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秀昌 《中外医疗》2011,30(22):127-127
目的探讨华法林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 2005年2月至2008年5月心房颤动患者86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43例、阿司匹林组43例。观察2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经统计学分析,2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明显减少血栓、栓塞事件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持续性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心电图f波特点与血栓栓塞事件的关系,从而预测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方法:56例持续性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分为两组:血栓栓塞阳性组(12例)和血栓栓塞阴性组(44例)。测量体表心电图V1导联f波振幅、时限和f-f间期,对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血栓栓塞阳性组f波振幅明显低于血栓栓塞阴性组(0.08±0.04vs0.10±0.02,P<0.05),f-f间期短于血栓栓塞阴性组(0.10±0.02vs0.13±0.02,P<0.05),f波时限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0.09±0.02vs0.08±0.02,P>0.05),但房颤病程与f波时限之间有直线回归关系,随病程的延长,f波时限愈长。结论:临床上可利用体表心电图f波振幅和f-f间期的特点,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心电图f波及左房直径对评估血栓栓塞事件危险性的临床价值,从而为筛选出血栓栓塞事件高危患者进行抗凝治疗提供依据。方法:49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分为两组:血栓栓塞事件阳性组(20例)和血栓栓塞事件阴性组(29例),两组患者均行心电图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V1导联f波振幅、时限、f-f间期和左房直径,对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栓栓塞事件阳性组f波振幅低于阴性组(0.075±0.025)mV vs(0.091±0.023)mV,(P<0.05),f波时限短于阴性组(0.097±0.025)s vs(0.122±0.028)s,(P<0.05),f-f间期短于阴性组(0.120±0.03)s vs(0.156±0.036)s,(P<0.05),左房直径大于阴性组(48.60±6.30)mm vs(41.51±7.62)mm,(P<0.05),左房直径与f-f间期呈负相关(r=-0.312),显示左房直径愈大,f-f间期愈短。结论:心电图f波和左房直径可作为临床简单易行的评估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危险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基层医院观察探讨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根据入选标准,入选患者80例,调整华法林剂量,INR目标值为2.0~3.0(≥75岁者INR为1.6~2.5);常规随访4~24个月,观察血栓栓塞事件与出血风险。结果本组80例患者中,通过治疗观察调整随访,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例(2.50%),发生不同程度出血5例(6.25%)。结论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疗效肯定,副作用小、重复性好、易掌握,特别在基层医院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清尿酸(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检测意义及其与血栓栓塞事件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NVAF患者组8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出现血栓栓塞事件患者作为血栓组,58例未出现血栓栓塞事件作为房颤组,选取同期医院收治的相同心血管疾病的窦性心律者50例作为窦率组,对比3组血清UA、hs-CRP及Hcy水平,记录3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水平的变化及与血栓栓塞事件的关系。结果血栓组UA、hs-CRP、Hcy均显著高于房颤组、窦率组,其中窦率组最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分析结果显示,UA、hs-CRP、Hcy与血栓栓塞事件呈正相关关系(r=1.45,1.19,1.73,P0.05);血栓组Fbg、D-D显著高于房颤组、窦率组,其中窦率组最低;t-PA显著低于房颤组、窦率组,其中窦率组最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分析结果显示,PT、a PTT与血栓栓塞事件无相关性(r=0.531,0.423,P0.05),Fbg、D-D呈正相关关系(r=3.536,1.271,P0.05),t-PA呈负相关关系(r=-1.527,P0.05)。结论 hs-CRP、Hcy、UA及血液高凝状态均可能参与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水平检测在评估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中的价值。方法 85例NVAF患者分为血栓栓塞事件组(26例)和无血栓栓塞事件组(59例)。所有患者均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测左心房内径(LAD);描记心电图V1导联,测量f波振幅,以f波振幅<0.1 mV为细颤、≥0.1 mV为粗颤;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DD)、TNF-α及IFN-γ水平。结果血栓栓塞事件组患者细颤发生率为84.6%(22/26),显著高于无血栓栓塞事件组的59.3%(3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栓塞事件组患者f波振幅为(0.075±0.017)mV,明显低于无血栓栓塞事件组的(0.096±0.038)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栓塞事件组患者LAD为(46.77±6.72)mm,与无血栓栓塞事件组患者LAD的(46.93±8.12)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栓塞事件组患者血浆DD、TNF-α、IFN-γ水平分别为(0.69±1.36)mg·L-1、(33.12±23.53)、(32.62±11.22)μg·L-1,显著高于无血栓栓塞事件组的(0.26±0.52)mg·L-1、(22.29±13.64)、(23.95±11.60)μ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电图细颤、血浆TNF-α水平是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浆TNF-α水平与心电图表现细颤有助于评估持续性NVAF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  相似文献   

7.
