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计算机编目条件下书次号的选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计算机编目条件下种次号与著者号的优劣比较,提出不应该简单地下结论哪种书次号就更科学而轻易选定书次号。应该一切从读者出发,从计算机鳊目的实践出发来决定书次号的选取。  相似文献   

2.

 

网络环境下,外部数据源的质量、著录规则不一致、编目人员的素质等因素都影响着编目质量。提高编目人员素质,建立严格的审定程序,完善著录细则,体现人文关怀,实行定额管理,注重收集反馈信息等是适应网络环境,提高编目质量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模糊现象,分析和讨论了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编目工作、读者检索效果的

影响,提出了降低、消除模糊现象的几种措施。

  相似文献   

4.

 

简要阐述《中图法》的特点,分析了利用《中图法》对数字资源进行编目的优势。设计了合理的编目流程,强调必须保存编目分类号,并且依据分类号按级分解形成的路径字符串,各级分类隶属关系信息(包括分类号与分类名)。合理灵活利用《中图法》的复分、仿分、组配分类等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阐述了图书馆建筑的选址、馆舍环境的营造、特殊群体服务区域的设计、馆舍空间的布局构思等要素规的划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6.

 

根据解放军医学图书馆计算机系统的管理和应用情况,从进程及其应用、进程管理等几方面对计算机进程的概念、进程的应用和进程的打开方式、利用进程查杀病毒、解除异常进程干扰及用专用工具对木马程序进行扫描等内容进行了分析与介绍。

  相似文献   

7.

 

从当前形势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咨询的现状出发,对高校图书馆信息咨询的必要性、作用及其形式进行了论述,同时对网络时代图书馆信息咨询的主要形式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咨询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8.

 

从元数据的概念入手,介绍了DC元数据的产生和发展,体系结构及其在电子资

源描述中的优势等,并从五个方面介绍了DC元数据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包括信息资源的

组织,解决系统互操作问题,为用户实现知识导航,用户管理,数据库的设计与维护。

  相似文献   

9.

 

从国家对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建设背景入手,阐述了山西医科大学图书馆充分利

用该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建设山西省医学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可行性

与必要性以及该保障体系的具体建设内容,指出建设该保障体系对全省医学教学、科研及

医疗工作的开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提升医学院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角度,分析了医学院图书馆的互动活动从被动转向主动的必要性,提出了开展主动互动的准则,并对主动互动的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针对种次号号码简短、不易重号等优点和同类书目不好集中的弊端,介绍了我校图书馆在分类编目中灵活运用种次号的方法,重点阐述了利用种次号对套书、多卷书等书目的集目。  相似文献   

12.
对中外著者姓名用汉语拼音与四角号码数字加区分标记符号组配编制书次号,可使书次号更科学、规范、简便易用,既提高了排检速度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且有利于计算机的输入和输出。  相似文献   

13.
高校图书馆外包图书编目数据审校及验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着重介绍了高校图书馆中文图书编目业务外包过程中编目数据审校中涉及的查重、检查书目数据、给索取号的问题,还指出了验收中要开包验收,验磁条、馆藏章、书名、书标、条码号.  相似文献   

14.
简要阐述《中图法》的特点,分析了利用《中图法》对数字资源进行编目的优势。设计了合理的编目流程,强调必须保存编目分类号,并且依据分类号按级分解形成的路径字符串,各级分类隶属关系信息(包括分类号与分类名)。合理灵活利用《中图法》的复分、仿分、组配分类等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从编目对象、编目规则、技术手段、组织形式、书目服务等方面,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图书编目工作因工作环境、信息载体和编目技术等的不同而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并提出编目工作人员需要具备的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6.
Long-Stay Patients in Canadian Mental Hospitals, 1955-1963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Changes in the number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in Canadian mental hospitals during 1955-1963 were studied in order to assess the future need for long-term hospital care.

Despite marked increases in the number of first admissions and readmissions, the average number of patients in hospital decreased 6% from 49,537 in 1955 to 46,498 in 1963.

Patients who were “long stay” in 1955 continued to leave hospital at the same rate during the years 1960-1963 as during 1955-1959. No “hard core” of long-stay patients with reduced potential for discharge seemed to have formed by 1963.

Since 1955 the number of “admissions” remaining continuously hospitalized has progressively decreased for the elderly and for patients with psychoses. No build-up of new long-stay patients from patients with repeated short admissions was evident.

The estimate of the Royal Commission on Health Services that the ratio of patients in mental hospitals could be reduced from 3.0 per 1000 in 1961 to 1.5 per 1000 by 1971 seems feasi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