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2):27-29
目的综合分析心率减速力及连续心率减速力对高原性心脏病心脏性猝死的预警价值分析及对患者预后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4年11月~2016年11月在我院收治的91例高原性心脏病患者的一般资料作为实验组,再选取同期我院90例健康体检者的一般资料作为对照组。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心率减速力值和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心率减速能力。结果实验组心率减速力值2、心率减速力值8、心率减速力值4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低风险心率减速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中风险和高风险心率减速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率减速力及连续心率减速力对高原性心脏病患者有着预警价值。  相似文献   

2.
郑丽凤 《医学综述》2012,18(3):389-391
心率减速力(DC)检测是近年来发现的在动态心电图基础上所作的一项新的检测,国外的一些研究已证实DC检测能定量、独立地分析和测定迷走神经作用的强度,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DC对猝死的预警有较强的使用价值。我国少数学者近年来也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得出类似结论。DC技术的推广与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患者心率减速能力的变化及其预后的评价。方法 选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市第一医院住院的115 例确诊为AMI 的患者(AMI 组) 和50 例非AMI 患者( 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后14 d 内完善24 h 动态心电图检查,通过心率减速力和连续心率减速力检测将两组患者按心率减速能力分为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亚组,比较AMI 组和对照组心率减速能力的差异;同时记录临床信息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对AMI 患者平均随访(9.2±1.7) 个月,观察其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 发生情况,分析MACE 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MI 组风险分层较高,心率减速能力较弱(P < 0.05)。MACE 事件组与非MACE 事件组比较其心率减速能力高风险比例显著增加(P =0.005),低风险比例显著减少(P =0.032)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心率减速能力高风险及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是AMI 患者短期随访期间MACE 发生的危险因素。心率减速能力低风险可能为保护因素。结论 AMI 患者的心率减速能力减弱,心率减速能力显著减弱是MACE 发生的危险因素,心率减速力和连续心率减速力检测在评价患者预后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短期预后预测中心率减速力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45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分两组,分析MACE组与非MACE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探究心率减速力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心率减速力中高风险、左室射血分数(LVEF)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而心率减速力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发生MACE的保护因素。结论:心率减速力在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方面效果突出。  相似文献   

5.
心率减速力是近年来心电生理学又一新的检测技术,经功能的活性,特别是能单独量化迷走神经的张力,且敏感性高,应用前景更广阔。同心率变异性犀窦性心律震荡一样在动态心电图基础上用于评价自主神特异性强,并在临床心血管疾病的应用中显示出优越的预测价值,临床应用前景更广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病程与心率减速力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5年5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AMI患者91例,根据病程将其分为:A组(病程<1个月,n=28),B组(病程为1~3个月,n=31),C组(病程为4~6个月,n=16),D组(病程>6个月,n=16);另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体检的健康者92例,为对照组。比较5组心率减速力(DC)以及连续心率减速力(DRs)中的DR2、DR4、DR8。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AMI患者病程与DC、DRs的相关性。结果 5组DC及DR2、DR4、DR8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DR4、DR8与AMI患者病程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546、0.614、0.324,P<0.05),DR2与AMI患者病程无相关关系(rs=0.088,P>0.05)。结论 AMI患者病程越短,DC值较低,迷走神经功能活性降低,猝死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率减速力(DC)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规律,评价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损害情况,为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预警指标。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8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检测其24 h动态血压和24 h动态心电图,其中合并高血压患者47例作为A组,无高血压患者29例作为B组,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正常人群33例作为C组。离线计算DC、HRV时域指标(SDNN、SDANN、r MSSD、PNN50),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A组的DC及HRV各时域指标均比B组及C组降低,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2A组DC值在猝死高危值、猝死中危值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及C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3A组SDNN值在中度降低程度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及C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损害严重,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预示心血管事件中猝死风险增加。2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DC值降低,提示DC和HRV各时域指标均有较好的临床意义,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检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师幸伟  杨波  芦兰  李秀琪  谢刚 《广东医学》2016,(16):2419-2421
目的:探讨心率减速力评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自主神经失衡的价值。方法选择143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24 h 动态心电图分析心率变异性和心率减速力,评估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自主神经失衡的状态,以此预警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猝死风险。结果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心率变异性(HRV)和心率减速力(DC)明显下降,HRV 时域指标 RR 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5 min RR 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差>50 ms 的相邻 RR 间期占 RR 间期总数的百分比(PNN50)、相邻 RR 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和 DC 与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 r 值分别为-0.344、-0.235、-0.418、-0.320、-0.562,提示 HRV 和 DC 皆与心功能呈负相关,DC与不同心功能分级时自主神经的状态相关性更强。 DC 与 HRV 时域指标 SDNN、SDANN、PNN50、RMSSD 的 r 值分别为0.571、0.386、0.402、0.480,提示 DC 与 HRV 的相关性较强。结论心率减速力在反映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自主神经失衡时优于心率变异性,临床指导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9.
