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彩超引导下球囊扩张术与外科重建内瘘术在治疗动静脉内瘘吻合口近心端狭窄(距吻合口2 cm以内)时的疗效是否一致。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动静脉内瘘吻合口近心端狭窄病人,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组(A组)36例,外科手术组(B组)33例。随访并比较2组第1、3、6个月的通畅率。结果A组透析时间(4.11±3.06)年,临床成功率97%,技术成功率100%。B组透析时间(3.85±2.81)年,临床成功率94%,技术成功率100%。A组第1、3、6个月的通畅率高于B组(P>0.05)。术后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内瘘狭窄处血管内径与肱动脉血流量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个月的血管内径和血流量均明显大于术前(P < 0.01)。结论彩超引导下球囊扩张术与外科手术治疗动静脉内瘘吻合口近心端狭窄具有相同的疗效,因为前者具有操作简便,术后即可透析,保存病人血管资源等优势可以推荐作为动静脉内瘘吻合口近心端狭窄首选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
胡坤  王苏贵  王利静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4):544-546, 550
目的观察自制动静脉内瘘保护套联合远红外照射在超高压球囊扩张术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自体动静脉内瘘(内瘘)狭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内瘘狭窄行超高压球囊扩张术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握拳与放松、内瘘局部热敷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动静脉内瘘保护套保护术侧肢体,同时予以远红外线治疗仪照射护理。比较2组病人术后6个月内瘘自然流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内瘘再狭窄的发生率及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结果52例病人术后1~3 d均能首次使用内瘘进行血液透析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内瘘自然流量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内瘘再狭窄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高压球囊扩张术可有效解除内瘘狭窄,自制动静脉内瘘保护套联合远红外照射可显著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高压球囊扩张术在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闭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8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39),对照组行超声引导下普通球囊扩张术,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高压球囊扩张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成功率、球囊扩张次数以及球囊扩张压力)、扩张前后的血管狭窄处内径及透析血流量,以及随访6个月后患者的血管通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97.44%)高于对照组(79.49%),球囊扩张次数少于对照组,球囊扩张压力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手术扩张前相比,手术扩张后两组患者的血管内径及透析血流量均显著增加,且观察组患者扩张后的血管内径及透析血流量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未见明显的不良事件及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高压球囊扩张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闭塞,成功率高,能有效扩张血管内径,增加透析血流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诚  刘莉华  马胜银  宫峰  高军 《安徽医学》2023,44(5):544-547
目的 探讨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的效果。方法 收集2020年9月至2022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且完成随访的37例中心静脉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患者按照临床治疗方法分为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DCBA)组(n=14)和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CBA)组(n=23)。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6个月中心静脉血管内径及透析通路的开放情况。结果 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组1、3、6月一期通畅率为95.65%,65.21%,21.73%,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组1、3、6月一期通畅率为100%,92,85%,71.42%,两组患者的一期通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透析血流量、中心静脉血管内径组间比较、时间点比较及组别与时间的交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意义(P <0.05)。结论 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的治疗中,DCBA组比CBA组能够降低狭窄率,且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Fogarty球囊导管在尿毒症患者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及取栓术中的应用。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科室收治52例尿毒症患者,18例行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34例因静脉血栓形成行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取栓术。术中使用Fogarty导管,在球囊充盈状态下牵拉出血管,达到扩张细小血管或取栓目的,对治疗效果进行总结评价。结果 52例患者中通过使用Fogarty球囊导管,手术成功,无并发症,术后内瘘使用通畅,血液透析时血流量达200ml/min以上。随访12个月,其中6例行动静脉内瘘取栓术患者再次出现血栓形成。结论 Fogarty球囊导管在尿毒症自体血管条件欠佳患者中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在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中行取栓术是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球囊扩张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或闭塞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体会。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采用球囊扩张治疗自体AVF狭窄或闭塞的尿毒症患者52例,比较手术前后自体瘘血流量的变化及造影表现,并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52例患者球囊扩张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随访3、6、9、12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8.1%(51/52)、90.4%(47/52)、80.8%(42/52)、71.2%(37/52);术后1年内再狭窄患者15例,经再次球囊扩张后血流量达到透析要求(>200 mL·min-1)。结论球囊扩张是治疗自体AVF狭窄的有效方法,近期效果明显;超声或数字减影造影引导下经皮血管成形术均可行,可根据患者病变情况和医生自身技术条件酌情选择;手术入路和球囊的选择对于治疗AVF狭窄至关重要;球囊扩张治疗自体AVF狭窄通畅率随时间降低,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 AVG)狭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分析PTA术后通畅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AVG发生狭窄采用PTA治疗前后内瘘狭窄处内径、透析血流量,肱动脉血流量变化,评估治疗效果。术后每3个月定期复查通畅情况。结果:36例病人手术均成功,术前36例病人狭窄处内径(1.58±0.35)mm,透析血流量(144.13±19.12)mL/min,肱动脉血流量(352.30±42.01)mL/min; PTA术后狭窄处内径(3.71±0.62)mm,透析血流量(275.75±14.29)mL/min,肱动脉血流量(616.83±45.92)mL/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有效。术后随访3、6、9、12个月,初级和次级通畅率分别为80.6%、66.7%、47.2%、38.9%和88.9%、75.0%、69.4%、58.3%。