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转基因动物就是指通过人工的方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动物染色体基因组,使之稳定表达并能遗传给后代的一类动物。目前制备转基因动物的方法主要有显微注射法、反转录病毒感染法、胚胎干细胞法等。转基因动物的迅速发展使医药、农业、环保、生物材料等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本文主要对转基因动物的研究进展及其常用的各种转基因方法、转基因动物的应用和研究前景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2.
转基因动物作为研究代谢调节、分化、发育中有关基因功能的工具已在各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新药开发和研究中,因转基因动物的准确、经济、实验次数少和显著缩短实验时间等优点,现已成为一种进行“快速筛选”和药物非临床前安全评价的的手段.本文将对毒理学研究方面常用的转基因小鼠和大鼠进行阐述,旨在更全面的了解其在毒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为利用转基因技术技术培育应用于毒理学研究方面的转基因小鼠和大鼠的制备提供参考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慢病毒载体法制备转基因动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病毒为逆转录病毒的一种,除了具有逆转录病毒的基本特性外,还具有感染静止细胞的特性。最近研究发现,应用慢病毒载体进行转基因动物制备,转基因的效率得到显著提高,使转基因动物研究领域产生突破性进展。本文介绍了慢病毒载体构建的基本原理、慢病毒载体制备转基因动物的常见方法及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转基因技术在实验动物科学中的应用至今主要用于基础研究的转基因技术,目前所涉及的物种已呈每年翻番的增长趋势,不仅已遍及绝大部分家畜,还包括多种实验动物。研究中使用最多的动物则仍然是小鼠,在基础研究方面几乎已根本改变了对哺乳动物发育遗传学的观念。如今,这...  相似文献   

5.
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及转基因技术,近些年发展迅速。尤其1997年‘多利’羊的诞生,对推动哺乳动物克隆及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的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体细胞克隆的机理研究。对这些方法和研究理论进行了讨论,并探讨如何利用克隆技术进行转基因动物的制备。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动物在皮肤病学研究中的应用徐宏彬刘维达(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南京210042)转基因动物是指用实验方法导入的外源基因在其染色体基因组内稳定整合并能遗传给后代的一类动物。随着基因转移技术的发展,应用转基因动物的研究日益增...  相似文献   

7.
基因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利用转基因小鼠动物模型从生物整体上研究基因组的功能得以实现,并且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将与疾病相关目的基因插入到与人类基因组高度同源的小鼠基因序列中构建转基因小鼠模型为研究人类疾病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传统的转基因技术由于技术受限影响其应用。近年来,新的转基因小鼠技术,如靶向转基因、快速定点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将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转基因动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黠  谢辉  何承伟 《医学综述》2006,12(5):268-270
转基因动物就是指通过人工的方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动物染色体基因组,使之稳定表达并能遗传给后代的一类动物。目前制备转基因动物的方法主要有显微注射法,反转录病毒感染法,胚胎干细胞法等。转基因动物技术已广泛渗透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制药、畜牧育种以及器官移植等研究领域中。本文通过对当前转基因动物的研究进展做出分析,以探讨当前转基因动物的发展方向和展望未来转基因动物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动物技术与转基因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转基因动物技术始于上个世纪80代,20多年来,转基因动物在制作方法上由最初的显同注射法,逆转录病毒法和胚胎干细胞法,发展到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腺病毒载体法,精子头与转移基因共注射法等。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用蛋白质即转基因动物制药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转基因动物制药正走向产业化的道路,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1982年RichardD.Palmiter首先成功地建立了转基因“超级小鼠”,其方法是将大鼠生长激素的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所生小鼠不但生长速度加快而且体重增加。这一研究成果可以说是分子生物学的一个里程碑[1]。因为建立转基因小鼠涉及基因的克隆、拼接、向受精卵内的导入以及导入基因的检测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如果没有几十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础,建立转基因动物是不可能的。现在转基因动物技术已经被广泛用于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其中应用最多的是转基因小鼠。用转基因小鼠的方法建立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使医学研究进…  相似文献   

11.
