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定量技术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 T )的临床价值。方法2012年2月到2015年8月选择在唐山市第二医院进行健康体检者140例,根据IM T检测结果分为3组:对照组40例(IM T<0.9 mm );IM T增厚组60例(0.9 mm≤IMT<1.3 mm);斑块组40例(IMT≥1.3mm),3组都进行常规超声与超声弹性定量技术检测,同时进行临床资料的调查与实验室生化分析检查。结果斑块组、IMT增厚组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3组间其他实验室的指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IM T增厚组的顺应性(A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膨大指数(AI)与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MT 与 AI、PWVβ呈正相关(r=0.512,P<0.05;r=0.483,P<0.05),与AC呈负相关(r=-0.713,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LDL‐C、AC、PWVβ为影响IMT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超声弹性定量技术检测颈部血管能安全、无创地动态观察动脉硬化进展过程中的血管壁的变化,有利于进行IM T的判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 H 型高血压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60例 H 高血压患者根据 Hcy 水平分为 A 组(15~30μmol/L)和 B 组(>30μmol/L),并选择单纯高血压患者85例作为对照组(C 组),所有入组的研究对象均记录年龄、性别、饮酒史、吸烟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并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水平,同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各组研究对象颈动脉斑块的各项参数。结果 A 、B 组的颈动脉 IM T ,强、低回声斑块检出率和斑块指数明显高于 C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 组较 A 组的颈动脉 IM T ,强、低回声斑块检出率和斑块指数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 Hcy 水平与颈动脉 IM T 呈正相关,与颈总动脉血流速度成负相关(r=0.410,P<0.05;r=-0.484,P<0.05)。结论 H 型高血压患者的血 Hcy 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随着血 Hcy 水平的升高,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选取7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实验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 ),明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并在发病72 h内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7水平,同时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检测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试验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试验组内大梗死组血清炎症因子高于中、小梗死组(P<0.05),中梗死组高于小梗死组(P<0.05);试验组的易损斑块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P<0.05),稳定斑块组高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检测能及时提示急性脑梗死的病灶大小和颈动脉硬化斑块性质,可利用炎性生物分子标志物协助对缺血性卒中进行早期诊断、治疗,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腔隙性脑梗死(腔梗)患者颅内大动脉狭窄的血管独立危险因素及其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住院的30~45岁青年急性腔梗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头颅血管检查分为狭窄组和无狭窄组,比较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结果45例青年急性腔梗患者中有28例狭窄,17例无狭窄。狭窄组的三酰甘油(T 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颈动脉斑块形成与无狭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中15例为单发狭窄,13例为多发狭窄,血管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纯前循环狭窄12例,单纯后循环狭窄8例,血管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伴有颅内动脉狭窄的青年急性腔梗患者容易出现进展性卒中,应对青年腔梗患者脑血管进行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PWV、ABI、1MT指标对老年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外周血管健康进行评价。方法根据血压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将受试者分为A组(老年高血压病合并糖耐量异常)、B组(老年高血压病)和C组(正常对照组),观察3组baPWV、ABI、IMT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结果A组病人baP—WV、IMT显著高于B组(baPWV1895.31±268.46VS1723.65±247.38,P〈0.01;IMT0.96±0.18V80.75±0.14,P〈0.01)。两组ABI值也具有显著性差别(1.01±0.19VS1.15±0.14,P〈0.01),其中A组斑块检出率为68.1%,B组斑块检出率为47.6%,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X^2=4.58,P〈0.05),两者的ABI值也具有统计学差异(0.93±0.12VS.1.08±0.10,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易发生外周动脉损害,合并糖耐量异常时尤为明显,无创性baPWV、ABI和IMT指标可较好地评价血管健康状态,可用于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透析患者颈动脉硬化情况与钙磷代谢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透析组及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多普勒超声测定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析透析患者颈动脉硬化情况;将透析患者分为颈动脉硬化阳性组和阴性组,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并对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透析患者颈动脉IM T及颈动脉斑块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 P<0.05)。透析患者颈动脉硬化阳性组血磷水平、钙磷乘积及iPTH水平与阴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血钙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透析患者颈动脉硬化与血磷水平、钙磷乘积、iPT H水平呈正相关,高磷的影响更为显著。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有较高的颈动脉硬化发生率,其主要危险因素为高磷血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H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生存状况,并对影响HD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该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68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将患者分为单纯肝硬化组74例,合并HD组48例以及合并2型糖尿病(T2MD)组46例,所有病例以死亡为随访终点。