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试论肾气     
关于肾气的实质,肾气和肾精、肾阴、肾阳、元气的关系,有必要进行探讨。作者结合临床和教学实践,复习有关文献,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肾气的实质“气”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在中医学基础理论框架形成初期,被当时的医家们从哲学领域移植了过来,成为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一块价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对干细胞研究的深入,秉着对中医理论的现代认识,不难发现干细胞与中医"肾精"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从两者在来源、分布上的相似性入手,在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过程中对两者所发挥的作用展开论述,并且进一步着重分析了两者在临床应用上的联系,对干细胞和"肾精"进行深层次的相似性探讨,旨在为中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由邱鸿钟编著的《医学与语言》一书最近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为:语言与人的三个世界,医学人文科学的体系与方法,人的存在符号,医学范式与语言文化,中医的语义逻辑结构,临  相似文献   

4.
以学科学科学方法论为指导,对中医未病学中"未病"概念进行了理论梳理。运用逻辑与历史方法相结合,分析前贤对"未病"概念界定存在的缺陷,对"未病"概念进行了理论重建。界定"未病"的基本内涵为"在某一时间段的结点,人尚未发生已知的有一定病因、条件,具有特定应答反应过程的,有明确病名的生命状态";"未病"的外延,依时序展开为"健康状态"和"欲病状态"子概念范畴,从系统层次分化出"整体未病态"和"局部未病态"子概念范畴。  相似文献   

5.
研究参考ISO/TC2i5的健康信息标准框架及ISO/TC215健康信息标准分类,提出中医临床信息标准体系的二维框架。二维框架包括三行“特异度水平”维度和四列“视角”维度。“特异度水平”维度包括概念层、逻辑层、物理层;“视角”维度划分为中医电子病历数据标准、中医临床术语标准、中医信息系统标准及中医诊疗设备通信标准四方面。该框架既保证了较大的标准构件容量,又能体现标准之间的内在系统性联系,有利于指导中医临床信息标准的规划、开发与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6.
中医理论思辨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从语言、逻辑的层面思考中医理论的本质性问题,揭示中医理论概念隐喻的语言学基础;明辨这些概念隐喻从哪里来,它又将引导我们到哪里去?方法应用隐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形成、中医学的逻辑、中医学中的体系、脏腑功能、病因病机、证候、药性方剂、经验等相关问题进行系列思考。结果中医学是一种以身体经验感知为基础而形成的理论;中医治病所涉及的逻辑是一种集知识、信念、道义为一体的动态逻辑;中医学中存在"辨证论治"与"方证论治"两大体系;中医学中的脏腑功能是生理和指派的混合体;中医病因病机是一种因"原型"而形成的概念隐喻;中医证候诊断在于主客观的同构;可能不存在所谓的"证候本质";"四气五味"与"君臣佐使"只是概念隐喻;"经验"是难以继承或不能继承的。结论中医语言是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中医理论学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需要做的主要工作,可能就是对中医语言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整体观、系统论是中医药的重要特点, 中医药理论中也充满许多具有原创性的思想。课题组先是以还原论为指导, 进行了肾阳虚证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研究, 近来利用系统生物学的思想, 在肾虚证(以衰老为模型)研究领域也进行了一些尝试。肾精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根据对中医肾精概念的深入发掘, 提出肾精内涵的干细胞理论, 并初步论证了肾精与干细胞的关联以及补肾填精药物激活内源性干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现代哲学?逻辑学和语言学的方法对中医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语义分析,认为在对中医理论的现代研究中存在着不少概念上的混乱,认真辨析含义与指称?实体与关系?事实与事物?存在与存在物等相似而实不同的概念之间的区别,有助于正确理解中医的人文精神和认识逻辑?  相似文献   