背景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儿童不明原因晕厥的常见病因,其发生多与自主神经调节失衡有关。心率减速力(DC)与连续心率减速力(DR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能定量评估心脏自主神经张力的新的心电指标,但是其在VVS患儿中的变化及应用,目前鲜见相关报道。目的 探讨VVS患儿无症状期DC与DRs变化情况,并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确诊的符合研究标准的VVS患儿6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取于河南省人民医院体检的健康儿童42例作为对照组,性别、年龄与研究组相匹配。研究对象均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其心率变异性(HRV)各项指标〔窦性心律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窦性心律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正常窦性心律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DC值、DRs值,比较两组各指标间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SDNN、SDANN、LF小于对照组,RMSSD、HF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DC值、连续5个心动周期中后4个心动周期相继发生心率减速现象(DR4)、连续9个心动周期中后8个心动周期相继发生心率减速现象(DR8)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连续 3 个心动周期中后2个心动周期相继发生心率减速现象(DR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VVS患儿DC值与SDNN、SDANN、RMSSD、HF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0、0.84、0.92、0.86),与LF(r=-0.85)呈负相关(P<0.05)。结论 VVS患儿DC值、DRs值明显升高,表明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且DC值、DRs值可以从不同侧面定量评估迷走神经张力高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调节受损对心率减速力(DC)、连续心率减速力(DRs)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调节受损患者116例,其中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耐量减低(IGT)患者65例(IGT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空腹血糖受损(IFG)患者51例(IFG组),选择同期住院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慢性心力衰竭且血糖正常的患者70例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DC及DRs检测结果、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IGT组患者的平均心率及血浆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DC及DRs指标显著降低,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增加,与其他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IGT或合并IFG时患者的心迷走神经功能损害比血糖正常组更明显。慢性心力衰竭合并IGT患者的心功能受损最严重,DC及DRs指标降低更显著,且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VMC)心率减速力(DC)的影响。方法:将4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设为治疗组,每天给予左卡尼汀100mg/kg,静脉滴注,疗程14d;对照组为30例健康体检儿童。对所有患儿在治疗前后以及对照组儿童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应用DC处理软件,离线计算DC值。结果:治疗组治疗前DC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DC值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有迷走神经功能受损,左卡尼汀可改善迷走神经功能,对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心率变异性( HRV)变化与猝死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2年5月至2012年12月收治入院的AMI后心源性猝死( SCD )死亡患者100例和健康体检者100例,对其超声左室射血分数( LVEF),心电图QRS宽度、QT间期、校正QT间期( QTc)进行回顾性分析;另对2011年5月至2013年1月收治入院的被列入猝死高危范围心脏病患者50例和低危患者50例,并对SDNN、SDANN、rMSSD、PNN50、LF、HF、TF、LF/HF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CD组QRS、QT、QTc值高于对照组,而SCD组LVEF值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高危组的SDNN、SDANN、rMSSD、PNN50、LF、HF、TF、LF/HF均低于低危组,所有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0.0001)。结论:AMI急性期HRV明显下降,提示早期检测AMI后的HRV指标可预测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连续心率减速力(heart rate deceleration runs,DRs)和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变化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62例UA患者(UA组)和62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1周内完善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测定并比较两组的DRs值(DR2、DR4 、DR8)及HRV时域指标(standard deviation of normal NN intervals,SDNN;standard deviation of averages of NN intervals in all 5-min segments,SDANN),并对UA患者的DRs与HRV时域指标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UA组患者的DR4及DR8值均较对照组降低(P<0.01),DR2值则与正常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0.05);DRs预测中、高危患者的比例在UA组为25.8%,明显高于正常组的3.2% (P <0.01);UA组的DRs与SDNN 、SDANN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UA患者的DRs及HRV皆有不同程度降低,且DRs与SDNN及SDANN呈正相关,提示DRs也可用于评价UA患者的迷走神经活性,具有重要的猝死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背景 