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追溯郑魁山教授创新针法“热补”法与“凉泻”法的渊源,将其与烧山火、透天凉术式对比剖析,探讨其创新点与临床应用优势.郑氏“热补”“凉泻”针法源于“烧山火”“透天凉”针法,其术式由捻针补泻、提插补泻、三五助补助泻与开阖补泻等单式补泻手法组成,其中捻针补泻和三五助补助泻法为郑氏首倡,也是郑氏针法特色之一.“热补”“凉泻”针法操作术式较“烧山火”“透天凉”针法简易,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又不失“烧山火”“透天凉”针法之功效.  相似文献   

2.
郑氏热补凉泻法是已故郑魁山教授独创的针刺手法,临床运用范围广泛。通过探讨郑氏热补凉泻法的操作要点,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临床。郑氏热补凉泻法操作要求取穴准确、注重守神,得气是热补凉泻针法操作的基础,搓捻补泻和提插补泻是热补凉泻法的组成要素,双手协同配合有利气至病所,守气是产生凉热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烧山火、透天凉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复式针刺补泻手法,其通过配合呼吸、提插、捻转、押手等单式手法配合而成,从而起到补热泻寒的效果,进而提高临床疗效。施术过程中机体的肌肉、血管以及呼吸配合,是产生热感和凉感的关键,这对"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的教学及临床应用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 [补泻] 凡通过针刺施行一定的手法之后,能促进人体内各种机能的恢复和旺盛的方法,叫做补法;能疏泄病邪使其恢复正常生理状态的方法,叫做泻法。针刺补泻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基本补泻法:包括疾徐补泻法、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开合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2.混合补泻法:包括热补法、凉泻法(烧山火、透天凉),浅补深泻、深泻浅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烧山火、透天凉"补泻蹻脉法对中风恢复期下肢痉挛的影响.方法: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90例,实验组采用"烧山火、透天凉"补泻蹻脉法即泻阴补阳蹻脉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体针法治疗,两组均治疗28天,应用Ashworth量表,对首次治疗前0.5h,治疗后0.5、1、2、4、8h和28天分别测定患者的下肢肌痉挛,并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实验组82.4%,对照组75.6%;首次治疗后0.5h痉挛改善最明显(P<0.01或P<0.05),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在治疗后1h痉挛改善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28天痉挛改善均明显(P<0.01或P<0.05),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烧山火、透天凉"补泻蹻脉法在近、远期内有效的降低中风恢复期患者患侧下肢肌痉挛.  相似文献   

6.
烧山火、透天凉是一种具有特定操作方法的针刺补泻手法,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其操作方法有分天、人、地三部者,有分深浅两层或不分层次者。其针刺后产生热感与凉感的主客观反应十分明显。文章并对烧山火、透天凉针刺手法的临床适应症、施术部位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郑氏针法学术流派创始于郑云祥、郑老勋先生,形成于郑毓琳先生,成熟于郑魁山教授。郑氏针法起源于《内经》《难经》,在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针灸流派学术体系。郑氏针法包含了郑氏家传针法、热补凉泻针法、温通针法,其手法灵活、适应症广、疗效确切。郑氏针法要求针刺基本功的训练,重视双手的配合,要求心手合一,注重针刺补泻效应与气至病所。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对郑氏针法的手法、选穴、主治疾病以及近年来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作一综述,并将其治疗手法进行总结,旨在为其针法进一步实验、临床研究与传播推广提供参考,拓宽临床工作者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8.
提高“烧山火”、“透天凉”针法成功率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掌握和运用好针刺补泻手法,是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而最具代表性的补泻针法就是“烧山火”、“透天凉”二法。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近20年的探索,体会颇深,现提出和广大读者交流。1正确认识针刺补泻原理掌握和运用好补泻针法,首先要正确认识符合中医理论体系的针刺补...  相似文献   

9.
郭天保论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在临床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医学入门》理论中探讨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对古人所云烧山火透天凉针刺手法加以论述,从临床实践中认为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归纳起来不外乎“捻转提插”四个字,捻转的目的是为了诱导针感,提插的目的是为了施行补泻,而手法成功的关键是补必热,泻必凉.同时在临床运用中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0.
“烧山火”、“透天凉”的针刺手法 ,是在《素问·针解篇》:“刺虚则实之者 ,针下热也 ,气实乃热也。满则泻之者 ,针下寒也 ,气虚乃寒也”基础上 ,经过不断整理和挖掘 ,将针刺的徐疾、提插、捻转、迎随、开阖、呼吸等单式补泻手法综合在一起 ,而组成的“热补”、“凉泻”针刺手法。笔者在研究前人操作方法的基础上 ,对“烧山火”、“透天凉”针刺手法作了改进 ,实践证明其具有操作简便 ,易于掌握且同样能产生针下热或针下寒的感觉 ,从而达到热补、凉泻的目的。现介绍如下。1 热补法 不分天、人、地三部 ,将针一次插入所需深度 ,得气后 ,紧…  相似文献   

