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陆语彤  陆启滨 《中医学报》2020,35(6):1230-1233
若肾虚及脾,或脾虚及肾,脾肾阳虚,胞宫虚寒加重,则胎失温煦,胎元不固,以致胎漏、胎动不安。肾阳虚影响及脾,脾阳虚又影响及肾,脾肾不可分割,且在脾肾阳虚中,又以肾虚为甚。故脾肾两虚、胎元不固是先兆流产的基本病机。以温肾健脾、养血安胎为治疗大法,温肾健脾,以补肾为重,与养血结合。颐养调护,药食同疗。自拟安胎颗粒为主方治疗,并随证加减,灵活化裁。  相似文献   

2.
“五更泻”并非皆属脾肾阳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更泻”多属脾肾阳虚,后阴不固所致。治疗多遵温肾固泻之法,以“四神丸”、“真人养脏汤”为代表方。但是,临床也常常会遇一些特殊情况,其病位并不在于脾肾,而涉及于心、肝、肺等脏,病性亦并非虚或寒,而为实或热或虚实错杂等。所以,临证且不可拘泥脾肾阳虚一说,必须审证求因,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3.
外伤性脾脏破裂的治疗迄今仍以手术为主。现代对脾脏损伤的外科治疗已发展至选择性保脾阶段:即在确保生命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脾脏,或最大限度保留脾组织,以期保留脾功能,各种保脾术式纷纷开展。脾脏部分切除术是保脾效果较好的术式之一,但手术操作的难度较大,技术要求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脾囊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0-01~2009-01收治的7例脾囊肿病例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分别行BUS、CT、X线平片及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及诊断;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全脾切除5例(其中1例保留了副脾,1例行脾片移植),行半脾及囊肿切除2例,7例全部治愈。结论脾囊肿少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目前病因仍未完全明了,其诊断主要依靠病史、BUS及CT检查。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方式应根据囊肿的部位、大小、性质,分别选择全脾切除,半脾或脾部分切除。  相似文献   

5.
正脾统血的理论是古籍中记载的,现行的中医教材也把其列入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强调脾气具有控制血液在脉内流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即脾气对血的固摄作用是其机理所在。中医学  相似文献   

6.
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宇  肖世尧  石刚 《西部医学》2011,23(3):513-514
目的比较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与脾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16例选择性脾动脉栓塞和42例手术治疗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Ⅰ、Ⅱ级损伤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的患者均保脾成功,4例Ⅲ级以上脾破裂行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的患者有2例转为开腹手术,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成功率为87.5%(14/16)。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成功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7.5±2.0)d,开腹手术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2.3±3.6)d。58例中治愈56例,死亡2例。结论脾脏Ⅰ、Ⅱ级损伤采用保脾治疗,以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为主,Ⅲ级以上脾破裂以脾切除术为主。  相似文献   

7.
刘璞  王勃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7):21-21
资料与方法 2003年1月-2008年6月我院收住脾外伤患者63例,男52例,女11例;年龄4.5~69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26例,坠落伤22例,撞击伤14例,打击伤3例。主要有失血表现,生命体征不稳,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或红细胞压迹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血红蛋白〈100g/L者14例,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以左上腹为主,叩诊移动性浊音阴性12例,腹腔穿刺有不凝同血液者54例,B超和(或)CT检查确诊为脾破裂者63例。  相似文献   

8.
王明树 《中外医疗》2009,28(18):75-76
目的脾功能现在已被人们进一步认识,在何种条件下都应该尽量保护脾脏或部分保留脾脏或者实行白体移植。方法自发性脾破裂诊断,外伤性脾破裂诊断;治疗方法有保守(非手术)和(手术)修补和自体移植。结果无脾人易发感染,而保脾或自体脾移植发生感染机会明显减少。结论外伤性脾破裂进行诊断应以临床为主,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探讨总结了张仲景调和肝脾的学术思想及其体系,其总的精神为"平调阴阳",恢复机体生理平衡;其治疗方法,则按照标本关系,或治肝为主,或治脾为主,或肝脾同治,或先用一法,后用一法。其治疗手段则有方药、针刺等。文章试图总结归纳其方法及精神,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本地区是肝病高发区,部分病人可发展为肝硬化脾大脾功能亢进。由于脾亢导致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临床上易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严重的原发性腹腔感染、消化道大出血等,以往我院治疗脾大脾功能亢进以外科手术为主。配合长期服用降门脉压的药物。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被认为是治疗脾大脾亢的首选方法。本科于2003年11月对4例肝炎后肝硬化脾大脾亢的患者进行PSE,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脾囊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讨论脾囊肿病例.结果 7例均手术治疗,行全脾切除4例,其中1例保留了副脾,1例行脾片移植;行半脾及囊肿切除3例.本组均治愈.结论 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方式应根据囊肿的部位、大小、性质,分别选择全脾切除,半脾或脾部分切除.  相似文献   