9.
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之上的中医理论在中医实践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理论指导作用,中医的客观的、不容质疑与否认的实践效果是对中医科学性的重要肯定。"实证"重在"取象",实证主义的"取象"与传统取象比类的"取象"在哲学上没有本质区别。西医是属于实践基础范畴的,中医的内在科学性决定了中医应用现代科技是自然的和必要的事情,这也同样预示了哲学与科学相统一这一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论证认为,揭示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是中医理论现代化的关键,建立中医实验技术体系是中医理论现代化的基础,突破原有框架创立新学说是中医理论现代化的核心。进一步提出中医人体之"气"是机体电磁辐射形成的量子场的"量子中医学"概念,以及运用微观状态的电磁辐射、光(量)子辐射、能量(热)等量子形式,建立量子中医学诊察和实验技术体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体验科学方法论具有典型中医特色,在哲学指导思想、观察内容、观察方法以及思辨方式上与现代医学所倡导的实验科学方法论具有明显的差别。具象思维是体验科学方法论的特征性思维方式,也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医原创性思维方式。从辨证论治的历史发展源流来看,辨证论治是中医适应实验科学方法论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实验科学方法论痕迹,其发展也一直无法摆脱逻辑思维的束缚,虽然表面上倡导灵活,由于核心理念的精确化,实质上将中医引向模式化与僵化,成为纯粹形而上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有鉴于此,有必要重视、培养并不断提高具有典型中医特色的具象思维能力,并逐渐淡化辨证论治的提法。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学语言系统是中医药行业的一个大型术语系统,主要分为基础词库和语义系统两大部分。基础词库是整个中医药检索语言系统的核心、最基本的素材。从术语的收词范围、术语完整性等对中医药学语言系统基础词库部分进行分析,以期能发现其中问题,并促进系统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3.
世人多言中国语言文化对中医药学的深厚影响,却忽视了中医药学对中国语言文化的方方面面也都有渗透.从中国汉字、成语典故、药名诗词、神话传说、百姓语言等方面,浅谈中国语言文化中的中医药文化元素.认为传播、普及中医药知识时,若能以此为切入点,会有助于更好地解读中医理论,让中医离我们更近.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载体,中医语言的特点实际上就表征着中医学术的特质。长久以来,对中医语言的研究,多集中在学术语的准确翻译等规范性的研究,以及古籍校勘、训诂等语义分析为方向的较形式化的实证研究领域。对中医语言本身,尤其是以模糊性为代表的中医语言的内在特质的实证性研究却并不充分。然而中医理论对人体认识的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作为中医理论的一种表述载体,我们对中医语言模糊性的研究是对中医本身科学性的一个新的注解;同时,通过对中医语言的研究,进而阐释中医的模糊理论,这也很有可能成为中医以及现代科学未来发展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诊疗体系复杂性特征及研究思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中医药学研究方法与西医学研究方法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单纯使用西医学研究方法难以诠释中医药学理论的科学内涵。从系统科学和系统复杂性的角度出发,初步分析了人的复杂性、开放性及诊疗过程的复杂性,进一步阐述引用或借鉴复杂性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可能性,以期为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述中医药学理论提供一点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介绍中医病案的现状,对中医病案的使用需求进行统计分析,结合DC元数据和CNMARC的结构特性,参考《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逻辑结构及用词规范,设计9大字段和若干子字段全方位揭示中医病案的内容,完成中医病案数据库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17.
药品的安全性一直是全球热议的话题,评价药品安全性的基础在于对药品不良反应术语的标准化,这可以为药品监管机构提供评估药品安全性的依据。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和网页查询等方法,对国际上现有的不良反应术语集《监管活动医学词典》(MedDRA)、《WHO不良反应术语集》(WHOART)、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CTCAE)、风湿病常见毒性标准(OMERACT)的词表概括、层级结构和应用特点进行了总结和介绍。同时,还分析了中国现有的不良反应术语集在使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本文结合中医药安全性评价的特点,对建立中医药不良反应术语集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8.
在后现代社会,有必要研讨如何于变化的环境中认知中医药学的科学性。从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的互动,分析了中医药学所具有的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及其独特的象思维理念。认为中医学理论不是唯唯物的而是以唯象为主体的,是非线性不确定的,强调人类本体学实体本体与关系本体整合,注重能量与信息的时空转换,谋求在复杂系统科学领域里开展中医中药科学问题与方法学的研究。提出在后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医学价值观将引导科学与人文的整合,整体论与还原论的整合,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的整合,系统性研究与描述性研究的整合,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整合,最终朝向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汇通,中医西医和合共进,实现统一的新医药学。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讨论"病证与症状的关系""临床上如何确立病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必要性"三大议题;得出了依标本辨病机、遵缓急立先后,在此基础上参照西医诊断的结论;旨在说明在现代中医临床中,确立病名、辨析病证、把握病机三者应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有机结合,不可偏废。在关于"辨病"的讨论中,本文着重论述了作为现代中医,如何看待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及西医诊断等问题,指出了应在灵活借鉴、为我所用原则下衷中参西,以减少误诊、漏诊;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参照西医诊断进而扩展临床思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岐黄"考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以是黄帝、岐伯问答的体裁写成,因而后世即以“岐黄”代称《黄帝内经》。由于《黄帝内经》为中医学奠基之作,至宋代,岐伯与黄帝首次被窦材《扁鹊心书》合称为“岐黄”,并被奉为医学正率之祖,被请进庙堂供奉起来,并开始注入新的含义,不仅仅是岐伯、黄帝二人的简称,而是由此引申为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当然更多的是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同时,由“岐黄”组合的新词,也各有自己相应的意义。“岐黄之术”、“岐黄之道”,分别指中医学术或医术,中医理论,又“岐黄家”指中医生、中医学家,“岐黄书”指中医书,“岐黄业”指中医行业,等等,由此可见,“岐黄”一词中就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