老年性痴呆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及其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由于至今其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复杂,制约了该病动物模型的制作研究工作。本文对各类AD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其优劣进行了评价,认为Tg2576转基因小鼠已成为较合适的防治AD新药研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PML-RARA转基因(Tg)小鼠发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为深入研究APL发病机理提供了良好模型。对Tg小鼠进行定期观察和表型分析,结果表明PML-RARA Tg小鼠经历白血病前期和白血病早期阶段,最终发展成典型的终末期白血病,证实Tg小鼠APL的发生是一个经历多阶段的渐进过程,各阶段具有明确可分的细胞形态学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性改变。通过对Tg小鼠进行定期观察并作外周血、骨髓象和组织病理学分析,筛选处于APL不同发病阶段的Tg小鼠,为研究APL多阶段渐进的发病过程中基因型改变提供了良好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构建Slit2蛋白过表达杂合子小鼠,并进行鉴定,为进一步在动物整体水平研究Slit2蛋白过表达在阿尔兹海默症中的作用提供研究平台。方法将AD模型鼠Tg2576的杂合子小鼠(Tg2576^+/-小鼠)进行繁殖并鉴定,然后将鉴定结果为阳性的子代Tg2576^+/-小鼠与Slit2蛋白过表达的Slit2-Tg纯合子小鼠进行杂交,鉴定其子代小鼠的基因型。结果成功繁育Tg2576^+/-小鼠和Slit2-Tg小鼠,并通过鉴定得到Tg2576^+/-小鼠,与Slit2-Tg小鼠杂交并繁殖,获得基因型为Tg2576^+/-;Slit2-Tg小鼠5只。结论本研究利用AD模型鼠成功构建了Slit2蛋白过表达杂合子小鼠,为进一步研究Slit2蛋白过表达在A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月龄APP/PS1/tau三转基因(3×Tg)小鼠脑内突触相关蛋白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为选择合适时程的3×Tg小鼠进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研究提供参考数据;并且研究山茱萸环烯醚萜苷(cornel iridoid glycoside,CIG)对模型小鼠脑内突触相关蛋白的影响,从而明确其对不同月龄的模型动物的作用特点,为阐明CIG改善AD样认知障碍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7月龄小鼠3×Tg小鼠给予200 mg/kg CIG至9月龄,16月龄3×Tg小鼠给予100或200 mg·kg-1·d-1 CIG至18月龄;采用新物体识别实验检测CIG对学习记忆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突触相关蛋白synapsin-1、synaptophysin和synaptotagmin的表达,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n protein,APP)及相关代谢酶α分泌酶(recombinant 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ase 10,ADAM10)、β分泌酶(β-site APP-cleaving enzyme 1,BACE1)、早老素1(presenilin-1,PS1)、胰岛素降解酶(insulin degrading enzyme,IDE)的表达,tau蛋白在pSer404及pSer199/202位点的磷酸化水平。结果 7月龄3×Tg模型小鼠与对照组小鼠相比,物体识别分辨指数无明显变化,主要突触相关蛋白synapsin-1、synaptophysin和synaptotagmin的表达没有差异,CIG给药未对3×Tg模型小鼠分辨指数及脑内突触相关蛋白产生影响;16月龄3×Tg小鼠物体识别分辨指数明显降低,synapsin-1在脑内表达水平均相比对照组下降,而给予CIG治疗后不仅能够提高转基因小鼠的分辨指数,而且明显提升synapsin-1的表达。7月龄3×Tg小鼠模型与对照组全长APP、ADAM10、BACE1、PS1、IDE及tau蛋白磷酸化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突触相关蛋白在不同月龄3×Tg小鼠脑内表达差异较大,CIG对不同月龄3×Tg小鼠脑内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及认知功能存在不同作用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分析HBV转基因小鼠尿液中HBV相关指标表达情况,进一步认识转基因小鼠的生物学特性;并通过多种实验方法确定尿液中HBV相关指标的组织来源。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转基因小鼠尿液中HBV相关指标;并通过水动力转染的小鼠实验、RNA干扰方法抑制HBV表达转基因鼠实验、乙肝患者HBV阳性血清感染正常小鼠实验等多种实验方法确定其复制表达组织来源。结果 HBV转基因小鼠尿液中存在HBsAg、HBe Ag、及HBV-DNA表达,其中HBsAg的表达水平较高(6674±619.8 IU/m L),但低于血清中HBsAg的表达水平(16470±2704 IU/m L),尿液HBsAg雄性小鼠的表达水平高于雌性小鼠;而尿液HBe Ag表达水平较低,且尿液中HBe Ag的阳性率高于血液,HBe Ag的表达水平个体间和性别间有明显差异;尿液中存在HBV-DNA含量达到10~3~10~5copy/m L;未检测到相关抗体表达。通过水动力转染等实验表明转基因鼠尿液中的HBV相关指标来源于肾脏的复制表达,而不是由肝脏分泌进入血液循环以尿液排出,肾脏是HBV独立的表达场所。结论转基因小鼠尿液中存在HBV相关指标的表达,并随月龄长期表达,其中HBsAg及HBV-DNA表达水平较高且比较稳定,雄性小鼠尿液HBsAg的滴度高于雌性小鼠;HBe Ag雄性鼠表达水平相对雌性鼠较高且比较稳定;尿液中无各类抗体表达;肾脏也是HBV独立的复制表达场所。  相似文献   

16.
