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浮针配合主动再灌注活动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顽固性呃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治疗组给予浮针配合主动再灌注活动治疗,对照组给予肌注甲氧氯普胺注射液治疗,共治疗6 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呃逆频率评分和生活质量改善评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90%(30/33),对照组为69.69%(23/33),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呃逆频率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降低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睡眠、精神、饮食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配合主动再灌注活动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更好地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疗效优于肌注甲氧氯普胺注射液。  相似文献   

2.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8(10):2174-2179
【目的】观察浮针联合田七口服液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浮针联合田七口服液治疗,对照组给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连续治疗4周。治疗4周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H-B)评分的变化情况,以及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评分[包括躯体功能评分(FDIP)和社会生活功能评分(FDIS)]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FDIP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FDIP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DIS评分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在改善FDIS评分方面稍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26/30),对照组为73.3%(22/3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联合田七口服液治疗顽固性面瘫,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面部功能、躯体功能及社会生活功能,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周围性面瘫38例患者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与探究。方法随机择取于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接收的3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实验组,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再收集同期治疗的3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对照组,单纯进行中药治疗。将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HouseBra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中医症状疗效标准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House-Brakmann面神经功能评分、中医症状疗效标准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周围性面瘫38例患者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其疗效确切,对改善面部神经具有积极意义。在临床中,值得广泛实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针刺法针刺翳风穴为主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观察组选用翳风穴为主,采用急性期扬刺法、静止期齐刺法、恢复期傍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2组治疗均每天1次,连续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第1、2、3个疗程后的面神经功能评价(HB)评分和头面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经3个疗程治疗后,观察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82.35%、100.00%,对照组分别为60.78%%、86.27%,观察组的痊愈率、总有效率和总体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HB评分、合并有头面部疼痛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作用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同针刺法针刺翳风穴为主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莲花针拔罐对周围性面瘫疗效。方法:治疗组予针刺配合莲花针拔罐,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7.14%,较对照组(80%)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降低H-B分级得分、改善面神经功能积分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配合莲花针拔罐对面瘫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复方地龙片治疗气虚血瘀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气虚血瘀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针刺治疗,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复方地龙片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饭后服用,连续治疗4周。治疗4周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多伦多分级法(TFGS)评分、面神经功能指数(FNFI)以及患健侧眼裂宽度差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多伦多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多伦多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指数、患健侧眼裂宽度差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面神经功能指数、患健侧眼裂宽度差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48/50),对照组为76.00%(38/5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复方地龙片治疗气虚血瘀型周围性面瘫,能够较好地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配合中医特色护理对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影响。【方法】90倒周围性面瘫适宜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仅采用一般治疗和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面部穴位按摩配合心理疏导、康复训练等中医特色护理,每日1次。【结果】经2-4周治疗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观察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提示面部穴位按摩配合中医特色护理治疗周围性面瘫,可以促进面瘫患者早日康复、极大地减少后遗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滞提针刺法结合电针治疗顽固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滞提针刺法结合电针;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7天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期间痊愈者不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面神经功能分级(HB分级)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治疗组HB分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70.0%,差异显著(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可以明显缩短疗程。结论滞提针刺法结合电针治疗顽固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靳三针结合温和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靳三针结合温和灸治疗,每天治疗1次,6 d为1个疗程,休息1 d后继续下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Portmann评分及面部残疾指数[FDI,包括躯体功能评定(FDIP)和社会生活功能评定(FDIS)]评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9%(31/32),对照组为75.0%(24/32),组间比较,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及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ortmann评分及躯体功能(FDIP)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对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和FDIS评分的降低幅度以及对Portmann评分和FDIP评分的升高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验证贺氏火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为毫针针刺,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贺氏火针疗法。主要评价指标面部残疾指数(FDI),次要评价指标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系统、House-Brackmann分级标准。分别对2组在入组后、4周末、8周末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躯体功能评分、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在第4、8周末明显提高(P0.05),而社会功能评分在第8周末有明显降低(P0.05);经过4周的治疗,治疗组有54%完全恢复(功能正常),优于对照组的38%(P0.05);治疗8周末,治疗组有86%完全恢复(功能正常)优于对照组的64%(P0.05)。