总结调查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出血风险以及抗凝治疗现状.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9月在北京市8家三级综合医院心内科、老年医学科门诊或住院的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666例,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合并疾病、抗栓治疗情况等资料,依据CHADS2、CHA2DS2-VASc评分评估血栓栓塞风险,HAS-BLED评分评估出血风险.比较不同栓塞危险分层的抗凝治疗情况.结果入选患者男416例,女250例,平均年龄(79.9±8.0)岁,其中≥80岁的高龄患者363例(54.5%).合并高血压513例(77.0%),合并冠心病266例(39.9%),合并缺血性卒中病史患者243例(36.5%).CHADS2评分平均为3.4±1.5,≥2分者581例(87.2%).CHA2DS2-VASc评分平均为5.5±1.9,2分及以上者647例(97.1%).HAS-BLED评分平均1.7±0.9,≥3分者113例(17.0%).CHADS2≥2分的血栓栓塞高危患者中,21.5%(125/581)接受抗凝治疗,55.1%(320/581)接受抗血小板治疗,23.4%(136/581)未接受任何抗栓治疗.CHA2DS2-VASc≥2分的血栓栓塞高危患者中,23.3%(151/647)接受抗凝治疗,54.3%(351/647)接受抗血小板治疗,22.4%(145/647)未接受任何抗栓治疗.结论老年房颤患者合并疾病较多,且多处于血栓栓塞高风险状态.但接受抗凝治疗比例低,仍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高龄慢性心房颤动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观察102例年龄大于75岁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及国际标准化率(INR)监测情况,分析出血和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因素及与INR的关系。结果患者年龄75~82(78.6±2.8)岁,其中男56例,女46例。平均随访2.36±0.41年。共发生出血事件18例(17.6%),其中严重出血2例,轻微出血16例。发生出血患者血压高于对照组(P〈0.05),合并心力衰竭较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NR〉3.0出血危险性明显增加(P〈0.01)。发生血栓栓塞事件17例(16.7%),发生血栓栓塞患者,合并冠心痛、高血压、糖尿病及INR〈1.5者明显增加(P〈0.05)。结论严密监测1NR情况下,高龄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老年房颤患者发生栓塞和抗凝治疗的现状,我们对1996年1月至2001年12月在我院有记载的104例老年心房颤动病例进行了总结,以供临床治疗作参考。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04例均为在我科住院并有完整记载资料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男60例,女44例,60~89岁,平均(69.37±6.93)岁。根据病情,将其分为:①阵发性房颤组:66例,男43例,女23例,(68.34±7.03)岁,病程(4.98±1.99)年,其中冠心病和高血压病51例(77.28%),其他原因15例(22.72%),心脏B超示左房内径(42.47±7.76)mm,左房扩大者53例(80.30%),合并心力衰竭者4例(6.06%);②持续性房颤组:38例,…  相似文献   

10.