各随访时间初级通畅率和次级通畅率差异均无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经皮静脉球囊扩张术(PTA)治疗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6例AVF狭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PTA,比较手术前后的狭窄处内径、内瘘自然流量、透析血流量,记录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第1、3、6、9个月时患者AVF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 PTA术后,6例患者内瘘狭窄处的杂音、震颤均较术前增强;狭窄处内径、透析血流量、内瘘自然流量均较术前增大(P<0.05);术后1~3 d均能首次使用内瘘进行血液透析治疗;随访9个月时,有4例(66.67%)患者出现AVF再狭窄.结论 超声引导下PTA可有效解除AVF狭窄,为尿毒症患者节约宝贵的血管资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高压球囊与普通外周球囊治疗前臂自体动静脉瘘狭窄1年后的通畅率。方法 将40例前臂自体人工动静脉瘘狭窄的患者,随机分成高压球囊组和普通球囊组,每组20例。对患者行经皮静脉血管成形术,随访1年患者的手术后通畅率和瘘管的流量。结果 与普通球囊组比较,高压球囊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高(95.00% vs 80.00%),1年后的通畅率高(30% vs 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3,P=0.04)。结论 高压球囊在治疗前臂自体人工动静脉瘘狭窄,较普通外周动脉球囊长期通畅率和手术成功率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分析对尿毒症透析患者动静脉瘘口狭窄行球囊成形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在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到我院就诊的30例尿毒症透析动静脉瘘口狭窄患者,均接受球囊成形术治疗,观察、统计患者术前术后血管内径、血管自然血流量、穿刺针血流量、瘘口内径以及术前与术中、术后的血管造影情况,半年、1年以及2年通畅率情况,并进行评价与对比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所选择研究对象术后血管内径、血管自然血流量、穿刺针血流量以及瘘口内径情况均显著优于术前(P0.05)。且患者经过治疗后,术后行血管造影检查,显示狭窄部位的血管已经成功扩张与再通。半年通畅率为96.67%(29/30),1年通畅率为83.33%(25/30),2年通畅率为80.00%(24/30)。结论对于尿毒症透析动静脉瘘口狭窄患者而言,对其行球囊成形术进行治疗的成功率较高,能够帮助其改善症状,血管可再通,且长期通畅率理想,不会对其机体带来较大的创伤,在临床中具有可观的价值,应当推广。  相似文献   

11.
张家庆  刘萍  王业梅 《安徽医学》2017,38(6):720-722
目的 比较支架植入与球囊扩张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手术成功率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5医院收治的40例AVF狭窄或闭塞患者,随机分为支架植入组和球囊扩张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通畅率.结果 支架植入组与球囊扩张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100.0%和8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无死亡病例,术后12个月支架植入组和球囊扩张组开放率分别为80.0%和43.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架植入在手术成功率与12个月内的开放率均较高,且优于球囊扩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药物涂层球囊与普通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的疗效差异.方法 收集2015年9月~2016年12月收治于南京市第一医院介入血管科符合入组标准且完成随访的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患者由计算机随机分入药物涂层球囊组(n=23)和普通球囊组(n=23).入组标准:同侧单个或多个股浅动脉和/或腘动脉病变(3~15 cm之间的狭窄或闭塞)、Rutherford分级2~5级、伴有或不伴有其他伴随疾病.排除标准:支架内再狭窄,动脉瘤,急性血栓形成,妊娠,预期寿命不满1年以及膝下动脉闭塞.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管腔晚期丢失、踝臂指数改善情况、Rutherford分级改善情况、再狭窄发生率、血栓形成率和截肢率的差异性.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危险因素、病变血管特征情况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在管腔晚期丢失、踝臂指数改善情况、Rutherford分级改善情况、再狭窄发生率、血栓形成的比较中,药物涂层球囊组均优于普通球囊组(P<0.05),而两组截肢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的治疗中,药物涂层球囊与普通球囊相比可有效降低股腘动脉6个月管腔晚期丢失、再狭窄发生率和血栓形成率,并可获得更优的踝臂指数、Rutherford分级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紫衫醇药涂球囊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纳入股腘动脉闭塞病变临床试验的患者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药涂球囊组(DCB组)平均靶病变血管长度(8.4±5.3)cm显著长于非药涂球囊组(UCB组)(8.0±4.3)cm(P <0.05);DCB组靶血管植入补救性金属裸支架率(23.6%)显著低于UCB组(42.6%)(P <0.01)。DCB组3、6及12个月一期通畅率均显著高于UCB组(P <0.01)。DCB组与UCB组患者均无随访期间死亡病例,UCB组目标肢体截肢率(7.1%)显著高于DCB组(0.0)(P <0.01)。结论:DCB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例临床疗效优于UCB,而且DCB治疗的安全性不劣于UCB。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双导丝球囊预处理病变,是否会对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ed balloon,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产生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本中心诊疗的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接受普通球囊(plain-balloon-angioplasty,PBA)结合DCB(对照组)治疗,20例接受双导丝球囊结合DCB(观察组)治疗,根据TASC分级标准将所有患者进行分级,并记录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监测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1年随访时需对其进行Rutherford分级。 结果2组病例均顺行真腔开通病变,完成手术治疗,2组病例靶血管病变长度及狭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处理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30%,术中远端栓塞2例,观察组1例;对照组1例,最终截肢。对照组球扩后有1例患者出现限流性夹层,应用补救支架1枚。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2组病例ABI均较术前升高,术后3、6、12个月呈逐渐降低的趋势,2组在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相比PBA结合DCB,双导丝球囊结合DCB可有效降低再干预率,且并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但该结论尚需大样本、长期随访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胡婷婷  刘莉华  马胜银  高军  宫峰 《安徽医学》2020,41(9):1009-1012
目的 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彩超引导下的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肾内科收治的动静脉内瘘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共7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DSA组43例,彩超组35例。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前、术后1天狭窄处内径、血液透析血流量、肱动脉血流量的变化,观察术后1、3、6、9个月时患者内瘘初级通畅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狭窄处内径、血液透析血流量、肱动脉血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天与术前狭窄处内径、血液透析血流量及肱动脉血流量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26、1.594、0.527,P>0.05)。两组术后第1、3、6、9个月的初级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和彩超引导下的PTA对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治疗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6.