对比分析各组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肝硬化患者预后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T2MD组患者糖尿病史高于HD组及肝硬化组(P<0.05),HD组及T2MD组酒精性肝硬化比例高于肝硬化组(P<0.05),HD组及T2MD组患者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Child‐Pugh评分及住院时间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D组与T2M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水平高于T2MD组及肝硬化组(P<0.05),肝硬化组空腹血糖水平(FPG)、胰岛抵抗指数(HOMA‐IR)、总胆固醇(TG)、C肽水平低于HD组及T2MD组(P<0.05),而HD组FPG、C肽均高于T2MD组(P<0.05),T2MD组TG水平高于HD组(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饮酒、腹水、合并HD、合并T2DM、Child‐Pugh评分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D患者与肝硬化患者相比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更高,HD可增加肝硬化患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1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病变分为2组,A组60例,伴有大血管病变;B组58例,无大血管病变。2组进行生化放免指标测定,肝脏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进行超声检查,分析2组患者各危险因素之间的差异。结果与B组比较,A组IMT增加更明显(1.01±0.22 vs 0.84±0.16,P〈0.05),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更高(67.5%vs 47.5%,P〈0.05);2组ALT、HbAlc、TC、LDL—C、HDL-C、BMI及HOMA-IR的均值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G均值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提示2组患者颈动脉IMT与ALT、TC、LDL-C、HOMA—IR及BMI均相关;偏相关分析提示IMT与ACT独立相关。结论脂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NAFCD与T2DM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9.
冯洪涛  李红普 《重庆医学》2016,(36):5170-517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发生风险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于该院内分泌科和血管外科的2型糖尿病患者128例,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组)和糖尿病合并ASO组(ASO组)。收集患者一般信息,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IR)采用稳态模型评估公式计算,采用多功能周围血管检查仪测定踝肱比(ABI),测量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和血压(BP)。结果ASO组胰岛素抵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DM组(P<0.05),ASO组HOMA‐IR和BP明显高于DM组,而ASO组ABI值则明显低于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SO组中,随着HOMA‐IR的升高,BP进一步上升,而ABI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在这3个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别表明HOMA‐IR与ABI值呈负相关(r=-0.231,P=0.035),和BP值呈正相关(P<0.05),而与BMI值无关联性(r=0.154,P=0.177)。结论胰岛素抵抗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ASO发生的危险因素,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为今后预判糖尿病患者的外周血管病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成年吸烟人群中联合应用无创血管功能状态检测方法的价值。方法对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社区18岁以上常住居民2739例进行调查随访,调查指标包括烟龄、男女吸烟比例等,同时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以及颈动脉斑块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2739例受访对象中男952例,女1787例,吸烟组462例,吸烟率为16.9%(462/2739);吸烟组中男417例,吸烟率为43.8%(417/952),女45例,吸烟率为2.5%(45/1787),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烟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厚、斑块形成及狭窄均与不吸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WV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BI吸烟组与不吸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d0.05)。吸烟与颈动脉内膜增厚、颈动脉斑块及狭窄的相关性分析均呈正相关(P<0.01),与ABI呈负相关(P<0.01),与PWV不相关。结论吸烟是颈动脉硬化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在吸烟人群中,尽早联合进行PWV、ABI以及颈动脉IMT等指标检查,可能对于早期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选取进展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20 mg+拜阿司匹林300 mg,1次/天,睡前口服;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氯吡格雷75 mg+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天,睡前口服。2组疗程均为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粥样硬化斑块最大厚度,并计算斑块面积及数目。结果:2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最大厚度和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1);且2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最大厚度和斑块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对照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数目与稳定斑块数目基本不变;观察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数减少15处,稳定斑块增加9处,斑块减少6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减少颈动脉IMT、斑块最大厚度、斑块面积及稳定斑块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慢性肾病(CKD)患者颈动脉多普勒超声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入选CKD患者46例随机分成3组:多囊肾(ADPKD)组(12例)、腹膜透析(PD)组(14例)和血液透析(HD)组(20例);同时选择普通志愿者23名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测量参数,包括: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结果:CKD患者中HD组右侧颈总动脉和PD组及HD组左侧颈总动脉的IMT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厚(P<0.01);ADPKD组、PD组和HD组颈总动脉及ADPKD组与PD组颈内动脉PSV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CKD患者中PD组和HD组左侧颈内动脉的EDV均较对照组与ADPKD组明显增高(P<0.01),而PD组和H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的测量可以定量评价CK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血流动力学状况,为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选择120例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作为急性前循环梗死组,均经MRI/CT证实;另90例非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双侧颈动脉管腔内径、内-中膜厚度( IMT)、收缩期最大峰值流速( PSV )、舒张末期流速( EDV)、收缩早期加速时间( AT)、阻力指数( RI)、搏动指数( PI);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斑块的性质和管腔狭窄程度。