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陆语彤  陆启滨 《中医学报》2020,35(6):1230-1233
若肾虚及脾,或脾虚及肾,脾肾阳虚,胞宫虚寒加重,则胎失温煦,胎元不固,以致胎漏、胎动不安。肾阳虚影响及脾,脾阳虚又影响及肾,脾肾不可分割,且在脾肾阳虚中,又以肾虚为甚。故脾肾两虚、胎元不固是先兆流产的基本病机。以温肾健脾、养血安胎为治疗大法,温肾健脾,以补肾为重,与养血结合。颐养调护,药食同疗。自拟安胎颗粒为主方治疗,并随证加减,灵活化裁。  相似文献   

2.
柴可群教授认为肝癌病位在肝,累及脾肾。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阴亏虚是其主要病机。从“脾肾”论治,治以健脾理气,补益肝肾为大法,在临床上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郭志强教授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经验。[方法]通过跟师临证、整理郭老医案和访谈等方法,从病因病机、治疗特色等方面总结郭老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临证经验及遣方用药思路,并列举验案一例加以佐证。[结果]郭老认为脾肾阳虚是复发性流产的根本病机,肾不能系胎,脾不能载胎,脾肾阳虚不能温煦长养胎儿,导致反复堕胎。治疗上,以中药序贯疗法温肾健脾、预培其损,并强调男女同调,脾肾强健后方可受孕。孕后应温肾健脾安胎,慎用黄芩,使胎有所系、所载、所养。所举验案中患者诊断为复发性流产,辨证为脾肾两虚、冲任虚寒,治以补肾健脾、温阳散寒,孕前以郭氏中药序贯疗法调经促孕,孕后以自拟补益脾肾、益气养血方药保胎,最终顺利得子。[结论]郭志强教授以温肾健脾为法,预培其损、固胎安胎治疗复发性流产,经验独到,疗效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介绍王长洪教授辨治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病位在肠,关乎肝、脾、肾三脏;治疗以疏肝、健脾、温肾为法。初期治以疏肝健脾,后期治以健脾温肾,病久者肝、脾、肾同调。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周郁鸿教授从脾肾论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辨证诊疗思维和临证拟方用药经验。[方法]通过概述ITP的现代医学认识、历代中医沿革,收集、整理、归纳周郁鸿教授治疗ITP的典型医案,从脾肾论治ITP的理论渊源、加味黄芪建中汤组方阐释及其药理学剖析等方面论述周教授从脾肾论治ITP的学术观点及临证诊疗思维,并举验案一则以佐证。[结果]现代医学认为,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而历代中医则认为ITP是一种血证。周郁鸿教授认为ITP患者常属"脾胃亏虚、肾精不足"之证,应以脾肾为着眼点辨证论治ITP,以"健脾补肾"为基本治则,以温中补虚立法。加味黄芪建中汤健脾补肾,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可能通过调节Th17/Treg细胞而有效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ITP。所举验案属脾肾阳虚型血证,方用加味黄芪建中汤,温补脾肾、养血止血,取得较好疗效,展示了该病的辨证诊疗思路。[结论]周郁鸿教授从脾肾论治临床上部分难治ITP患者,中医理论依据充分,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小儿遗尿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饮食不节,或病后体弱,致使脾肾阳虚,下元不固,膀胱约束失职所致。治则当以温肾健脾固涩为主。作者用五子衍宗丸加味治疗脾肾两虚为主的遗尿症38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中医对崩漏的治法各家不一,有的从肝论治,强调调经以肝为先;有的从脾论治,主张治血者以健脾为要;有的从肾论治,认为治肾方为治其本。为了观察补肾、健脾、补肾健脾三法治疗崩漏的效方异同,我们用以上三法对比,治疗崩漏162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162中,补肾组(简称肾组)85例,健脾组(简称脾组)33例,补肾健脾组(简称脾肾组)44例。  相似文献   

