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0 毫秒
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90例临床拟诊肺动脉栓塞患者的64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检查,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及仿真内窥镜(VE)等后处理技术,分析相关CT资料。结果 90例患者中45例确诊肺动脉栓塞,共检出271处栓子,其中肺动脉干0处,两侧肺动脉主干7处,肺叶动脉86处,肺段动脉155处,亚段肺动脉23处。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PE的诊断准确、可靠,是无创性快速诊断PE的首选方法,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主-肺动脉窗型肺癌手术切除中的意义。方法:对35例有手术切除指征的主-肺动脉窗型肺癌患者进行了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其中8例肿块与主动脉弓粘连,13例肿块与左上肺动脉粘连,4例纵隔血管前间隙与左肺门均淋巴结肿大,15例左肺门淋巴结肿大,6例纵隔血管前间隙淋巴结肿大,35例主-肺动脉窗型肺癌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与术中,前,后相对照。结果:1例主-肺动脉窗型肺癌患者肿块侵犯肺动脉干无法切除,手术切除34例,符合率97%,其中左肺上叶前段局部切除23例,左肺上叶切除8例,在肺全切3例。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是主-肺动脉窗型肺癌手术切除的诊断依据。为外科手术切除提供直观的立体信息,提高了手术切除肿瘤成功率,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及优势.方法 主动脉夹层患者18例全部行16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并行二维三维图像重组.结果 ①按DeBakey分型,Ⅰ型5例,Ⅱ型1例,Ⅲ型12例;②18例均可较好的显示破口、内膜瓣、夹层累及范围和主动脉各分支情况;③2例支架术后复查,显示支架膨胀良好,假腔内血栓形成.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迅速准确诊断主动脉夹层,为临床治疗提供病变详细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CT肿瘤血管成像在周围型肺癌患者临床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94例肺部孤立性肿块的患者行CT检查,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结果分为恶性组和良性组,恶性组患者71例,良性组患者23例。观察CT肿瘤血管成像在周围型肺癌临床定性诊断中的诊断效果。结果:94例患者中手术切除经病理检查59例,穿刺活检证实18例,纤支镜检查证实7例,胸水中查出癌细胞4例,临床证实6例(脑转移4例,骨转移2例)。恶性组患者中,腺癌56例,小细胞癌7例,鳞癌4例,腺棘细胞癌2例,大细胞内分泌癌1例,淋巴上皮癌1例。Ⅰ型38例,Ⅱ型20例,Ⅲ型9例,Ⅳ型4例;良性组患者中,非典型腺瘤6例,结核5例,炎性假瘤9例,硬化性血管瘤3例。Ⅰ型0例,Ⅱ型1例,Ⅲ型17例,Ⅳ型5例。恶性肿块与血管的关系以Ⅰ型和Ⅱ型为主,良性肿块与血管的关系以Ⅲ型为主。CT肿瘤血管征诊断的敏感性为45.07%,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58.51%,漏诊率为54.93%,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37.10%。结论:CT肿瘤血管成像对周围型肺癌患者的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总结肺癌的CT诊断经验,提高正确诊断率。方法:收治肺癌患者53例,对其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周围型肺癌28例,其中肿块型26例,病灶呈软组织肿块:肺炎型2例,表现为发病肺叶斑片状结节状阴影,形似炎症;均有纵隔淋巴节转移。中央型肺癌22例,肿块型21例,在肺门区形成软组织肿块,腔内型1例,表现为右下肺支气管后壁增厚,呈弧型突入支气管腔内,局部支气管变型、变窄。有"三阻征"26例。结论:CT可以明确诊断肺癌,诊断过程患者无痛苦。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3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影像学资料,并分析冠状动脉畸形者的CT影像表现。结果423例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患者中,发现冠状动脉畸形24例,其中左前降支与左旋支并行7例;左旋支缺如2例;冠状动脉开口于升主动脉10例;单支冠状动脉1例;冠状动脉瘘4例。