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及时掌握甘肃省看守所、强制戒毒所、收容教育所和监狱、劳教所等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艾滋病病毒(HIV)的感染状况,为制定艾滋病防治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2011年监管场所新入人员进行行为学监测和HIV抗体筛查,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共105 978人进行HIV抗体筛查,发现HIV抗体阳性84人,阳性率0.08%,感染者中静脉注射吸毒人群和性乱人群占72.62%(61/84),男性占86.90%(73/84),20~39岁年龄段人员占80.95%(68/84),户籍所在地为外省者占57.14%(48/84);连续6年监测发现HIV抗体阳性人数没有明显增减的趋势;女性高危行为发生率为0.04%,HIV抗体阳性率为0.21%。结论静脉注射吸毒和性乱是甘肃省监管场所羁押人员HIV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20~39岁年龄组是高危行为发生和HIV感染的主要群体,监管场所中女性应成为甘肃省艾滋病预防和干预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惠州市2005~2008年吸毒人群HIV的感染情况及流行趋势,为预防、控制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惠州市2005~2008年部分在押人员进行抽血,按《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4年版)进行HIV抗体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08年惠州市吸毒人员HI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11%、1.42%、0.88%、1.24%。结论惠州市吸毒人群HIV感染率还处于一个低的水平。HIV感染者主要为无业的20~40岁青壮年。应加强对吸毒人群的监测和防病知识的宣传力度,扩大对高危人群HIV抗体的监测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本地区吸毒人员、住院人群HIV感染水平,为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2009年的监测资料、发放的调查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008~2009年吸毒人员HIV感染率分别为1.52%(9/592)、1.65%(8/486);住院人群HIV感染率分别0.071%(6/8511)、0.099%(2/2 013);结论本地区HIV感染者主要发生在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一般住院人群HIV感染率较低,应加强对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的健康宣教和行为干预,防止HIV从该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清远市高危人群HIV感染流行趋势和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为采取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措施和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供准确的信息.方法 于2005-2008年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强制戒毒者、暗娼和性病门诊就诊者等高危人群进行监测,并调查吸毒者和暗娼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结果 吸毒人群HIV抗体阳性率介于2.58%~4.15%之间;吸毒者中注射吸毒的比例为82.05%,其中共用注射器吸毒的比例为57.26%;吸毒者中42.39%有商业性行为,而且从未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52.53%.在227名暗娼中未发现HIV抗体阳性者.暗娼中最近1个月与客人发生性行为时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39.43%.性病门诊就诊者HIV抗体阳性率介于0.20%~0.42%之间;34.56%的性病门诊就诊者最近3个月有非婚性伴,而且从未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16.25%0调查人群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总体知晓率为57.17%,其中吸毒者和暗娼艾滋病相关知识总知晓率分别为53.05%、61.73%.结论 清远市高危人群中以吸毒者HIV抗体阳性率较高,注射吸毒及共用注射器的比例较高,性乱人群中HIV流行水平较低.但存在不安全性行为;高危人群中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低,需采取有效的行为干预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和覆盖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劳教场所吸毒类人群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梅毒感染状况及特点,以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结论:劳教场所吸毒类高危人群HCV抗体阳性和HBV五项标志物阳性率较高;梅毒阳性检出率次之;吸毒人群的HIV、HBV、HCV及梅毒合并感染比例较大;HIV抗体阳性检出率呈快速增长的势头.面对劳教所HIV和梅毒感染的现状,采取切实可行的所内宣传教育和防治干预措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乐东县高危人群HIV感染情况,为艾滋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HIV抗体检测按筛查试验和确认试验进行检测。结果 通过对吸毒人群及公共场所的暗娼、嫖客等高危人群425人进行HIV抗体检测,发现HIV抗体阳性者14人,阳性率为3.29%。吸毒者中HIV抗体阳性率为4.59%(14/305);男性HIV抗体阳性者占4.35%(13/299)。15—25岁的HIV抗体阳性者占2.17%(6/276),26岁以上HIV抗体阳性者占5.37%(8/149)。