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①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由核DNA编码的琥珀酸脱氢酶(SDHD)基因位点的改变情况。②方法选取与SDHD基因紧密连锁的3个微卫星D11S5017、D11S1347和D11S1328,通过PCR—SSLP的方法检测了35例新鲜胃癌组织中3个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丢失(LOH)情况。③结果胃癌组织中,D11S5017位点LOH检出率为12.0%,D11S1347位点LOH检出率为10.0%,D11S1328位点LOH检出率为14.3%。3个位点LOH总检出率为19.4%。④结论在胃癌组织中存在着在SDHD基因LOH的现象,说明了它可能是胃癌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肿瘤抑制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12号染色体TEL基因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杂合性缺失(LOH)情况,以探讨其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53例初诊儿童ALL作为病例组,15例良性血液病作为病例对照,5例正常儿童作为正常对照。采用多重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技术检测了12号染色体上TEL基因附近的4个微卫星位点(D12s89、D12s98、D12s269、D12s358)的MSI和LOH发生情况,并对其中18例病儿进行了初诊、缓解和复发期MSI和LOH情况的检测。结果53例初诊ALL病儿MSI和LOH总的发生率分别为3.77%和43.40%,其中D12s89位点LOH的发生率最高,为39.62%,D12s269位点LOH的发生率最低,为9.43%(x^2=5.24,P(0.01);动态检测其中的18例病儿发现,初诊期LOH的发生率为61.11%,缓解期为11.11%,复发期为66.67%,初诊和复发期各位点LOH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缓解期(x^2=8.88、11.69,P〈0.01);3例初诊未检测出LOH的病儿,复发期3位点同时检测到LOH;2例病儿在初诊、缓解和复发期均检测到LOH。5例正常对照和15例良性血液病对照均未检测到LOH及MSI的发生。结论 TEL基因与儿童ALL的发生、发展有关,微卫星不稳定性的检测可用于白血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并可作为临床上微小残留白血病的检测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p36上可能存在的与胶质母细胞瘤(GBM)发生有关的肿瘤抑制基因的缺失区域,为发现和定位肿瘤抑制基因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为基础的杂合性缺失分析(LOH)法对12例胶质母细胞瘤染色体1p36上12个微卫星多态标记序列作了较详细研究。结果12例胶质母细胞瘤至少有一个位点出现杂合性缺失者11例,总缺失率为91.7%(11/12),其中以D1S214-D1S2666位点间区域LOH的频率最高。结论胶质母细胞瘤染色体1p36发生高频率杂合性缺失,提示位点D1S14-D1S2666缺失区域间可能存在着与GBM发生有关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FHIT、SLIT2、EDNRB基因3个微卫星位点D3S1287、 D4S1593、D13S160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以确定侯选的抑癌基因。方法:应用PCR-变性 PAGE-银染方法分别对3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癌组织及相对应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在FHIT、SLIT2、EDNRB基因3个微卫星位点D3S1287、D4S1593、D13S160 行LOH检测。结果:LOH总检出率为54.3%,D3S1287、D4S1593、D13S160位点分别为34.5%、20.5%、19.3%。FHIT、SLIT2、EDNRB基因的3个微卫星位点发生LOH率与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组织在FHIT、SLIT2、及EDNRB基因的微卫星位点D3S1287、D4S1593、D13S160 均有LOH。FHIT、SLIT2及EDNRB基因为抑癌基因,其失活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组织中染色体8p的杂合性丢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彬  周燕 《安徽医学》1999,20(6):8-9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8号染色体短臂杂合性丢失(LOH)的意义。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210例乳腺癌组织中8p上9个及8q上1个座位DNA微卫星多态林记的杂合性丢失。结果:发现在8p11-21.3区域的LOH频率为35%~49%,8p23.1-ter区域的LOH频率为38%~43%,8p22的LOH频率为28%,8q上D8S285的LOH频率仅为24%。结论:研究提示在8p11-21.3及8p23.1-ter区域可能存在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候选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6.