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冠状动脉畸形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心型肺癌的CT诊断准确性及MRI补充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中心型肺癌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纤支镜病理活检或者手术病理学检查证实,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并观察分析患者的CT诊断图像和MRI扫描图像,对CT诊断和MRI补充诊断的患者例数进行统计,计算CT诊断的准确率以及CT和MRI共同诊断的准确率。结果63例患者经病理学诊断分别诊出隐形癌3例、0期4例、Ⅰa期7例、Ⅰb期3例、Ⅱa期3例、Ⅱb期10例、Ⅲa期12例、Ⅲb期15例和Ⅳ期6例。经多层螺旋CT扫描,误诊率和漏诊率均为8.8%,检测的准确率为82.5%。经多层螺旋CT扫描和MRI补充扫描联合诊断,误诊率1.6%,漏诊率4.8%,诊断的准确率为93.7%。结论 CT检查中心型肺癌的诊断阳性率和敏感度高,能清晰扫描患者的肺叶肺段支气管位置的病变情况,清晰直观,且无创伤,是比较理想的诊断方法,MRI可以作为其的有效补充,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肺动静脉瘘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 对13例肺动静脉瘘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中11例经胸部螺旋CT扫描及血管三维重建确诊,2例经肺动脉造影确诊;手术治疗12例,肺叶切除10例,肺楔形切除2例,手术后症状消失或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满意;1例弥漫型患者放弃治疗.结论 螺旋CT扫描及血管三维重建是肺动静脉瘘目前最常用的诊断手段,对于局限性病变外科手术有良好的疗效,手术方式应根据病情灵活掌握.  相似文献   

9.
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中央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3D成像在中央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螺旋CT对45例中央型肺癌行多层面重建(MPR)、表面阴影显示法(SSD)重建及最大强度投影(MIP)重建。进行3D图像分析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45例中央型肺癌,MPR与SSD示15例支气管呈刀鞘状或鼠尾状,表面凹凸不平;10例腔内堵塞,呈盲端;8例肿块压迫、破坏支气管呈弧形压迹并向对侧移位;7例腔内结节状隆起;5例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MIP示肿块呈类圆形、不规则形、结节形,边缘凹凸不平、大小不等分叶及棘状突起。19例与纵隔呈钝角,广基底相连,其中6例肿块侵入纵隔血管间隙;14例与纵隔呈锐角相交;12例与纵隔分离。16例增强扫描,有9例肺动脉管壁受侵包绕。结论:螺旋CT3D成像是诊断中央型肺癌不可缺少的方法,是创伤性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补充方法。对中央型肺癌术前定位、分期及制定手术计划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多期血管成像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70例肝癌患者的术前CT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将动脉期、门脉期图像传入三维工作站,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血管成像,采用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IP)等重建技术,分析其对肝脏病变及与肝血管关系的显示情况。结果 MSCTA图像可清晰显示全部肿块和部分肿块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和门静脉癌栓;70例患者中发现肝癌病灶81个,肝动脉解剖变异12例,供血动脉61例,显示肿瘤血管51例,动脉门脉瘘4例,门静脉受累10例,门静脉癌栓14例,与手术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3.8%。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直观显示肿瘤、供血动脉、肿瘤血管、门脉系统状况,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术前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在诊断中央型肺癌病例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断治疗且经手术病理确诊为中央型肺癌的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首先根据肿瘤期分为四组,每组除了几例患者使用平扫外,其余都进行螺旋CT增强扫描,将螺旋CT增强扫描的结果与常规手术病理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并作出分析。