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2004至2013年蒙古旱獭鼠疫疫源地监测结果,掌握该疫源地的宿主动物的分布、数量及疫情变化。方法每年5~9月,在满洲里市、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以旗(县)为单位开展监测。每个旗(县)监测面积为20 000~40 000 hm^2。采用路线法、一日弓形夹法、五米夹线法调查宿主动物的分布及数量,采集动物标本进行鼠疫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结果 2004年至2013年,蒙古旱獭的平均密度为0.021 hm^2/只,达乌尔黄鼠平均密度为0.608 hm^2/只,蚤指数为1.68。检出达乌尔黄鼠阳性血清学53份,最高滴度1:1 280。结论从2004年,该疫源地再次进入活跃状态,对该地区的监测要加强力度,扩大监测范围,防止人间鼠疫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蒙古旱獭鼠疫疫源地的主要宿主,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1981-2010年蒙古旱獭鼠疫疫源地的监测资料。结果 1981-2010年共检查蒙古旱獭血清2 750份,均为阴性。检查达乌尔黄鼠血清2532份,2004-2010年共47份阳性血清。结论蒙古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应定性为双宿主疫源地。  相似文献   

3.
西辽河平原西北侧低山丘陵黄鼠疫源地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30,自引:28,他引:2  
1985年首次从西辽河平原西北侧低山丘陵草原的达乌尔黄鼠及寄生蚤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检出4株鼠疫杆菌,到1989年共检出鼠疫菌57株,判定疫点47个。1985~1991年共检出达乌尔黄鼠鼠疫阳性血清271份,阳性率3.44%,几何平均滴度为1:99.17。疫点和血凝阳性点的空间分布约3000km~2。疫源地的主要宿主为达乌尔黄鼠,主要媒介为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动物鼠疫的流行呈单峰型,流行高峰时点在5月17日,1987年为流行高峰年,坡麓为该鼠疫疫源地的频发生境。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2000-2011年内蒙古各疫源地啮齿动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染疫情况,为今后的监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0-2011年内蒙古鼠疫监测总结和疫情分析报告,应用Excel2003软件分别对啮齿动物及其感染鼠疫的情况按不同年代、不同疫源地分别进行统计,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0-2011年,在内蒙古各疫源地共捕获啮齿动物2目6科30种180 301只,其中在长爪沙鼠疫源地获鼠24种78 263只,达乌尔黄鼠疫源地获鼠19种78 638只,蒙古旱獭疫源地获鼠14种3 435只,布氏田鼠疫源地获鼠13种19 967只;从达乌尔黄鼠,布氏田鼠、长爪沙鼠3个类型疫源地的9种啮齿动物体内检出了鼠疫菌共728株,从达乌尔黄鼠,布氏田鼠、长爪沙鼠、蒙古旱獭四个类型的疫源地的7种啮齿动物体内均检出了血凝阳性血清269份。结论内蒙古鼠疫自然疫源地啮齿动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宿主类型复杂,动物鼠疫十分活跃,应加强监测,有的放矢地做好鼠疫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04-2007年康保牧场鼠疫监测资料,掌握其鼠疫疫情动态,提出预防控制对策。方法运用鼠疫流行病学方法,按照医学统计学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主要宿主动物长爪沙鼠平均密度0.01-5.01只/公顷,呈逐年降低趋势;达乌尔黄鼠的平均密度0.47-0.78只/公顷,相对比较稳定;达乌尔黄鼠鼠体蚤平均染蚤率43.66%-80.14%之间,平均蚤指数1.06-5之间,长爪沙鼠鼠体蚤平均染蚤率26.85%-35.05%之间,平均蚤指数0.35-0.97之间。达乌尔黄鼠窝巢染蚤率60%,平均蚤指数7.12。结论动物间鼠疫疫情发展稳定,但达乌尔黄鼠窝巢染蚤率和平均蚤指数较高。我们应加强监测,严防鼠密度的回升,坚持连续春秋两季灭鼠工作,并严防临近地区鼠疫的传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内蒙古地区2012年达乌尔黄鼠的数量与疫情动态,为内蒙古鼠疫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鼠疫监测方案》、《内蒙古自治区鼠疫监测方案》和计划开展调查。