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将非标记抗体技术应用于流行性血热病毒抗原研究,对感染细胞内病毒抗原及经免疫转印到硝酸纤维膜上的病毒多肽抗原进行了检测,并分别与间接免疫荧光和间接酶标抗体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非标记抗体技术敏感性高,背景浅,可用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检测与分析。用非标记抗体技术及间接免疫荧光法对流行性出血热单克隆抗体培养上清液进行筛选,两种方法阳性检出率相同(7.29%,7/96),但前者滴度(1:16~256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一种新的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方法。运用免疫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原理,采用免疫金银染色法作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抗体同步检测。用胶体金标记的L—133流行性出血热单克隆抗体,在患者淋巴细胞膜上直接显示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决定簇与膜受体的反应位置。又以患者血清为一抗,按滴度滴加于流行性出血热细胞抗原片上;用间接法显示患者受感染后机体产生的抗出血热病毒抗体滴度。前者用以确定患者是否已受感染或机体内是否尚存有病毒;后者为测定患者对病毒的反应能力,即所产生的抗病毒抗体滴度。  相似文献   

3.
我们试用非疫区黑线姬鼠分离出血热病毒,在感染鼠肺组织内查见一种可传代的相关因子,经鉴定证明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分离材料取自重疫区的黑线姬鼠肺组织;实验动物为非疫区的黑线姬鼠;检查指标为间接免疫荧光法,抗体为朝鲜出血热(KHF)抗原检查阳  相似文献   

4.
<正> 笔者1982年在出血热重疫区,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288例正常人出血热抗体水平,了解本病是否存在隐性感染问题,结果发现15例阳性。为了进一步了解其血清中抗体存留的期限,1982年—1984年又进行了3年的追踪调查,现报告如下。一、材料、方法1.抗原片:鼠肺抗原片:我市出血热疫区捕获的黑线姬鼠,取其肺冷冻切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的出血热病毒鼠肺抗原片。经中国医学科学院流研所鉴定。鼠脑抗原片:  相似文献   

5.
使用辣根过氧化酶标记葡萄球菌A蛋白(HRP—SPA)间接免疫酶组化法检测100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54例非出血热病人及31名正常人血清中出血热异特性抗体。结果表明(HRP—SPA)在灵敏度和特异度上与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基本相同,由于HRP—SPA简便易行,可作为EHF诊断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 1976年李镐旺等关于朝鲜出血热(KHF)抗原-抗体系统的发现,使得历时40余年。一直未获成功的流行性出血热(EHF)病原学研究发生了一个新的转折。他们首先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在朝鲜出血热(KHF)疫区黑线姬鼠肺、肾等组织中找到了一种抗原,能与KHF病人恢复期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其后又报导从黑线姬鼠肺和EHF病人急性期血清中分离出朝鲜出血热病毒。除将病毒适应于非疫区黑线姬鼠以外,KHF病毒还被适应于Wistar大白鼠和A-549细胞。朝鲜出血热与苏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接种疫苗3年后人群抗体水平及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方法在流行性出血热免疫抗体检测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特异性IgG抗体,并对266例血清样本进行分析。结果:全程接种与未加得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0.63%,59.79%,并拍摄到抗原抗体免疫荧光结合物。结论:全程接种疫苗3年后人群抗体保持较高水平,加强接种后免疫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正> 笔者用酶联葡萄球菌A 蛋白(HRP-SPA)对120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清IgG进行了检测,总阳性率为118/120(98.3%);60例双血血清的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均升高4倍或4倍以上;用已知EHF 抗血清对四种病毒抗原进行了检查,结果EHF 抗血清除与EHFV 抗原呈强阳性反应外,与其他三株病毒抗原均呈阴性反应。本法与间接免疫荧光法(IFA)进行了比较,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9.
<正> 在 Lee 等的报告中,证实了中国浙江省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恢复期血清中,含有高效价的同朝鲜出血热病毒抗原起特异性免疫萤光反应的抗体。实验是应用间接免疫萤光法对三种来源的朝鲜出血热病毒抗原进行的:(1)黑线姬鼠肺(2)Wistar 大白鼠肺(3)A-549细胞系。最近又从中国湖北省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得到了10份恢复期血清,3份急性期血清。  相似文献   

10.
按省科委和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规定,于1989年12月初检测与分析我省19个单位一级实验大鼠、小鼠感染EHFV情况。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IFA)检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IgG抗体(抗一EHFV IgG):用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肺脏定位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EHFV Ag)。共检142只小鼠,抗一EHFV IgG阳性率为0.7%,40只大鼠中EHFV Ag阳性率为15.0%,105只大鼠中抗一EHFV IgG阳性率为25.71%。我省一级实验大鼠群EHFV感染率较高,应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报告辣报过氧化物酶标葡萄球菌A蛋白(HRP-SPA) 间接组化法检测EHF特异性IgG抗体,并与IFA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HRP—SPA组化法和IFA一样,具有相同的特异性而且敏感性更高,其血清抗体滴度为IFA法2~4倍。  相似文献   