154例心房颤动抗栓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朝君  高长根 《安徽医学》2006,27(6):501-502
目的探讨目前心房颤动栓塞发生情况,抗栓治疗的现状,为房颤抗栓规范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经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心房颤动154例患者栓塞发生率、有血栓危险因素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情况,分析抗栓治疗现状。结果心房颤动栓塞发生率为25·53%(39/154),在有血栓危险因素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栓塞发生率为30·4%(28/92),抗栓治疗阿斯匹林使用比率高为94·81%(146/154),华发林应用率低为1·94%(3/154),在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非瓣膜性房颤92例患者中没有使用华发林治疗。结论心房颤动所引起栓塞发生率高,在心房颤动抗栓治疗不积极,应行规范化的抗栓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ure, LAA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该单中心回顾性研究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心内科接受LAAC的178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02例患者无慢性肾脏病(A组),76例患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B组)。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手术后3、6、12个月的器械相关血栓(device-related thrombsis, DRT)发生率、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和大出血发生率。结果与非CKD组患者相比,CKD组年龄[(77.04±6.37) vs (72.26±7.57)岁,P<0.001]、高血压比例(86.8% vs 65.7%,P=0.001)、心力衰竭比例(34.2% vs 13.7%,P=0.001)、CHA2DS2-VASc评分[(5.04±1.31) vs (4.42±1.57)分,P=0.005]和HAS-BLED评分[(3.53±0.95) vs (2.75±0.85)分,P<0.001]均显著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KD组植入成功率为100%;非CKD组有1例术后出现封堵器脱落,封堵器植入成功率为99.0%。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内心包填塞发生率、其他大出血发生率及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术后45~60d随访时,两组患者DRT发生率、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大出血发生率及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时,两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大出血发生率及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颤动合并慢性肾脏病行经皮LAAC具有较高的植入成功率,对预防血栓栓塞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AF)患者血液凝血系统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Ⅲ(TAT)浓度变化及其对评价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的价值。方法研究期间,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发现,左心房和/或左心耳血栓者10例,另有外周动脉明确血栓栓塞并发症者8例,共18例为血栓组;行 TEE 检查未发现 LA 和/或 LAA 血栓且排除血栓栓塞并发症病史者为无血栓组(17例);未行 TEE 检查及排除外周动脉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房颤患者54例为房颤组,对照组33例为无房颤组。各组均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和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 TAT、D-D 浓度和 AT-Ⅲ活性,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F 患者无论是否伴有血栓,其 TAT 及 D-D 含量均明显高于无房颤组(P<0.05),AT-Ⅲ活性明显低于无房颤组(P<0.05)。血栓组患者 TAT、DD 水平明显高于无血栓组(P 均<0.05)。结论房颤患者可引起凝血系统的激活;检测房颤患者血浆中 TAT 可能成为评估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抗栓治疗和血栓栓塞事件。方法选取我院2017.11-2018.10诊治的60例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对照模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0例患者实施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30例研究组患者再联合华法林进行治疗,治疗1年后对2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记录2组患者的血栓栓塞出血事件以及出血状况。结果研究组发生1例(3.33%)脑栓塞,与对照组发生5例(16.67%)(P0.05);研究组发生严重出血事件3例(10.00),对照组为4例(13.33)(P0.05)。结论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采取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再联合华法林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佳和安全性与二联疗法类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52例心房颤动患者运用华法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例心房颤动患者中,有1例出现严重的出血而停药,1例死亡,其余均坚持服用,无一例出现栓塞事件。结论应用华法林预防血栓栓塞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低抗凝强度华法令对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预防效果及其安全性,研究简化的检测程序对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依从性.方法 将219例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华法令口服抗凝治疗,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低抗凝强度组血栓栓塞年发生率为1.21%,标准抗凝强度组为0.9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低抗凝强度组出血年发生率为5.1%,标准抗凝强度组为8.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发生.相对简化的检测程序能够提高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依从性.结论 低抗凝强度华法令能降低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血栓栓塞发生率,出血发生率低,安全性好.低抗凝强度华法令组与标准抗凝强度组左房云雾状改变均消失.简化的检测程序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重要性,以降低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方法:对自1998年5月~2000年5月曾在我院治疗的69例房颤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自2000年8月~2002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3例房颤患者给予静脉注射肝素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继之口服华法林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病情转归随访1年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用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抗凝治疗,INR达到国际标准2.5后,其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较仅服阿司匹林非抗凝治疗明显下降.抗凝治疗者出现1例上消化道出血,无出血性死亡病例.结论:肝素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对降低心房颤动所致血栓栓塞性事件发生率有效,是提高心房颤动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有效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7.
