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有益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钧乐  岳瑞华  张红  史若飞  徐幸 《重庆医学》2004,33(9):1358-1359
目的探讨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23例首次穿壁性AMI住院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阐明梗死之前心绞痛引起的缺血预适应效应对AMI的面积、心脏事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心肌保护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结果梗死前48h有心绞痛的94例AMI患者(A组)、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心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心脏事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梗死前无心绞痛的39例患者(B组)相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学分数(LVEF),梗死后4周两组无显著差别(P<0.05);24周后LVEF,A组有提高,B组则降低(P<0.05);住院病死率A组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 AMI前有心绞痛的患者,心梗后梗死面积缩小,左室功能和临床预后的改善,与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心脏的保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代谢危险因素并评估其累积效应对预后的影响。方法:调查260例AMI住院患者的代谢危险因素,具有三种或以上代谢危险因素的患者为A组,其余为B组,比较两组的代谢性危险因素发生率、住院病死率,一年病死率及再次心肌梗死等心性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的各种代谢危险因素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1);A组的Killip分级严重程度明显高于B组(P0.01),而且新发生的恶性心律失常也明显高于B组(P0.05)。A组再次发生心性事件率为31.4%,明显高于B组的17.4%(P0.05)。A组的住院死亡率和一年死亡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代谢危险因素是影响AMI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代谢危险因素越多,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探讨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A组伴有高血压史, B组无高血压史.对比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前后血压变化及临床特点.结果 脉压的变化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脑卒中、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房颤、再梗的发生率等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均高于B组.结论 合并高血压的AMI患者严重心脏并发症较多,近期预后较差,早期积极控制血压是减少AMI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梗死前心绞痛对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 216例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梗死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在发病6h内行溶栓或直接PCI术。动态监测血浆坏死炎症标记物的变化;住院期间观察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 结果 ①B组肌酸激酶MB同功酶(CK-MB)峰值和脑钠素、肌钙蛋白I、白介素-8峰值浓度均低于A组(p<0.05)。②B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通过抑制糖尿病AMI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和细胞因子的过度激活,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贫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预后的影响。方法2003年1月—2005年12月间资料完整的251例AMI患者,依入院时(6h内)红细胞比积(Hct)水平分为3组:A组,Hct≤0.33(33例);B组,0.33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病前48h内的心绞痛发作对AMI临床及近期(病后4周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初发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发病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IP)组(n=54)和无缺血预适应(NlP)组(n=66),对比两组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近期病死率及心梗范围,心肌酶(CK-MB)峰值.结果 IP组临床及近期预后较好,其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者占40.74%,明显低于NIP组的63.63%(x<'2>=6.987,P<0.01);近期(4周内)病死率IP组7.41%,低于NIP组的9.09%;IP组梗死范围较大者发生率14.81%,明显低于NIP组的36.36%(X<'2>=7.052,P<0.01).IP组心肌酶(CK-MB)峰值低于NIP组(t=2.397,P<0.025).结论 缺血预适应可缩小初发AMI的范围,减少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发生率,降低心肌酶峰值,对心肌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同一住院期内用药物洗脱支架完全血运重建术的安全性及2年临床疗效。方法153例AMI合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92例于同一住院期内接受除梗死相关动脉(IRA)外的其他血管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A组),61例仅接受IRA治疗(B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介入治疗、住院期和术后2年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非致命性再梗死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结果两组间年龄、性别构成比、梗死部位、病变血管数、IRA分布及直接PCI成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平均(9.2±2.2)d后接受再次PCI。A组植入支架数为(3.0±0.9)枚,显著多于B组的(1.1±0.2)枚(P<0.01)。A组的住院天数为(17.4±5.1)d,显著长于B组的(11.5±4.9)d(P<0.01)。住院期间,A组死亡2例,B组死亡3例,A组发生支架血栓形成1例,A组总MACE发生率为4.3%,B组为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临床随访中,A组的再入院率为28.3%,显著低于B组的67.7%(P<0.01),但两组间病死率(6.5%比8.2%)、再梗死发生率(3.3%比3.3%)、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3.3%比6.6%)、MACE发生率(10.9%比14.8%)、明确支架血栓形成发生率(1.1%比1.6%)及2年无MACE生存率(89.1%比85.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AMI合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在同一住院期内进行完全血运重建术是安全的,且能显著降低再次入院率,远期MACE发生率也有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再发、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病例特点。