结果在内蒙古达乌尔黄鼠疫源地2012年共调查样方1790hm^2,捕获黄鼠1451只,平均密度0.81只/hm^2。剖验各种啮齿动物8178只,细菌学检验蚤类2302组8345匹,用间接血凝试验方法检测各种动物血清7604份,结果在兴安盟科右前旗检出达乌尔黄鼠间接血凝阳性血清1份。结论局部地区主要宿主达乌尔黄鼠的密度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且呈连续分布,具备鼠疫动物病流行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正>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低山丘陵区鼠疫疫源地是1987年发现的,以达乌尔黄鼠(以下简称黄鼠)为主要储存宿主,方形黄鼠蚤黄鼠蚤松江亚种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是松辽平原达乌达黄鼠鼠疫疫源地的组成部分,但又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有其自身的流行病学特点。该疫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宁夏盐池县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现况及风险因素,为科学防控提供指导。方法设计Excel表格,收集、整理鼠疫监测数据及资料,建立盐池县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2002-2012年鼠疫信息数据库。结果 2002-2012年盐池县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样方调查面积占疫源地面积的58.60%(1 465/2 500),其中鼠疫主要宿主密度为3.84只/hm2,宿主染蚤率为22.30%,宿主蚤指数为0.54。特别是2005-2006年主要宿主鼠密度、鼠体染蚤率及鼠体蚤指数较高。11年来共检出鼠疫菌68株,其中鼠类检出57株、蚤检菌11株。结论沙鼠动物间鼠疫的流行与疫源地沙鼠种群数量、沙鼠染蚤率及沙鼠蚤指数成正相关性;盐池县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及禁牧生态工程造成生态环境的改变,导致动物间鼠疫发生的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科学、规范掌握中国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现状,同时为该疫源地的风险评估以及防控措施效果评估提供依据。方法按照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的人间、动物鼠疫流行情况,宿主栖息地的变化及黄鼠密度等情况对疫源地进行分类。结果中国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分为6类。结论中国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用不同类型的监测方法,才能在防治和监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掌握该地区鼠疫主要宿主的疫情动态和趋势,对鼠疫的风险评估以及防控措施效果评估提供依据。方法主要宿主达乌尔黄鼠的密度用日弓型夹法,其它啮齿动物采用5m夹线法调查。结果达乌尔黄鼠密度1只/10hm2,寄生蚤指数0.27,处于非常低的水平。结论达乌尔黄鼠的密度长期控制在1只/10 hm2低水平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微量法间接检测青海高原喜马拉雅旱獭血清中特异性鼠疫噬菌体抗体,为后续噬菌体和哺乳动物免疫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噬菌体治疗、噬菌体与生态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青藏高原鼠疫疫源地分离的3株野生型鼠疫噬菌体和实验室诊断用鼠疫噬菌体为抗原,利用微量板法和双层琼脂平板法定性检测青海高原同德县、贵南县、共和县、兴海县、天峻县5个疫源县采集于2020年、2021年7—9月份喜马拉雅旱獭血清中的特异性鼠疫噬菌体免疫抗体。结果 4株鼠疫噬菌体分别与847份喜马拉雅旱獭血清进行中和试验,通过点滴法均未检测到与鼠疫噬菌体抗原反应的特异性噬菌体免疫抗体。结论 青海高原喜马拉雅旱獭血清中未发现特异性鼠疫噬菌体抗体,这与2020—2021年青海省天峻县、同德县、共和县、兴海县、贵南县5个鼠疫疫源县采样地点的鼠疫流行病学显示为静息期无鼠疫病原体存在的流行特点一致,即无鼠疫病原体的存在,间接说明这些鼠疫疫源地鼠疫噬菌体不存在或者比较微弱的存在,故检测不到特异性鼠疫噬菌体免疫抗体。可能反映了宿主动物与鼠疫噬菌体自然接触频率少,抗噬菌体抗体可能与鼠疫感染的形式和疾病的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快速诊断鼠疫试剂的应用效果。