8.
依据中医理论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从肺、脾、肾三脏论治小儿慢性咳嗽,从肺论治包括肺郁久咳、肺伤久咳、肺虚久咳;从脾论治包括脾困久咳、脾虚久咳;从肾论治包括肾阴虚久咳、肾气虚久咳。不同证型采取不同方药辨证论治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从脾肾论治的理论基础 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此症治疗微有心得,从脾、肾论治,自拟软肝逐水饮治疗肝硬化腹水多例,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咳嗽是儿科常见疾病,文章从小儿特殊的生理病理出发,由脾肾论治小儿咳嗽,对从脾肾论治的小儿咳嗽病症进行了分型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肝中医证型与病毒复制关系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中医证型与病毒复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结果]39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临床中以肝胆湿热、肝郁脾虚和脾肾阳虚型为主,分别占40.91%、31.31%和13.89%。肝胆湿热型和肝郁脾虚型病毒处于高复制状态,而脾肾阳虚患者病毒处于低复制状态。[结论]肝胆湿热型和肝郁脾虚型与乙肝病毒高复制状态有显著相关性,湿浊之邪与乙肝病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常伴随胰岛素抵抗(IR)。中医理论认为PCOS-IR发病主要与脾肾密切相关,肾亏脾虚、痰湿内蕴是PCOS-IR的基本病机,补肾健脾化湿法是治疗PCOS-IR的重要方法。研究显示线粒体功能异常与PCOS-IR发病密切相关。本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线粒体功能异常为靶点,探讨补肾健脾化湿法对PCOS-IR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仁汤在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初期的疗效。方法选择在临床上符合中医辨证为湿热蕴脾、寒湿蕴脾、脾肾不足夹湿、肝肾不足夹湿型的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初期78例,给予中药三仁汤(药用:杏仁、白豆蔻、厚朴、通草等)加减治疗。结果 78例中显效率为28.2%,有效率为69.2%,无效率为2.6%,总有效率为97.4%。结论三仁汤治疗以上4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初期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从“治未病”理论探讨儿童哮喘的防治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哮喘缓解期主要病机是正虚邪恋,其正虚有肺脾气虚,营卫失和,肺肾阴虚,肺脾肾三脏俱虚等,其邪有风,寒,热,湿,痰,食等;哮喘患儿的体质以气虚质,痰湿质,特禀质多见。根据中医治未病理论,可运用中药汤剂,冬令膏方,穴位敷贴等方法进行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15.
国医大师夏桂成从医经验丰富,学术思想独具特色,其临证经验与学术思想对当下临床不孕症治疗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强调以补肾调周之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以肾阳虚为主,主张补肾助阳,少数阴虚者,亦有兼夹郁火、血瘀、痰湿等病理因素;盆腔或输卵管炎性不孕多为瘀滞,兼夹湿热、寒湿、脾肾两虚,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补益脾肾等法治疗;免疫性不孕以肝肾阴虚为主,治以补益肝肾,滋阴降火。  相似文献   

16.
强直性脊柱炎(AS),病位主要为督脉、膀胱经、肾经循行所在部位。肾虚是 AS 发病的根本原因,风、寒、湿是发病的重要诱因,痰浊瘀血是发病的关键病因。中医药治疗本病以滋补肝肾、祛寒除湿、化痰逐瘀、活血解毒为主要方法,作用机制多与抗炎镇痛、免疫抑制相关,目前的实验结果表明中医药能有效缓解 AS 的症状,调节相关生物学指标,因此,对实验研究进行总结将为进一步探讨中医药治疗 AS 的机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7.
肾性水肿,限盐法是治疗的基础;发汗法适用于风水证,若外无表证,内无明显正虚者,可用利尿法;利尿无效而形气实,水湿壅塞三焦时,可以攻逐法,导水湿从肠道而出;肾性水肿因虚所致者,可辨证运用实脾法;益肾法有温肾化气和滋肾化阴之分;行瘀法适用于瘀血证,但又有活血、逐瘀、消之别;祛风法则是依据"风能胜湿"的中医学理论而使用的,其深层次机理有待进一步阐述.需强调的是,甘草能碍湿助满,关木通等含马兜铃酸中药有明确的肾毒性,以此治疗肾性水肿,实非所宜.  相似文献   

1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肺虚络瘀”病机理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中医络病理论,结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理生理特点,首次提出"肺虚络瘀"是COPD基本病机。认为病位在肺,其与脾肾关系密切;病机为"肺虚络瘀"并重,肺虚贯穿始终,为病机关键,虚源于肺、脾、肾三脏,肺虚外延为肺肾气虚、阴虚或气阴两虚为本虚一方,脾虚为中流砥柱,是致病之本;络瘀外延气滞、痰、湿、虚、毒皆致血瘀肺络而致病,是致病之标。立足病机,提出"补肺化痰通络"之法。为中医临床防治本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温脾祛湿化痰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脾肾阳虚型疗效。方法将符合条件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温脾祛湿化痰通络法组方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多伦多神经病变评分(TCSS)、糖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积分、TCSS评分方面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糖代谢指标变化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温脾祛湿化痰通络法能显著提高脾肾阳虚型DPN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发病多因性,临床表现呈多态性,常见于育龄期妇女的内分泌、代谢异常综合征。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该文从中医理论知识,根据PCOS的临床症状来分析其致病的主要机理。认为脾肾两虚为其致病之本虚,湿热、痰湿、瘀血为其标实之象。意在探讨PCOS的病机,以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治愈本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