FHIT基因与脊索瘤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基因在脊索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择FHIT基因内3个微卫星移态标记对18例脊索瘤进行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orozygosity,LOH)和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I)。结果:在18例脊索瘤标本中,LOH的总发生率为44.4%,其中在D3S 1300,D3S4130和D3S1234的LOH发生率为37.5%、26.7%、23.1%。MI总发生主为33.3%,3个位点的MI发生率分别为25%、13.3%、15.4%,微卫星多态分析表明,FHIT基因在脊索瘤中既存在杂合性丢失,又存在微卫星不稳定现象。结论:FHIT基因参与了脊索瘤的发生,可能是脊索瘤候选抑癌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p57^kip2 mRNA表达水平下降的人体肝癌进行杂合性缺失研究,探讨肝癌发生有关基因调控的分子机制.方法对人肝细胞肝癌及癌周肝组织各30例,正常肝组织对照20例,共80例标本,采用原位杂交检测p57^kip2 mRNA的表达,并运用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法和基因分型对30例肝癌组织及其癌周肝硬化组织p57^kip2基因所在染色体区域的10个微卫星位点(D11S1397,D11S1318,D11S4046,D11S922,TH01,D11S2359,D11S1760,D11S1338,D11S569和D11S1397)进行杂合性缺失检测,同时分析了p57^kip2 mRNA表达与杂合性缺失之间的关系.结果原位分子杂交检测正常肝组织未见p57^kip2 mRNA表达,癌周肝硬化组与肝癌组阳性表达率均为26.7%(8/30).杂合性缺失检测结果显示在10个微卫星位点中,仅有TH01(7/30,23.3%)、D11S2359(5/30,16.6%)和D11S569(1/30,3.3%)3个位点有杂合性缺失;p57^kip2 mRNA和蛋白表达缺失主要与TH01位点相关.结论p57^kip2 mRNA和蛋白表达异常提示其可能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与p57^kip2基因同一区域的10个微卫星位点不是p57^kip2基因LOH和MSI的频发位点,但p57^kip2 mRNA表达缺失与TH01位点的杂合性缺失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8p22、11p15、17p13三个染色体区的杂合性缺失(LOH)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从石蜡包埋的存档标本中选取34例肿瘤组织和其对应的自身正常对照组织,用PCR方法扩增位于此三个染色体区域的三个微卫星位点D8S136、D11S988、TP53,扩增产物用6%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显色后进行LOH的判定。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ER、PR、P53和c-erBb-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34例乳腺癌中有12例(35.29%)D8S136位点发生LOH,D11S988和TP53两个位点分别发现5例(14.71%)LOH。D11S988和TP53两个位点的LOH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而D8S136发生LOH的肿瘤平均直径明显高于LOH阴性的肿瘤(P=0.0049)。结论:染色体8p22区域有较高的LOH发生率,位于此区域的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可能与乳腺癌的迅速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P57^kip2基因在人体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不同阶段的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及其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探讨HCC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运用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法对30例肝癌组织与P57^kip2 基因同一区域的3个微卫星位点(D11S1397,D11S1318和D11S4046)进行LOH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BRCA1抑癌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大肠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BRCA1抑癌基因的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和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与散发性大肠癌临床病理特性的相关性,阐明BRCA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对41例大肠癌标本及对应的正常组织进行BRCA1基因D17S579位点MSI、LOH检测。结果:41例大肠癌D17S579位点MSI、LOH检出率分别为21.95%1、7.07%;在肿瘤TNM分期中,D17S579位点MSI检出率在TNMⅠ+Ⅱ期为36.36%,高于Ⅲ+Ⅳ期的5.2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17S579位点,LOH与大肠癌的TNM分期有关,在大肠癌TNMⅢ+Ⅳ期为36.84%,高于Ⅰ+Ⅱ期的0.0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散发性大肠癌BRCA1抑癌基因D17S579位点存在MSI和LOH,MSI和LOH通过不同的途径调控大肠癌的进展,BRCA1抑癌基因MSI可能在中国人散发性大肠癌早期阶段起作用,而LOH多发生在大肠癌晚期。  相似文献   

11.
Xiao Z  Zhang J  Zheng S  Li C  He Z  Cheng S  Gao Y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0):1375-1377
目的 探讨位于3号染色体短臂的候选抑癌基因FHIT、hMLH和VHL在中国人膀胱移行细胞癌(TCC)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选取6个位于上述基因内含子或与上述基因紧密连锁的微卫星多态标记对40例膀胱TCC组织进行杂合性缺失(LOH)分析。结果 位于FHIT基因内含子内的两个微卫星多态标记(D2S1234和D3S1300)中至少有一个为杂合子的杂合率为95.0%(38/40),至少有一个发生LOH的频率为57.8%(22/38)。与hMLH1基因连锁的两处微卫星多态标记(D3S1561和D3S1612)中至少有一个为杂合子的杂合率为55.0%(22/40),至少有一个发生LOH的频率为59.1%(13/22)。与VHL基因连锁的两个微卫星多态标记(D3S1038和D3S1284)中至少有一个为杂合子的杂合率为90.0%(36/40),至少有一个发生LOH的频率为47.2%(17/36)。在所检测微卫星多态标记中仅D3S1284的LOH与膀胱TCC的病理分期正相关(P<0.01),余微卫星多态标记的LOH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及病理分期均不相关(P>0.05)。结论 上述3个基因在膀胱TCC中存在高频率LOH,提示它们可能在膀胱T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FHIT基因和hMLH1基因的缺失作为分子标志有可能为膀胱TCC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途径和依据,而VHL基因的缺失可能是膀胱TCC发生的晚期事件。  相似文献   

12.
