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小鼠肠系膜淋巴结副皮质区的形态结构、细胞成分的观察,探讨小鼠肠系膜淋巴结内是否存在淋巴迷路结构及其作用.方法 采用蛋白多糖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和研究30例小鼠的肠系膜淋巴结.结果 淋巴迷路主要存在肠系膜淋巴结的副皮质区内,以盲管状起始于淋巴小结下方和高内皮微静脉周围,互相呈迷路样连接后续于髓窦.淋巴迷路的壁由扁平或扁椭圆形的内皮细胞、基质和网状纤维构成,其构成完整、连续,偶见开放的通道.淋巴迷路内充满紧密排列的小淋巴细胞,偶尔可见浆细胞和网状纤维.在淋巴小结下方的淋巴迷路内,以CD3阴性细胞为主,在高内皮微静脉周围的淋巴迷路内,淋巴细胞以CD3阳性细胞为主,而在高内皮微静脉和淋巴小结之问的淋巴迷路内CD3阳性和阴性的数量几乎为1:1.结论 小鼠的肠系膜淋巴结内存在淋巴迷路.淋巴迷路起于淋巴小结和高内皮微静脉附近,互相呈迷路样连接后续于窦.推测淋巴迷路是淋巴小结产生的B细胞和由高内皮微静脉归巢的淋巴细胞迁移和输出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2.
自Thome发现淋巴器官内有种特殊的血管-毛细血管后微静脉(PCV)以后,相继积累了淋巴结、扁桃体、小肠淋巴集结、淋巴孤结和胸腺等各种淋巴器官内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有关知识. 1 淋巴器官内PCV的形态结构特征 PCV是全身微循环系中的一部分,具有微血管的一般特征,但淋巴器官PCV的内皮细胞为单层立方或低柱状,这种内皮细胞被称为高内皮细胞.淋巴器官内的PCV则称为高内皮静脉(HEV). HEV的直径一般为8~40μm,因器官大小而异.用光镜对淋巴结HE常规染色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喉癌组织中类高内皮微静脉的超微结构观察,探讨淋巴细胞归巢的途径及抗肿瘤意义.方法 采用透射电镜及阳性胶体铁染色方法,观察和研究32例喉癌组织中的类高内皮微静脉的超微结构.结果 在癌周区出现大量类高内皮微静脉,其内皮高大,胞浆突起增多,细胞核大,细胞器丰富.有淋巴细胞穿越管壁.结论 喉癌组织中部分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可演变为类高内皮微静脉,是淋巴细胞归巢的重要场所;肿瘤组织中的淋巴细胞归巢与抗肿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人体的淋巴系统可分为:中央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组织二部分。中央淋巴器官含干细胞,能在没有抗原刺激的情况下增殖分化为小淋巴细胞,目前已肯定胸腺为T细胞的来源。B细胞的出处,至今在人体尚未找到如鸟类法氏囊的相应体,故其来源可能是骨髓。周围淋巴组织如脾脏和周围淋巴结主要含成熟的免疫活性细胞(T细胞及B细胞),其增生需要抗原的刺激,能产生细胞免疫和抗体免疫。胃肠道淋巴组织是周围淋巴组织的一部分,因为它含有T细胞及B细胞,能对抗原产生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胸腺淋巴体质患儿接种疫苗后猝死的相关特征,有效预防该类患儿因正常的预防接种导致的死亡。方法对2010年发生于北京市丰台区的胸腺淋巴体质接种疫苗诱发死亡的病例进行详细的报告并通过医学文献检索对1986年到2010年近25年间中国期刊总库中收录的所有接种疫苗诱发猝死的报告进行逐一的分析,找出与该病例同类的胸腺淋巴体质患儿接种后死亡的病例,对相关特点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加上本病例,1986至2010年共发现同类报告9例: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2岁11个月;同时接种两种及以上疫苗的3人,5人次接种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疫苗,接种到死亡时间最短约1 h,最长达19 h;尸检结果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腺增大,淋巴组织增生,多脏器水肿和淤血。结论胸腺淋巴体质所导致的猝死,生前不易诊断,一般为死后尸解确诊。尸解常见胸腺肥大,淋巴组织增生,肾上腺萎缩,内脏器官组织淤血及滤泡增生。