结论贺氏火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总结浮针治疗顽固性面瘫的常用进针点、操作方法和常规治疗流程,结合中医基础理论、解剖学尤其是筋膜学原理,探讨浮针治疗顽固性面瘫的可能作用机制。浮针进针点与面瘫传统取穴非常类似,操作手法通过肌肉再灌注改善了患病区域的血液供应,通过对局部浅筋膜的大幅度扫散引起细胞膜张力改变等生物学效应,较远端针刺点的生物学效应沿着皮下间隙和神经血管束之间的间隙向病灶传递,浮针通过严格的针尖朝向病所的操作配合肌肉再灌注,使这种传递更加精准;而较近端针刺点则通过刺激面部肌肉的筋膜,增加了瘫痪肌肉的活性最终起到增加肌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浮针结合再灌注活动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浮针结合再灌注活动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疗法组、常规针刺组,每组30例。浮针疗法组以膝关节周围患肌为针刺靶点,采用浮针结合再灌注活动治疗;常规针刺组采用以局部经穴、阿是穴为主的常规针灸疗法,配合生物灯照射治疗。于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西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并于治疗结束时及1月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WOM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2)浮针疗法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的WOMAC评分均较常规针刺组减少得更明显(P0.05);(3)6次治疗结束时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80%(P0.05),浮针疗法组愈显率为66.7%明显高于常规针刺组的26.7%(P0.01);(4)治疗结束1月后随访,浮针疗法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6.7%和76.7%,均明显高于常规针刺组的13.3%和46.7%(P0.05)。结论浮针结合再灌注活动能有效缓解膝骨关节炎疼痛、功能障碍,疗效确切,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腹四穴温针灸结合面部提捏推筋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运用腹四穴温针灸结合面部提捏推筋法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针刺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H-B分级、杨氏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H-B分级及杨氏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1%、66.7%,愈显率分别为64.5%、30%,两组间总有效率及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四穴温针灸结合面部提捏推筋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针刺、羊肠线、PDS线3种方式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差异,观察2种不同材质微创埋线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将228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羊肠线组、PDS线组,每组76例。3组均取穴患侧攒竹、鱼腰、太阳、地仓、颊车、牵正、下关、风池,双侧合谷、双侧足三里。3组分别于治疗前后行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综合评分及面神经电图(ENoG)检测以评定疗效。并对2组不同材质埋线疗法治疗后即刻、第10天、第30天、第60天不良反应作对比观察。结果 3组治疗后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患侧额肌、口轮匝肌经治疗后ENoG波幅值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2种材质穴位埋线治疗后即刻出现压痛、硬结、红肿等不良反应,P>0.05;2种材质穴位埋线治疗第10天,羊肠线组出现压痛、硬结、红肿等不良反应明显多于PDS线组,P<0.01;治疗第30天,羊肠线组出现压痛明显多于PDS线组,P<0.05,由于硬结、红肿发生频数较低,合并统计结果显示,硬结、红肿明显多于PDS线组,P<0.01。结论 针刺、羊肠线及PDS线埋线对顽固性面瘫均有疗效,而两埋线组在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疗效、缩短疗程方面更具优势,PDS线作为穴位埋线的埋植材料,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羊肠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放血疗法对周围性面瘫患者恢复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以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以腧穴针刺联合放血疗法治疗。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反射、FDI、House-Brackmann及Sunnybrook功能评分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面神经反射响应时间快,相应率、FDI、H-B及Sunnybrook评分水平均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患者治疗后面神经反射响应时间较快,相应率、FDI、H-B及Sunnybrook评分水平增高,(P0.05)。结论:局部腧穴针刺联合放血疗法可改善瘫痪受损组织周围神经及肌肉供血供氧,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改善气血流注,避免面部肌肉废用性萎缩,提高患者进食、言语及社交能力恢复,临床疗效较西药治疗优异,可作为临床有效治疗方案,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巨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疗效。方法选择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采用巨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HouseBrachmann分级(HB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均可降低HB分级、提高躯体功能评分(FDIP)、降低社会功能评分(FDIS)(均P〈0.01),且改善程度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愈显率为87.5%高于对照组的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运用头针丛刺方法针刺焦氏头穴运动区下点治疗顽固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采用头针丛刺方法针刺焦氏头穴运动区下点, 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针刺面部穴位, 针刺1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结论] 运用头针丛刺方法针刺焦氏头穴运动区下点, 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确切优于传统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寻找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最好方法。方法将120例患者以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加中药外敷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采用神经功能分级(HB)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由躯体功能评分(FDIP)和社会功能评分(FDIS)组成]评分量表等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0 d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30 d后观察组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两组HB分级、FDIP和FDI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治疗后观察组HB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针灸加穴位中药外敷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分期辩证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随机抽取我院针灸门诊收治的12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对照组60例患者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组60例患者采用分期辩证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疗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和House-Brackmann评分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4周后痊愈率88.33%、总有效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36.67%、78.33%(P0.05);两组患者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House-Brackmann评分、FDI量表评分治疗前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采用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早期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麦粒灸配合靳三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6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麦粒灸+针刺治疗组)和对照组(针刺治疗组),每组30例。2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基础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井穴麦粒灸配合针刺治疗(靳三针疗法),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2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Ashworth痉挛分级、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分和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Ashworth痉挛分级、改良BI评分和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麦粒灸配合靳三针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痉挛程度有明显改善作用,其疗效优于单纯靳三针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