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亢患者外科治疗中插管全麻术后麻醉恢复期的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麻醉恢复74例甲亢患者全麻下行手术治疗后麻醉恢复室内留治时间,生命征情况,麻醉拮抗剂的使用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74例患者经恢复室处治后平安返回病房,无死亡病例.1例患者麻醉苏醒时间延迟(1.35%);23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31.08%):其中切口出血2例(2.7%);甲状腺危象2例(2.7%);呼吸困难2例(2.7%);躁动17例(22.97%).结论:甲亢患者在麻醉恢复期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麻醉恢复室的管理应建立专科病种的处理规范,避免病情复杂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围术期麻醉管理角度分析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中不良事件和麻醉管理安全性关系,试图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不同麻醉方法(静脉全麻、喉罩静吸复合全麻和气管插管全麻)下1 792例介入治疗术中出现不良事件的类型、发生率、死亡原因及处理等。对可以预知的麻醉高危因素加以强化管理,降低麻醉相关不良事件。结果:麻醉相关因素引起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63%(65/1792),经及时处理后好转,不影响患儿预后。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40%(43/1792),其中死亡4例,总死亡率为0.22%。3种麻醉方法中静脉全麻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12.6%,P=0.000),且危险性高。结论:术前根据患儿不同的病情和生理状况,选择合适的麻醉管理方案,对可以预知的高危因素加以强化,制定合理的应急处理方案。有效的围术期监测及科室团结协作可以降低先心病介入治疗术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经验,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并探讨处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39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处理经验。结果:术前发生的肝功能不良、凝血机制障碍和上消化道出血,对患者手术的安全性有重要影响,需要积极处理。125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56%),包括术后腹腔内出血8例(1.25%),近期复发上消化道出血21例(3.29%),感染32例(5.00%),脾静脉血栓39例(6.10%),肝功能不全25例(3.91%)。住院期间死亡7例(病死率为1.1%)。主要死亡原因:复发上消化道出血(4例),肝功能衰竭(3例)。结论: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应注意:(1)积极有效的围手术期处理;(2)合理的把握手术时机;(3)术中完全彻底的阻断门奇静脉间的反常血流。  相似文献   

4.
小儿全麻醉恢复期加强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全麻醉(全麻)恢复期加强监测在防止/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的意义.方法连续监测360例12岁以下全麻术后未醒患儿,对术后并发症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并发症97/360例(26.9%),其中呼吸系统并发症35例(36.1%)、呕吐33例(34.0%)、神经精神症状11例(11.3%)、低血压8例(8.2%)、低体温3例(3.1%)、苏醒延迟7例(7.2%),低氧血症发生率为21.7%(78/360),并发症患儿中80.4%同时伴有不同程度低氧血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手术类别及手术时间有关,且随年龄减小并发症有增高的趋势,比较四种麻醉方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结论加强全麻恢复期监测与治疗是防止/减少小儿全麻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宜兴市人民医院2014年8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上消化道异位胰腺住院患者53例,实施ESD手术,并对其内镜表现、病变特征、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结果进行记录分析。结果行ESD治疗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67.5 min,切除的病变标本平均大小为21.5 mm×16.0 mm,1例患者术中出现穿孔,1例出现少量出血。患者术后住院平均时间为(4.4±1.2)d,术后1例患者发生上消化道迟发出血,1例患者发生穿孔。53例患者均在2个月内创伤愈合,未见病变残留,12个月内未见异位胰腺复发。结论 ESD治疗上消化道异位胰腺能有效切除病变组织,治疗创伤较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黏膜浅表病变的临床安全性和效果,并对ESD治疗出现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及处理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胃黏膜浅表病变行ESD治疗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观察ESD的治疗情况和效果,分析术中及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及处理情况.结果 116例胃黏膜浅表病变全部完成ESD治疗,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9.1%(115/116),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率为95.7%(111/116),肿瘤平均最大径为(25.0±11.6) mm,平均手术时间(56.6±20.5)min;术中急性少量出血发生率为3.4% (4/116),无急性大量出血发生,延迟性出血发生率为0.9%(1/116);5例出血病例均应用电凝止血和止血夹联合内镜下止血成功;术中穿孔发生率为2.6%(3/116),3例穿孔病例在术中应用钛夹夹闭,穿孔患者无气腹发生,均保守治疗成功.ESD术后2个月时复查,创面溃疡愈合率为100%,术后平均随访(20.3±5.1)个月.术中出血和穿孔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胃角(x2=7.937,P=0.01)及术后病理结果为早期胃癌(x2=9.145,P=0.005).结论 E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胃黏膜浅表病变微创治疗方法,手术操作成功率高;强调ESD术中和术后应注意预防性止血.强调早期术中发现穿孔,大多能完成内镜下穿孔的有效闭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usal tumors,SMTs)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赣州市人民医院及江苏省淮安市盱眙人民医院诊断为上消化道SMTs,并接受STE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结果、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纳入56位SMTs患者,其中25例行STER,31例行ESD。STER组瘤体最大径为0.6-2.1cm;ESD组病变最大径为0.5-1.8cm。STER组创面长径为1.6-2.1cm;ESD组创面长径为1.5-3.1cm。STER组手术时间为50-150min,ESD组手术时间为25-80min。两组住院天数无明显差异。术中出血STER组发生率为8.0%(2/25);而ESD组出血发生率为16.1%(5/31)。STER组未见穿孔,ESD组4例出现穿孔,其中有3例来源于固有肌层SMTs。STER组有1例发生皮下气肿;ESD组则出现6例。结论 ESD和STER均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与ESD相比,STER可以缩小手术创面长径、降低穿孔率,减少了穿孔所致皮下气肿、气腹、腹膜炎等发生。