建议放射科和儿科医师在阅读小儿垂直胸部X线摄片时用心-胸腺-胸廓比值方法测量胸腺大小,如有异常将其列入预防接种的禁忌,以减少预防接种导致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指标。方法 收集中日友好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间4例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方法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66.5±10.4)岁,男性1例,女性3例,均表现前纵膈占位,不伴有重症肌无力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细胞呈微结节状分布,间质内见丰富淋巴细胞及淋巴滤泡形成。其中2例肿瘤细胞异型、核分裂象增多。肿瘤细胞表达CK、CK5/6,异型肿瘤细胞表达CD5、CD117及Bcl-2。3例在肿瘤细胞周边见少数不成熟T淋巴细胞,另1例未见TdT阳性细胞。肿瘤细胞及淋巴细胞均未测到EB病毒。最后诊断2例患者为伴有淋巴样间质微结节型胸腺瘤(micronodular thymoma with lymphoid stroma,MNT),1例为不典型MNT,1例为伴有淋巴样间质微结节型胸腺癌(micronodular thymic carcinoma with lymphoid hyperplasia,MNC)。术后随访4~42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 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胸腺肿瘤,包括了由良性至恶性的系列病变,但预后良好。诊断应结合临床病理特征,排除其他类型的胸腺肿瘤,治疗方法可相对保守。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Mallory染色法研究淋巴细胞穿越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过程,结果显示:光镜下淋巴结副皮质区中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周围的结缔组织呈现蓝色,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管腔面的高内皮细胞核着色较浅,淋巴细胞核呈现金黄色。此方法清楚显示淋巴细胞穿越内皮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对阑尾的研究表明,它非但不是人体退化性器官,而且是免疫系统中周围淋巴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阑尾炎又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5岁以下和50岁以上患者较少,这是否与阑尾的组织结构的年龄性差异有关,很值得探索。有关阑尾的组织结构、尤其年龄上的差异的报道不多。本文观察不同年龄的阑尾1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血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和淋巴迷路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血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和淋巴迷路的形态,探讨血淋巴结内淋巴细胞归巢的径路。方法 采用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的方法观察大鼠血淋巴结的构造。结果 血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分布广泛,内皮细胞高大且凸向管腔,细胞器丰富,可见淋巴细胞附着或穿越内皮细胞内和细胞连接间隙。副皮质区内可见管状或袋状的充满小淋巴细胞的淋巴迷路结构。结论 血淋巴结是淋巴细胞归巢的重要场所之一。  相似文献   

10.
成人青春期后,胸腺逐渐退化。因此过去曾把胸腺当作退化废用的器官。现经实验及临床研究确定,胸腺是一个中枢淋巴器官,决定和影响着机体免疫和周围淋巴器官的发生发育,有很重要的功能意义。现简述如下。 1.胸腺产生T淋巴细胞,并向全身淋巴组织输送  相似文献   

11.
