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b值弥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经病理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40例进行研究,分别进行b值=300 s/mm2,800 s/mm2,1000 s/mm2 DWI扫描,测量不同b值条件下前列腺癌区信号强度(S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例前列腺癌患者在b=300 s/mm2时,25例患者DWI呈等低信号,7例稍高信号,8例高信号;b值=800 s/mm2时,11例呈稍高信号,29例高信号;b=1000 s/mm2时均呈高信号。随着b值增加,前列腺癌区信号强度及ADC值逐渐降低,不同b值条件下,信号强度及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b值增加,DWI对前列腺癌越敏感,信号对比越明显,但图像信噪比降低,在b值=1000 s/mm2时,有助于前列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正常前列腺3.0T磁共振扩散加成像(DWI)的影像表现,为合理选择扩散敏感系数(b值)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名健康志愿者,每名志愿者行3次前列腺DWI扫描,b值分别取600、800、1000 s/mm2,其他参数均一样。测量3种b值DWI图像中前列腺中央带和外周带的信号强度、背景信号强度标准差、表观扩散系数(ADC),计算图像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 b值为600、800、1000 s/mm2时,SNR分别为(18.36±1.75)、(14.63±2.32)、(11.83±1.65),CNR分别为(0.55±0.14)、(0.47±0.11)、(0.39±0.90),3组间比较SNR和CNR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600 s/mm2时,前列腺外周带和中央带的ADC值分别为(2.07±0.26)×10-3 mm2/s和(2.01±0.15)×10-3 mm2/s,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800 s/mm2时,外周带和中央带的ADC值分别为(1.80±0.22)×10-3 mm2/s和(1.65±0.24)×10-3 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1000 s/mm2时,外周带和中央带的ADC值分别(1.54±0.14)×10-3mm2/s和(1.31±0.19)×10-3 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b值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4±0.68)、(3.05±0.69)和(2.75±0.91),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3.0T磁共振对前列腺进行DWI扫描时,选择b值为800 s/mm2较为适当,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更好地反映水分子的扩散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5 T磁共振DWI技术合适的b值定量指标,对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对(PSA)升高患者中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的ADC值相关性研究,分析PSA阈值高低在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是否存在差异,评价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方法收集82例PSA升高患者,进行MRI常规扫描、梯度回波(EPI)DWI轴位扫描,采用b值为b=400 s/mm2、600 s/mm2、800 s/mm2、1 000 s/mm2,分别获得DWI图像,结合b值的采集像重建ADC图像,对各区测量最小ADC值与病理结果对照,归纳前列腺癌区及前列腺增生区,分析两者ADC值间的差异,观察血清PSA与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的相关性。结果 1.5 T核磁共振DWI技术中b值800 s/mm2扫描图像效果最佳,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高。PSA值高低与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在1.5 T核磁共振DWI技术中b值选择800 s/mm2图像显示良好,DWI序列ADC值的测量在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鉴别诊断及评估方面有很高的价值;血清PSA与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扩散加权成像ADC值呈负相关性,核磁共振并对病理分期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弥散加权成像(DWI)不同b值下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变化趋势。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使用5个不同的弥散梯度,即b=200、400、600、800、1000s/mm2对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DWI扫描,测量不同b值下的ADC值。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两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5个不同b值下,病例组ADC值分别为0.64、0.59、0.55、0.47、0.41,对照组ADC值分别为1.04、0.99、0.92、0.85、0.78;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b值升高,ADC值具有降低趋势(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ADC值明显降低;DWI不同b值下ADC值不同,二者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DC)测量在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恶性淋巴瘤初发患者15例,其中10例患者经过3个月的化疗后进行复查;另选健康志愿者10例。在3.0T磁共振上进行常规和DWI检查。在ADC图上分别测量恶性淋巴瘤患者和健康志愿者颈部淋巴结的ADC值。10例复查患者在初次检查相一致部位再次测量淋巴结的ADC值,并进行前后对比,同时与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结果DWI与常规T2W脂肪抑制序列比较,DWI能更敏感、更直观地显示淋巴结。15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平均ADC值为(753.33±31.28)×10-3mm2/s,其中10例复查患者平均值为(1 088.32±51.28)×10-3mm2/s;化疗前后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4,P<0.05)。10例复查患者治疗前后淋巴结直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P<0.05)。健康志愿者颈部淋巴结平均ADC值为(1 264.20±71.60)×10-3mm2/s。