STER是治疗SMTs患者的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麻醉恢复室老年病人全麻术后严重呼吸并发症发生原因、预防及有效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我院麻醉恢复室(PACU)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老年全麻病人拔管后严重呼吸并发症原因及其处理。结果:PACU收治的1700例全麻术后老年患者中20例需重新插管行呼吸机治疗,发生率为1.2%。造成二次插管的主要原因有呼吸道梗阻(7例)、麻醉药物残余作用(6例)、反流误吸(4例)和低温寒战(3例)等。结论:拔管后严重呼吸并发症应以预防为主。围拔管期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根据手术部位及方式、麻醉用药及患者呼吸恢复情况等决定拔管时机,采取相应措施,可有效减少呼吸并发症及二次插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2156例麻醉恢复室(PACU)全麻术后患者清醒时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情况,为全麻患者术后清醒时的治疗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记录2156例全麻术后患者清醒时烦躁、低氧血症、低血压、高血压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处理及护理体会.结果 有90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约4.42%,术后患者烦躁有54例,低氧血症(Sa02<90%)有26例,低血压5例,高血压4例,心律失常1例.结论 应密切观察全麻术后恢复期病人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心律和血压,确保病人安全渡过麻醉苏醒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于应用ESD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例上消化道黏膜局限性隆起病变,先行超声内镜检查,再采用ESD进行治疗,比较术前超声内镜诊断与内镜治疗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记录手术耗时、整块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局部残留复发率。结果食管病变6例,其中早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各1例,平滑肌瘤4例;胃内病变14例,其中胃早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各3例,异位胰腺1例,间质瘤7例。术前EUS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为100%。手术时间16~100(32.8±15.7)min;整块切除率85%,出血率为20%,穿孔率10%,术后随访1~12个月,无残留与复发。结论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诊断准确率高,超声内镜辅助下ESD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初步探讨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同时伴发上消化道肿物的内镜下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分中心自2010 年 1月至 2021 年7月经内镜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18例上消化道肿物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上消化道肿物切除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包括早期食管癌4例,早期胃癌6例,胃增生性息肉8例。静脉曲张应用LDRf分型方法进行诊断,食管静脉曲张采用套扎术或硬化术治疗,胃底静脉曲张采用栓塞术治疗,上消化道肿物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总结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下表现、内镜下治疗方法、病理结果、随访等情况。 结果 18例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5例,B级3例,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均小于1.5,所有病例中消化道肿物位于食管或胃底曲张静脉之上或临近部位4例,8例患者曾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史,进行了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其中5例患者先行内镜下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在治疗后1~6个月择期复查胃镜,观察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好转后,对上消化道肿物采用EMR或ESD治疗,随访观察内镜下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治疗、EMR或ESD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病灶均完整切除,术后病理均显示切缘干净,在上消化道肿物切除术后12个月的随访中,无患者死亡。结论 EMR、ESD对于肝硬化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伴发上消化道早癌、息肉等肿物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选择合适时机进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干预,可降低术后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诊治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患者疗效和预后。 方法 2013—2016年舟山市妇幼保健院共收治62例疑似消化道癌肿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21例,平均(58.5±6.2)岁。患者均经ESD进行诊断和治疗,术后病理结果确诊为早期癌前病变。考察ESD诊断和治疗的效果,并发症情况和患者的预后。 结果 病变均在黏膜、黏膜下层,部位分别在食管17例(27.42%)、胃29例(46.77%)、结肠16例(25.81%),其中多为食管中段(10例,58.82%)。病理分型分别为Ⅰ型3例(4.84%)、Ⅱ型59例(95.16%),其中多为Ⅱb (28例,47.16%)。病灶完全切除率为95.16%(59/62),治愈性切除率为90.32%(56/62)。术中出血1例(1.61%),穿孔2例(3.23%),术后胸骨后疼痛2例(3.23%),腹痛1例(1.61%),均经抗感染、抑酸等治疗后痊愈。随访第6个月无失访患者,患者的进食不适、吞咽困难等症状均得到明显地缓解(分别为21例,33.87%和18例,29.03%)。复发1例(1.61%),经再次ESD术后痊愈出院。 结论 ESD诊治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的切除率高,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率较低,可以作为微创诊疗消化道癌前病变的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方法:对52例上消化道异物患者的麻醉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例上消化道异物均能顺利取出,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静脉麻醉辅助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可以缩短操作时间,更加顺利地取出异物,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临床护理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05年9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病灶大于2 mm)行ESD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行常规护理,实验组3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ESD专项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经过ESD治疗和精心护理后,60例患者消化道隆起全部切除并治愈,治愈率为100%;实验组住院时间(6.23±1.34)d,术后并发症2例;对照组住院时间(10.34±1.76)d,术后并发症9例,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ESD专项护理能够显著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提高临床疗效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经口内镜下环形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贲门失迟缓症及食管肿瘤的手术室外麻醉方法及术中并发症处理.