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严重,直接导致心力衰竭患者日益增多,远期预后形势严峻,加强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监测对延缓病情发展、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探讨心率减速力(DC)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心力衰竭患者发生DC危险评价体系中、高危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功能科确诊为心力衰竭的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于离院前1周行24 h长程动态心电图记录、超声心动图检查和纽约心脏病学会(NYHN)分级测评,并采集血样测定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根据患者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分别绘制DC和NYHN分级预测预后不良事件(心力衰竭不良事件和心源性死亡)的ROC曲线,建立DC危险评价体系,分为DC危险评价体系低危组(53例)、DC危险评价体系中危组(39例)、DC危险评价体系高危组(30例)。同时依据NYHN分级将患者分为NYHN低危组(38例)、NYHN中危组(44例)、NYHN高危组(40例)。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发生DC危险评价体系中、高危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122例心力衰竭患者中预后良好62例,预后不良60例。心力衰竭预后不良率为49.2%。DC、NYHN分级预测心力衰竭不良事件及心源性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6与0.690、0.936与0.611。依据DC预测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力衰竭不良事件及心源性死亡的临界值构建DC危险评价体系。DC危险评价体系、NYHN中、高危组患者心力衰竭不良事件发生率均高于DC危险评价体系、NYHN低危组(P<0.05)。DC危险评价体系低、中危组患者心源性死亡发生率低于DC危险评价体系高危组(P<0.05)。不同NYHN危险程度患者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病史、NYHN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5%、贫血是心力衰竭患者发生DC危险评价体系中、高危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DC危险评价体系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不良事件及心源性死亡的预测效能优于NYHN分级。糖尿病病史、NYHN分级、LVEF<45%、贫血是心力衰竭患者发生DC危险评价体系中、高危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窦性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8年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并确诊的ACS患者160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57例,急性心肌梗死103例,健康对照组57例,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测量HRT的参数TO、TS、心率变异的参数SDNN及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结果ACS患者HRT较正常健康人群显著减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HRT减弱更加明显,ACS患者HRT减弱程度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结论HRT可作为检测ACS患者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和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尤其是迷走神经反射功能受损以及判断ACS患者心功能状态的有价值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心率变异性检测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率变异性与急性心梗预后的关系。方法 :测定 60例急性心梗患者心率变异性 (heartratevariabilityHRV)指标与 5 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 结果 :急性心梗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HRV在心梗后心源性死亡组低于心梗后存活组。结论 :急性心梗早期心脏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而迷走神经活动受抑制 ,HRV可作为确定心梗危险分层和预测心梗发生猝死危险的独立、有效指标 ,定期检测HRV对判断心梗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率震荡(HRT)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方法AMI患者60例,急性期1~7d内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延迟PCI后1~7d再记录一次。结果治疗前后比较HRT与HR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延迟PCI可以使异常HRT与HRV有所恢复,可以减少心律失常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对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影响。方法将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早期组、中期组和保守治疗组,早期组及中期组给予静脉溶栓、保守治疗组给予药物治疗。AMI后2~3周各组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其HRT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同时获取HRV指标:24h时平均R。R间距的标准差(SDNN),每5分钟时间段R—R间距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结果早期组TO明显低于,TS、SDNN、SDANN明显高于中期组及保守治疗组(P均〈0.01)。结论早期静脉溶栓可有效地改善AMI心肌缺血,有利于防止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性猝死的发生。溶栓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胰岛A细胞被选择性破坏后大鼠心率的变化,探讨胰腺A细胞和心迷走神经之间的关系。方法:用皮下注射硝酸钴方法选择性破坏大鼠胰岛A细胞,并动态观察注药后大鼠心率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注钴后大鼠心率明显加快,并且在3、4、5天时心率加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破坏胰岛A细胞后大鼠心率加快,该结果提示,在正常机体内胰岛A细胞能使心迷走神经的紧张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