散发性结直肠癌3号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缺失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了解散发性结直肠癌(SCRC)3号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缺失(LOH)发生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并对3号染色体上可能的SCRC相关基因进行初步定位。方法 用覆盖3号染色体的13个微卫星标记对8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进行LOH扫描分析。结果 3号染色体至少有两个位点发生LOH者占39%(29/74),3p所选4个位点中至少有一个发生LOH者占37%(27/74),3q所选9个位点中至少有一个发生LOH者占53%(39/74)。整条染色体上以D3S1300(3q14.2)位点LOH率最高,达54%(23/43)。3qLOH在远端结直肠癌较近端高发,3q及D3S1300LOH阳性肿瘤多表现为浸润型生长和局部侵犯,并多发于大于50岁的老年患者。结论 3号染色体存在散在分布及区域性高频等位基因LOH,并与SCRC临床病理资料相关,提示其上SCRC相关基因的存在。高频LOH位点D3S1300的发现,提示3p14.2附近区域的FHIT基因可能作为肿瘤抑制基因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白血病微卫星杂合性缺失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①目的 检测白血病微卫星杂合性缺失(LOH)频率,探讨LOH在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②方法 利用合成的11,12号染色体上的10个微卫星位点引物进行PCR扩增,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法分析30例不同类型白血病病人的LOH。③结果 30例白血病病人中,有13例发生了1个以上位点的LOH,约占43.3%,其中18例急性白血病病人中有12例发生LOH,12例慢性白血病病人中仅有1例出现LOH,并于检出后60d发生了急粒变,二者LOH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9)。④结论 LOH是急性白血病发病过程中的频发事件,检测LOH是寻找与急性白血病发生密切相关的抑癌基因的有效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中国人胃癌染色体 11p15 .5处杂合性缺失的研究 ,了解中国人群中胃癌病人在此区域杂合性缺失的情况。方法 从 66例胃癌病人的石蜡包埋的手术病理标本中 ,提取肿瘤及相应正常组织的DNA ,用荧光标记的方法选取 11p15 .5处的微卫星DNA标记进行PCR扩增 ,再将PCR产物进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电泳后行杂合性缺失分析。结果  11/ 3 6( 3 0 .6% )的病人在D11S13 18处存在杂合性缺失 ;而D11S40 46位点处 ,13 / 60 ( 2 1.7% )的病例存在杂合性缺失 ;2 4/ 61( 3 9.3 % )的病例在 11p15 .5处至少有 1个位点存在杂合性缺失。杂合性缺失的频率与肿瘤病人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及淋巴结是否转移均无关。结论 高频杂合性缺失的区域可能有抑癌基因的存在。这将有助于阐明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进而为对胃癌进行风险预测、基因诊断以及基因治疗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5.