方法将再发AMI患者37例与同期住院的初发AMI患者233例进行对比,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再发AMI患者与初发AMI患者比较,其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发生率明显增高(70.3%vs 40.3%,43.2%vs 22.3%,P均<0.05);TC、LDL-C水平较初发组明显增高〔(6.08±1.42)vs(4.67±1.38)mmol/L,(3.91±1.25)vs(2.99±1.00)mmol/L,P均<0.05〕;急诊介入治疗发生率显著降低(45.9%vs 63.1%,P<0.05),保守治疗率显著增加(32.4%vs 15.5%,P<0.05);呼吸困难、心原性休克及病死率均显著增加(40.5%vs 4.3%,29.7%vs 0.9%,27.0%vs 7.3%,P均<0.05)。结论再发AMI患者病情重,容易发生心力衰竭,病死率高。高血压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症均是再发AMI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浅析对应性ST段下移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了解对应性ST段下移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有Q波AMI伴对应性ST段下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心电图改变情况,依据有无对应性ST段下移分为2组,伴有对应性ST段下移组66例(研究组),不伴有对应性ST段下移组68例(对照组),对2组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伴对应性ST段下移的AMI组住院早期严重心律失常(28.8%vs7.4%,P<0.05)、泵衰竭的发生率(24.2%vs5.9%,P<0.05)及住院病死率均高于无对应性ST段下移的AMI组(19.7%vs4.4%,P<0.05)。结论伴对应性ST段下移的AMI患者严重并发症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薛宏伟  刘斌  李蕾  孔彦 《黑龙江医学》2012,36(4):257-260
目的研究心肌缺血预适应(MIP)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86例行PCI治疗的初次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有MIP分为MIP阳性组(A组,n=87)和MIP阴性组(B组,n=99),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梗死面积、左心室功能、冠脉病变、侧支循环、血管开通率及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而评估MIP对行PCI的AMI患者预后影响。结果 A组多支病变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组住院期间反映心肌梗死范围的指标CK、CK-MB峰值、QRS积分、白细胞计数和超敏C反应蛋白均较B组低;反映左心室功能的指标LVEF比B组高,室壁运动异常节段数比B组低;住院近期预后比较,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再梗死、心源性死亡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均较B组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对经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前48h内的心绞痛发作对初次AMI临床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38例均为初次AMI患者,按发病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IP)组(n=54)和非缺血预适应(NIP)组(n=84),对比两组心肌酶峰值、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院内死亡率。结果IP组临床及近期预后较好,表现为心肌梗死范围较小(P<0.05),心肌酶峰值较低(P<0.05),近期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明显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率均低于NIP组(P<0.05)。结论初次AMI前48h内心绞痛的发作对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心肌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左心室功能减低的临床特征,为AMI的救治提供依据。方法116例患者,分为心功能正常组(69例)与异常组(47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一般情况、既往史及临床特征。结果2组患者性别比、吸烟、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功能异常组年龄高于正常组,心功能异常组中糖尿病患者明显多于心功能正常组。2组心肌梗死部位比较,心功能异常组前壁心肌梗死比正常组更常见,心功能异常组CK峰值及CK-MB峰值均显著高于心功能正常组。心功能异常组急性肺水肿、心原性休克、心律失常和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心功能正常组。结论AMI患者如年龄大、有糖尿病病史,前壁心肌梗死且梗死面积大者,易并发左心功能异常,心功能异常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增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本院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6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即刻和随访结果。方法 1997年3月~2004年4月作者对168例AMI患者经股动脉行急诊PCI,其中140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直接PCI治疗,补救PCI治疗8例STEMI,急诊PCI治疗20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结果 直接PCI手术操作成功率为97%,术中无复流发生率8.6%。1例应用了主动脉气囊反搏术,5例应用了血栓吸引装置。3例发生支架内急性/亚急性或后期支架内血栓形成,住院死亡7/140例(5.0%),6个月死亡8/140例(死亡率5.7%)。补救性PCI术后7例患者的严重心肌缺血和(或)急性肺水肿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1例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术后2小时死亡。NSTEMI的介入操作成功率100%,所有患者的临床缺血症状迅速改善。结论 直接PCI扩大了治疗STEMI的适应证,可迅速使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并恢复正常血流,高危患者术后存活率高,住院时间缩短。补救性PCI是静脉溶栓治疗失败后的一种有效补救措施,但同样具有较高风险。急诊PCI对于改善NSTEMI患者的缺血症状非常有效,再缺血、再梗死和再闭塞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血清脱氧核糖核酸酶Ⅰ(deoxyribonucle-aseⅠ,DNaseⅠ)活性的临床意义。方法对除外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急性胸痛(疼痛12h以内)入院的冠心病患者(其中AMI患者4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入院即刻血糖水平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住院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作者所在医院行急诊PCI治疗的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其中,男性98例,女性22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68.1岁±4.3岁。按入院即刻血糖(SG)水平分为3组:SG≥6.1mmol/L为A组(强化治疗组)44例,SG≥11.1mmol/L为B组(常规治疗组)31例,血糖正常为C组45例,分别对3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心脏性死亡、急性心力衰竭、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等方面,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C组;而A、C组未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CE发生率分别为C组8.9%,B组38.6%,A组29.0%,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入院即刻血糖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PCI治疗后,院内死亡率及总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大剂量应用美托洛尔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大剂量应用美托洛尔的疗效。方法:将173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双盲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大剂量应用美托洛尔,比较两组心原性猝死、再发心梗、心原性休克、死亡率指标的变化。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大剂量应用美托洛尔治疗心原性猝死、梗死后再梗死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心原性休克发生率对照组低于治疗组(P<0.01)。两组总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大剂量应用美托洛尔治疗可减少心原性猝死、再发心梗的发生率,增加心原性休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蓉 《海南医学》2011,22(9):34-37