人胎胸腺皮髓质体积发育的形态定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胎胸腺皮髓质体积发育的规律。方法 应用体视学原理和统计学方法 ,对 79例胎龄 13~ 4 1周的正常人胎胸腺皮髓质体积进行形态定量研究。结果 在人胎胸腺发育过程中 ,皮质体积密度、髓质体积密度及皮、髓质体积比均较稳定 ,不同胎龄间无显著差异。 95 %正常值范围 (mm0 )分别为 :0 .6 39± 0 .14 1、0 .2 4 3± 0 .12 2及 2 .86 7± 2 .0 39;95 %可信限 (mm0 ) :0 .6 39± 0 .0 16、0 .2 4 3± 0 .0 14及 2 .86 7± 0 .2 13。皮质体积密度显著大于髓质 ,皮、髓质体积密度间呈负相关。结论 在正常人胎胸腺发育中 ,胸腺皮、髓质体积的发育与胸腺体积的发育保持平衡。胸腺皮、髓质体积密度与皮、髓质体积比都可以更好地代表人胎胸腺的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胶体碳作为示踪物,对小鼠在大肠杆菌内毒素引起休克时的肺,小肠和膈肌进行了血管通透性的形态学研究。 结果表明,注射内毒素30min后,属於体循环系统的支气管微静脉。小肠粘膜下层的微静脉以及膈肌血管树的微静脉及毛细血管后徼静脉段开始有碳黑颗粒沉着,这些徼静脉在电镜下发现为内皮细胞间连结开放,碳黑颗粒通过开放的连结进入内皮下,形成静脉漏,或称碳漏。它是血管通透性增高的标志之一。随着内毒素作用时间的延长,微静脉漏的数目增加,表明内毒素对血管通透性的影响,随着休克进展而不断加重。但属於肺循环系统中的微血管,只见毛细血管管腔内嗜中性白细胞、血小板逐渐增多,在内毒素注射后60min,嗜中性白细胞的特殊颗粒减少,吞噬泡出现,并发现这些血液有形成分粘附在内皮细胞表面,说明肺微血管的变化和血管通透性变化是相应的。最后对微静脉漏产生的可能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电离辐射诱发的胸腺组织损伤中的迁徙、定居及修复作用。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的C57BL/6小鼠MSCs,DAPI标记,经C57BL/6小鼠(n=6)尾静脉注入后,分别于1、5及10 d处死小鼠(每次2只),取胸腺组织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MSCs在小鼠胸腺组织中富集情况;另取18只C57BL/6小鼠行1.75 Gy X线全身照射,每周1次,连续4周,制备电离辐射诱发的胸腺组织损伤动物模型。实验设正常对照组、照射组、照射+生理盐水组及照射+MSCs组,每组6只。3个月后取各组胸腺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胸腺细胞凋亡率,组织学观察MSCs对胸腺组织损伤的修复作用。结果: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 MSCs经尾静脉注入1 d后即出现在胸腺组织内,5 d后开始弥散,10 d后广泛弥散。流式细胞术检测到照射组胸腺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照射+MSCs组胸腺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照射组(P<0.05)。病理观察结果,正常对照组小鼠胸腺组织皮、髓质结构清楚,皮质内有大量的淋巴细胞,髓质内存在少量淋巴细胞;照射组和照射+生理盐水组胸腺组织皮、髓质结构不清,淋巴细胞广泛凝固性坏死;照射+MSCs组胸腺组 织皮、髓质内可见残存或新生的淋巴组织,皮质结构仍存在。结论:MSCs可以迅速地富集在损伤胸腺组织中,促进损伤胸腺再生与修复。  相似文献   

14.
人胎胸腺的组织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光镜和电镜下研究50例人胎的胸腺。8(1/2)周胎胸腺尚未分小叶,也不能分辨皮质和髓质。12周胸腺间充质隔分隔小叶,同时髓质内可见胸腺小体。14~16周小叶数量增多,皮质分化出内、外二区。外皮质色浅系T淋巴细胞繁殖区。17~20周胸腺的发育已较完善。胎期胸腺间充质隔及皮髓交界区发现一些非上皮网状细胞和大量嗜酸髓细胞。  相似文献   

15.