13.
用 Vero-E。细胞从164份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浆或尿液中分离到126株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经 IFA 和 ELISA 法检查,病毒在细胞培养中稳定地增殖,病毒效价随传代次数增加而升高,随意对其中两株病毒(来源于血浆的 EHFV_(435)株和尿液的 EHFV_(114)株)进行了初步血清学鉴定和单克隆抗体分析发现:①对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较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②抗原性与EHFVA_9株和汉坦病毒76-118株关系密切;与来自湖北疫区黑线姬鼠的病毒有抗原性差异;③病毒的感染性能被兔抗 EHFVN 清所中和。④当病毒传至第7代时,电镜下可见圆形和椭圆形颗粒。以上结果表明早期患者约80%存在病毒血症。还提示肾损害与病毒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经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证实能与EHF病人恢复期血清起特异反应的黑线姬鼠肺标本,直接经脑内接种2~5日龄乳小鼠,结果分离到一株能在乳鼠体内增殖传代的EHF相关因子(HA_(1018)株)。经EHF单克隆抗体检查及排除呼肠孤病毒存在的可能性,证明HA_(1018)株是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应用乳小白鼠直接从疫区黑线姬鼠分离EHF病毒是一个经济简便的途径,受染的小白鼠可作为模型动物。  相似文献   

15.
家兔感染EHFV-J10株后,用PAP方法、单克隆荧光抗体法及间接IFA检测了外周血淋巴细胞内病毒抗原反应,发现:感染后第5天,病毒抗原开始在淋巴细胞胞浆内出现,第6~8天抗原反应性较强,第10天后阳性抗原逐渐消失。结果还表明,用PAP法对淋巴细胞内EHFV抗原检出的阳性动物数明显高于单克隆荧光抗体法和IFA法,且抗原检出时间早于后2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从湖北咸宁黑线姬鼠中分离到一株 EHF 抗原因子,经系统的血清学鉴定,与多个单克隆抗体和抗血清起反应,排除了呼肠病毒Ⅰ、Ⅱ、Ⅲ型的污染,证实为 EHFV,并命名为 A_(24)株。  相似文献   

17.
用汉坦病毒汉滩株(76-118)重组核蛋白作为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以下简称WB)的诊断抗原,用于实验感染大鼠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同时与用汉城株(SR-11)感染的Vero-E6细胞作抗原的间接免疫荧光法(以下简称IFA)进行比较。WB法对3/4标本在大鼠接种病毒后第3天测得血清IgM阳性,而IFA法仅1/4标本出现阳性,IFA效价为1:5120的血清,WB效价为1’:40960,且在血清1:10稀释时反应带亦清晰。两种方法分别测定64份大鼠血清。甩IFA法,44份(68.8%)出现类似阳性的荧光颗粒,而用WB法测定,无特异的反应带出现。非感染Vero-E6细胞作IFA抗原,30份(46.9%)与正常细胞抗原有反应,此结果表明WB法在特异性和敏感性方面均高于IFA法。IFA法中的非特异性反应系血清与细胞成份之反应。  相似文献   

18.
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索建德县罹患流行性出血热(EHF)的危险因素。经临床诊断和血清学证实的97例EHF病例,按年龄、性别和住同一医院与其他疾病病人作1:1配对调查。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村中曾有EHF史、外出他县、野宿和直接接触鼠类四个因素是罹患EHF的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5.67、11.94、18.18和7.36。病例家属隐性感染率(4.95%)与对照家属隐性感染率(5.12%)相似;病例与对照家中捕获的鼠类及其EHF抗体、抗原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用直接免疫金银法检测组织内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相似文献   

20.
To testify whether primary changes caused by the virus with its related factors and secondary changes caused by hypotension in the brains of patient with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 could be repeated in the animal model, suckling Balb/c mice were inoculated IP with 100 LD50/0.05 ml of Chen strain of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After the onset of the disease, paraformaldehyde and glutaraldehyde were used for fixation by perfusion through left ventricle. Sections stained with HE and MAb against EHF virus by immunocytochemical method (4-step PAP) showed diffuse viral antigen deposition. All brains were diffusely scattered with single cell acidophilic necrosis which are believed to be caused primarily by the virus. 33.3% of the brains also showed symmetrical distribution of cerebral infarct-like necrosis which are believed to be caused secondarily by hypotension. This result supports our previous study on the autopsy of brains of EHF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