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固定法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皮肤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采用肘上置管、U型固定患者6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0例,对照组采用思乐扣固定导管,观察组采用免缝胶带横向固定,用透明敷料无张力粘贴。观察记录患者导管脱管率、导管破损、局部皮肤过敏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导管脱管率、破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局部皮肤过敏反应率1.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免缝胶带横向固定,可以减少PICC留置期间局部皮肤过敏反应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M加压固定胶带固定胃管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40例胃管置入的患者,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胃管固定方法,实验组采用3M加压固定胶带+3M胶布固定方法,比较两种固定方法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局部皮肤过敏反应及胃管脱出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的舒适度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3M加压固定胶带+3M胶布固定胃管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明显优势,固定牢靠,不易脱出,患者局部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率低,同时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患者舒适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谭如英  刁永书  陈凤  赵淑珍  张华 《西部医学》2012,24(7):1381-1382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敷贴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皮肤护理效果。方法将2011年6~10月在我院PICC专科门诊进行导管维护的765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70例患者选择3M透明敷贴固定导管,观察组395例患者选择妙贴固定导管。两组均按常规接受导管维护,每周1~2次,分别观察3M透明敷贴与妙贴在PICC局部皮肤反应情况。结果对照组3M透明敷贴370例PICC患者中,过敏性皮炎85例,发生率为22.9%。轻度过敏48例,中度过敏30例,重度过敏7例;观察组妙贴395例PICC患者中,过敏性皮炎48例,发生率为12.2%。轻度过敏37例,中度过敏11例,无重度过敏。结论妙贴的粘合材料低致敏性,可适用于过敏肤质的患者。且吸收及衬垫效果良好,能有效保护PICC穿刺局部皮肤。同时减轻了过敏反应及减少了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输液管固定带固定留置鼻胃管的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4年6月~2015年6月留置鼻胃管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3 M绢丝胶布固定留置鼻胃管,试验组使用输液管固定带固定留置鼻胃管。分析两种固定方法的鼻胃管移位、脱管、局部皮肤受损、患者的舒适度。结果:输液管固定带固定法鼻胃管移位、脱管率低,局部皮肤受损轻,患者舒适度好、依从性高。结论:输液管固定带固定留置鼻胃管的方法可有效地固定留置鼻胃管,减少了鼻胃管移位、脱管,对局部皮肤无损伤,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患者更易接受,而且制作方法简单、取材容易、经济环保,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缝合法和思乐扣免缝导管固定装置固定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7例行中心静脉导管插管的患者按时间的先后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使用缝合法和3M(10cm×12cm)透明贴膜固定中心静脉导管,实验组使用思乐扣免缝导管固定装置和IV3000(10cm×12cm)透明贴膜固定中心静脉导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导管固定的牢固性、患者的感受、固定部位皮肤感染、渗液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导管的脱出或移位,局部皮肤感染、局部渗液,患者舒适感方面P<0.05,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思乐扣免缝导管固定装置固定法可以作为缝合固定的替代,具有优于缝合法对导管的固定作用,预防了导管移位、脱出等导管相关并发症,同时也避免了缝合固定造成的皮肤损伤和感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心静脉导管固定装置。  相似文献   

6.