结果螺旋CT增强扫描能有效地区分出中央型肺癌肿块与肺不张,每组肺癌患者的CT扫描结果与其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83%、81%、80%以及85.7%,总体符合率为82.4%,误诊病例皆为未接受CT增强扫描患者。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可以对肺门结构、胸膜侵犯等症状给出较为准确的判断,该技术对提高中央型肺癌的术前诊断有着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与MRI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及肺栓塞的影像表现。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肺动脉栓塞患者50例,全部患者均行CT及MRI动脉造影检查,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CT肺动脉造影显示肺动脉血栓48例(96.0%),主要表现为肺动脉充盈缺损,远端血管不显影,检出各级动脉及分支血管栓子78处;MRI动脉血管造影显示肺动脉血栓41例(82.0%),主要显示肺动脉腔内充盈缺损,远端信号消失,检出各级动脉血管及分支栓子共64处;DSA检查确诊50例患者均为肺栓塞,各级血管栓子80处。以DSA为标准,CT与MRI肺动脉栓塞诊断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栓子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血管造影检查肺栓塞的准确性及栓子的检出率均优于MRI,可作为首要的无创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多排螺旋CT肺血管成像技术显示周围型肺癌与肺血管的关系,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51例周围型肺癌患者行多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检查,分别采用螺旋CT多层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技术显示周围型肺癌与肺动脉和肺静脉的关系。将周围型肺癌引发肺动脉和肺静脉的改变分为4型,分析分型与周围型肺癌病理类型间的关系。结果1~6级肺血管均可显示,5级以上肺血管形态可清晰显示。肺鳞癌和腺癌间肺动、静脉受累及率均无统计学意义。腺癌Ⅲ型肺动脉改变所占百分比高于鳞癌(x~2=4.595,P〈0.05)。腺癌和鳞癌间Ⅰ~Ⅳ型肺静脉改变所占百分比均无统计学意义,腺癌Ⅰ型+Ⅱ型肺静脉改变所占百分比高于鳞癌(x~2=7.526,P〈0.05)。结论多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及后处理技术可确切显示5级以上肺血管与肿瘤间的关系,周围型肺癌与血管关系的分型有助于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分期及预后,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病理学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癌高危患者经多层螺旋CT筛查诊断的影像特点。方法选取体检时被筛选为肺癌高危人群的107例受试者为研究对象,均予以多层螺旋CT筛查,对筛查结果显示为疑似肺癌者给予病理检查,详细记录检查结果,分析多层螺旋CT在肺癌筛查诊断中的诊断符合率;归纳整理肺癌确诊患者及非肺癌患者多层螺旋CT的影像特点。结果 1107例肺癌高危患者中,经多层螺旋CT筛查为疑似肺癌者共78例,发现可疑癌结节60个,可疑癌肿块20个,共计80个;经多层螺旋CT筛查为疑似肺癌的78例患者中,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肺癌者64例,多层螺旋CT在肺癌筛查诊断中的诊断符合率为82.1%(64/78);其中癌结节55个(83.3%),癌肿块11个(16.7%),共计66个;2肺部癌灶为结节者53例(82.8%),检出癌结节55个,平均结节大小为1.8cm,其中33个(60.0%)合并明显CT征象,剩余22个(40.0%)未合并CT征象;肺部病灶为肿块者11例(17.2%),检出癌肿块11个,平均结节大小3.5cm,其中7个(63.6%)合并明显CT征象,剩余4个(36.4%)未合并CT征象。结论肺癌确诊患者中癌结节所占比例较癌肿块高,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性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动脉栓塞(PE)的螺旋CT血管造影(CTA)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2例临床疑为PE的患者行螺旋CT血管造影,其中8例在溶栓治疗后进行复查。结果:22例患者累及62处肺动脉及其分支。PE的CT直接征象为:血管腔内充盈缺损,包括部分充盈缺损、附壁充盈缺损、完全阻塞及中心性充盈缺损(轨道征)。其中轨道征提示急性PE,其余3种提示亚急性、慢性PE的征象,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PE的间接征象为:肺动脉高压、肺梗塞灶及右心室增大。