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9 毫秒
1.
目的:对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颅内肿瘤性病变的应用现状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探讨DTI技术对颅内肿瘤病变的诊断价值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查阅国内外关于3.0T磁共振DTI技术的应用原理、在颅脑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尤其是在颅内肿瘤的应用现状方面的文献,分析比较3.0T磁共振在颅内肿瘤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3.0T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能极好的显示大脑白质纤维束的走行方向,能清晰区分肿瘤组织与正常白质结构。结论:DTI技术具有无创、直观优势,对颅内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志铭  全显跃  谭理连  黄勇  刘克  梁文  王伟 《广东医学》2011,32(23):3061-3064
目的 使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白质纤维束示踪技术分析杏仁复合体-海马结构在正常生理及癫痫状态下DTI参数及白质纤维束分布变化特点,评价DTI技术在杏仁复合体-海马结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6例临床诊断颞叶癫痫(TLE)患者和20例正常志愿者进行常规MRI和DTI扫描,分别测量其双侧颞叶杏仁复合体、海马头部、...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鹏 《医学综述》2008,14(8):1259-1261
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可用于评估各向同性及各向异性扩散,应用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图可以特异性地评估白质纤维,主要用于对影响脑白质尤其是白质纤维束完整性的疾病的诊断。在常规磁共振成像显示正常时,通过分析FA图即可发现白质损伤早期的细微病理改变。在诊断多发性硬化、阿尔茨海默病、感染以及癫痫持续状态等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对肿瘤鉴别和治疗后随访有辅助作用并可清楚显示肿瘤与周围白质纤维的解剖关系,指导临床制订手术方案。文章对DTI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MR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庆雪 《吉林医学》2008,29(21):1962-1964
MR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MR新的检查技术,可从微观的领域评价组织结构的完整性,是功能磁共振成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主要应用于脑各方向白质纤维和白质纤维束的评价,且逐渐扩展到人体的其他部位,可以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更多信息。本文将对DTI成像的基本原理、应用范围及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TI序列对胼胝体发育不全微结构精确评估作用,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合理依据。方法对11例胼胝体发育不全及10例对照组,行常规MRI、DTI扫描,分析白质纤维束缺失程度,采用Tensor后处理技术对感兴趣区进行量化分析;进行病理组及对照组对照比较。结果常规MRI显示胼胝体完全缺如为2例,DTI显示1例显示白质纤维束未见显示,1例可见少量纤维残存;7例常规MRI显示胼胝体压部或体部缺如,其中压部缺如5例,2例体部缺如例,DTI显示大部分白质显示中断、消失;2例常规序列可疑胼胝体部分缺如,DTI显示少量白质纤维缺失。病例组DTI所测感兴趣区ADC值、FA值降低,尤其胼胝体压部分别为:(t=22.29,p<0.01;t=9.60,p<0.01)及体部(t=26.74,p<0.01;t=23.37,p<0.01)降低显著。结论 DTI能够直观、精确显示胼胝体发育不良缺失情况,并且DTI通过测定ADC值、FA值降低多少来评估白质纤维缺失程度,因此为临床诊断及临床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及FA值对脑膜瘤术前手术路径和范围的指导和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变的评价作用。[方法]对25例(1例多发)确诊良性脑膜瘤患者行术前常规MRI、DTI检查和术后二月余行常规MRI、DTI检查,原始数据用GE-funtool软件进行后处理,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A)图及重建弥散张量3D纤维束(DTT)图,分析术前脑膜瘤与白质纤维束关系和术后白质纤维束破坏程度和患者临床表现改变程度。结果根据3D纤维素图像对其中13例患者术前颅骨切口位置重做修订,皮质切口范围缩小处理;8例患者肿瘤切除范围进行了重新设定,并最大程度避开功能区。手术区白质纤维束术前表现为受压变形、移位、稀疏及中断,术后25例白质纤维束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其中23例1、2级患者临床基本无症状,1例3级患者肌力有不同程度下降,白质纤维束受损明显;1例4级白质纤维束受损程度严重较稀疏,伴有较大范围完全中断;白质纤维束损伤严重程度与肌力级别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手术区所测FA值有不同程度下降,与患者临床症状相关关系不确定。结论 DTI可为脑膜瘤变术前制订安全手术计划,提高病变的切除率,术中更好保护正常脑组织,减少患者术后运动功能障碍;DTI和DTT对观察脑组织的损害程度、预测术后恢复程度和对指导临床康复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在鉴别颅内良恶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分析49例病理证实的颅内肿瘤患者常规MR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与白质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etography,DTT)表现.分析肿瘤瘤周白质纤维束与肿瘤的关系。结果: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肿瘤,瘤周白质纤维束都可以发生移位,而白质纤维束的破坏主要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瘤周白质纤维束的破坏发生率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成正比。