结论 吸毒人群是主要的高危人群,控制吸毒和不洁性生活史,是预防艾滋病流行的主要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是了解鲁甸县吸毒人群HIV感染情况和特点,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传播提供足够且准确的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对1630例(2005年、2006年)新进入戒毒所的吸毒人员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同时对每一个对象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采集静脉血3-5ml进行HIV抗体检测.结果显示2005年监测人数为897人、2006年为733人、其中HI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68%(42/897)、6.14%(45/733),1630例的吸毒者,有72.45%为静脉注射吸毒、57.6%为共用针具吸毒、23.1%有过性乱行为、85.21%在性乱过程中从未使用安全套.结论艾滋病在本县处于中流行期,吸毒者以静脉注射吸毒为主,且相当部分吸毒者吸毒与性乱行为并存,加速了艾滋病在吸毒人群和普通人群之间的传播速度.加强对吸毒人员的干预,做好对艾滋病感染者的管理、治疗、关怀和干预工作,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关键性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吸毒人群中HIV、丙肝病毒(HCV)及HIV/HCV合并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在该人群中开展高危行为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2—2019年间每年4—6月,采用国家统一制定的问卷对广西中越边境哨点监管场所、社区和美沙酮门诊最近1个月吗啡尿检阳性者开展连续横断面调查,并采集调查对象血液标本进行HIV和HCV抗体检测。结果 2012—2019年共监测12 842名毒品使用者。HIV感染率为3.84%,HCV抗体阳性率为43.34%,HIV/HCV合并感染率为3.14%。HIV、HCV及HIV/HCV合并感染率整体上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不同行为特征的吸毒人群感染情况不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小学学历、有注射吸毒史是感染HIV的危险因素。年龄≥20岁、离异或丧偶、除汉族和壮族外的其他少数民族、传统毒品和混合毒品使用者、有注射毒品史是感染HCV的危险因素。而女性、小学文化、有注射毒品史是HIV/HCV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广西边境吸毒人群整体HIV感染率和HCV抗体阳性率较高,HIV/HCV合并感染率较低,新型毒品使用者比例呈上升趋势。提示需针对女性、高年龄组及有注射吸毒史的吸毒人群开展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2005~2008年江苏省吸毒人群艾滋病病毒(HIV)哨点监测结果的分析,了解该人群艾滋病感染状况及高危行为状况变化趋势,评价近年对吸毒人群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2005~2008年江苏省7个吸毒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吸毒人群中艾滋病病毒抗体(HIV抗体)阳性率为0.7%,丙肝(HCV)阳性率为34.04%。注射吸毒率逐年呈下降趋势且有统计学差异(χ2=156.66,P<0.01);注射吸毒且共用针具者与注射吸毒但不共用针具者艾滋病感染状况有统计学差别(χ2=18.173,P<0.01);发生商业性行为时从不使用安全套的比例有逐年下降趋势(χ2=11.67,P<0.01)。此外,注射吸毒者HCV感染率与非注射吸毒者HCV感染率有统计学差异(χ2=708.945,P<0.01)。结论:在吸毒人群中普遍存在艾滋病、HCV等血源传染性疾病流行的风险,加强对吸毒人群的监测和防病知识宣传教育及行为干预,有利于控制诸如艾滋病、HCV等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和蔓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社区吸毒人群根据其艾滋病病毒感染相关行为特征进行分类,探索不同类吸毒人群之间的社会人口学、血清学及行为学特征的差异.方法 2008年采用同伴推动抽样法(RDS)招募东莞市社区吸毒人群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采集血样进行HIV、HCV和梅毒抗体检测;采用SPSS进行两步聚类分析.结果 共招募303名社区吸毒人群,聚为4类.根据其特征分别命名为美沙酮组、高危性行为组、高危组、中危组,分别占总人数的12.5%、28.7%、29.4%、29.4%.其中,高危组广西户籍、壮族的比例较高,艾滋病知晓率低,多性伴、商业性行为现象突出,针具共用率较高,HIV、HCV及梅毒抗体阳性率均较高.结论 在社区吸毒人群中实施行为干预时,应根据吸毒人群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那些同时具有高危性行为和针具共用行为的人群应予以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杜绝病房过期变质药品,探讨病房药品管理有效办法。方法 对病房储存药品的有效期采取分类列表登记,使病房药品质量有效信息一目了然。结果 列表管理,简单易操作,了解药品质量信息快捷、直观,从根本上杜绝过期变质药品,即能保证病房药品质量安全,也便及时调剂近效药品,利于控制药品成本,避免浪费。结论 参考列表,对病房药品每月自查清理省时节力,减少护理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药物设计中的生物核磁共振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磁共振技术在方法学和硬件上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化学和结构生物学中最重要的波谱技术.特别是生物核磁共振技术在药物研发过程中,提供从药物设计结构信息到基于NMR技术进行配体的筛选的广泛应用,使得生物核磁共振技术在药物研究领域地位不断加强,成为药物研究的基础工具.本文综述了生物核磁共振技术在药物设计中的方法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18.
Drug formularies in hospital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