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是一种快速、有效、无创伤性检查肺栓塞的方法,对指导临床正确诊断及治疗后随访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叶肺癌的临床表现特征与外科治疗特点,提高中叶肺癌的诊断率与生存率。方法回顾分析外科治疗的106例中叶肺癌临床资料。结果主要症状:咳嗽62例,咳痰带血48例,发热29例,胸闷、胸痛16例,关节痛8例。术前抗炎超过1个月30例,抗结核治疗9例。确诊日期:1个月内64例,1~6个月25例,7~12个月13例,13~18个月4例。手术结果:剖胸探查3例;切除103例,其中中叶切除32例,中下叶切除51例,中上叶切除13例,右全肺切除7例。清扫N1淋巴结333组,N2淋巴结378组。右肺下动脉侧壁切除5例,动脉袖状切除2例。1例术后呼吸衰竭死亡。术后病理及分期:单纯pN1阳性8例,pN2阳性6例,pN1+pN2阳性21例。pⅠ期14例, pⅡ期34例,pⅢA期51例,pⅢB期3例,pⅣ期1例。随访:97例被随访者平均5年生存率29.9%。结论中叶肺癌易误诊为炎症、结核,应注意及时合理检查,力求及时确诊。由于解剖特点,手术常需联合肺叶切除,廓清上、下纵隔淋巴结是手术根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同期胸腔镜下双侧肺切除手术治疗双肺多发结节的临床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1月金华市中心医院40例双肺多发结节患者同期行双侧胸腔镜下肺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经术前肺部CT、心电图、肺功能等检查行双肺结节定位、评估肺功能储备等情况,据此制定手术方案,行亚肺叶切除手术。考察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病变直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数目)及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肺功能指标FEV1)、手术方式及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对病理结果、临床疗效,手术相关并发症与手术术式的关联进行分析。 结果 40例患者共切除118个结节;其中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86个(72.88%),分布于33例患者中,包括癌前病变4例,原发性肺癌26例,其他恶性肺部肿瘤3例;原发性肺癌TNM分期:0期7例,Ⅰ期14例,Ⅱ期4例,Ⅲ期1例,Ⅳ期0例;原发性肺癌伴有淋巴结转移5例,其中4例N1转移,1例N2转移。所有患者恢复顺利,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手术时间为(139.80±33.12)min,术中出血量为(150.00±23.63)mL,术后住院时间为(5.42±4.23)d,术后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2例,心律失常2例,呼吸衰竭1例,手术相关并发症主要发生在肺叶-肺叶(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肺段-肺段(并发症发生率为50.0%)切除手术的患者。出院时评估术后近期疗效,行肺叶-楔形切除手术的患者中,存在部分无效的病例(2/30,6.67%)。 结论 经术前评估筛选的双肺多发结节患者同期行双侧胸腔镜下肺切除术安全有效,对不同病理类型患者需术前综合评估以确定最佳手术术式,获得更理想的近期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和评价DSA在中心型肺癌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1例接受介入治疗的中心型肺癌(其中,鳞癌31例,小细胞癌20例)患者,男38例,女13例,年龄41~80岁(中位年龄67岁)。将支气管动脉化疗灌注(BAI)时DSA发现的肿瘤血管与术前肺部增强螺旋CT扫描结果进行对比,分别依据DSA、CT进行TNM分期,比较两种分期方法中≥Ⅲa期及〈Ⅲa期肺癌分期之间有无差别,并计算两种检查方法各自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51例术前CT分期≥Ⅲa期18例,〈Ⅲa期33例;DSA分期≥Ⅲa期42例,〈Ⅲa期9例。CT检查敏感度33.33%,特异度58.33%;DSA敏感度100%,特异度75.0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心型肺癌分期中,DSA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于CT,对确定肺癌临床分期与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对肺动脉栓塞(PE)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例临床疑诊PE的患者行SCTA检查,均明确诊断为PE,其中2例在溶栓后进行了复查。结果:3例患者均为右肺动脉主干处血栓形成,分别表现为血管管腔狭窄、截断或附壁性充盈缺损。2例溶栓后栓子有不同程度缩小,1例抗凝后临床症状好转。结论:SCTA是诊断中心性PE准确、无创、有效的检查方法,且可判断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