视网膜母细胞瘤中基因杂合缺失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由于Rb1基因的失活可能不是引发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唯一因素。因此,此项课题中我们通过探索第13号染色体上基因杂合缺失(LOH)现象发生的机率以及通过家系分析确定标记位点缺失的遗传学源,试图探明其它可能参与RB发生发展的基因存在的位点,并试图寻找和确定具有诊断及预后价值的LOH检测指标。方法:16个RB患者成对的肿瘤与其相应血清标本在13号染色体上14个微卫星标记处通过荧光PCR进行扩增,分别测定LOH;并通过对患者家庭进行分析确定标记位点缺失的遗传学来源。结果:16个RB患者上,12个在13号染色体上一个或一个以上位点发生LOH,其中三个位点,D13S265,D13S263和D13S153(位于Rb1基因内),LOH发生机率最高,分别是8个,8个和9个,12个LOH阳性标本中有10个标记位点的缺失被确定发生在父系来源的染色体中,LOH阳性及阴性组肿瘤的发生时间分别为504d和1086d。结论:在位点D13S263(13q14.1-14.2)和D13S265(13q31-32)处可能含有某些未知基因参与RB的发生发展,在我们的实验群体中标记位点缺失大多选择性地发生在父系来源的染色体中,此外,LOH阳性组的患者RB确诊时间早于LOH阴性组,其中D13S263和D13S265两个位点的LOH现象可能对RB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肺癌组织3号染色体短臂上抑癌基因异常改变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3号染色体短臂上的抑制基因Fhit,hMLH1及VHL在肺癌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选取上述基因内含子或附近的微卫星多态位点对45例肺癌组织进行杂合性缺失(LOH)分析,并对其中17例进行了Fhit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Fhit基因内含子3个位点D3S1234、D3S1300及D3S4103的杂合率分别为77.8%(35/45)、73.3%(33/45)和82.2%(37/45),LOH阳性率分别为62.9%(22/35)、63.6%(21/33)和59.5%(22/37)。与hMLH1基因连锁的两个位点D3S1561、D3S1612杂合率分别为48.9%(22/45)、42.2%(19/45),LOH阳性率分别为54.5%(12/22)和63.2%(12/19)。与VHL基因连锁的两个位点D3S1038、D3S1283的杂合率分别为62.2%(28/45)和80.0%(36/45),LOH阳性率分别为64.3%(18/28)和41.7%(15/36)。17例肺癌组织有64.7%(11/17)Fhit蛋白表达缺失。在Fhit蛋白缺失的11个病例中,有10例存在一个或多个Fhit基因位点的LOH。结论 上述3个抑癌基因存在的高频率LOH可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途径和依据。Fhit基因的杂合性缺失可能是Fhit蛋白表达下调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染色体6q2 1的D6S4 4 9 D6S30 2区域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的情况,确定其在中国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发生的频率和最小缺失区域,为定位克隆ALL相关抑癌基因提供线索。方法:采用比以往报道更高密度的11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位点,利用聚合酶链反应 变性凝胶电泳银染技术分析93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例等位基因LOH的情况。结果:93例患者中共有32例(34.4 % )存在至少一个位点的LOH。位点D6S170 9 D6S30 1以及位点D6S30 2是高频率缺失集中的区域,位于其中的D6S2 83位点附近是缺失率最高的地方(2 5 % )。D6S170 9 D6S30 1之间距离在GenethonMap上显示有2cM。结论:6S170 9 D6S30 1为本研究所找到的6q2 1上的最小缺失区域,当中可能存在与中国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发病相关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候选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8号染色体短臂(8p22)的杂合性缺失(LOH)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发生和演变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硝酸银染色技术,检测8p22上D8S511和D8S258位点的LOH。结果22例慢性期和8例加速期CML病人在8p22D8S511和D8S258位点均未发生LOH。4例急变期CML病人在D8S511位点上均未检出LOH,仅1例在D8S258位点发生LOH。5例正常对照组均未发生LOH。结论8p22上D8S511位点的LOH与CML各期的发生和演变无关;D8S258位点的LOH与CML慢性期和加速期的发生和演变无关,但可能与CML急变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胃癌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的微卫星不稳定(MSI)、杂合性缺失(LOH)以及甲基化状态,探讨FHIT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D3S1300作为微卫星标记,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以及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PAGE)检测胃癌组织和正常胃黏膜FHIT基因MSI和LOH;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胃癌组织和正常胃黏膜FHIT基因的甲基化状态。结果胃癌组织中FHIT基因D3S1300位点MSI和LOH发生率分别为23.7%和28.8%,MSI和LOH存在明显正相关(P<0.05,r=0.76);胃癌组织中FHIT基因甲基化阳性率为51.4%,FHIT基因MSI、LOH与甲基化均与胃癌患者的年龄、性别、Lauren分型、Borrmann分型、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无关(P>0.05),但LOH与浸润程度有关(P<0.05),胃癌FHIT基因甲基化与MSI和LOH均不存在明显正相关(P>0.05,r=0.12和0.13)。结论 FHIT基因MSI、LOH及甲基化修饰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胃癌FHIT基因的杂舍性缺失(LOH)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探讨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从染色体3p14:2选取4个微卫星标记,PCR方法检测50例胃癌和远端正常胃黏膜组织FHIT基因的LOH和MSI。结果:胃癌组织中FHIT基因LOH和MSI发生的平均频率分别为32.4%和26.4%。LOH和MSI与胃癌的Bormann分型、组织学类型、Laurcn分型均无显著相关。LOH阳性率胃癌穿透浆膜组显著高于未穿透浆膜组(P〈0.05)。MSI阳性率无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FHIT基因的MSI参与胃癌发生的早期阶段,LOH对胃癌的发展演变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