11.
“补泻”与“对症”两类刺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京生 《中国针灸》2012,32(9):837-841
《内经》实有补泻和对症两类刺法,后人论述独重补泻.现对此进行分析,并阐述两类刺法的关系、补泻刺法的量化、“补泻”的理解与术式掌握以及相关术语等问题,在分析源头文献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进行思辨性探讨.认为需纠正刺法以补泻为中心的认识,重视对症刺法的实际价值;正视补泻刺法中事实存在的相异相反理法,并予科学探究;刺法的概念解释与原理分析要考虑其语境和立意观念,刺法量化等研究需综合考虑病情与体质等因素.  相似文献   

12.
郑魁山教授"温通"针法临证运用规律总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温通针法”是郑魁山教授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独创的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特色针刺手法,该手法补泻兼施,具有温经通络、化痰浊、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扶正驱邪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冠心病、头面五官疾病、脑病、风寒湿痹等难治性病症,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13.
14.
不同手法针刺对内毒素致热家兔体温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大肠杆菌内毒素致热家兔作为实热模型,观察了致热后不同手法针刺治疗对家兔体温的影响。结果发现,捻转泻法、电针泻法和综合泻法均有明显的相对阵热作用,尤其表现在针刺后的即时效应和降低发热高峰值的作用,三组中,以捻转泻法和综合泻法的效果更佳。捻转补法除对发热曲线有轻微的影响外,无明显的即时效应和对友热高峰的抑制效应。本实验结果表明,在清热效应上,手法补泻有明显区别,手法操作与电针操作亦有一定区别,而单、复式泻法间无差异。初步验证了“实则泻之”的补泻规律和不同手法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恢刺探微     
针对《灵枢·官针》恢刺法理解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从文献源头厘清恢刺法及其适应证"筋痹"之本义。认为恢刺为治疗筋痹的古典手法,主要为治疗因气机郁痹或气机不畅所致筋急而设;恢刺所用针具为毫针,操作须押手与刺手配合,押手探知筋病所在,沿病所旁侧进针,在其上下运用提插补法,针毕即可出针,属《内经》解结针法之一。在临床中对于颈椎病、腰部筋伤等急慢性病证疗效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6.
泻南补北法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廖辉  李丹萍  陈强  易莉 《中国针灸》2006,26(2):91-93
目的:观察“泻南补北”法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的降压疗效。方法:随机将9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泻南补北”法治疗组(治疗组)。59例和服用开搏通加阿司匹林肠溶片组(对照组)31例,比较两组症状疗效和降压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2%,对照组为77.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比治疗前降低(P〈0.05),但两组降压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泻南补北”针刺法的降血压效果与。口服开搏通加阿司匹林肠溶片的效果相仿,在改善症状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魏海  袁建英 《中国针灸》2003,23(2):99-101
魏稼教授师承徐少廷的飞针法,并融入古代“凤凰展翅”与“饿马摇铃”补泻法的临床经验。根据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载,前者属于捻转泻法,而后者则属于捻转加提插补法。“凤凰展翅”泻法操作重点是:二指夹持针柄,朝一个方向一捻一放4-8次,如瑞鸟展翅状;“饿马摇铃”补法的操作要点是:二指持针柄缓慢轻微摇摆50次,如饿马无力之状。文中附有治验病例。论证了以此法治疗三叉神经痛,胆石症合并胆囊炎,支气管哮喘等均有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郑魁山临证针法经验介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精选子郑老在揣穴、进针、行针候气、守气等几个方面的临证实践经验。突出介绍了取穴、进针应双手操作、重用左手的具体方法和必要性,善用温通法治疗疑难杂症的经验,“热补”及“凉泻”的操作手法,改革、研制的新型子午流注临床应用盘。  相似文献   

19.
刘宇馨 《河南中医》2021,41(2):166-168
肝虚者,失其温升也。对于肝虚的治疗,张仲景用了3种方法,"补用酸"为直接补肝法;"助用焦苦"为肝虚补心之法,体现了五行相生的"子令母实"原则;"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起到了补脾制水,纵火刑金之用,体现了五行相克的用药方法。由张仲景采用气味理论治疗肝虚可知,五脏虚实,源于五行气化,所谓肝气温升、心气热散、脾气湿重、肺气清肃、肾气寒沉,此五脏之本气也,本气太过谓之实,本气不及谓之虚;四气五味补泻之法为脏腑辨证用药之根本;五味补泻有体用之别,研读古代著作和具体临床应用时要灵活;五气的内容及具体应用对于研究中医理论和当今中医临床仍有一定参考意义;基于五脏气味补泻的脏腑生克制化理论是古人脏腑辨证的规范和治疗用药技巧,须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古代呼吸补泻针法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历代呼吸补泻针法的整理和对比分析,总结了《内经》呼吸补泻法、高武呼吸补泻法、杜思敬呼吸补泻法、李梴呼吸补泻法的操作要领和特点,从而认为在继承传统古代针法的过程中,应该对历代著作的论述进行全面整理和分析,保持古代针法的原貌,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发挥古代的针法技术应有的作用,更好的指导和服务于现代针灸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