15例淋巴瘤患者治疗前ADC值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淋巴瘤患者ADC值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T磁共振DWI和ADC值测量为淋巴瘤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DC)测量在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以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恶性淋巴瘤初发患者15例,其中10例患者经过3个月的化疗后进行复查;另选健康志愿者10例.在3.0T磁共振上进行常规和DWI检查.在ADC图上分别测量恶性淋巴瘤患者和健康志愿者颈部淋巴结的ADC值.10例复查患者在初次检查相一致部位再次测量淋巴结的ADC值,并进行前后对比,同时与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 结果 DWI与常规T2W脂肪抑制序列比较,DWI能更敏感、更直观地显示淋巴结.15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平均ADC值为(753.33±31.28)×10-3mm2/s,其中10例复查患者平均值为(1 088.32±51.28)×10-3 mm2/s;化疗前后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54,P<0.05).10例复查患者治疗前后淋巴结直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P<0.05).健康志愿者颈部淋巴结平均ADC值为(1 264.20±71.60)×10-3mm2/s.15例淋巴瘤患者治疗前ADC值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淋巴瘤患者ADC值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0T磁共振DWI和ADC值测量为淋巴瘤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1.5T MR上应用头线圈进行垂体大腺瘤扩散加权成像(DWI)的可行性,并优化序列参数,探索理想的层厚和b值。方法随机选取15名健康志愿者及15例垂体大腺瘤患者,测定b值分别为300、800、1200s/mm2时的信号强度、背景噪声及垂体瘤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比较不同b值时正常垂体的信号强度、质量指数及信噪比的差异;同一b值时垂体大腺瘤平均ADC值的差异。结果 (1)正常垂体DWI图像各b值时的信号强度随b值增加而显著降低(P〈0.01),而噪声则与b值无关(P〉0.05);(2)b=800s/mm2时,垂体大腺瘤的平均ADC值为(1.032±0.059)×10^-3mm^2/s,正常垂体平均ADC值为(4.025±0.382)×10^-3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b=800s/mm^2时,层厚3、4mm对垂体瘤显示评分明显高于2mm(P〈0.05),层厚4mm时图像伪影比3mm和2mm明显(P〈0.05)。结论 1.5T MR行垂体大腺瘤DWI是可行的。以层厚3mmb值为800s/mm2的图像质量为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正常肾脏在3.0TMR多b值DWI的特点及反映肾脏水分子弥散特征的最佳b值。方法选择在我院体检的6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Discovery MR 750 3.0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肾脏MRI常规扫描和DWI扫描,b值选取50、100、300、500、800、1000s/mm2,在后处理工作站测量肾脏皮质及髓质的ADC值。结果 b值=50、100、300、500、800、1000s/mm2时,正常成人肾脏皮质的ADC值(×10-3s/mm2)分别为4.39±1.13、3.81±0.63、2.81±0.38、2.43±0.24、2.18±0.20、1.96±0.15,髓质的A D C值(×1 0-3s/m m2)分别为3.94±1.05、3.34±0.64、2.57±0.35、2.25±0.22、2.04±0.21、1.88±0.13,各b值下肾脏皮质与髓质的ADC值之间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3.0TMR多b值DWI在肾脏的应用具有独特的优越性,b值取800s/mm2为反映肾脏水分子弥散特征的最佳b值。  相似文献   

9.
周应媛  张继明 《重庆医学》2015,(14):1876-1878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价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和肝炎活动度的价值。方法设置不同的弥散敏感系数b值对10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炎组)和2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磁共振DWI检查,测定并比较两组肝脏感兴趣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肝炎组进一步分为纤维化组(n=74)和无纤维化组(n=28)。结果设置b值为100和200 s/mm2时,两组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400、600和800 s/mm2时,肝炎组ADC值低于对照组,肝纤维化组ADC值低于无纤维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600及800 s/mm2时,肝纤维化组S3及S4期ADC值低于S0及S1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100、200和400 s/mm2时,不同肝纤维化程度分期 ADC值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800 s/mm2时,不同炎症活动度组G1与G4级的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DWI技术在评价不同分期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和活动度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设置b值为800 s/mm2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王晓阳  贾庆  高源统  吴伟力 《浙江医学》2014,(12):1049-1052,1059
目的:探讨MR弥散成像(DWI)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甲状腺良性单发结节和13例恶性单发结节实性部分的ADC值(b值取200、500、800s/mm2),比较其差异,绘制ROC曲线,分析实验的诊断效能。结果 b值取200和500s/mm2时恶性组平均ADC值显著低于良性组(P<0.01)。b值取800s/mm2时良恶性组平均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值分别为200,500,800 s/mm2时ADC值判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0.94,0.66。b值为200s/mm2时价值最大,诊断阈值1.92×10-3mm2/s时,诊断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91.4%,准确率为93.7%。结论 DWI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b值取200s/mm2时更有助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  相似文献   

11.