冉坤  王超  赵渝  向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6,36(11):1566-1572
目的采用Meta 分析方法评价药涂球囊(DCB)对比非药涂球囊(UCB)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 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DCB和UCB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标准 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再狭窄率、晚期管径丢 失、术后1年靶病变血运重建率、术后1年通畅率、术后1年的死亡率及截肢率。结果共纳入11个试验,1853名患者共有2150 处动脉病变,其中DCB组有1110 名患者,1288 处动脉病变;UCB组有743 名患者,862 处动脉病变。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与 UCB组相比,DCB成形术明显降低了术后6个月的再狭窄率(15.2% vs 39.0%;OR:0.28;95%CI:0.17~0.48;P<0.000 01)、晚期管 径丢失(-0.05~0.56 vs 0.54~1.7;WMD:-0.57;95%CI:-0.93~-0.21)和术后1年靶病变血运重建率(13.0% vs 28.1%;OR:0.39;95% CI:0.23~0.64;P=0.0002),提高了术后1 年的通畅率(71.8% vs 52.9%;OR:2.32;95%CI:1.21~4.43;P=0.001),而两组的死亡率 (4.8% vs 5.0%;OR:1.00;95%CI:0.62~1.63;P=0.99)及截肢率(3.4% vs 2.9%;OR:1.41;95%CI:0.74~2.70;P=0.30)比较差异均 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UCB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相比,DCB成形术是一种疗效更显著,安全性无明显差异的腔内 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宫腔球囊压迫、子宫动脉结扎和B-Lynch缝合在剖宫产术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临床应用。 方法选择剖宫产发生难治性产后出血的115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情况采用宫腔球囊压迫、子宫动脉结扎和B-Lynch缝合3种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产后出血,当一种手术方法不能有效止血时术者根据经验选择两者之间的联合方式治疗产后出血,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单一手术组和联合手术组(子宫动脉结扎+B-Lynch捆绑、子宫动脉结扎+球囊压迫、球囊压迫+B-Lynch捆绑);其中单一手术组又分为宫腔球囊压迫组、子宫动脉结扎组和B-Lynch捆绑组3个亚组。分析比较3种手术方式单用和联用的临床效果。 结果 宫腔球囊压迫组止血成功率为92.31%,高于子宫动脉结扎组的止血成功率(63.49%)和B-Lynch缝合组止血成功率(61.5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宫腔球囊压迫组的手术时间少于子宫动脉结扎组和B-Lynch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3组在术中出血量、24 h出血量、住院时间、24 h血红蛋白变化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手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24 h总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输血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合并休克方面均少于联合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而在24 h血红蛋白变化量、切除子宫、术后转ICU、产褥感染、恶露持续时间和子宫复旧方面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球囊压迫止血成功率高,手术时间短,可以考虑作为难治性产后出血的首选手术方案。当一种手术方案不能有效止血时,要及时采用联合手术方案,这并不增加产妇后期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开放手术辅助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上肢动静脉内瘘Ⅰ型合并Ⅱ型狭窄的临床疗效。  方法  90例已建立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s,AVF)并出现Ⅰ型合并Ⅱ型狭窄接受血透治疗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超声引导下PTA,B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引导下PTA,C组:开放手术辅助PTA。比较3组手术成功率、手术前后血管内径、肱动脉血流量、AVF通畅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C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分别高于A、B组,并发症分别低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3组患者的血管内径、肱动脉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即刻和术后1周C组分别大于A、B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术后6、12月时的AVF通畅率及稳定性分别高于A、B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开放手术辅助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上肢动静脉内瘘Ⅰ型合并Ⅱ型狭窄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恢复内瘘功能,保证患者有效透析,且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可作为部分病例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