVs的最佳处方;采用HPLC法测定药物含量;用微型葡聚糖凝胶柱分离脂质体混悬液中的CLVs与游离药物;在电镜下观察CLVs的形态,并采用激光散射法测定其粒径和Zeta电位。结果制备的CLVs为多囊脂质体;通过正交实验,确定逆相蒸发法制备CLVs的最佳处方为∶磷脂∶硬脂酰胺∶胆固醇的摩尔比为7∶3∶1,脂质∶药物的质量比为15∶1,有机相∶水相的体积比为3∶1;制备的脂质体平均粒径、Zeta电位、pH值以及包封率分别为(185.75±16.33)nm、(69.11±4.62)mV、(6.98±0.01)和(8.58±0.045)%,脂质体在4℃和-80℃条件下保存3个月,稳定性良好,药物泄漏率〈5.0%。结论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万古霉素阳离子脂质体,方法简便,重现性好,包封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抗血小板治疗既有效又安全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8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单抗组43例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口服,1次/d;双抗组43例给予阿司匹林100 mg口服,1次/d;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口服,1次/d。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单抗组总有效率(76.7%)与双抗组(79.1%)无明显差异(P>0.05);但双抗组发生颅外出血事件(18.6%)明显高于单抗组(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抗血小板治疗使用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抗临床疗效并不优于硫酸氢氯吡格雷单抗治疗,且颅外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单抗治疗,故临床脑梗死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推荐单用硫酸氢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筛选出PEG6000流感疫苗脂质体的最佳制备工艺并且评价其稳定性.方法 将小鼠免疫7d,通过MTT法确定加入PEG6000的最佳摩尔百分比和最佳制备工艺.采用冻融冻干法制备PEG修饰的流感疫苗脂质体,将样品分别储存于不同温度[4℃、(25±2)℃、(37±2)℃]下,在设定时间取样测定包封率、胸腺指数和抗体滴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构建pH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双响应性粒径可变纳米递药系统,协同提高化疗药物在肿瘤组织的高效滞留和高效穿透,增强肿瘤治疗效果。  方法  构建了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HA)碳量子点(carbon quantum dots, CD)偶联明胶纳米粒(gelatin nanoparticle, GNP),通过pH敏感的亚胺连接化疗药物阿霉素(doxorubicin, DOX),得到GNP@HA-CD-DOX纳米粒并进行表征,考察粒径变化能力、释药行为、血液相容性、细胞摄取和肿瘤球深层穿透能力、体内肿瘤分布以及治疗效果。  结果  GNP@HA-CD-DOX纳米粒粒径为(162.93±2.55) nm,在MMP处理下可降解释放出粒径约40 nm的HA-CD-DOX。该纳米粒DOX载药量为(4.94±0.22)%,DOX可以在肿瘤微环境和溶酶体中响应低pH释放。GNP@HA-CD-DOX无明显溶血现象;与MMP-2共孵育后粒径减小,能够明显提高细胞摄取和肿瘤球中的深层穿透。GNP@HA-CD-DOX在荷瘤小鼠模型上表现出优于小粒径HA-CD-DOX的肿瘤分布和抗肿瘤能力,且安全性较好。  结论  该pH和MMP酶双响应粒径可变的纳米递药系统协同提高药物在肿瘤的滞留和深层穿透,提高了抗肿瘤效果,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研究鸡内金对大鼠肾草酸钙结石模型的作用,探讨鸡内金对大鼠肾草酸钙结石的防治作用。  方法  选用SPF级雄性大鼠40只,按体重排序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鸡内金高、中、低剂量组,每组8只。正常组给予正常饮水和饲料,模型组给予造模剂(1%乙二醇饮水+上午0.2 mL/只2%氯化铵灌胃),鸡内金高剂量组[(5.00 g/kg体重]、中剂量组(2.50 g/kg体重)、低剂量组(1.25 g/kg体重)同时在下午分别按0.2 mL/100 g体重灌胃,连续4周。试验结束后测定各组大鼠24 h排尿量和尿钙(Ca)、尿磷(P)的含量,以及肾组织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的含量,分析各组大鼠血清CAT、MDA、Ca、P、肌酐(Cr)、BUN含量,观察肾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鸡内金高剂量组肾CAT[(6.1±1.3)U/mg vs. (4.1±1.2)U/mg,P<0.05]、血清CAT[(29.8±1.5)U/mL vs. (26.6±1.3)U/mL,P<0.01]升高,鸡内金高、中、低剂量组肾MDA[(15.71±0.21)nmol/mg、(16.84±0.18)nmol/mg、(17.29±0.11)nmol/mg vs. (17.59±0.19)nmol/mg,均P<0.01]含量均降低,鸡内金高剂量组血清Cr[(46.5±3.3)mmol/mL vs. (52.1±2.7)mmol/mL,P<0.01]降低。与模型组比较,鸡内金各剂量组肾组织病理损伤有所减轻。  结论  鸡内金能有效预防大鼠肾草酸钙结石,并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mPEG-PDLLA)提高奈妥吡坦(netupitant)的水溶性,为开发获得一种奈妥吡坦注射液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  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包载奈妥吡坦的mPEG-PDLLA纳米粒(NT/mPEG-PDLLA-NPs),以载药量和粒径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优化处方(奈妥吡坦与mPEG-PDLLA的药质比)和工艺(成膜温度和时间)。采用激光散射粒度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NT/mPEG-PDLLA-NPs的粒径、电位、形态进行表征,采用MTT法对纳米粒的细胞毒性进行表征。  结果  NT/mPEG-PDLLA-NPs的最佳处方和工艺为:奈妥吡坦与mPEG-PDLLA药质比为1:6, 成膜温度为55 ℃, 成膜时间为30 min。此条件下制备得到的NT-mPEG-PDLLA-NPs呈淡蓝色透明液体,载药量为14%,药物质量浓度高达10 mg/mL,平均粒径58 nm,电位-0.29 mV,电镜下观察纳米粒呈球形或类球形颗粒,药物包载未显著改变奈妥吡坦的细胞毒性。  结论  成功制备了NT/mPEG-PDLLA-NPs,显著提高了奈妥吡坦的水溶性(10 mg/mL),为开发奈妥吡坦的可注射制剂提供了潜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