磁共振扩散成像在肝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应满  王振平 《海南医学》2010,21(16):97-98,96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占位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6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病人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并测量表面扩散系数ADC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细胞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肝囊肿ADC值分别为(1.34±0.12)×10^-3mm^2/s、(1.79±0.21)×10^-3mm^2/s、(3.23±0.28)×10^-3mm^2/s、(4.07±0.65)×10^-3mm^2/s,肝脏良性肿瘤的ADC值明显高于恶性肿瘤的ADC值,且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转移瘤和原发肝癌的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鉴别诊断较困难。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为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方法,特别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脊椎结核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脊椎结核病中的特征表现、ADC值范围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正常志愿者45个椎体和17例患者45个病变椎体及17个椎旁脓肿行DWI并测量表观扩散系数值(ADC值),分析病变椎体与正常椎体DWI信号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椎体、病变椎体及椎旁脓肿的ADC值分别为(0.36±0.08)×10-3mm2/s、(1.26±0.18)×10-3mm2/s、(1.80±0.11)×10-3mm2/s,病变椎体组与正常椎体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WI分析及ADC值测量对脊椎结核病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但仍需结合常规MRI图像综合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中ADC值在鉴别脊椎良恶性压缩骨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和(或)临床随访证实的椎体压缩骨折85例共147节椎体,其中恶性组55例共100节椎体;良性组30例共47节;选取同一患者病变椎体附近的正常椎体组成对照组69例共69节椎体。b值为0、300s/mm2。并测量良性组、恶性组及对照组相应椎体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计数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良性组、恶性组及对照组ADC值分别为:(6.95±1.97)×10-4mm2/s、(4.54±1.10)×10-4mm2/s及(1.41±0.84)×10-4mm2/s,经T检验,良恶性组间、良恶性组与对照组间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C值定量测定对鉴别脊椎良恶性压缩骨折的病因有一定价值,但部分存在重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颈髓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4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和5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椎常规MRI及弥散张量成像,分别测量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并显示其弥散张量纤维束(diffusion tensor tracking,DTT)。结果正常组的平均ADC值为(830.34±215.86)×106mm2/s和平均FA值为(536.03±40.00)×10-3。颈髓慢性损伤患者平均A D C值为(1107.60±47.55)×106mm2/s,较正常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lt;0.01),平均FA值为(425.91x±59.48)×10-3,较正常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lt;0.01)。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较常规MRI成像能早期显示脊髓的损伤,ADC值、FA值、DTT图是检测早期脊髓损伤微观结构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方法71例病毒性脑炎患者,28例颅内有病灶者为A组,43例颅内无病灶者为B组;100例正常成人作为对照组。3组均进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比较病毒性脑炎与正常成人的额叶白质、颞叶白质、侧脑室旁及基底节-丘脑区的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差异。结果 A组病毒性脑炎患者额叶白质、颞叶白质、侧脑室旁及基底节-丘脑区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070±0.21)×10-3mm2/s、(1.110±0.21)×10-3mm2/s、(1.080±0.19)×10-3mm2/s、(1.030±0.18)×10-3mm2/s;B组病毒性脑炎患者额叶白质、颞叶白质、侧脑室旁及基底节-丘脑区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789±0.05)×10-3mm2/s、(0.813±0.04)×10-3mm2/s、(0.789±0.04)×10-3mm2/s、(0.779±0.03)×10-3mm2/s;正常成人的额叶白质、颞叶白质、侧脑室旁及基底节-丘脑区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7961±0.04)×10-3mm2/s、(0.805±0.05)×10-3mm2/s、(0.785±0.03)×10-3mm2/s、(0.770±0.02)×10-3mm2/s。