方法在鼠疫监测中用间接血凝(IHA)微量法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鼠型动物血清中鼠疫F1抗体;选IHA微量法初筛时发生凝集的鼠型动物血清,用GICA检测鼠疫F1抗体,设立IHA微量法抑制试验对照;在溶血血清中加入鼠疫阳性参考血清,用GICA检测鼠疫F1抗体,设立IHA对照;用鼠疫菌EV76株免疫鼠类建立动物模型,用GICA检测鼠疫F1抗体和F1抗原,分别设立IHA和反向间接血凝(RIHA)对照。结果 IHA微量法和GICA检测鼠型动物血清237份,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全部阴性;GICA及IHA微量法抑制试验检测IHA微量法初筛时发生凝集的鼠型动物血清57份,两种方法结果一致,均为阴性,证实初筛结果为非特异性凝聚;GICA检测含鼠疫鼠疫阳性参考血清的鼠型动物溶血血清45份,结果全部阳性,而IHA对照结果无法判断;用GICA检测动物模型中鼠类血清25份和鼠类脏器18份,结果分别与IHA和RIHA对照一致。结论鼠疫胶体金试剂使用简便、快速、特异、敏感、便于鼠疫监测现场和鼠疫应急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鼠、蚤材料DNA模板长期保存后鼠疫菌特异性基因的检出率。方法应用双重式PCR技术,以鼠疫菌特异性基因Pla和Fra作为引物,进行PCR实验,比较DNA模板在-20℃冰箱保存3d和5年的检测情况。结果实验感染的动物脏器模板,检出阳性率从100%降到25.00%,印鼠客蚤和缓慢细蚤的模板检出阳性率分别从100%降为16.22%和23.33%;现场采集的22份动物脏器模板阳性率从100%降为22.73%;纯菌模板对照阳性率100%。结论鼠疫PCR阳性检出率与模板中的鼠疫菌含菌量及模板保存的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控制南方家鼠鼠疫不断复燃的有效方法,评价广西实施鼠疫疫区后期处理策略5年效果。方法对我国南方家鼠鼠疫现疫区的广西、云南、贵州三省区2000~2005年的鼠疫监测和防治资料进行比较研究。结果6年来,广西的鼠疫病例数为56例,云南、贵州省的鼠疫病例数分别为225例和137例;广西的鼠疫F1抗体阳性率和鼠疫菌株检出率分别为0.10%、0.06%,与云南、贵州省的鼠疫F1抗体阳性率和鼠疫菌株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别。结论鼠疫疫区后期处理工作的实施,使广西鼠疫疫情得到了明显的遏制,值得在其他疫区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云南省普洱市家鼠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中携带鼠疫噬菌体的情况,并进行鉴定。 方法 2015年11月—2016年6月在普洱市的澜沧县、墨江县及思茅区选取9个疫点,采用鼠铗法捕获老鼠,取其肠道标本;以鼠疫疫苗株EV76为饲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鼠疫噬菌体,并对噬菌体进行电镜扫描等鉴定。同时对肠道标本进行鼠疫菌特异基因caf1检测。 结果 共采集286份样本,从中分离到4株鼠疫噬菌体,总分离率1.40%;4株鼠疫噬菌体分离自3个疫点,其中澜沧县勐朗镇勐宾村自226份标本中分离到2株,墨江县龙潭乡大沙坝村自4份标本中分离到1株,思茅区云仙乡大石头村自7份标本中分离到1株;4株鼠疫噬菌体中,有3株分离自黄胸鼠,1株分离自斯氏家鼠;4株鼠疫噬菌体初次分离时其噬斑表现出多态性,选择其中2株噬菌体进行电镜扫描,皆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所有肠道标本caf1检测阴性。 结论 首次在普洱市家鼠鼠疫疫源地中分离到鼠疫噬菌体,所分鼠疫噬菌体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且具有多态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 DNA 重组技术,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融合表达的鼠疫耶尔森氏菌 YopD 抗原基因。方法根据查找文献及基因比对选取了鼠疫菌重要功能蛋白-YopD 蛋白。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克隆后,在原核系统中进行表达。根据云南玉龙菌株(D106004)全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PCR 扩增目的基因片段。采用 pET-32a(+)作为表达载体,通过双酶切和连接反应,将目的基因片段定向插入载体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IPTG 诱导,使重组质粒在其宿主菌 E .coli BL21(DE3)中表达。结果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获得了融合表达蛋白,即重组 YopD 蛋白。