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耿晨  董海航  何俗非  王邈 《河南中医》2022,42(2):186-189
人迎气口脉法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被多次提到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内经》并未明确说明人迎和气口的具体位置,历代医家对《内经》人迎气口脉法诊脉位置的理解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人迎在颈,气口在腕,即"人迎在人迎穴,气口在手太阴脉动点";一种是人迎在颈,气口在足,即"人迎在人迎穴,气口在趺阳脉动点";还有一种是人迎气口均在腕,人迎在左,气口在右,即"人迎、气口分别在左、右手太阴脉动点"。王叔和的《脉经》最早明确提出"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其中,《脉法赞》中记载:"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脉法赞》中"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的定位更符合《内经》本意,人迎气口脉法中人迎与气口的位置均在腕部,运用左人迎右气口脉法可以指导临床针灸及用药。  相似文献   

2.
人迎气口脉法是《黄帝内经》中论述最为详细的脉法,是指用人迎和气口二部的脉象相互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脉方法,是古人基于遍诊法理论知识,通过不断临床实践验证而提出的一种对比诊脉方法。周文强主任医师是全国名老中医张永树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福建省针灸学会副秘书长及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中医针灸临床一线工作,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临床工作中继承和发扬张老教授“养阳育阴”“经络辨证”等学术思想,认为针灸治病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可使人体阴阳归于平衡,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诊疗思路及施治经验。周老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及中医经典理论总结,提出人迎气口脉法指导针刺处方应用于治疗疾病的方法。通过人迎气口脉法,判断机体的阴阳盛衰关系,结合《黄帝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准确把握患者病理状态、病变经络、针刺疗效及预后,很大程度上减少针刺的盲目性,可行可靠且简便易操作,不仅仅对咳嗽病有效果,对失眠、慢性痛症、肿瘤术后调理等内科疾病也有显著疗效。文章探究人迎气口脉法指导针刺临床治病的理论依据,并通过病案说明该脉法在针刺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以供临床参考与推广。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六经病的实质是六经的“开、阖、枢”功能失常,导致营卫失调造成的脏腑气血津液功能紊乱。六经病反映了外感疾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邪正相争的虚实转化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源流、证候、治则治法、传变方面探讨《伤寒论》与《黄帝内经》六经之异同.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非如序言中所列书目为参考,而是在《汤液经》的基础上论广发挥而成,2个六经来源非为一脉相承,其本质亦非完全等同;伤寒六经证候范围更广,是包括病位、病性及病势的整体病理过程,是概把一切疾病的证候类分为6种类型论述,而《黄帝内经...  相似文献   

5.
田大哲  黄伟萍  李乃奇 《中国针灸》2023,(10):1202-1206
人迎寸口脉法为《黄帝内经》针灸学古典脉法之一,也是古典针灸诊治经脉病的临床经典范式。通过梳理文献结合临床实践,发现该法通过比较颈人迎脉和手寸口脉大小,根据脉象判定阴阳盛虚变化,以确定所病经脉;选取所病经脉表里经之井、荥、输为主,通过补泻以调虚实。人迎寸口脉法医理古朴,诊法简易,定经选穴明确,值得进一步发掘其内涵和诊疗规律。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六经病论治中,呕吐一证散见于各条,而呕吐同中有异,仲师辨证准确,论治精密、立法严谨、用药简练,不治呕吐而呕吐可止,诸症得以悉解.这对学习研究和发展仲景学术思想大有裨益.1 太阳病呕吐太阳为六经之藩篱,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太阳受邪,营卫不和,卫外失职,正邪交争,出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外感表证,同时内犯于胃,失于和降而发生呕吐."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进者,名为伤寒";"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之三阴三阳证治各篇,没有明确提出“六经”概念,每篇之首只有“辨××病脉证并治”。后世医家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对《伤寒论》六经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形成了《伤寒论》六经诸说。1 经络说 以朱肱为代表,主要著作为《南阳话人书》。提出《伤寒论》三阴三阳为足之六经,即是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并用此六条经络的循行及生理特点来解释伤寒三阴三阳病证的发生、传变与转归机理。朱氏指出:“足太阳膀胱之经,从目内眦上头连于风府,分为四道,下项并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与身为经。太阳之经为诸阳主气,或中寒邪,必发热而恶寒。缘头项腰脊,是足太阳经所过处,今头项痛,身体疼,腰  相似文献   