结论:DTF技术在鉴别颅内肿瘤良恶性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3.0T MRI 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显示胶质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解剖关系在手术前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4例脑胶质瘤患者行常规MRI及DTI检查,原始数据采集后传入工作站,应用Functool 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处理,分别获得各自的部分各向异性图(FA图)、彩色编码张量图及脑白质纤维束图;并测定8例高级别胶质瘤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的平均弥散系数(MD值)、各向异性指数图(FA值).分析肿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关系,并对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价.结果 16例Ⅰ~Ⅱ级胶质瘤推移相邻脑白质纤维束,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8例Ⅲ~Ⅳ级胶质瘤浸润破坏相邻脑白质纤维束,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未明显改善.肿瘤病灶区和灶周水肿区与正常白质区的M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病灶区与灶周水肿区的M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区域的F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DTI 技术可在活体清晰、无创、直观地显示脑胶质瘤与周围脑白质纤维束的关系,DTI的MD值和FA值可区分高级别胶质瘤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DTI技术对脑胶质瘤术前治疗方案的确定以及手术风险和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具有无创性,常用于了解白质纤维的连通性及完整性。目前DTI在前视路主要应用于视神经病变(如缺血、外伤、视神经炎等)、青光眼视路病变、肿瘤占位等方面的研究。在熟悉DTI成像原理、了解其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利用DTI研究垂体瘤患者所致前视路病变,继发视觉传导通路白质纤维束的功能变化信息,从而了解其相对各向异性、平均扩散率及表观扩散系数特征,评价患者的预后并判断其转归。  相似文献   

10.
孟葳  李茂 《广西医学》2010,32(1):93-96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磁共振新技术,是一种能在活体显示白质纤维束走行的无创成像方法,能反映白质纤维束的病理状态及其与邻近病变的解剖关系,是目前唯一能反映人体活体组织空间组成信息及病理状态下各组织成分之间水分子交换的功能状态的检查方法,可以从细胞及分子水平来研究疾病状况。DTI现逐渐应用于临床,在许多脑部疾病,如缺血性脑梗死、脑出血、脑多发性硬化、脑感染性病变和脑肿瘤等方面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袁博  郑少钦 《医学综述》2009,15(13):2017-2018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是反映活体脑神经细胞活动的新兴技术,是目前人们所掌握的惟一无侵入、无创伤、可精确定位的人脑高级功能研究手段。针灸以经络理论为指导,通过穴位刺激在长期偏瘫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神奇的疗效,但是针灸治疗机制未能阐明一直影响着针灸的推广应用。本文对磁共振成像在针灸治疗偏瘫的机制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数字化虚拟人体为针刺手法研究提供新的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化虚拟人体研究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真实人体信息数字化的研究。针刺手法是针灸的精华和针刺疗效的关键,虽然诸多研究人员对针刺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都不令人满意。在针刺研究领域中采用数字化虚拟人体研究,可实现针刺手法的三维立体表达,可以精确形象地展示针刺操作的手法过程,可使针刺手法的效应机制研究取得更大的进展。在总结众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借助数字化虚拟人体进行针刺手法的深入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疫胶体金技术是继三大标记技术后对免疫标记技术的又一大贡献,近年来发展迅速,应用范围较广。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是研究细菌、病毒、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综述了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的原理、特点、应用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史张  刘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6,37(12):1512-1516
动脉自旋标记(ASL)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是一种以动脉血中水的氢质子作为内源性对比剂的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其以无创、简便、成本低、可定量测量脑血流量(CBF)、可重复性高等优点得到了临床的广泛关注和应用.如今,颅脑疾病是国内外临床及科研工作者最为关注的高发疾病之一,而ASL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对颅脑疾病的检查和诊断大有裨益.