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1 毫秒
1.
贾新州 《中外医疗》2012,31(12):15-15
目的 探讨患者出现的脑血管病后的睡眠障碍,归纳其临床表现并分析病变部位与睡眠障碍的关系.方法 对于我院2011年9~12月收治的60例脑血管病睡眠障碍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全部采用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分,并用整夜多导睡眠图(PSG)进行分析监测.结果 脑血管病后的睡眠障碍有3种临床表现形式:过度睡眠、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病变部位与失眠之间的关系是:前半球脑血管病后患者患睡眠障碍的几率高于后半球;左半球脑血管病后患者患睡眠障碍的几率高于右半球;皮层下脑血管病后患者患睡眠障碍的几率高于皮层脑血管病.结论 脑血管病后睡眠易发生障碍,与脑血管病类型相关,与脑血管病病变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程小秧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5):159-160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325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病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本组脑卒中患者中睡眠障碍158例,睡眠障碍发生率为48.6%,其中入睡困难52例(32.9%)、早醒40例(25.3%)、睡眠维持障碍31例(19.6%)、睡眠结构紊乱24例(15.2%)和日间过度睡眠11例(7.0%)。女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患者(P〈0.05);≥70岁患者发生率显著高于〈50岁和50~69岁患者(P〈0.05);脑卒中发生在皮质下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大脑皮质和小脑(P〈0.05);脑卒中位于左半球时睡眠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右半球(P〈0.05)。女性、年龄≥70岁、卒中位于皮质下和左半球为新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病率极高,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脑卒中部位及半球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脑血管病成为了临床多发疾病,其发病率逐渐增高,并且预后效果差,死亡率在各种致死性疾病中排前3位。人生中1/3的时间都用于睡眠,许多研究发现脑血管病和睡眠呼吸障碍关系密切,而失眠和睡眠呼吸障碍(SRBD)与脑血管病(CVD)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为此我们对SRBD与CVD作如下综述。〈br〉 SRBD是指睡眠期间产生呼吸不足( SH )或呼吸暂停( SA)的现象。 SH是指口鼻气流幅度和血氧饱和度( SaO2)比睡前分别下降50%和3%以上;SA是指口鼻气流在睡眠呼吸监测( PSG)上显示持续停止10秒以上[1]。患者出现脑血管病后可能会产生睡眠障碍,其病理变化与脑血管病的发病部位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张正保  覃川  晏怡  李柏成  张彪  胡建刚  杨秀江 《重庆医学》2015,(9):1206-1207,1210
目的:研究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出现睡眠障碍与脑损伤部位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SPIEGEL量表对200例轻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睡眠质量测评,随访3个月,结合患者的头颅CT、MRI影像检查结果分析发生睡眠障碍与脑外伤部位的关系。结果200例TBI患者发生睡眠障碍105例,有71例出现在患者清醒后1周内。其中,脑干、额叶、基底节受伤的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相关性高于其他部位受伤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睡眠障碍是轻度TBI的常见临床症状,与脑干、额叶、基底节等部位损伤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偏头痛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情绪障碍情况。方法:偏头痛患者50例为观察组,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匹茨堡睡眠量表评分评价睡眠情况,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焦虑、抑郁状态。结果:观察组中34例(68.0%)失眠,对照组19例(38.0%)失眠,观察组睡眠障碍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有40例(80.0%)存在情绪障碍,其中焦虑23例,抑郁17例,有12例为焦虑并抑郁,对照组有19例(38.0%)情绪障碍,其中焦虑10例,抑郁9例,3例为焦虑并抑郁,观察组情绪障碍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偏头痛患者容易发生睡眠障碍和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6.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失眠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钰璠 《河北医学》2009,15(8):945-948
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失眠发生情况及其可能相关因素。方法:采取特别问卷调查69例(男38例,女3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失眠状况;同时记录他们的临床资料、生活方式和透析情况。结果:45%的患者(31例;男16例,女15例)有失眠,多表现为入睡延迟和清晨觉醒过早。失眠组中透析时间超过12个月、早上进行透析和血甲状旁腺激素(PTH)升高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血压和血红蛋白的情况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最常出现的睡眠障碍的类型是夜间易醒(92%)、入睡困难(68%)和清晨觉醒过早(61%)。结论:MHD患者失眠的发生率很高。老年患者、长期透析患者和血PTH高的患者易出现失眠。血压和血红蛋白可能对睡眠障碍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应用睡眠健康管理系统辅助治疗失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杭州市中医院睡眠障碍门诊就诊的120例失眠障碍患者,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睡眠管理组,分别予以单独失眠的中西医药物基础治疗和基础治疗联合睡眠健康管理系统辅助干预的综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睡眠、情绪及对睡眠的认知的改善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 睡眠管理组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7项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scale-7,GAD-7)、9项患者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mnare-9,PHQ-9)、16项睡眠个人信念与态度量表(dysfunctional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sleep scale-16,DBAS-16)及中医症候量化评分均明显降低,中西医临床疗效均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睡眠健康管理系统辅助治疗失眠障碍可提高常规失眠治疗的有效率,可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探讨卒中后抑郁(PSD)与病灶部位及发病时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86例初次患单侧单一病灶脑卒中患者分别于发病2周及半年时用cT或MRI确定病灶部位,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神经心理测评,分为抑郁组及非抑郁组。结果急性期PSD的发病率以左侧半球脑卒中高于右侧半球,且以左侧额叶、颞叶和基底节突出(P〈0.05);后遗症期与急性期结果相似,PSD的发病率左侧半球脑卒中高于右侧半球,且以左侧额叶、颞叶和基底节突出(P〈0.05),且PSD发病率比急性期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D患病率与病变位于左侧大脑半球具有相关性,与左侧额叶、颞叶、基底节部位具有相关性,与发病时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短期失眠障碍患者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与睡眠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宁波市第一医院收治的54例短期失眠障碍患者为对象。