目的分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6例,按年龄分成老年组与中青年组进行分析。分别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并发症、心血管危险因素等,从而总结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与中青年组比较,老年组中女性患者明显增多,有吸烟史、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超重或肥胖患者比例低(P〈0.01),而患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的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首发症状不典型,心肌梗死典型心绞痛症状的发生率低,以心外症状为主(P〈0.001);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多于中青年组(P〈0.05);梗死部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Ⅲ级以上者明显多于青年组(P〈0.001);多支病变发生率高于中青年组(P〈0.001);确诊时间以大于12h以上的为主(P〈0.001);积极治疗率(介入治疗、溶栓治疗)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0.01),误诊率、死亡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以女性患者比例为多;以无胸痛症状者为多,心外症状为主;心功能较差;常伴有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多支病变发生率高,误漏诊率高,及时诊断、治疗率低,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 2 4h内心绞痛发作对初次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住院期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及 QT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184例初次 AMI患者 ,分为梗死前心绞痛 (PA)组 ,5 8例 ;无梗死前心绞痛 (NPA)组 ,12 6例。观察住院期间心脏并发症及 QTd。结果 :两组间一般临床情况、冠心病危险因素、AMI前用药情况、AMI后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溶栓成功率及入院后肌酸磷酸激酶 (CK)及其 MB亚型 (CK- MB)峰值无显著差异。PA组及 NPA组早期 QTd分别为 (5 6 .2 2± 18.40 )及 (84.45±2 1.90 ) m s,(P<0 .0 5 ) ;晚期 QTd分别为 (5 0 .6 7± 16 .34 )及 (6 4.18± 16 .41) ms(P<0 .0 5 )。PA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院内心源性病死率明显低于 NPA组。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显著降低 AMI患者住院期间 QTd值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提示该结果可能与缺血预适应对心肌及心室泵功能的保护及改善心室肌复极的非同步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肺心病伴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简称肺心病 )伴发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特征 ,对肺心病伴发AMI患者 2 0例 (观察组 )和同期单纯冠心病AIM患者 1 68例 (对照组 ) ,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分别为 75.0 %与 4 5.0 %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2 0 .8%与 2 0 .8% (均P <0 .0 1 ) ;观察组均伴有较重的肺部感染 ;心前区疼痛的发生率观察组为 35.0 %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83.3% (P <0 .0 1 ) ;观察组的病死率为 4 0 .0 %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1 2 .5% (P <0 .0 1 )。结果提示 :感染是肺心病伴发AMI的重要诱因 ;肺心病伴发的AMI多为无痛性 ,往往以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为首发症状 ,病死率高 ,预后不良 ,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周方元  李艳  戴雯 《海南医学》2016,(15):2428-2431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总唾液酸(TSA)、唾液酸酶(NEU)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8~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AMI患者210例(病例组)及同期体检健康者99例(对照组),其中病例组患者根据AMI类型分为ST段抬高型AMI组(STEMI组)和非ST段抬高型AMI组(NSTEMI组);根据AMI部位,分为前壁梗死组和下壁梗死组;根据是否院内死亡,分为院内死亡组和存活组。分别检测各组受检者的血清TSA、NEU、hs-CRP的浓度,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组患者的血清TSA水平为717 m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8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346.5,P<0.01),血清NEU水平为16.69 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32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465.0,P<0.01),血清hs-CRP水平为14.34 mg/d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35 mg/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58.0,P<0.01);STEMI组和NSTEMI组之间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壁梗死组患者的血清TSA水平为746 mg/L,明显高于下壁梗死组的648 mg/L,血清hs-CRP水平为19.63 mg/dL,明显高于下壁梗死组的7.80 mg/d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2302.5、2169.5,P均<0.01);院内死亡组的TSA水平为948 mg/L,明显高于存活组的697 mg/L,hs-CRP水平为58.37 mg/mL,明显高于存活组的11.00 m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1006.5、1052.0,P均<0.01);AMI患者血清TSA与hs-CRP呈显著负相关(r=0.623,P<0.01);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后显示,用血清TSA诊断AMI时,曲线下面积为86.0%(P<0.01),用血清hs-CRP诊断AMI时,曲线下面积为97.3%(P<0.01),联合血清TSA和hs-CRP诊断AMI时,曲线下面积为97.4%(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清TSA、NEU和hs-CRP对于AMI患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