急性前循环梗死组IMT较对照组增厚( P<0.01);IMT增厚检出率、中-重度狭窄检出率和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严重者可检测到颈动脉完全或不完全闭塞;各项血流参数显示,急性前循环梗死组颈总和颈内动脉PSV、ED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急性前循环梗死组颈内动脉 RI 及 PI 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颈内动脉AT低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血浆B型利钠肽(BNP)、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尿酸(UA)的相关性。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06例作为冠心病组,同期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阴性80例为对照组。2组均排除严重肝、肾、肺、脑及其他心脏病。冠心病组按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为1支病变组45例,2支病变组31例和3支病变组30例。分析冠心病病变程度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浆BNP、UA水平的相关性。分析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组颈动脉IMT、血浆BNP、UA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IMT、血浆BNP、U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1、2和3支病变组IMT、血浆BNP、UA水平均呈逐级增高趋势(P<0.01)。3支病变组颈动脉IMT均显著高于1支和2支病变组(P<0.01),2支病变组颈动脉IMT亦明显高于1支病变组(P<0.01)。结论:颈动脉IMT、血浆BNP和UA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相关性,联合测定颈动脉IMT、BNP和UA水平可预测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SUT型超声扫描治疗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及低密度脂蛋白(LDL)的疗效.方法:选取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证实有颈动脉斑块的2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120例单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联合组120例接受SUT型超声扫描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并对比2组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颈动脉斑块性质、颈动脉斑块面积变化及LDL水平的变化.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斑块性质趋于稳定、颈动脉斑块明显缩小、LDL明显下降(P<0.01).2组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斑块面积和LDL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UT型超声扫描治疗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可使颈动脉斑块稳定和缩小,有效地降低LDL.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T2DM)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形成情况与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64例T2DM患者与40例正常对照组IMT及斑块。并采用无机磷定量法提取全部受试者血浆LPA。结果T2DM患者较正常对照组IMT明显增厚,正常对照组无颈动脉狭窄,T2DM组12.5%有颈动脉狭窄。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两组IMT与血浆LPA含量呈正相关。结论T2DM患者IMT、斑块形成与血浆LPA含量呈高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发病情况、特点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80例EH患者,按照WHO的危险分层法将EH患者分成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3组,应用高分辨率超声多谱勒对3组EH患者双侧颅外段颈总动脉(CCA)进行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检出率等指标,并与3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低、中危EH组患者CCA的IMT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高危和极高危EH组CCA的IMT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现为颈动脉IMT增厚;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EH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34.6%、75.0%和82.4%,与健康对照组(16.7%)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随着EH危险分层增加而增加,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有增加趋势。结论: 颈动脉IMT厚度增加可能是CAS的早期表现;IMT厚度等是超声检查CAS的可靠指标;超声多谱勒能无创、直观动态地了解CAS程度,能为全面评价高血压是否引起大、中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高频超声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00例T2DM患者按病程分为三组:病程〈5年(A组)36例;5~10年(B组)31例;〉10年(C组)33例;正常对照组(D组)30例。利用高频超声探测T2DM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结果]C组的IMT、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积分所占比率明显高于其他组(C组的IMT、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积分分别为(0.99±0.22)mm、75.76%、(2.16±0.82)mm;A、B、D组的为(0.79±0.15)mm、(0.80±0.17)mm、(0.64±0.14)mm;36.11%、51.61%、20.0%;(1.65±0.73)mm、(1.89±0.69)、(1.23±0.62);P〈0.05);A组 、B组也明显高于D组(A、B组的为(0.79±0.15)mm、(0.80± 0.17)mm;36.11%、51.61%;(1.65± 0.73)mm、(1.89±0.69);D组的为(0.64±0.14)mm、20 .0%、1.23±0.62,P〈0.05);C组中血管受累条数及有多枚斑块的血管条数均高于其他组(C组中血管受累条数及有多枚斑块的血管条数分别为40、22;A、 B、D组的分别为17、3;26、7;9、 1;P〈0.05);各组中软斑检出率高于硬斑及混合斑(A、B、C、D组中软斑检出率分别为:66.67%、58.82%、55.56%、70.0%;A、B、C、D组中硬斑及混合斑检出率分别为:9.52%、23.80%;11.76%、29.41%;10.0%、20.0%;P〈0.05);各组间斑块类型所占比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2DM患者的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与病程密切相关。高频超声是检测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高频超声对老年患者颈动脉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8例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作为研究组,49例无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情况、颈动脉内-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IMT、斑块积分、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研究组管腔闭塞率2.27%,管腔狭窄率90.91%;对照组无管腔闭塞,管腔狭窄率18.37%;2组患者管腔闭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3),研究组患者管腔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变有密切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心脏瓣膜钙化程度的加重而加重,对于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应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