结论以质粒 pET-32a(+)作为表达载体,鼠疫菌重要功能蛋白 YopD 能够在大肠杆菌 E .coli BL21(DE3)中稳定高效地表达,为鼠疫潜在诊断靶点及新型疫苗选择的可能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云南省部分鼠疫疫源地鼠疫偶然宿主树鼩肠道中携带能裂解鼠疫菌的噬菌体的状况,并探讨其流行病学意义。方法在云南省8个市/县(弥勒市、弥渡县、宜良县、梁河县、元江县、玉龙县、文山市及临沧市)捕获树鼩,采集其盲肠标本,以鼠疫菌疫苗株EV76为饲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噬菌体,电镜观察形态,并通过宿主谱检测其宿主特异性。结果本次调查在8个疫点捕获到29只树鼩,其中在2个捕获点分别捕获的2只树鼩中分离到2株鼠疫噬菌体,分离率为6.90%;初次分离到这些鼠疫噬菌体时,其噬斑在双层平板上表现为大噬斑(直径2.5~3.5 mm)及中等噬斑(直径约1.0 mm)两种,噬菌斑透亮,边缘清晰;从形态上看,此次分离出的2株噬菌体均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通过宿主谱测定结果可知,2株噬菌体均具有一定的宿主谱宽度。噬菌体WSS44对1株鼠疫菌疫苗株EV76、5株云南鼠疫耶尔森菌、1株福氏志贺菌2a型及1株福氏志贺菌X变种裂解结果均较好,而噬菌体MLS302对鼠疫菌疫苗株EV76及5株云南鼠疫耶尔森菌有较好的裂解结果。结论云南省鼠疫疫源地的偶然宿主树鼩中存在鼠疫噬菌体,树鼩作为鼠疫的偶然宿主,在鼠疫微生态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芒市鼠疫宿主、媒介数量变化及流行态势。方法采用常规鼠疫监测方法监测鼠、蚤病原学及疫情态势。结果芒市鼠疫主要宿主为黄胸鼠,种群率81.54%,室内密度1.40%,室外密度0.61%,印鼠客蚤指数0.89;检验鼠、蚤标本8 558份,检出鼠疫菌8株,阳性率0.09%。判定鼠疫疫点7个,确诊人间鼠疫1例。结论芒市鼠疫流行态势已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清远市清新县和佛冈县两个监测点的鼠疫媒介宿主动物及健康人群监测结果分析,为制定我市鼠疫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全市范围开展鼠疫疫情监测,设立人间和媒介宿主动物间监测点,采集健康人血,捕捉活鼠进行血清学和病原学检验。对鼠密度和传播媒介鼠体蚤指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7~2008年监测期间全市无鼠疫疫情和自毙鼠疫情报告;采集376份健康人血清进行鼠疫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F1抗体)全部阴性;共捕获8种鼠形动物(活体和死体)703只,其中褐家鼠70.84%,黄毛鼠8.96%,黄胸鼠7.25%,板齿鼠4.98%,小家鼠3.70%,臭鼩鼱2.42%,施氏屋顶鼠1.71%,青毛鼠0.14%;家栖鼠占84.21%,野栖鼠占15.79%;雌雄鼠性别比例为1.38∶1;总鼠密度为10.32%,家栖鼠密度为8.85%,黄胸鼠密度为1.04%,野栖鼠密度为11.74%;家栖鼠鼠体蚤指数0.21,野栖鼠鼠体蚤指数0.16。鼠体蚤总指数0.2,印鼠客蚤指数0.15,游离蚤总指数为0;采集活鼠血清549份进行鼠疫IHA-F1抗体检测全部阴性;对病变鼠脏器309份压印培养鼠疫杆菌全部阴性。结论清远市两个鼠疫监测点的主要鼠种是褐家鼠,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暂未发现鼠类和人群的鼠疫感染情况,存在鼠疫疫源地生态环境所具有的条件,应加强鼠疫指示动物和传播媒介的监测,开展灭鼠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鼠疫指示动物-犬中致病性耶尔森菌分布情况调查分析,以探求鼠疫菌微生态状况,为研究鼠疫的流行与静息提供更多线索。方法 2016年7月—2017年8月采用多重分层抽样法在云南省抽取不同时间进入流行静息期、不一样流行强度和不同地理位置的家鼠鼠疫疫源县共10个(历史疫区、近史流行区、复燃疫区、现疫区)作为调查点,采集犬肛门拭子置于改良PBS中,经4 ℃冷增菌15 d后,吸取混匀的培养液1 mL 提取DNA,采用PCR方法检测foxA、inv及caf1基因,并对基因阳性材料采用耶尔森选择培养基分离菌株,提取菌株的DNA并检测其ail毒力基因。结果 云南省10个疫源县共采集犬肛门拭子标本915份,foxA 基因检测阳性率为1.64%(15/915),未检出inv基因与caf1基因阳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阳性率为1.3%(12/915),其中2株具有ail 毒力基因;未分离到鼠疫耶尔森菌和假结核耶尔森菌。结论 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犬中存在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布;未发现鼠疫菌线索,其原因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