我们观察到昆明种小鼠老年前期胸腺退变明显。表现为皮质萎缩,被脂肪组织取代。皮质和髓质内胸腺细胞数量减少,伸入的胶原纤维增多。小叶间隔、皮髓交界区和髓质内小血管增多变粗。巨噬细胞数量增多,活性升高、其分布与组化方面均有很大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羟乙基淀粉(HES 130/0.4)对脂多糖(LPS)引起大鼠肠系膜细静脉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 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36只,体质量200~250 g,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n=12),对照组(C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5 ml后,持续静脉输注生理盐水16 ml·kg~(-1)·h~(-1);内毒素组(LPS组)静脉注射LPS 2 ms/ks(溶于生理盐水0.5 ml)后,持续静脉输注生理盐水16 ml·kg~(-1)·h~(-1);HES组静脉注射LPS 2 mg/kg后,持续静脉输注HES 16 ml·kg~(-1)·h~(-1).补液时间60 min.连续观察给药前及补液期间大鼠肠系膜细静脉内红细胞血流速度、血管管径以及细静脉管壁过氧化物产生情况.补液结束后于电镜下观察细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 结果 各组细静脉内红细胞血流速度、血管管径以及血管壁血流剪切率各时点组内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LPS组和HES组过氧化物产生增加(P<0.05).与LPS组比较,HES组该指标降低(P<0.05).LPS组血管内皮细胞内小泡增加,血管外水肿.HES组上述变化较小. 结论 羟乙基淀粉(HES 130/0.4)对脂多糖引起的大鼠肠系膜细静脉血管内皮损伤有保护作用,该作用与其抑制过氧化物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腺组织结构的增龄性形态学改变,了解引起胸腺萎缩的可能机制。方法:大鼠胸腺切片制作、染色,在光镜、电镜下观察胸腺主要结构的增龄性变化,对胸腺皮、髓质的细胞密度之比的变化进行测试。结果:光镜观察显示,随着年龄增长,胸腺皮质变薄,胸腺细胞稀疏,皮、髓质分界不清;胸腺皮、髓质的细胞密度比例随增龄降低。而电镜下观察到胸腺细胞退化萎缩,出现了大量的脂肪、纤维、凋亡的胸腺细胞,线粒体肿胀,嵴减少,出现大小不等的空泡,核固缩。结论:随着鼠龄增大,胸腺细胞及上皮性网状细胞等线粒体结构的退化数目减少,胸腺萎缩退化。  相似文献   

18.
Thymus was one of the primary lymphoid organs along with the bursa in birds. The growth of the thymus of deshi chicken (Gallus Domesticus) from prenatal embryonic day fifteen (ED15) to postnatal day ninety (D90) were studied. In macroscopic study, it was found as a paired, lobulated gland, one half of which was located on either side of the neck. Each half consists of six to eight, flattened, ovoid to elongated, pale white to yellowish white lobes of varing size and shape of lymphoid tissue lying in the sub-dermal connective tissue of the neck. Histologically, the thymus of deshi chicken at embryonic day fifteen was covered by a very thin connective tissue capsule from which septa arises and divides the gland into lobes and lobules. The lobules were homogenous, small in size and the cortex and medulla were demarcated. Lobules have developing Hassall's corpuscles and they were of uniform shape and size. The lobules become well developed with advancing age. The cortex gradually becomes thicker and was packed with large lymphocytes. Hassall's corpuscles became larger and there number increases at postnatal period (D90) in the medulla of the thymus.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ymus at each stage of the study period we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high. The present finding of thymus of deshi chicken was found similar to the adult hybrid chicken. The study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chicken thymic cell population, structure & functions was similar to the human thymus histologically.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chicken embryo allows easy experimental access to all the stages of the thymic development so the present study will be helpful for experimentation on lymphoid organs and to understand pathophysiology of immunological diseases of human.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腺树突状细胞的分布及数量与不同种属的关系。方法应用酸性复红染色法鉴别出成年恒河猴、大鼠、小鼠三种动物胸腺的树突状细胞,光镜下观察这3种动物胸腺树突状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分布。结果恒河猴、大鼠、小鼠胸腺树突状细胞均位于胸腺实质中,恒河猴:树突状细胞数量最多,髓质为主,分布稠密大鼠:树突状细胞数量最少,分散见于皮质及皮髓交界处;小鼠:树突状细胞数量较多,主要位于髓质及皮髓交界处,常成群。结论成年恒河猴、大鼠、小鼠胸腺内均有树突状细胞的存在,其形态特征基本相同,但数量及分布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