阎莉  王凯  张春艳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2):1770-1771
目的:观察免缝式导管固定法在外科引流管固定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80例外科手术后留置引流管的患者,按住院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采用免缝式导管固定法固定导管,对照组采用传统固定方法.比较2组患者的导管牢固性、皮肤损伤情况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疼痛、担心脱出、皮肤压痕、皮肤破损、刺激痛、满意度等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使用免缝式导管固定法固定外科引流管可减少导管脱出和患者不适感,保障患者安全,且便于医护人员的观察和操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医用大头棉签在PICC导管维护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9月行PICC置管后在门诊行每周1次PICC导管维护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常规组使用传统棉球维护方法;对照组采用医用大头棉签维护,维护前按照导管相关性感染诊断标准[3]对PICC穿刺口进行评估,记录护士给患者维护需要的时间和维护过程中发生棉球滑脱的例数,并对患者采取舒适度调查,比较两组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患者舒适度、皮肤擦伤、棉球滑落发生率、操作时间和耗材成本。结果使用医用大头棉签的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和成本与常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的舒适度、皮肤擦伤、棉球滑脱发生率、操作时间都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临床PICC日常维护中使用医用大头棉签将缩短护士进行操作的时间,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颈内静脉行CVC的固定方法.方法 40例恶性肿瘤并行颈内静脉置入CVC患者的导管固定采用"施乐扣"固定方法(研究组),选择同期恶性肿瘤行颈内静脉置入CVC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导管采用免缝胶带固定方法).结果 研究组导管静脉炎、非计划拔管、皮肤压痕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施乐扣"固定法明显优于免缝胶带固定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两种方式护理PICC穿刺点周围重度接触性皮炎的效果。方法选取144例PICC周围皮肤发生重度接触性皮炎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每组72例。A组使用无菌银离子敷料覆盖损伤皮肤后应用透明敷料固定PICC,B组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涂抹皮损处,再用纱布敷料三明治方法固定PICC,比较2组病人皮肤损伤的愈合时间、护理人员换药次数、病人舒适度、导管脱出率,局部感染发生率。结果B组病人愈合时间、换药次数少于A组,舒适度高于A组(P < 0.01);脱出例次、局部感染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穿刺点周围重度接触性皮炎病人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膏与纱布辅料三明治包扎联合应用,病人愈合更快,舒适度更高、护理人员工作量小,是比较好的重度接触性皮炎的护理方式,注重维护期间导管脱出的预防,能获得很好的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钟欣 《中国民康医学》2022,(12):153-155
目的:探讨吸痰管与3M加压固定胶带自制固定装置在留置胃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0例因胃肠减压、肠内营养需留置胃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3M胶带固定胃管,观察组使用吸痰管与3M加压固定胶带自制装置固定胃管。比较两组胃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皮肤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舒适度。结果:观察组胃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00%(2/40),低于对照组的25.00%(10/40);观察组皮肤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50%(3/40),低于对照组的35.00%(14/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舒适度为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62.50%(2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吸痰管与3M加压固定胶带自制胃管固定装置,能有效降低胃管移位、脱落及皮肤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效果优于传统3M胶带固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PICC堵管预防中“A—C—L”,导管维护程序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5月于本科住院治疗期间接受PICC的64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导管维护方法,观察组接受“A—C—L”导管维护程序,对比两组导管堵塞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PICC导管分别采用不同维护方法维护后,在患者接受PICC导管留置期间,对照组PICC堵管发生率为18.75%(6/32),观察组中无PICC堵管现象发生,观察组堵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患者接受PICC置管治疗时,采用“A—C—L”导管维护程序可有效预防堵管现象发生,可有效保证患者临床治疗质量,大幅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固定血透血管通路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血透患者72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实验组1和实验组2三组.各24例。穿刺成功后,常规组用3M医用透明胶带横贴及交叉于穿刺针翼上,再用1块无菌纱布覆盖并固定于针眼上方:实验组1用一3M医用透明胶带固定穿刺针翼,再将3M静脉输液固定护贴撕成二条,带小纱布的一条固定于穿刺针眼上,另一条固定管道;实验组2用3M敷料贴固定穿刺针头,再用一3M医用透明胶带固定管道。观察各组针头移位、脱落、局部血肿发生率及固定操作时间。结果三组针头移位、脱落及局部血肿发生率常规组与实验组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与实验组2比较,实验组1与实验组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固定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1护理效果最优。结论采用3M静脉输液固定护贴固定血透患者的血管通路,操作简单、经济,观察方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周林频谱仪照射预防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疗效,以期降低留置PICC管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PICC置管临床护理方案,延长PICC管使用期及增加患者舒适度。方法:将164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82例,试验组82例。