A组的平均ADC值较B组及对照组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B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DWI及ADC可反映病毒性脑炎病变组织的微观结构变化信息,是常规MRI非常有价值的补充,与临床诊断相结合,有助于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但在病毒性脑炎早期尚未形成可见的颅内病灶者,MRI包括DWI及ADC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受到限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胆总管下段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对50例正常志愿者及100例胆总管下段病变患者行常规MR及DWI检查,并测量ADC值。包括胆总管结石45例,十二指肠乳头炎症21例,恶性占位性病变34例。结果正常十二指肠乳头ADC值为(1.88±0.41)×10^-3mm^2/s;胆总管结石、十二指肠乳头炎、恶性占位性病变ADC值分别为(1.92±0.38)×10^-3mm^2/s、(2.14±0.08)×10^-3mm^2/s、(1.61±0.29)×10^-3mm^2/s,胆总管下段恶性占位性病变与胆总管结石、十二指肠乳头炎ADC值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DWI图像特点及ADC值,其在胆总管下段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DTI技术在颈髓急、慢性损伤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病变组35例颈髓病变和对照组15例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及MR-DTI检查,分别测定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Anisotropy,FA)值、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结果正常人颈髓MR-DTI的FA值=0.657±0.058,ADC值=(0.958±0.136)×10-3mm2/s。颈髓慢性损伤MR-DTI的FA值=0.466±0.050,ADC值=(1.105±0.389)×10-3mm2/s;与对照组对比:颈髓慢性损伤中FA值明显降低,两者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ADC值明显增高,两者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R-DTI可以探测到常规MRI上T2WI序列未能发现的颈髓慢性损伤病灶。所有病例通过DTI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显示白质纤维束在病变区变形、移位及中断等改变,可为颈髓损伤程度的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对胰腺内分泌肿瘤(PETs)的诊断及分级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1例胰腺内分泌肿瘤患者的DWI检查结果,在ADC图上测量肿瘤的ADC值,分析胰腺不同组织之间ADC值结果。结果 21例胰腺内分泌肿瘤患者中,11例位于胰体尾部,8例位于胰头颈部,2例为多发病灶;17例为高分化内分泌肿瘤(G1);4例伴肝或淋巴结转移,病理证实为中分化内分泌肿瘤(G2)。MR-DWI上均扩散受限呈高信号,其中3例中分化内分泌肿瘤(G2)呈明显高信号,测得正常胰腺、PET(G1)和PET(G2)的ADC值分别为(1.321±0.049)×10-3mm2/s、(1.135±0.059)×10-3mm2/s、(0.987±0.064)×10-3mm2/s,且正常胰腺、PET(G1)和PET(G2)的ADC值两两间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胰腺内分泌肿瘤在DWI上扩散受限呈高信号,且对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分级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弥散成像在恶性肿瘤疗效评估中的研究价值。方法对35例拟诊恶性肿瘤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开始后1个月分别行MR平扫、增强及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测量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肿瘤最大径和ADC值,分析各疗效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肿瘤最大径和恶性肿瘤ADC值的动态变化趋势,对弥散加权成像在恶性肿瘤疗效评估进行探讨。结果 PR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ADC值分别为(0.93±0.09)×10-3mm2/s、(1.21±0.17)×10-3mm2/s,SD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ADC值分别为(0.93±0.09)×10-3mm2/s、(1.15±0.17)×10-3mm2/s。结论弥散成像对恶性肿瘤疗效可以进行早期评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多发性硬化的脑内病灶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白质纤维束成像(DTr)中的主特征及其量化分析。方法应用3.0T磁共振对临床确诊的10例多发性硬化(MS)患者及10名健康志愿者行常规头颅MRI和DT[扫描,选取MS病灶区域,即丘脑、内囊、胼胝体、半卯圆中心及顶叶典型病灶45处(丘脑5、内囊8、胼胝体10、半卵圆中心12、顶叶10);病灶旁正常脑白质部位(NAWM)以及健康志愿者与MS病灶相同部位作为感兴趣区,测量扩散张量参数值一FA值、ADC值及MD值,并对以上3组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多发性硬化病灶FA平均值0.29±0.10,ADC平均值(1.03±0.12)×10-9mm2·s-1,MD平均值(1.01±0.12×10-9mm2·s-1;NAWMFA平均值0.35±0.19,ADC平均值(0.85±0.01)×10-9mm2·s-1,MD平均值(0.89±0.13)×10-9mm2·s-1;健康自愿者FA平均值0.50±O.05,ADC平均值(0.72±O.04)×10-9mm2·s-1,MD平均值(0.73±0.04)×10-9mm2·s-1。MS组、NAWM组、健康志愿者组3组在丘脑和内囊2个部位上的MD、FA、ADC值存在差异,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胼胝体、半卵圆中心、顶叶上的MD、FA、ADC值,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及DTF可以反映MS不同时期病灶的病理变化,为观测疾病演变和评价临床疗效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