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曲宗明 《中原医刊》2014,(11):43-45
目的:探讨内镜下套扎术联合黏膜下剥离术与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2月至2013年10月齐河县人民医院确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微创术方法分为套扎术联合黏膜下剥离术组和单纯黏膜下剥离术两组。记录两组患者的瘤体切除情况、出血量、穿孔情况、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情况、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套扎术联合黏膜下剥离术组完全切除率显著高于单纯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1,P=0.035),而出血量、穿孔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单纯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74,P〈0.001;χ^2=4.693,P=0.030;t=1.021,P=0.077;χ^2=4.569,P=0.033;t=3.874,P=0.029;t=2.739, P=0.041)。结论将套扎术和黏膜下剥离术结合起来可以扬长避短,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还需要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以确定内镜下联合治疗的可适用性及推广性。  相似文献   

2.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作为早期胃癌(EGC)的治疗手段,由于具有创伤小、恢复时间短、痛苦小、费用相对低廉等优点,在具有适应证的EGC患者中得以广泛应用。另外,ESD由于保留了胃的解剖结构,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小。EGC的内镜下治疗手段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ESD两种,但由于ESD更适用于较大病变的切除且切除后复发率低,在EGC的治疗方面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ESD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内镜下全层胃壁切除及联合腹腔镜治疗EGC的方式逐渐开展,不仅能根除病灶,而且能保存胃的解剖结构,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治疗经胃肠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黏膜和黏膜下病变患者68例.ESD手术时间50~ 160 min.病变直径1.0~5.5 cm,病变部位于食管53例,胃12例,十二指肠1例,结肠2例.所有病例均无大量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2例发生术后食管狭窄予扩张治疗.ESD术后随访1~16个月,创面愈合良好,均未见肿瘤残留和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或挖除术(ESE)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37例常规内镜检查发现并超声内镜(EUS)检查诊断为消化道SMT的患者,分别采用ESD(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来源)或ESE(固有肌层来源)的方法切除,观察病变完整切除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定期内镜随访。结果3例固有肌层来源肿瘤ESE治疗失败,1例因大出血转外科手术,2例因向腔外突出圈套器切除,其余34例(91.9%)均经ESD或ESE切除。4例发生穿孔,2例迟发性出血,均经内镜治疗后保守成功。平均随访13.8个月,无肿瘤残留及复发。术前EUS对病变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4.6%(35/37),而定性诊断的准确率仅为78.4%(29/37)。结论EUS对消化道SMT具有较高的定位诊断价值,但定性诊断准确率不高。在EUS指导下,采用ESD或ESE的方法多可将肿瘤一次性完整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内镜下痔疮套扎术配合积极护理的治疗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2年1月,72例痔疮患者给予内镜下痔疮套扎术配合积极护理,并观察临床效果.结果72例痔疮患者痊愈52例(72.2%),好转13例(18.1%),无效7例(9.7%),总有效率为90.3%.结论内镜下痔疮套扎术是治疗痔疮的有效方法,在其期间给予积极的护理措施,可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医学》2017,(4):332-333
目的对比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普宁华侨医院从2014-03—2016-05间收治的直肠类癌患者6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患者依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2组,甲组与乙组各30例患者,甲组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乙组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甲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与创面直径均要显著少于乙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均能获得满意疗效,且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手术耗时更少,手术创面更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技师配合技术和方法。方法通过总结和回顾ESD术设备准备、技术参数及技师的配合方法,保证ESD术的成功进行,减少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果ESD术关键的治疗附件包括内镜注射针、针型切开刀、IT切开刀、止血钳及高频电凝器ICC-200等。通过合理使用ESD电切、电凝的技术参数和配合技术,成功进行了28例患者29个病变的ESD术。结论合理使用电切、电凝等技术参数和配合技术是防止并发症、成功进行ESD术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周海华  袁帅  石胜利  沈洁  徐建平 《海南医学》2016,(10):1662-166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消化道巨大息肉患者6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的整块切除率、复发率、出血率和穿孔率。结果 ESD组整块切除率为90.0%(27/30),复发率为0(0/30),出血率为76.7%(23/30),穿孔率为3.3%(1/30);EMR组整块切除率为13.3%(4/30),复发率为36.7%(11/30),出血率为33.3%(10/30),穿孔率为6.7%(2/30);经统计学分析显示,ESD组的整块切除率和出血率高于EMR组,复发率低于E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穿孔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在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方面有效性及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进一步总结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 (PEG)的临床应用 ,强调PEG是内镜治疗学中可以完全替代传统剖腹胃造瘘术的成功典型。方法 :采用非剖腹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 38例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 :PEG成功率高 ,38例中 37例成功 ,并发症少 ,放置时间较长。结论 :PEG安全、便捷、有效、经济 ,为患者提供了一个不需剖腹手术旋转胃造瘘管的新方法 ,颇具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唐龙  张炜  蔡奇志 《基层医学论坛》2016,(31):4368-4369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94例早期胃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47例。观察组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照组实施内镜黏膜下切除术,对比2组患者病灶切除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病灶切除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相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病灶切除效果更佳、安全性更高、复发率更低,更具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朱彦华  朱继和 《医学综述》2011,17(15):2391-239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06年8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20例符合内镜下治疗适应证的中早期胃癌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ESD。所有患者在行ESD前均行超声内镜检查,明确肿物局限于黏膜层,并且无淋巴结转移。结果 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D。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5%(19/20),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率为90%(18/20),可能治愈性切除率为10%(2/20)。发生术中出血2例,出血量<100 mL,经保守治疗后成功止血。未发现术后出血及术后穿孔病例。随访12个月未发现局部复发及食管狭窄病例。结论 ESD是治疗早期胃癌的有效方法,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诊治的104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按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内镜黏膜下切除术( EMR),观察组患者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对照组少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病灶直径比较对照组小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病灶整块切除率、纵向切缘阴性率、横向切缘阴性率、治愈性切除率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病灶切除更彻底,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7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行ESD治疗的17例食管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临床资料,CT、胃镜、超声内镜检查结果(囊肿发生部位、起源层次、内部回声),手术并发症(出血、穿孔、感染)发生情况,术后疗效、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等。结果 17例食管囊肿患者中表现为上腹部饱胀隐痛9例(52.94%)、进食不畅1例(5.88%)、胸骨后不适1例(5.88%)、反酸嗳气3例(17.65%),无临床症状3例(17.65%),均为经胃镜检查时发现食管囊肿。超声内镜检查,16例病灶起源于食管黏膜下层,1例起源于黏膜固有层。CT检查5例表现为食管管壁局部增厚,1例表现为气管分叉水平下方奇静脉较粗,邻近食管受推压。17例患者均行内镜下ESD治疗,术后均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病灶部位15例位于食管下段,1例位于食管中段,1例位于食管上段。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16例为囊肿,1例为血管瘤。术后3、6、12、24个月复查胃镜、胸部CT均未发...  相似文献   

15.