对照组:PICC置管后常规护理,置管后给予外帖IV3000透明护肤膜,24 h更换敷料后每周更换或敷料随松随脏随时更换,输液期间、输液完后用0.9%NaCl 20 ml脉冲式冲管,用含50 u/ml肝素钠盐水封管,非输液期间每周冲管、封管及更换肝素帽接头一次。试验组:PICC置管后常规护理同对照组,不同的是在置管后30 min裸露照射部位,即术肢穿刺点至肩峰的管道走向部位,给予周林频谱仪照射,高度大约20~40 cm,温度以患者感觉皮肤温热、舒适为宜,每次照射20~30 min,2次/d,连照三天。结果:82例置管患者发生Ⅰ级机械性静脉炎4例。对照组:82例置管患者发生Ⅰ级机械性静脉炎11例、Ⅱ级机械性静脉炎3例、Ⅲ级机械性静脉炎2例。结论:PICC置管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周林频谱仪照射穿刺点至肩峰的管道走向部位,可有效预防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显著降低了PICC置管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老年患者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PICC在老年患者应用中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总结80例老年患者PICC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原因。结果80例患者中留置PICC管时间为16d-128d,平均38.8d,因并发症而需拔管的占22.3%,主要并发症依次为:局部渗血、送管困难或导管异位、导管阻塞、静脉炎、导管脱出和感染等。结论老年患者PICC管局部渗血的发生率较高,而堵管率较低,针对局部渗血、导管堵塞等并发症特点采取穿剌部位首选健侧肢体的贵要静脉,加上局部止血、防止血液反流等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带管出院患者居家维护和返院维护的效果,评价居家维护方式的可行性。 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中收集2016年8月以前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PICC带管出院患者返院维护与居家维护效果比较的临床试验,采用Stata 12.0软件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局指标是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共纳入15篇文献,全体样本量共计1 374例患者,其中返院维护组730例患者,居家维护组64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居家维护组的局部感染率[RR=3.82,95%CI(2.51~5.83)]、静脉炎发生率[RR=5.51,95%CI(2.08~14.61)]、导管脱出率[RR=2.36,95%CI(1.28~4.34)]、导管堵塞率[RR=1.75,95%CI(1.26~2.43)]、血栓形成率[RR=3.77,95%CI(1.30~10.90)]低于返院维护组;居家维护组的导管相关性感染率[RR=0.93,95%CI(0.57~1.53)]、导管破损率[RR=0.58,95%CI(0.15~2.27)]、皮肤过敏率[RR=1.08,95%CI(0.36~3.28)]与返院维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当前临床证据表明:与返院维护方式比较,PICC带管出院患者采用居家维护方式不会使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增高,该维护方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陶莲德  张莉  袁志平  王静  邹翰琴  王培忠 《西部医学》2011,23(7):1362-1363,136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经肘上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2例需行PICC置管但血管条件差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PICC,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经肘上3 cm处行PICC。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血栓形成、穿刺部位渗血、脱管堵管和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度、舒适度。结果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患者置管满意度和舒适度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观察组置管成功率为100%(40/40),高于对照组的88%(46/52);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2/40),低于对照组的34.7%(18/52);满意度和舒适度分别为92.5%(37/40)、85.0%(34/40),高于对照组的57.7%(30/52)、48.1%(25/52)。结论与常规PICC相比,超声引导下经肘上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成功率高,患者并发症少,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舒适度。  相似文献   

17.
王锋  徐丽萍  李敏 《安徽医学》2012,33(5):616-618
目的探讨PICC带管出院的常见并发症产生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78例门诊随访的PICC置管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出现并发症依次为导管堵塞(31.25%),导管脱出(25.00%),静脉穿刺处感染(25.00%),导管破损(12.50%),静脉炎(6.25%)。结论 16例患者经维护后13例PICC导管继续使用,因此加强患者及家属在出院期间的导管维护和管理可降低PICC带管的并发症,提高PICC导管的有效使用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不同穿刺部位置入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符合PICC指征的9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经肘部静脉穿刺置入PICC,观察组经腋静脉穿刺置入PICC,其余护理方法相同.比较2组的穿刺时间、送管时间、导管尖端正位率、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等方面差异.结果:观察组的穿刺时间(1229.16±209.63)s,送管时间(51.35±126.38)s,导管尖端正位率86.67%,留置时间(24.16±11.81)d,PICC堵管7例,导管尖端培养阳性率12.00%,脱管1例;对照组的穿刺时间(1447.31±426.70)s,送管时间(95.71±115.41)s,导管尖端正位率86.67%,留置时间(23.76±15.41)d,静脉炎3例,PICC堵管8例,导管尖端培养阳性率21.74%.观察组的穿刺时间少于对照组(P<0.01);2组送管时间、导管尖端正位率、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除肘部静脉外,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将腋静脉作为PICC穿刺部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两种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癌症患者化疗中应用出现并发症。方法:将收治的60例癌症化疗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行PICC置管,材料分别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PICC肝素盐水封管型为对照组,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一次性PICC免肝素盐水封管型为试验组。两组均选用4Fr型号。结果:试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一次性PICC免肝素盐水封管型并发症少,提高患者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