8.
崔书克 《河南中医》2020,40(4):487-489
六经辨病思维即先诊断疾病,分属六经病范畴,再辨别方证,寻找方证对应线索。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大表,为诸经藩篱。凡外感风寒邪气,自表而入,每先侵犯太阳,故太阳病多见疾病早期,为表证,与肺脏有关。阳明病多为阳气偏亢、邪热极盛证候,故其关键在于里热实证,多与胃肠有关。少阳居于太阳、阳明之间,因其既非太阳之表,又非阳明之里,其关键在于半表半里,多与肝胆有关,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太阴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为提纲,其关键在于里虚寒证,多与脾胃有关。少阴病关键在于里虚证,多值六经病后期危重阶段,与心肾相关。厥阴病见于六经病末期,病情复杂而危重,其关键在于寒热错杂,多与肝脾有关。六经辨病甫定,即可于病中筛选方证,方证判出,方剂药物则定。六经辨病应与脏腑、经络、气化、病位等有机结合,综合研判。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中之六经辨证是对辨证的高度概括,其可总结为:从各经主证辨证、从疾病的发展演变辨证,同时应注意在辨证中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相似文献   

10.
李云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3):105-106
《伤寒论》继承并发展了《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中的医学基础理论,张仲景在《索问·热论》六经分证理论的启发下,创造性地把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及其演变的规律加以总结,提出较为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该书将《内经》的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深度阅读《黄帝内经》《难经》的有关具体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并付诸临床,探究人迎气口脉法的定位以及结合《难经》等经典的临床应用。得出人迎气口的位置在左右手关脉之前,通过人迎气口脉法可以在临床中明确地确定病变经脉,以及根据脉象的浮沉、四时脉象的不同等方式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结合病案阐述人迎气口脉法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中之六经辨证是对辨证的高度概括,其可总结为:从各经主证辨证、从疾病的发展演变辨证,同时应注意在辨证中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六经一度被认为等同于《黄帝内经》之六经,随着研究的深入两者之间的异同及关联被逐步挖掘。本文以太阳经为例,从临床症候、对同病异治的理解2个方面阐述两者的异同,从侧面重新理解伤寒六经与传统经络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是最早提出六经分证的专著,历代医家都对《伤寒论》进行了注解。在临床实践中可见到不少从太阳至阳明证的传变过程,但过分地拘泥于六经传变顺序也并非正确。  相似文献   

15.
在《伤寒论》六经病脉证并治每篇的开始,均有“××之为病,……。”一条,后人称为六经提纲。提纲之说发端于方有执,经柯琴发扬广大后,颇为流行。但六经提纲倡导者,未能对提纲的适应范围作出严格的规定。所以,古往今来怀疑与反对提纲之说者,亦不乏其人。对六经提纲应当如何看待,确有研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探究人迎寸口脉法之精华,从《难经·四难》入手,发掘《难经》寸口脉法和《灵枢·终始》人迎寸口脉法的异同之处。通过诸多医家对于这二者的见解,发现二者在源流、辨证(八纲辨证)、判断标准(阴阳划分标准、人迎寸口位置关系、经络与脏腑的表里关系)、机理(阴阳转化)4个方面皆能找到共同之处,说明二者存在互相参照的可能。最后提出二者脉法具体应用的理论及病案2则,说明二者参照可以进一步明确患者病机,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为人迎寸口脉法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于峥  陈春娥  张宇鹏  杨威 《陕西中医》2007,28(11):1553-1554
《伤寒论》是以六经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的重要医学典籍,在六经病诸篇中各有一条欲解时,俗称“六经病欲解时”。六经病欲解时的文献记载不尽相同,历代医家对此也存在不同理解与解释,考查六经病欲解时与《内经》的理论渊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六经之三阴三阳。1六经病欲解时的文源六经病欲解时,在《伤寒论》各版本中记载有所不同。据考,至宋后版本才出现此段文字。通行版本,对六经病欲解时的记载如下(五版教材[1]):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9-15时)。(9)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15-21时)。(193)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相似文献   

18.
宋卫华  王斌  任建坤 《光明中医》2014,(6):1144-1145
咳嗽是临床常见症状,仲景《伤寒论》以六经为纲,结合脏腑、八纲辨证,对咳嗽的治疗做了详细阐释,笔者特将所涉及的条文进行归纳、罗列,明确咳嗽发展过程中的病位、病性、病机,使之更具有条理性,便于临床选方用药。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中涉及到下利的条文很多,有的有证有方,有的有证无方.条文虽多,但都可以大致归类到某一经或二经下利,有的涉及到一经发病,有的为二经合病.现就《伤寒论》中有关下利的方证按归经进行浅述. 1 太阳经 1.1 太阳与阳明合病 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同时受邪,相合为病,造成表里之气升降失常,故下利,治法当解太阳之表,表解则里自和而利止.方以桂枝汤加麻黄,增强发汗祛邪,加葛根生津,并助麻、桂解表.  相似文献   

20.
王周芳 《光明中医》2008,23(3):276-278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原序中写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阐明了《伤寒论》与《内经》的学术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