李会  王飞飞  谢郭豪  吴水晶  季峰  陈李华  方向明 《浙江医学》2015,37(15):1303-1304,1308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全麻管理方法及其相关并发症的麻醉处理。方法 对179例在消化内镜中心行上消化道ESD手术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登记、整理,分析ESD全麻管理方法及其相关并发症的麻醉处理方法。结果麻醉相关不良事件:困难气道3例,反流误吸2例,严重心律失常2例。手术相关并发症:ESD相关穿孔发生率为5.03%,ESD术中出血的发生率约60.34%,术后延迟出血的发生率约为3.35%。结论符合ESD自身特点的术前评估及麻醉管理,有利于预防和及时处理ESD手术麻醉相关并发症,为ESD提供有效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6.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 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15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物进行超声内镜检查(15例病变均位于黏膜下层),应用TT刀、HOOK刀、IT刀等工具进行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先用1∶10000肾上腺素加美蓝在黏膜下注射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再对肿瘤进行钝性分离,完整切除病变。结果:病变最大直径为6~18mm,平均8mm,15例均成功完成ESD治疗,手术时间26~61min(平均41min)。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本组ESD病例未见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7.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以内镜黏膜切除术(EMR)为基础的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和黏膜下肿瘤的一种微创新技术。ESD在我国的发展不到5年[1],ESD并发症发生率高,尤其是出血[2];因此临床护理和观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康国娟 《现代医学》2011,39(5):605-60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护理配合。方法:对30例患者行ESD前后的治疗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行ESD后6例发生腹痛;2例出现咽部疼痛;1例出现消化道大出血,后行外科手术止血成功;2例术后延迟性出血;未出现消化道穿孔及术后狭窄病例。结论:ESD治疗早期胃癌安全有效,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可免剖腹手术之苦。护士根据内镜下治疗的特点,在手术前后与医生密切配合,进行针对性护理是内镜治疗成功的重要条件。做好ESD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尽管胃黏膜下肿瘤大多数是良性的,但是一些仍然有潜在的恶变可能,切除肿瘤不但可以通过病理诊断确诊,而且
可以完全治愈病变。本研究是通过双孔道双弯曲内镜经胃黏膜下隧道,切除黏膜下肿瘤后完全封闭切口,从而观察该方法是否
为一种新颖的安全、有效及实用的技术,并分析术中双孔道双弯曲内镜的优缺点。方法2012年1月~2013年8月在本内镜中心
通过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考虑为胃黏膜下肿瘤共50例。术中应用CO2气体,在病变一侧行弧形切开黏膜1/3~2/3周,内镜分离
黏膜下层建立隧道,暴露病变后完整切除,利用内镜双孔道边钳拉胃黏膜边夹闭对位的弧形切口,直至创面完整闭合。观察术
中、术后穿孔、出血的发生率,临床转归以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切除的黏膜下肿瘤标本直径1.1±0.6 cm(范
围0.5~2.5 cm),28 例位于胃底,17 例位于胃窦,5 例位于胃体。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整切除。手术时间35.3±16.2 min(范围
23~76 min)。5例出现穿孔(10%),在切除病变完毕以钛夹完全夹闭弧形切口后成功封闭穿孔,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出院。16例
出现术中出血,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无内镜无法控制的大出血。无术后迟发性出血及穿孔病例。48例术后1年随访均无复发,2
例失访。结论本研究显示该技术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切除胃黏膜下肿物的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讨论内镜下上消化道息肉切除术的术中配合.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电切息肉中的配合:护士应严格按照术者指示进行操作.首先根据息肉蒂的粗细或广基息肉基底的直径设定电切、电凝指数及决定是否设定混合电流.然后送入圈套器,随时按术者的指示伸出、回缩、张开、收紧圈套器协助完成电切.食管贲门、十二指肠部位壁薄、蠕动快,圈套息肉时需与术者密切配合,尽量套进息肉近端,否则易引起穿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