方法 对2008年12月-2013年3月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82例行POEM及214例行食管ESD患者的术中麻醉记录整理并回顾分析,提取患者不同时点各项麻醉检测指标数值、术中严重并发症及治疗措施.结果 296例均行健忘镇痛慢诱导气管插管全麻,术中麻醉维持采用静脉输注丙泊酚并间断静注芬太尼,ESD手术时间平均(62.8±12.51) min,POEM手术时间平均(78.6±15.42) min,术毕均于内镜室内顺利拔管.32例(10.91%,32/296)于插管成功后单次注射丙泊酚时出现一过性血压降低,收缩压<80 mmHg(1 mmHg=0.133 kPa),8例(2.7%,8/296)术中收缩压下降幅度大于其基础值的20%,给予麻黄碱、去氧肾上腺素处理;两组患者术中1例(0.3%,1/296)发生支气管痉挛,3例(1%,3/296)气胸,12例(4%,12/296)皮下气肿,1例(0.3%,1/296)气腹,26例(8.78%,26/296)术中出现各类心律失常.结论 健忘镇痛慢诱导气管插管全麻可为此类手术提供安全的手术条件及确切的麻醉效果,术中若出现严重气胸等手术并发症应及时明确诊断并果断处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7月—2020年8月收治的SMT患者82例,患者均行EUS检查;根据EUS结果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包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等,比较EUS与病理结果的诊断符合率、根据EUS诊断结果制定的术前方案与实际的手术方案符合率。  结果  EUS能清晰显示消化道SMT的层次来源、大小、回声、边界;经EUS诊断85例病灶,12例EUS诊断与病理诊断不一致,其中2例食管间质瘤、2例胃间质瘤、1例胃窦血管球瘤、1例副脾、1例神经鞘瘤、1例腺肌瘤、1例纤维瘤误认为平滑肌瘤,2例胃平滑肌瘤、1例胃体异位胰腺均误认为间质瘤,EUS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为85.9%(73/85);ESD手术40例,ESE手术34例,STER手术2例,EFTR手术9例,其中2例术中转腹腔镜术,术后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根据EUS制定的术前方案与实际的手术方案符合率为97.6%(83/85)。  结论  EUS是诊断消化道SMT较准确的方法,对内镜下治疗方式的选择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对大而平坦的消化道黏膜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进行一次性大块剥离治疗的护理配合。方法在内镜黏膜下注射基础上利用几种特殊的高频电刀,将病变所在黏膜剥离而达到治疗目的的内镜下操作技术。结果22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结论通过 ESD 可完整切除病变,达到根治消化道肿瘤的效果。此外,默契的医护配合也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肿瘤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取从2012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肿瘤,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与护理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护理组采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手术指征、手术成功率以及并发症。结果护理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手术成功率为100.00%,对照组为92.00%,护理组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0%,对照组为20.00%,护理组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肿瘤患者,采取有效护理干预,可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 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15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物进行超声内镜检查(15例病变均位于黏膜下层),应用TT刀、HOOK刀、IT刀等工具进行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先用1∶10000肾上腺素加美蓝在黏膜下注射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再对肿瘤进行钝性分离,完整切除病变。结果:病变最大直径为6~18mm,平均8mm,15例均成功完成ESD治疗,手术时间26~61min(平均41min)。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本组ESD病例未见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20.
消化道肿瘤是我国常见的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疾病,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化道肿瘤被早期发现。消化内镜在其早期诊断与治疗中占据着举足轻重地地位。近年来,一些新型辅助内镜,如超声内镜、放大内镜、电子染色内镜、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等已用于早期食管、胃肠肿瘤的辅助诊断,使得我们对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内镜下表现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此外,多种内镜下微创治疗新技术如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经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STD),经内镜黏膜下隧道切除术(STER)等也逐渐应用于临床。这些新技术在减少组织损伤的同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临床疗效,但在早期消化道肿瘤的诊治方面仍面临一些新问题,如怎样准确判断病变深度、评估淋巴结转移风险、避免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病理学分型及标本切缘处理的规范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消化科医师、内镜临床医师及病理科医师等共同努力。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一些新型的小分子物质(Micro-RNA)已被证实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临床疗效及预后相关,或许在未来能协助我们早期诊断消化道肿瘤。总之,只有结合内镜、影像学及病理学等多种检查措施,积极开展消化内镜新技术,消化道肿瘤才能更早期地获得诊断和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和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