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评估患者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水平,采用多导睡眠仪监测和分析睡眠结构特征。结果 高状态焦虑患者入睡后觉醒时间高于低状态焦虑者(P<0.05);睡眠效率、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持续时间低于低状态焦虑者(均P<0.05)。高特质焦虑患者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2期持续时间、睡眠效率、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觉醒次数均高于低特质焦虑者(均P<0.05);入睡后觉醒时间、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3期比例均低于低特质焦虑者(均P<0.05)。状态焦虑量表总分与入睡后觉醒时间、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1期比例呈正相关;与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持续时间和比例、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呈负相关。特质焦虑量表总分与快速眼球运动期觉醒次数、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2期持续时间呈正相关;与入睡后觉醒时间、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3期比例呈负相关。结论 高特质焦虑的短期失眠障碍患者慢波睡眠(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3期)比例减少,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觉醒次数增加...  相似文献   

10.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个体经历一个或多个创伤事件后出现的一种以闯入性创伤情感记忆、高警觉性和回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除了上述临床表现外,睡眠障碍也是PTSD的核心症状之一。本文主要围绕失眠、夜间梦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及周期性肢体运动四方面探讨PTSD相关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现状。失眠是PTSD发生发展的有效预测因素,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是PTSD患者失眠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夜间梦魇是PTSD的核心症状之一,哌唑嗪及意象排演治疗是治疗创伤后梦魇的有效方法。PTSD患者中OSA共病率超过40%。初步研究表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有助于改善共病者PTSD症状。对PTSD患者进行临床诊疗的过程中,应注重首先评估PTSD患者是否罹患失眠、OSA等睡眠障碍,再进一步明确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反流性食管炎内镜分级与睡眠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内镜分级与睡眠障碍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06年12月经内镜检查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且排除胃肠道手术史及严重肝、肾、心脑血管病患者共172例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136例,女36例,平均年龄(56.7±15.8)岁,按洛杉矶分级法进行内镜分级,同时对患者的睡眠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内镜诊断反流性食管炎A级71例,有睡眠障碍者26例,占36.62%;B级86例,有睡眠障碍者26例,占30.23%;C级11例,有睡眠障碍者4例,占36.36%;D级4例,有睡眠障碍者2例,占50%。不同内镜分级对出现睡眠障碍无显著意义(P〉0.05),但对患者症状受睡眠体位影响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睡眠障碍的出现和表现与内镜下分级严重程度无直接相关,但内镜下表现严重的患者症状受睡眠体位的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以及睡眠质量下降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门诊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19例患者,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作为睡眠质量评分,PSQI〈5分为睡眠质量较好,PSQI≥5分为睡眠质量较差。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与年龄、透析龄、体重指数、透析充分性等的相关性。各选取20例PSQI〈5分,PSQI≥5分的患者,比较2组患者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PSQI与年龄、肌酐、甲状旁腺激素、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透析充分性呈负相关(P〈0.05),与血红蛋白水平、体重指数、透析龄不相关。PSQI≥5分患者的IL-1、IL-6、TNF-α水平均高于PSQI〈5分患者(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与年龄、透析充分性等相关。睡眠质量下降可能导致炎症因子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发生率、病死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用流行病学方法前瞻性分析9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MODS发生率为17.05%,MODS患者死亡率为50.29%,发生MODS后病情严重程度及病死率和发生MODS的器官数目呈正相关,患者的年龄、病变部位靠近中线、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分值)、入院时意识状态、白细胞计数、入院24h最高体温6项因素是高血压脑出血发生MODS的相关危险因素,病变部位靠近中线及基底动脉系统MODS的发生率高。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易引发MODS,尤以病灶面积较大、靠近中线多见;可以通过二级预防,降低其发病率及发展程度;通过发病早期对各项危险因素的检测,可了解患者的预后和转归,以便实施早期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14.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连续性血液净化对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9年6月20例经药物治疗无效的心力衰竭患者,深静脉置管后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检测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离子、血气分析、血肌酐、血浆B型钠尿肽、左心室射血分数等指标的变化,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下降,心率、呼吸减慢,血氧饱和度升高,血离子恢复正常,血pH值、血HC03-氧分压升高,血肌酐下降,血浆B型钠尿肽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能有效纠正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明显改善心功能,是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医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医学生睡眠质量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医学生睡眠质量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临床医学本科三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自制问卷评价其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结果:PSQI总分为5.49±2.79,不同性别间PSQI总分无明显差异。有32.9%的医学生存在睡眠质量问题。影响医学生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体育锻炼、恋爱问题、考试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其OR值及95%可信区间分别是0.553(0.316~0.968)、1.716(1.151~2.560)、1.636(1.091~2.452)和1.630(1.044~2.544)。结论:医学生睡眠质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需采取综合性措施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6.