12.
益脾固本法源流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益脾固本法"进行文献研究,一方面探讨了"脾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内涵--脾为气血之源,脾为五脏之本,脾为气机之枢;另一方面剖析了"益脾固本法"的发展及其临床应用脉络--奠基于秦汉时代,发展于隋唐,系统化于金元,完善于明清,广用于现代.从理论及实践上澄清"益脾固本法"的源流,旨在科学总结脾的古今涵义,为健脾调治全身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背景 ]探讨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与治疗体会 .[病例报告 ] 164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中行手术治疗 153例 ,非手术治疗 11例 ;死亡 4例 ,160例经治疗痊愈出院 .[讨论 ]对有腹部外伤史、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液、出现内出血症状的病人结合进行B型超声检查或CT检查可做出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 ,在治疗方法上以手术治疗为主 ,早期行脾切除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经手术确诊延迟性脾破裂16例行脾切除,其中选择自体脾移植3例,认为对复合伤患者应作全面体检,诊断性腹穿简单易行,B超,CT检查能提高早期诊断率,治疗以手术脾切除为主,并选择性自体移植。  相似文献   

15.
张大宁教授认为,虚、热、湿、瘀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致病因素,脾肾亏虚、肾虚血瘀兼湿热蕴结导致水湿内停、精微不固是其主要病机.临证思维缜密,见解独到,用药灵活,主张慢性肾小球肾炎当从脾肾论治,在辨证论治的同时注重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并在补益脾肾的基础上,兼顾活血化瘀、清热利湿及固涩升提之法.  相似文献   

16.
脾外伤诊治1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外伤的诊断原则。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1992年5月至2001年5月收治的111例脾外伤的临床资料。结果:111例脾外伤中,手术治疗94例,治愈90例,治愈率为95.7%;采用非手术疗法17例,治愈13例,治愈率为76.5%。死亡4例,死亡率为3.7%;脾切除术32例,保脾手术70例(含脾片大网膜内袋状移植8例);有12例延迟性脾破裂占10.8%。结论:脾外伤的诊断应以临床征象为主,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重视延迟性脾破裂。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董晓勇 《实用医技》2007,14(36):5070-5071
脾脏是人体内的一个实质性器官,虽深居于左季肋部,但由于整个脾实质甚为脆弱,且血供丰富,因而当受到一定量的外力作用时,极易引起破裂出血。外伤性脾破裂在平时和战时均较常见,常见的致伤因素有钝器伤(挤压伤、撞击伤、坠落伤等)、冲击伤(如气浪或水波)、锐器伤或火器伤等。据统计,在闭合性腹部外伤中,脾脏破裂居腹内脏器损伤之首位,约占20%~40%,在开放性腹部外伤中亦占6%~7%。在既往的治疗中,脾破裂的治疗以行脾切除为主,但近年来随着对脾功能认识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保脾手术的研究。2001年来,我们采用脾修补法治疗外伤性脾破裂13例,均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脾的生理功能既有赖于脾阳的温熙,也有赖于脾阴的濡养.脾阴虚的病机是津液虚损,脾失健运,治则以甘淡实脾为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27例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资料。指出和平时期患者以青少年为主,占51.9%(14/27);损伤以闭合性为主,占92.6%(25/27);类型以复合伤为主,占63.O%(17/27)。入院时超过半数病人显示血液稀释,大多数病人有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百分比反应性升高。讨论了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特点,强调了腹腔诊断性穿刺的作用,在治疗上推荐选择适合病例行脾修补术。  相似文献   

20.
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等方面,总结中医药治疗遗精的研究现状。该病基本病机为禀赋不足、气不摄精,致精关失守,失于闭藏,因虚而精液滑脱不固;或湿热痰瘀之邪内扰精室,开合失度,以致精关失固,精液外泄。临床将遗精分为心火亢盛、湿热下注、脾肾两虚、心肾不交、痰瘀阻滞5种证型论治,常用中药汤剂、针灸、情志干预及中西医结合等多种治疗方案。基本治则为补脾益肾、清热化湿、祛瘀消痰。参考文献30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