宋莹莹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11):1505-1507
目的:观察华法林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132例75岁以上2型糖尿病合并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华法林中等强度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1~2.5],华法林低等强度组(INR维持在1.5~2.0),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每组44例。随访1年,记录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华法林中等强度组、低等强度组和对照组血栓栓塞事件呈逐渐增多,对照组血栓栓塞发生率高于华法林中等和低等强度组(P<0.05),中等和低等强度组血栓栓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等强度组、低等强度组和对照组出血事件呈逐渐减少,中等强度组出血发生率均高于低等强度组和对照组(P<0.05),但对照组出血发生率与低等强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房颤患者,INR维持在1.5~2.0,不仅能够取得最佳的抗凝效果,同时能够有效地避免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年龄<60岁、不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血栓栓塞病史的孤立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左房血栓和左房自发显影的检出率.方法登记2004年1月至2004年11月来本院住院并行食管超声检查的113例房颤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栓塞史的合并情况.登记患者的左房大小、左室功能情况及经食管超声检查是否存在左房血栓和左房自发显影以及行食管超声检查时是窦性心律还是房颤心律.结果本组资料中,男77例(68.1%),阵发性房颤99例(87.6%),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3.3±12.3岁.年龄在60岁以下的孤立性房颤患者59例(52.2%),食管超声左房血栓的检出率为16.9%,左房血栓或左房自发显影检出率为28.8%.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脑卒中和周围血管血栓栓塞病史等任何一项危险因素或年龄≥60岁者与年龄<60岁的孤立性房颤患者左房血栓和左房自发显影的检出率均无显著差异( P =0.827, P =0.903).窦性心律和房颤时行食管超声检查左房血栓检出率没有显著差别( P =0.385).合并危险因素个数和左房大小与左房血栓检出率有显著相关( P <0.0001).结论即使是孤立性房颤患者,左房血栓和左房自发显影的检出率也非常高,这些患者潜在血栓栓塞的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汪喜梅  刘强  董培莉  蒋超鹏  许海宾 《浙江医学》2016,38(7):465-468,475
目的通过检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功能和血小板参数变化,以期获得有价值的评价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临床客观指标。方法将118例心房颤动患者按照心房颤动指南分为4组: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性心房颤动、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永久性心房颤动组;均进行常规心脏超声检查,观察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并利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2D-STI)观察左心房功能变化[收缩期左心房心肌应变率(mSRs)、舒张早期左心房心肌应变率(mSRe)、舒张晚期左心房应变率(mSRa)]。同时检测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相关组织因子(TF)及P-选择素。结果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比较,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LAD、MPV﹑TF、P-选择素均明显升高(均P<0.01),mSRs、mSRe、mSRa及LVEF值均明显降低(均P<0.01),持续性心房颤动组变化不明显(均P>0.05);与其他类型的心房颤动组相比,永久性心房颤动组CHA2DS2-VASc评分升高(P<0.05),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亦较高;CHA2DS2-VASc评分与血栓栓塞事件有相关性(P<0.05);CHA2DS2-VASc评分为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22);mSRs﹑mRSe﹑TF﹑MPV与CHA2DS2-VASc评分有相关性(P<0.05或0.01)。结论左心房功能变化(mSRs、mRSe)和血小板参数(MPV、TF)可以作为评估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血栓栓塞风险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达比加群酯联合他汀类药物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治疗随访1年内的出血事件、栓塞事件及生存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75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按达比加群酯胶囊联合或无联合他汀类药物分为联合组和无联合组。两组患者均治疗1年以上并随访1年。比较研究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3、6、12个月内的出血事件、栓塞事件及12个月内的生存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3、6个月时出血事件、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12个月时联合组栓塞事件发生率均低于未联合组(3.4% vs 9.3%,P<0.05),而联合组出血事件与未联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内联合组累积生存率高于无联合组(Log Rank=4.054,P<0.05)。结论 采用达比加群酯联合他汀药物治疗能降低血栓栓塞风险,能提高生存率且未增加出血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