张莹  杜鑫  李劼  马琳  张树华  吴寿岭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0):2532-2536
背景 颈动脉内中膜(CIMT)增厚、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均密切相关,然而探讨二者结合与心脑血管疾病(CVD)关系的大型研究较少见。目的 探讨CIMT增厚联合高血压与新发CVD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随机选取参加2006年7月-2007年1月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健康体检的中老年人群(≥40岁)5 44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于2010年复检时对该人群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流行病学调查内容、人体测量学指标、生化指标及生活习惯定义见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依据患者是否存在CIMT增厚及高血压进行分组,第一组:CIMT正常(CIMT<1.0 mm)无高血压;第二组:CIMT增厚无高血压;第三组:CIMT正常(CIMT<1.0 mm)合并高血压;第四组:CIMT增厚合并高血压。以完成2010年体检时间为随访起点,以发生CVD(包括脑卒中、心肌梗死)为终点事件,随访截止日期2017-12-31。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CVD累积发病率的生存曲线,累积发病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讨CIMT增厚联合高血压对新发CVD的影响。结果 随访时间(6.84±0.89)年,4组CVD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28%、2.96%、5.73%和8.37%;4组CVD累计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10,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第一组相比,第二、三、四组新发CVD的HR(95%CI)分别是1.15(0.55,2.37)、3.34(2.15,5.19)、3.16(1.91,5.12)。经性别分层后,男性:与第一组相比,第二、三、四组新发CVD的HR(95%CI)分别是1.35(0.62,2.94)、3.46(2.04,5.89)、3.29(1.84,5.90);女性:与第一组相比,第三、四组发生CVD的HR(95%CI)分别是2.53(1.13,5.65)、2.67(0.98,7.31)。排除药物干扰进行敏感性分析,在删除降压药干扰后第四组的HR高于第三组(P<0.05)。分别剔除服用降脂药、降压药、降糖药人群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未服用降脂药、降压药、降糖药人群中,相对于第一组,第四组发生CVD的HR(95%CI)分别是3.36(2.02,5.59)、3.19(1.19,5.71)、3.59(2.06,6.25)。结论 CIMT增厚联合高血压与新发CVD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可为临床预防CVD的发生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沈卉 《泰山医学院学报》2010,31(10):754-756
目的分析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及多系统损害出现机率,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对PCR检查EB病毒阳性的262例(男172例,女90例,男∶女=1.5∶1)EB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EB病毒感染所致的典型表现40.5%,非典型表现59.5%。主要症状有:发热97.7%、咽峡炎80.4%、肝脾淋巴结肿大79.4%、咳嗽45.8%、睑结膜充血38.2%、皮疹19%、头疼13%等;感染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但以呼吸道最多见,其次为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等。更昔洛韦治疗效果较好。结论小儿EB病毒感染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累及多系统,预后较好,EB病毒PCR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并减少误诊率。对小儿发热性疾病应注意EB病毒感染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征以及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颈内动脉系统频发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1例患者临床表现以一侧肢体无力E30例(59%)]最为常见,其余依次为肢体无力合并感觉症状[14例(27%)]、失语[4例(8%)]、感觉障碍[3例(6%)]。平均发作持续时间为23min;平均ABCD2评分为4.1分,4例患者在发作后1周内形成缺血性脑卒中。33例(65%)有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其中颅内动脉狭窄18例(35%),颅外动脉狭窄10例(20oA),颅内动脉、颅外动脉均有狭窄5例(10%)。轻度、中度、重度狭窄患者分别为7例(14%)、11例(22%)、15例(29%)。结论颈内动脉系统频发TIA以一侧肢体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率为65%,且以颅内动脉狭窄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苏州市大学生睡眠质量,探讨影响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自制调查表,以面对面的方式,对苏州市3所大学的300名大学生的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睡眠质量进行评分,按PSQI的分值将睡眠质量分为睡眠良好和睡眠障碍。对PSQI评分及睡眠障碍的构成情况进行描述;用等级相关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质量与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PSQI的平均水平为7.28±2.54,睡眠障碍者占44.8%。影响其睡眠质量的因素有生活费用、居住条件、就业忧虑、学习负担、就医情况(身体状况)和感觉受冷落的程度,这些影响因素对睡眠质量作用的OR值及95%CI分别为:0.74(0.53,1.03)、1.46(0.96,2.23)、0.70(0.44,1.10)、1.44(0.92,2.25)、2.49(1.38,4.49)、0.57(0.32,1.01)。结论关心大学生身心健康并提供辅导和帮助,是提高睡眠质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