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有关ASL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在评估脑血管疾病、脑肿瘤及精神疾病中应用的国内外文献,为ASL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在颅脑疾病中的后续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As the worldwide population ages, the prevalence of Alzheimer''s disease (AD) increases. However, the results of promising medications have been unsatisfactory. Chinese acupuncture has a long history of treating dementia, but lack of evidence from well-design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that validate its efficacy and safety, as well as its lack of clear underlying mechanisms, contribute to its limited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In recent years, brain imag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have been used to assess brain responses to acupuncture in a dynamic, visual, and objective way. These techniques are frequently used to explore neurological mechanisms of responses to acupuncture in AD and provide neuroimaging evidence as well as starting points to elucidate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brain imaging evidence that explains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for AD and analyzes brain responses to acupuncture at cognitive-related acupoints [Baihui (GV 20), Shenmen (HT 7), Zusanli (ST 36), Neiguan (PC 6), and Taixi (KI 3)] from perspectives of acupoint specificity and acupoint combinations. Key issues and directions to consider in future studies are also put forward. This review should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brain imaging studies can be used to explore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acupuncture in AD.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逐渐加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此早期发现MCI并进行积极干预意义重大。通过评价MCI的现代医学研究情况以及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显现出中医药在治疗MCI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尤其针灸治疗的前景及对疾病预后、远期疗效有重要意义,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磁共振血管成像是一种较新的、无创的血管成像技术,其基本成像原理是流动相关增强效应和相位改变效应,具有无辐射、便捷、价格低廉的优势,随着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的不断改进,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筛查、早期诊断中充分展示了其优势。本文对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原理、优缺点以及临床应用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康磊  王荣福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2(5):616-8, 1 p following 618
RNA干扰技术(RNA interference,RNAi)通过向细胞内引人双链RNA介导同源靶向tnRNA特异性降解,最终导致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RNAi现象是由Andrew Fire和Craig Mell.两位科学家于1998年在新杆状线虫中发现的,两人也因此于2006年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RNAi自从被发现以来,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重视,相关研究得到迅速发展,目前RNAi己经在基因功能研究和基因治疗研究等领域成为最具有潜力的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19.
在奥地利,有众多结合医学研究特别是中医学的研究机构,开展了大量相关研究。最近15年来,高科技针剌的研究在奥地利格拉茨医科大学取得了重要的发展。本文介绍了高科技针刺与脑循环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ranscranialDoppler,TCD)。TCD很早就被用于各种基础和临床研究,近10年来被广泛用于衡量各种针刺疗法的疗效。根据多普勒的原理,超声波通过作用于给脑部供血的血管获取针刺引起的脑部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信息。本文介绍了与针刺相关的TCD技术的基本概念,以及针刺刺激对脑部血流动力学的特异性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论述针、灸、敷、浴联合应用在肿瘤治疗中的优势.方法:通过总结、归纳相关文献将中医外治疗法归类为针、灸、敷、浴4大类,从传统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机理研究加以分析和论述.结果:中医外治疗法在肿瘤的治疗尤其是终末期肿瘤的治疗中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结论:中医外治疗法针、灸、敷、浴在肿瘤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成本低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