张丽萍  叶能胜 《医学综述》2011,17(18):2754-2756
宫颈癌是导致世界范围内妇女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具有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临床上急需寻找高特异性和高敏感性的生物标志物。蛋白质组学技术是后基因组学时代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其相关研究有助于发现新的标志物,并用于癌症筛查、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价。近年来通过组织、血清和细胞系等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了与宫颈癌相关的重要功能蛋白,并有望作为潜在的诊断生物标志物。现就近几年宫颈癌蛋白质组学最新研究成果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酵母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uin type 1,Sirt1)在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ECⅡ)脂多糖(LPS)损伤中对NF-κB的作用.方法 购买Sirt1过表达(Tg)小鼠和野生型(WT)小鼠,饲养、繁殖、鉴定新生小鼠基因型;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鉴定Tg小鼠和WT小鼠肺组织Sirt1 mRNA和蛋白表达差异;两种不同Sirt1基因背景的小鼠LPS(15 mg/kg)腹腔注射12 h后,HE染色鉴定肺组织病理变化差异;分离纯化两种小鼠的AECⅡ并进行鉴定;两种不同Sirt1基因背景的AECⅡ用LPS 10 μg/mL处理后,分别在0、2、4、6、8、12、24 h用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石(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水平;用LPS 10 μg/mL处理两种AECⅡ,同时设置生理盐水对照组,12 h后用Western blot鉴定细胞NF-κB/p65蛋白和乙酰化NF-κB/p65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 新生小鼠有Tg和WT两种不同的基因型;Tg小鼠肺组织Sir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WT小鼠(P<0.05);小鼠腹腔注射LPS 15 mg/kg 12 h后肺组织病理变化显示,Tg小鼠较WT小鼠肺组织损伤程度轻;两种AECⅡ用LPS 10μg/mL处理后,细胞上清液中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随时间推移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Tg组AECⅡ细胞上清液中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在多个时间点都显著低于WT组(P<0.05);两种AECⅡ经LPS(10 μg/mL)处理后,与各自的空白对照组相比Sirt1含量下降,且WT组AECⅡ下降更明显,LPS处理后WT组AECⅡ的NF-κB/p65和乙酰化NF-κB/p65的变化倍数均高于Tg组.结论 Sirt1可能通过去乙酰化NF-κB/p65参与调控AECⅡLPS炎症损伤,抑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小鼠肺部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Eμ-BCL10转基因(transgenic,Tg)小鼠为模型研究BCL10高表达引起MALT淋巴瘤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 PCR鉴定Eμ-BCL10转基因小鼠,Western blotting检测BCL10转基因蛋白的表达,组织学方法显示BCL10Tg小鼠脾脏MALT淋巴瘤的前体细胞-边缘带(marginalzone,MZ)B细胞扩增,流式细胞仪鉴定脾脏边缘带B细胞并分离出这群B细胞用于抗凋亡机制的研究,使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经流式细胞仪检测边缘带B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PCR鉴定BCL10转基因阳性(Tg/+)小鼠,Western blotting证明内源性BCL10蛋白在Tg/+和非转基因野生型(widetype,WT)小鼠中表达的水平相同;BCL10Tg/+小鼠BCL10蛋白的表达量是WT小鼠的2倍。组织学染色显示,BCL10Tg/+小鼠脾脏增生的B细胞可能是边缘带B细胞,将这群B细胞用CD21、CD23染色并经流式细胞仪分析,证明这群增生的B细胞正是CD21high/CD23low的边缘带B细胞。为了进一步研究边缘带B细胞的增生机制,采用CD43、CD23双染,然后通过流式细胞仪分选出BCL10Tg/+以及WT小鼠的边缘带B细胞。BCL10Tg/+小鼠的边缘带B细胞群约30%可以在含5%FBS的RPMI-1640中存活1周以上,而WT小鼠的边缘带B细胞群在第3天几乎全部死亡(P<0.01),这一结果说明,BCL10的高表达引起边缘带B细胞的抗凋亡效应。Anti-IgM诱导边缘带B细胞凋亡实验结果显示,BCL10高表达保护anti-IgM诱导的细胞凋亡。结论 BCL10高表达引起脾脏边缘带B细胞扩增,扩增的B细胞具有抗凋亡特性,这种抗凋亡特性影响抗原受体信号传导途径。这些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因BCL10高表达而引起的MALT淋巴瘤的发病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综述了转基因动物在生物反应器、异种移植、品种改良等诸多具有经济开发前景的方面的应用,并评述了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